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7388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用时:5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材料一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故乡等等,古村落孕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著名学者冯骥才对此颇为担忧:“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我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来源:2015年3月11日文汇报)村庄不仅是中国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还是礼仪的发源地,传统伦理的根基。从这种意义上说,村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保护村庄就是留存人类的农耕文明,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是见证历史沧桑的变迁,赓续先贤前辈的集体记忆。只有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认识村庄,村庄才不至于消失,村庄原始风貌才有望保留。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村庄”以全新的内涵进入我们开发的视野。不是大拆大建、大挖大填、大砍大伐,而是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是急功近利、千村一貌,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步子放慢些,把规划做得好些、再好些,真正让乡村回归自然本色。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都无法割断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母体之间的精神联系,在他们身上也总带有难以抹去地域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印迹,因而才懂得乡情、乡愁之可贵。还乡为了祭祖,为了寻根,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寻找由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构成的社会连接脐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宁静。这对于当下急剧变化、浮躁不安的年代来说,可以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失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村落,不仅是具有建筑表象的物质空间,还是具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精神层面的文化空间,这就使得古村落的保护意义更加重大。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一种历史文化的民族情感,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内涵。“记住乡愁不仅要保护青山绿水,更要留住人民创造的文化和他们的文化情感。”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记住了乡愁,记住了乡愁也就记住了回家的路。(记住乡愁就记住了回家的路2013年12月20日福建日报)材料二华西都市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怀旧”。人们追忆家乡,追忆过去。您认为乡愁是什么?谭继和:乡愁是一种故乡情感,除了是实体上的故乡,还可以是一种精神家园。从哲学层面上说,乡愁就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地方。故乡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从而不会迷失方向。从文化层面说,乡愁是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伦理、心智的基础,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从环境、生态角度来说,乡愁意味着对古老农耕文明的追忆和怀念。城市化破坏了农耕社会的生态,世界很多城市史学家,呼吁工业城市回归生态文明,这种乡愁指的是对乡村生态文化以及伦理秩序的怀念。(提倡乡愁情感守住精神家园2014年2月22日华西都市报)古建筑学界专家认为纪录片记住乡愁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应把古村保护上升到文物保护的高度,从立法角度使古村保护形成机制和规范。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古村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启迪着后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历史养分。民俗学者从记住乡愁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乡村中的传统文化习俗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量,带给观众直观的感悟、深切的感受。社会学家认为,传统古村落留下了许多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宝贵智慧和经验,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2月28日光明日报)那么,为什么乡愁会如此深刻地嵌在人们的心中?有研究者认为,为了报效国家,远离乡土是古人实现自我理想的必由之路;同时,受中国传统宗法秩序中“叶落归根”思想的影响,他们又时常记挂故乡的一草一木。于是,对乡愁的吟唱成了文人们漂泊与流浪中的精神归宿。而中外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让平民们背井离乡,格外思念故土,因此也留下了大量有关乡愁的民间文学作品。可见,乡愁其实是全世界文学共同的母题。写下了经典诗歌乡愁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2014年8月5日重庆日报)历史一再证明,要想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必须让真正的文化归位。归于顶层设计,归于政府行为,归于百姓生活,成为人们心灵不可或缺的大米、阳光和空气。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现在不少地方把娱乐当文化,把文化产业当文化,让文化严重狭隘化、低俗化、低能化。这样的认识,让本该用于支持真正文化建设的预算资金大多投向娱乐产业,造成大量场馆闲置,项目浪费。而真正的文化是核心价值系统,它是一种改造力、引导力、建设力、和谐力:让不孝敬的人变得孝敬,不尊师的人变得尊师,不爱惜资源的人变得爱惜,等等。记住乡愁正具有这样的作用。(2015年3月12日贵阳日报)材料三乡土中的生态智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亦指出,由于小农经济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条件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富足决定着农民的生存状况。于是,先民对苍天、大地产生一种敬畏感,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农民朴素地认识到天、地、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农业科学家金恩在山东省和长江沿岸调查时,发现了中国乡土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资本和生命的循环:生产的耕耘与收获皆取之于土,归之于地;并能世代相传,平衡稳定,以简朴的耗费供密集的种群”。更不必说,乡土中的慈孝道德观,守望相劝的良善原则,让现代的人们有了多少希冀。(2013年12月17日佛山日报)材料四2015年人民网3月9日电(记者王继亮)8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乡愁实际上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和人们心底的故土家园情怀,从而带动了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极大关注。记住乡愁,就要建设美丽康居村庄。据介绍,该省还通过镇村布局优化规划,引导长远的新农村建设。江苏率先推进了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制定镇村布局优化规划,确定分类建设的目标。把所有自然村分为三类建设:一般自然村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整洁村庄”;特色自然村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凸现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建设“美丽村庄”;重点自然村,主要是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包括行政村部所在地,作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点,通过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康居村庄”。1阅读材料二回答:古人为何会萌发乡愁?记住乡愁对修身有何意义?(4分)答:_答案(1)为了报效国家,远离乡土是古人实现自我理想的必由之路;同时,受中国传统宗法秩序中“叶落归根”思想的影响,他们又时常记挂故乡的一草一木。(2)记住乡愁可以使人成为孝长、尊师、惜物的人。2阅读材料三回答:“乡土中的生态智慧”表现何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8分)答:_答案(1)“乡土中的生态智慧”表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或“取之于土,归之于地,以简朴的耗费供密集的种群”)。(2)这种观念产生的原因:小农经济基本上靠天吃饭,于是先民对苍天、大地产生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使农民意识到天、地、人和谐相处十分重要。3阅读材料四回答:江苏省建设新农村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你认为有何意义?(5分)答:_答案(1)江苏省把新农村建设分为三种:整洁村庄、美丽村庄、康居村庄。(2)其意义是避免了新农村建设的雷同化,增强了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可行性。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乡愁的本质分别作了诠释,二者有何异同?哪种诠释更深刻?请说明理由。(8分)答:_答案(1)材料一把乡愁诠释为“一种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一种历史文化的民族情感”。材料二把乡愁诠释为“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地方,是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伦理、心智的基础”。不同点:材料一是从集体(或“宏观”)的角度阐释,材料二是从个体(或“微观”)的角度阐释。