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种一株定心莲》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587999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7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栽种一株定心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栽种一株定心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栽种一株定心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栽种一株定心莲一、“撑着不死”与“好好活着”的线之隔,庄子对“屈服”的解释,跟现代人有大不同。在普通人看来,屈服是不得不低头的意思,然而庄子却从欲望的角度解释:“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生活在世上的人,大多都会觉得很屈,因为心里始终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导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南怀瑾先生解释说,物质文明越发达,人在世间的知识越多,本事越大,欲望就越大,也越来越违反自然,离“道”(即天机)就越来越远了。人生总是如此,不如意事可以排队跟在身后,能对别人啰嗦的也没几件。找不到倾吐的地方,当然懊恼万分。然而,愉悦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为了现实中的种种影响安然自在的心境呢?世事没有一帆风顺,硬撑不死与好好活着,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其实质却截然迥异。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小和尚见状,咕咕哝哝地说:“一定已经干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浇吧!”老和尚指示。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十分不解。“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晚课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没有。”小和尚低着头。老和尚肃穆地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绝对成不了佛。”说到此,老和尚笑笑,“他今生能好好过,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生活?”生命无常,世事也无常,得过且过虽然不对,但有时也是一种境界,因为这样的人活得自在潇洒,总比每天心惊胆战强上百倍。回过头再来看,人生应当选择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呢?南先生淡笑而言:生活已经摊开在你面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还是坦然地积极行事,生活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人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也就是进入无我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的心了。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失与得、喜与悲,便不会活得那么“屈服”了。南先生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主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人活得“屈服”,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由此可见,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就可以了。这就像做一个好人一样,其实相当容易,拥有幸福人生也很简单,只要“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生活就不会太累,看似有点不问世事、不负责任,实则对自己负责,就已经是对与你有关的人负责了。生活是一件艺术晶,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烦恼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同样,认真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情绪是可以调适的,只要你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随时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你就能让自己常常有好情绪。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散散步,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散步上,尽量使心境平和,在平和的心境下,情绪就会慢慢缓和而轻松。或者用繁忙的工作去补充、转换,也可以通过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去补充、转换。如果这时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突然冒出来,那些就是最佳的补充和最佳的转换。心静如禅定,是佛祖追求的境界,人不是佛祖,自然做不到,但却可以把心尘一点点擦去,浮躁便会一点点消失。方寸不乱,生活的大局也就不乱,打理好自己的事儿,应该不会太难了吧。,二、苦寻得不到,放下瞬即来,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南先生解释: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南先生提出来告诫人们的至理名言了。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事情很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每个人做事都能摆脱速成心理,步步为营,达成目的应该顺理成章,而不总是车翻粮亡。曾有一个小孩子很喜欢研究生物,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玩耍时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小孩看着有些不忍,便随手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没想到,蝴蝶挣脱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变得很臃肿,根本飞不起来,之后便痛苦地死去。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与艰辛,但只有付出这种辛劳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让爱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令蝴蝶悲惨而亡。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时常会“欲速则不达”,放眼社会,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背道而驰。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的。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之后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将“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性格浮躁,做一件事情总恨不能马上做好。追求效率原本没错,然而,一旦过分追求便会丧失做事的目的性,最终一无所成。