资源描述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1)树立科学的实践观。(2)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2.实践的特点,目标导航,预习导引,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准确把握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客观的,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活动,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是指实践是以主观认识为指导去“做”和“行动”。一方面,在实践中,意识的目的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实践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能动性,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实践的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实践的能动性,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注意,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题1】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人们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B.C.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正确认识和检验认识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比较,看二者是否相符。2.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因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征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和对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实践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和对照,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题2】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B.C.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