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66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作者及工作单位张亚琴茶陵三中教材分析了解中国古体诗歌,掌握古体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品析古体诗的语言及情感,把握诗歌形象及诗歌艺术特色。 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五言诗,相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诗歌的节奏,诗歌的容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学情分析此诗难度不大,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的解读,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多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探讨。通过对前面诗歌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对于诗歌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学习的气氛是浓厚的。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悉古诗特点,区别古诗与诗经及骚体诗的差异。2、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4、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诗歌了。诗经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评论来评价一个诗集:“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引出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听讲,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引起学习兴趣。引出新课。背景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做笔记,拿出导学案阅读背景介绍内容。激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朗读正音,点出五言诗与四言诗在音韵节奏上的不同,二二一拍,二一二拍。点名让一位学生朗读。把握节奏,弄清读音。课文分析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内容思考,归纳诗歌主要表达情感。把握古诗一般特点,根据诗歌题目或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要表达的主要情感。2、根据情感,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思指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情感去理解诗歌。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采芙蓉,遗远者引导分析诗歌意象,内容。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如王维相思。4、为什么要用芙蓉来表达相思之情呢?各小组分别给出答案把握古诗意象的意蕴。5、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思考行文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手法。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主题的升华。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教师总结)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写作上的妙处,了解婉曲的表达方式。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谁 思 谁 女子 怎样思 男子遗远者 采芙蓉 还顾 (反客为主,婉曲)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分学习小组进行分组教学,每组6人,对于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加分,这样既方便学生自学,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由老师讲授变成为学生自己学习。教学反思在上了三个班的课后,我将教学设计改成了现在的形式,最初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本诗很短,但能将短诗分析清楚,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