因为太过急功近利,必定造成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盲从世俗、胸无大志、心胸狭窄,认为好吃好穿好玩乐便就是好。而为了吃穿玩乐,人就变得不择手段,不顾廉耻,成天绞尽脑汁投机取巧,什么人格、尊严、德行、操守、灵魂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人只能终日大汗淋漓、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最后一无所获,更别说享受了。我们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位成功者,他们都不是通过上述途径走上成功之路的。作家会因为急于求成而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了艺术的内涵,运动员因为急于求成会有违规行为。为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或许短暂地得了名利,但今后呢,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过度失望便会让你觉得活着真累,毫无幸福可言。,南先生力戒急于求成,希望世人学会等待。因为只有知道如何等待的人才具有深沉的耐力和宽广的胸怀。行事绝不要过分仓促,也不要受情绪左右。能制己者方能制人,在到达机会的中心地带之前,不妨先在时光的太空中漫游一番。明智的踌躇不定可使成功更牢靠,使机密之事开花结果。1910年,28岁的他只是一个从耶鲁大学中途辍学的木材商人。有一天,他在观看了一场飞行表演后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飞机改造成经济实用的交通工具呢?自此,他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研究飞机的构造。因为那时飞机只处于启蒙时期,驾乘飞机只是少数人用以娱乐、运动的一种昂贵消费,所以当时科学界对他提出的所谓“发展航空事业”嗤之以鼻。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开始了十几年如一日的飞机制造。20世纪20年代,他觉得替美国邮政运送邮件将会是一桩赚钱的生意,于是决定参加“芝加哥一旧金山邮件路线”的投标。为了赢得投标,他把运输价格压得非常低,反而引起了专家们的怀疑,他们认为他的公司必倒闭无疑,甚至邮政当局也怀疑他能否撑得下去,要求他交纳保证金才肯签约。但他自信满满,他对公司所研制的飞机重量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不出所料,他的邮件运送业务开始获利,很快,他从运送邮件发展到载运乘客。二战结束后,航空工业空前委靡,他的公司也停产了。为谋生计,他不得不转为制作家具,但仍想方设法供养着公司的几个重要骨干,以保证飞机研发计划能继续进行。他身边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大部分人认为他太过狂热,不切实际,但他坚信,航空业终究会柳暗花明,他说:“我可以预见未来”,他就是这样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今天,这个自以为是的人所创立的飞机制造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用飞机制造公司之一,他便是闻名全球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波音。要想比别人看得远,我们就要比别人有耐心些;要想比别人走得远,我们就要比别人想得远些。一个想掌控未来的人,就应该像威廉波音一样不过于急于求成,并在不断失败中学会等待,否则,只会陷入眼前的困惑中,想不开、走不出,不仅会减缓成功的速度,也容易多走弯路,甚至遭遇险情。俗话说得好:“只要给我时间,我一个顶两个。”命运对有耐心等待的人给予双倍的奖赏,获取难得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它们的折磨不屑一顾。你对他苦苦寻觅却不见踪影,说不定放下之后转瞬即来。,三、心愁不可怨东风,栽种一株定心莲,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诗,写的是贾宝玉令人难以琢磨的多愁性情。其实,正如南先生所指出的,很多人都在“无故寻愁觅恨”,现在还是心情愉悦的,转眼就情绪低落了。“有时似傻如狂”,没有理由的变得“疯疯癫癫”,为什么呢?说不清道不明。就像南先生说的那样,没由来的给自己找烦恼啊。“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可谓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世上的人每天都在忙碌、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愁钱、愁工作、愁房子、愁子女,更多的时候是顾影自怜总之,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永不停息。但是,当你静下心来想想,一些事情是不是本来就无足轻重?哪些烦恼都是“自找”的呢?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世间的人大多不能像哲人一样看得开,他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永远没有平静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在做各种各样奇怪的梦。西厢记中就有句这样的话:“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哎!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候,就怨起风物来了。风物哪里得罪你了呢?还是说不清楚。其实,常人会在那无故寻愁觅恨是无事找事,自寻烦恼,这样的情况太多,放下很不容易,就连参悟佛法的高僧也会犯相同的错误。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人手处。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傅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会无端惊醒。他实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请求禅师明示。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表演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连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呢?”对外在的一点事物都在乎得茶饭不思,一筹莫展,肯定什么都参不透、想不通的。南怀瑾先生对方会禅师的批语有深刻的理解,他引用了一句古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南先生说: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但接不下去了,所以,不要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佛总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南先生觉得一切众生都应让他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也应学学南先生的“随缘”精神呢?“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你不自扰,不要做个庸人,就是幸福人生的法门。其实不管学不学佛,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寻烦恼,不没事找事,不自作聪明,心中有一朵不动莲花,只等花苞绽放,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就很容易获得。要知道,许多让你感到不痛快的事情,往往不是外界环境造成的,那都是你从地上一个个拾起来的废物,不断给自己的真身洒下脏水,让你的身心枯黄的结果。,四、静待味浓,柠檬茶中的大智慧,生活的烦恼如剪不断、理还乱的长丝,黏黏腻腻,搅成一团。这些懊恼和烦闷该怎么去消解呢?便需要人们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何谓自我审判?