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沁园春 长沙授课题目沁园春。长沙拟 2 课时第 1 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字音、词义、句意,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二、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重 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深入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难 点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把握作者表现自己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的手法。课 型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因材施教一、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3、写作此词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九月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长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因材施教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三、课文诵读、学习、探究:1、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词,并 背诵沁园春雪,谈谈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及其和沁园春雪有什么相似点。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2、找出本词中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3、读上阕并划分层次。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寒秋”怎样理解?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近观)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 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