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兴贤课时训练20兴贤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一类人)B.博询众庶(平民,百姓)C.不迩小人(远离)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越)解析:C项,“迩”应是“亲近、偏信”的意思。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A.B.C.D.解析:A项,都是介词,因为;B项,都是副词,如同,好像;C项,都是连词,那么;D项,连词,然而/代词,这样。答案:D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导学号50800037)材论宋王安石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盖闻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者。”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可用者。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王安石卷,有删改)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上之人不欲其众患:担心。B.故偃然肆吾之志肆:扩张。C.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审:慎重地。D.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策:鞭打。解析:B项,肆:放纵。答案:B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B.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C.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D.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答案:B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种错误观点,其中“不去寻求培育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危害最严重,因而文章的重点也就针对这种观点而发。B.文章开篇就认为“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招致屈辱”,这就将人才的得失上升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地位,为下文观点的阐述做了铺垫。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人对人才“锥之在囊,其末立见”的错误观点,并以良马和驽马为喻,说明要给人才以机会,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D.作者在文末列举了六国时出现了辩论游说的人才,楚汉时出现了出谋划策、能征善战的人才,唐太宗时出现了多谋善断、直言规劝的人才的史实,说明了人才是应时而生的。解析:A项,文中说“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意即三种观点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的人用心不坏,尚可救药,因而文章着重针对这种观点而发。答案:A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2)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者。答案:(1)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2)这就是我只说寻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三、语言运用7.下面是一段学生作文的原稿和老师的修改稿。文章记叙了“我”和外公之间的真挚感情:外公和“我”嬉戏,外公送给“我”石榴树的种子,和“我”一起种树、浇水、施肥,外公生病去世。老师对该作文的标题和结尾进行了修改。请你比较原作和老师的修改稿,并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老师这样修改的理由。原稿修改稿标题我和外公石榴树结尾今年初夏的一天外公的忌日,我回到了外婆家,见到熟悉的一切,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外公对我的关心。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眼婆娑,亲爱的外公,你还好吗?今年初夏的一天外公的忌日,我回到了外婆家,看着那棵枝繁叶茂、星红点点的石榴树,我记忆的闸门刹那被打开:外公慈祥的笑容,外公询问“我”学习的情形,又红又大的石榴(1)标题修改的理由:。(2)结尾修改的理由:。解析:可从文章的结构及内容上的表达效果来谈。参考答案:(1)原标题过于平淡。修改后的标题形象生动,以“石榴树”喻指外公对“我”的关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2)原结尾感情的抒发过于直白,不够含蓄。修改后的结尾照应标题,以石榴树来渲染氛围,表达了物在人去的感伤。8.“过年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羊年春节,“抢红包”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春节期间的“抢红包”现象?请明确表态并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至少列出两条理由;语言简明连贯。(不少于60字)答案示例:一我觉得很好。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抢红包”,都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网络抢红包增强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红包使人们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答案示例:二我觉得不好。淡了年味,让传统佳节成了“抢红包节”。冷了亲情,“抢红包”成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新隔阂”。伤了身体,有人不分昼夜,机不离手,以致眼迷离、手抽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