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9282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个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A 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C尊卑有秩 D代远情疏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有一家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概括为“当今争于气力。”那么这一家是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3.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4.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5“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工商业所持观点不同是源于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C不同的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6.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7.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8.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9.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 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行政管理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 D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封建皇权10.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11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13.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但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出现了许多白痴皇帝或幼帝,造成了朝政混乱。这反映了A君主权力受到挑战 B皇权至上带来的后果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嫡长制影响社会稳定14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15“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16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17古雅典公民可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民主的人物予以放逐。这说明A雅典民主具有盲目性 B反对政府过分集权C公民有权任免执政官 D雅典民主丧失理性1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限制贵族特权 B蕴含私权观念 C保护平民利益 D维护商品经济19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材料表明A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B雅典城邦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雅典保护个人提议和创制法律的积极性D雅典注重依法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20. 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A否认宗教神学 B追求高雅精致 C享受现世人生 D反对君主专制21.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22. 卢梭说:“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斌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这反映出卢梭主张A天斌人权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主权在民23.牛顿说过:“万有引力虽然是普遍自然规律,但它本身之所以能够无论在何处都普遍永恒有效,那就是上帝能力使然,就是神迹。”这表明牛顿A力图化解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B对自己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C预见到万有引力的非永恒性 D试图利用上帝来宣扬自己的理论24.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以下内容贴近该学者观点的是:他们都在 A倡导共和 B改良文学C打倒孔教 D开启民智25.“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26.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27.“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28.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29顾炎武说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30“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这种文学形式主要反映了现代西方A科技的迅速发展B人口素质的提高C心灵的迷茫和痛苦 D经济的迅速发展3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失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时所利用的理论和批判的对象上有何不同之处。(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6分)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分) 32.(12分)材料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国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历史事实。此时的欧洲风起云涌,正席卷整个世界,而中国对此却茫然无知而完全置身局外,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解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从思想文化层面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 (10分)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 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针对守旧派闭目塞听,驳诘西学之非,他在1888年致洪良品的信中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 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回答: (1) 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2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的成因。(5分)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答案选择(60分)15DADBC 6-10DCDDB 11-15CCBAC 16-20BABBC 21-25CDADB 26-30ADBBC31(18分)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8分)社会基础: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6分)影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思想武器(4分)32.(12分)第一种观点:1719世纪欧洲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日益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与此同时,美术、音乐和各种文学流派成果突出。 第二种观点:1719世纪中国远非停滞不前: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在吸收多种地方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逐步形成。注:也可另有观点。 33.(10分)(1)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3分) (2)主张:能以世界性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破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2分) 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需要。(5分)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