(2)材料二的阐释更深刻,揭示出乡愁的社会价值:故乡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从而不迷失方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材料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粮食问题丝毫马虎不得。专家认为,实践中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怎样把这种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到位?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我国落实“米袋子”的有效探索,早在10多年前,我国就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要突出地方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顺序,是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认为,这要求我们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棉油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若把农业结构调整比作一艘船,那么,市场竞争力就是导航灯,科技创新是风帆,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要到达的彼岸。注重提高竞争力,意味着农业发展也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向紧缺品种、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意味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要求,今后要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员持股激励改革试点。日前,国家已在4个中央级科研机构开展种业权益比例试点工作。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说,这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制度创新,一是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赋权”既可以是单一收益权,也可以是成果的占有、使用、处置、收益权;二是要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让利”,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现实中,尽管粮食产量取得了“十一连增”的成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利用率却不到30%;每年使用的240万吨塑料薄膜中,能回收的不到六成。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和“治理”并重。一方面要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试点工作,随着投入的逐步增加,现状将得到较大改观。(2015年2月3日经济日报)材料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央围绕增加农民的收入主要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在成本端上的补贴政策,二是在收入端上的价格机制。首先,成本端上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涉及“三农”的政策多达50项,包括补贴、技术支持和社会发展等政策,其中补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央对于补贴的基调是稳定补贴政策,增加了“提高补贴政策效能”这一说法。这也体现了中央的花钱办实事,让每一分钱都投入到“三农”中去的想法。意见要求,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其次,收入端上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只有将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的不被压抑的水平,才能够增加农民的直接收入。现有的部分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将会继续坚持,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2015年2月3日腾讯财经)材料三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乡镇企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就开始了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大城市周边的农村也相继进行了改革试点。根据农业部的调查统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2.8万个村和5万个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专家的解读,所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实就是村集体赚了钱之后,怎么分、怎么用的问题。从各地取得的经验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确保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变农民共同共有的产权制度为农民按份共有的产权制度,也就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股份合作社,使农民能够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2014年12月9日农博网)材料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消除盲点、扩大覆盖、提升水平和促进并轨的政策举措。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用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组织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形成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共同获益的生动局面。干净的生活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垃圾专项整治、污水处理和改厕为重点,改变一些村庄存在的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堆的状况。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切实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不能逼农民上楼、盲目搞集中居住。村庄整治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不能弄得乡村不像乡村,城市不像城市,不伦不类、不土不洋,这种既劳民伤财又给农民生产生活平添新烦恼的事,很不划算,更不应该。如果说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体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变化,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比喻为“面子”的话,那么,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则更多体现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变化,也可以说是“里子”。新农村建设,“面子”和“里子”一个不能少,乡风文明,是建设“人的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凝聚起建设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要通过好人好事,展示善行义举,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身边好人和寻找最美人物活动,发挥示范和感召作用,引导见贤思齐、见德思义,凝聚起积极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乡贤文化这个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2015年2月4日新华网)5阅读材料一,概括分析本则材料是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的,就此话题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5分)答:_答案(1)本则材料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中心话题来展开的。(2)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6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这两则材料在报道的侧重点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8分)答:_答案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是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来解读的。不同点:材料二在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上是从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这个角度来谈的,材料三是从探索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个角度来谈的。7阅读材料一和材料四,你觉得目前的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4分)答:_答案种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农村人居环境差,垃圾和水污染问题严重。违背规律的大拆大建致使一些原始村庄消失,农民“被”上楼问题比较严重,村庄特色消失。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亟须改进和提高。(答出四点即可)8以上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从你的视角看,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8分)答:_答案(示例一)粮食问题。尽管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长此以往,从粮食安全角度看,是一个不利因素。(示例二)留守儿童问题。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愈发严重。为了维持生存,所造成的亲情割裂和教育问题都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族的未来。(示例三)农业生产低效,农民增收难。只有增加科技投入,拓宽农业种植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才能留得住人,养得住家,保得住农村。(示例四)城镇化建设与古村落的保护成为了一组矛盾,农村建设要尊重客观实际,循序渐进。大量古村落的消失,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千篇一律的高楼面前,古村落的消失反而更让我们心痛。(答出三点以上,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