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南先生说这句话是孔子的感慨: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过错以后,还能在内心进行自我审判。如何审判?就是自己内在打天理与人欲之争的官司,如何善用理智平衡冲动的感情。傅雷说,情感与理性平衡之所以最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艺术。一对情侣在咖啡馆里发生了口角,互不相让。然后,男孩愤然离去,只留下他的女友独自垂泪。心烦意乱的女孩搅动着面前的这杯清凉的柠檬茶,泄愤似的用匙子捣着杯中未去皮的新鲜柠檬片,柠檬片已被她捣得不成样子,杯中的茶也泛起了一股柠檬皮的苦味。女孩叫来侍者,要求换一杯剥掉皮的柠檬泡成的茶。侍者看了一眼女孩,没有说话,拿走那杯已被她搅得很浑浊的茶,又端来一杯冰冻柠檬茶,只是茶里的柠檬还是带皮的。原本就心情不好的女孩更加恼火了,她又叫来侍者:“我说过,茶里的柠檬要剥皮,你没听清吗?”她斥责着侍者。侍者看着她,他的眼睛清澈明亮,“小姐,请不要着急,”他说道,“你知道吗,柠檬皮经过充分浸泡之后,它的苦味溶解于茶水之中,将是一种清爽甘洌的味道,正是现在的你所需要的。所以请不要急躁,不要想在3分钟之内把柠檬的香味全部挤压出来,那样只会把茶搅得很浑,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女孩愣了一下,心里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她望着侍者的眼睛,问道:“那么,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柠檬的香味发挥到极致呢?”侍者笑了:“12个小时。12个小时之后柠檬就会把生命的精华全部释放出来,你就可以得到一杯美味到极致的柠檬茶,但你要付出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侍者顿了顿,又说道:“其实不只是泡茶,生命中的任何烦恼,只要你肯付出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女孩看着他,似乎没有琢磨透侍者的话。侍者又微笑着说:“我只是在教你怎样泡柠檬茶,随便和你讨论一下用泡茶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泡制出美味的人生。”说完,侍者鞠躬离去。女孩面对一杯柠檬茶静静沉思。女孩回到家后自己动手泡了一杯柠檬茶,她把柠檬切成又圆又薄的小片,放进茶里。女孩静静地看着杯中的柠檬片,她看到它们慢慢张开来,好像有晶莹细密的水珠凝结着。她被感动了,她感到了柠檬的生命和灵魂慢慢升华,缓缓释放。12个小时以后,她品尝到了她有生以来从未喝过的最绝妙、最美味的柠檬茶。生活亦如茶。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因而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也会截然迥异,要真正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就来看看常人与哲人有关理智与情感的对话。常人问:“人生需要的到底是理智还是情感?”哲人回答:“人生如黑暗中大海上的航船,理智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情感则是推动航船的风力。”理智无法解决人生的方向,它只能通过控制情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方向的选择是由理性化、情感化的生存意志决定的。,常人又问:“当情感与理智冲突时,该如何取舍?”哲人说:“理智一旦与情感相悖,不是将心灵撕碎,就是将心灵窒息。”南怀瑾先生曾经强调说,理智与情感和谐一致才将造就伟大的心灵,理智驱逐情感时,一方面会使人深刻,令人敬畏,另一方面也让人深感冰冷般的可怕。正如泰戈尔所说:“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剑,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常人又问:“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理智和情感呢?”哲人说:“情感是生命的内容。”生命如大河,情感就如河中之水。尽管有时河水泛滥,但离开水,河则非河。理智就犹如水利工程,必须顷势而为,与水共长。对人们而言,情感更真实,是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内容,是幸福的主要依据,因为人永远生活在亲情一友情一爱情一亲情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子里。但对外界而言,理智则是第一位的,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生命成就的所在。如此一说,情感和理智岂不是割裂了吗,然而事实上他们又必须是相互联系并且统一于一体的。当人在不了解、不思考、不体谅、不反省、无理智、无耐心的情况下任凭感情的冲动控制自己,遵循自己的欲望,会坏事的情况便频频发生。所以我们如果要平衡情感与理智,就必须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时时刻刻内讼和.自省,不要使任何一方发生偏失,因为过于理智与过于感性都会令人丧失许多东西。由此推知,真正的做法即是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实体会感觉的同时还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便可以在生活中往来自如了。然而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需要一个很长的人生旅程来沉淀自己复杂的心绪,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五、倾倒内在的繁杂,笃定于一地做事,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人们,“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修为的方法。道家时常用到“清”与“虚”两个字,“清”形容境界,“虚”象征境界的空灵,二者异曲同工。“致”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致虚极”,是要空到极点。“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要专一坚持地守住。南先生用禅宗黄龙禅师的几个形容词来解读了这句话,即“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是何解呢?讲的是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告诉我们,做事时必须精神集中,心无旁骛,方能成功。自古众生皆有大智慧,小到一草一木、一猫一蛇,都能将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六字箴言贯彻得极为彻底。除了灵猫之外,人们十分熟悉的母鸡也是如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母鸡都能专心致志守着自己的蛋,真正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小小一畜生的修炼功夫,竟叫万物灵长的人类都望尘莫及。,很多人在做事情时,经常左顾右盼、三心二意,这样距离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路,因为你的心不能专心到一处,你太容易为了这些琐碎之事分散精力,等到处理完琐事之后再回到初始目标时,又会浪费许多时间去收心,如此三番两次,时间都浪费掉,人生的大目标也就渐渐地成了不可企及的事。与灵猫、母鸡这些动物的专一相比,很多人实在缺少笃定之心。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丁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正是凭着这种专心执著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鲁迅说过:“如果一个人,能用十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那么他一定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成就大事的人不会把精力同时集中在几件事情上,而只是关注其中之一。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只能让每件事情都做不好。