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9741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部分 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道,共60分)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广东新语:“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土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 精耕细作 B. 以家庭为单位 C.刀耕火种 D.生产方式落后3.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4.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5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 A使用耒、耜等生产工具 B犁壁的发明 C铁农具的使用 D曲辕犁的发明6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D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7.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8与“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活动相关的是A在秦国改革“废井田,民得买卖” B.在齐国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C. 灭六国,统一天下 D.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9.郭沫若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D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1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12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区域西汉唐(752)南宋明朝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淮河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A. 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B. 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D. 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13.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 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14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15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B.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C. 当时已经用煤冶铁 D. 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1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A B C D17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A官营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流B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C相对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萎缩D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18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A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19.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20.如右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21.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22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23下图作物被引种和推广时,我国古代经济的状况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大量工商业市镇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A. B. C. D. 2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26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27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政府这样做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8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29.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30.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第II部分 非选择题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东市西市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三: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清明上河图材料四: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材料五: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1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3分)(4)材料四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4分)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从材料五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6分)32(15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变化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诸多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百度百科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材料三 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1)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5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3月月考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CABBCDBADB11121314151617181920DDDBCC D ACA21222324252627282930DABACDDBAD二、综合题(共40分)材料题31(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分)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3分,答出3点即可)(2)土地兼并。(2分) 措施:限田、均田制。(2分)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3)城市布局: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1分)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监控。(1分) 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大大加强。(1分)(4)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关系。(2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分)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制约因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政策(6分,答出3点即可)32(1)政策:工商业官营(工商食官)(2分)积极作用: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技艺的提高。(3分) (2)地处手工业、商业发达的江南;出现专业化城镇(生产的产品专业化);城市人口与规模不断扩大。(6分)(3)变化:对商业由轻视到重视(2分)原因: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发展(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