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9788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 B井田制的瓦解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衰微2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5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6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7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9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A白瓷 B青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10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 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1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宋代112247606296624296371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12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13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A B C D 14“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A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B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C出现了市舶使 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15“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6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17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D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18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9“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20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21下面的文字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 田主 康海多 租田人 张文信 知见人 翟寅武、白六洛、赵胡单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22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2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24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2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26题12分;27题 15分;28题11分;29题12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业种植发展的原因。(4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4分)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4分)(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2分)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三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3分)。29(1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些经济现象?(8分)(2)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20162017学年下学期2016级第一次双周练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选项ACCDBDBCACBD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项ACADCDADDCAB二 非选择题:26题答案:12分(1)趋势:粮食单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每点1分,任意4点即满分4分)(2)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4分)(3)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得4分)27题答案:15分(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 原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汉武帝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垄断经营(2分)(3)信息:宋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分)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28题答案:11分(1)原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4分)(2)变化: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4分)(3)品质:勤俭致富,乐善好施,坚持诚信,注重声誉。(3分)29题答案:12分(1) 经济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8分)(2)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