黑格尔认为,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也不能做。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果欲有所成,必须专注于一件事,而不分散他的精力在多方面。当人类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一点时,就很少存在不能解决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突破不了的难关。这个问题解决了,“触类旁通”的事情也会发生,与问题有关联的其他事情也能迎刃而解。可见,专注无论在搞研究、做学术还是生活、事业中,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逃脱,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开始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先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吗?”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摒弃浮躁心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又快又好地达到目标。,凡是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看到他仍然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工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生活中,专注不是一种枯燥的实践。对于很多因专注而成功的人,他们就像小朋友搭积木,拆了做,做了拆,其乐无穷,乐在其中。辛劳惯了的农民,让他闲上三五天,他便心里发慌,不如在田里勤苦开心;作家爬格子苦不堪言,但如果一天不看书,不动笔,便会觉得魂不守舍。大抵各行当专注其事的人都如此。所以王国维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换一句话说: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它便是你的生命,为它受苦正是人生的乐事。做一行爱一行,乐在其中便是专注。因为有乐趣,专注便顺理成章。曹操之于权谋,李白之于诗酒,毕加索之于绘画,他们这些人专注其中,既完成自己的事业,也得到娱乐。若无自娱的乐趣或让他们放弃心领神会的乐趣,他们便不会有最后的成就。所以,对任何事情而言,专注既须明理,也须有感情引导。当你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时候,成功就不远了。,六、质本洁来还洁去,正己才可正众生,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上写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自己还不会爬,就想去辅助别人站起来,是许多人的通病。要想改变周围的环境,首先要将自己“肃清”,从头至脚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可是该如何做呢?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不受环境影响,一个正念勇往直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总难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总是最重要的。,南先生在讲解庄子时对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尧、禹固然也很了不起,但其身世都没有舜艰苦,舜在一个父母兄弟皆不好的家庭环境中,始终走正路,最后能够“君临天下”,“率天下以正”,尤其可贵。“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一个人只有自正才能“正众生”,“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即自立立人,自度度他。宋朝哲学家周敦颐有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要止定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正己而立,便是一株傲然独立的盛放之莲。即便周身全是淤泥和秽物,一样能将其隔离身外,保持清净洁明。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冷、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如果我们想为人生的画卷描绘美丽的图案,则有必要学会在大小事上进行自我控制。你必须学会容忍,感情应当经常服从理性判断,并时刻把真善美的东西不断喂进心灵,心才会成长、成熟起来,成功的钥匙才有可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七、唱一曲凡人歌,摘一颗圣人果,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对于士人有何意义呢?孟子说,圣人可至,“人人皆可为尧舜。”也就是说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但不是任何凡人都能成为圣人,这需要有坚定而执著的信仰,需要一颗胸怀世界的心,要有大智慧、大慈悲,经大磨难。大困苦而志向不改。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凡人,为生计终日奔波,一刻不得闲。凡人在众人的唾沫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妥善藏身,以求安身立命,圣人则按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奋斗至最后一刻。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凡夫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才是圣人。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存爱心,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为使他人免受灾难,而不惜自己忍受痛苦的人,怎么会得不到上天的眷佑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与他们等高。心如圣者,即使行不能企及,但已足够令自己身处无上、无敌的境界,即使遇到令心灵再烦乱的事情,也能平和善待,做到度己度人。,1944年冬天,德国纳粹终于被苏军打败了,数以百万计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那平时勤劳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眼中充满仇恨。士兵和警察们竭力地阻挡着她们,害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满脸皱纹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她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有父母和子女的普通人。”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他们。这位老妇人所做的事虽然不属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大事业,但她的做法也足以称为圣贤。毕竟事关天下的大事并不多,倒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系着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修行而来,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只要拥有圣人的情怀做平常事,人人皆可称圣。回归到普通生活当中,仇恨、怨怼、忧伤、嫉妒种种情绪总是会围绕在身边,叨扰着我们的性灵,如能把心打开,进入圣人大度能容天下事的境界,什么烦恼就都没了,功名利禄、得得失失,也都可以淡然处之,生活中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