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六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54886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六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六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六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 论述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论述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定的内涵的方法。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同时起作用。,【例1】(2011福州三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设题: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工作之余还是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解析:与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答案:D,指点迷津 理解重要词语或概念题型答题指要 1.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词语或概念理解的阅读区域,词语或概念不离句子,根据词语或概念本身意义推断词语或概念在语境中的意义; 2. 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理解一些关键句、所举事例来帮助理解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1.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 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3. 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 【例2】(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设题: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B.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 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 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项表述不当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其实“道德教育”与“生态道德”二者之间存在种属关系。正确的表述应该为: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引导人们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将“生态道德教育”范畴扩大为“道德教育”。 答案:C 4. 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在使用代词方面偷换概念,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含意。以下句子往往作为“重要句子”进行考查: (1)从地位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眼”。,(2)从作用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或转折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但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例3】(2011福建高考一轮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本,然后回答问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设题: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 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 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 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解析: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答案:B,指点迷津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型答题指要 1审准题干,明确题目的指向。 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文字,对句子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明确题干的要求指向。 2找到句子的位置,选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读题目后,要迅速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并根据句子本身、相关文字及层次转换的词语等确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3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一般每个选项都是由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句子提炼概括而来,在提炼和概括过程中,往往会变换说法,因而要细心核对选项的意思是否在句子关涉的意义范围之内,是否与所考的句子的角度吻合,是否与原文的表达一致。,1从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入手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入手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不仅要注意它本身的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句子在语段中起总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例4】(2010龙海一中质检)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设题: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 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 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题时从句子在的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这句话为领起句,领起后面的,段,AB项对应内容在第段,C项对应内容在第段,D项“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答案:D 3. 从相邻句入手 论述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考点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具体内容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例5】(2010三明二中模拟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白居易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还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设题: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解析:从“学术上几无可能”“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何其困难”三句可知理由有三。 答案: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以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对商纣王暴虐的评价,是“舆论评价”或“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也很难颠覆;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被一个新朝代取代,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钱文忠难以解释“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指点迷津 筛选整合信息类题型答题指要 第一步,先通读题目中的选项,明确要筛选的是什么内容,由于这些选项没有内在联系,每一项都是一个指向,因此,根据选项就可以找到筛选的部分了。 第二步,找信息,整合信息。,筛选整合信息类题型常设的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非常明确,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可以概括为“八变”: (1)无变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2)多变少。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准确把握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3)变对象。有时表现为偷换概念。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4)变位置。即倒置错位。改变原来的逻辑位置(关系)或推理过程。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 (5)变范围。混淆局部、整体,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是局部。把部分说成全部,或者把全部说成部分。,(6)变性质。随意改变原文表述内容的性质,把原文中的或然可能说成必然一定,或者反之;或随意肯定或者否定事物的性质等。 (7)变时间。改变时间,造成时间与对象的前后错位;或者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8)变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例6】(2011厦门双十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的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以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设题: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D. 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解析:A是秦朝的措施。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B“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并不是内容,而是指导思想。偷换概念。D“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不是“家庭教育”而是“诗书教育”。变对象。 答案:C,考点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分析概括”是两种能力,“分析”是对具体的文字内容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概括”是对有关内容加以分类、提炼,使之类别化、简约化的综合能力。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另外,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是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又一重点。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意念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7】(2011厦门双十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为“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从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是困难的。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可以想见。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节选自刘洪波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设题: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从“学术上几无可能”“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何其困难”三句可知理由有三个。 答案: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以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对商纣王暴虐的评价,是“舆论评价”或“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也很难颠覆;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被一个新朝代取代,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钱文忠难以解释“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指点迷津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类题型答题指要 1. 要整体把握文意及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 2. 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1. 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2. 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 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8】(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设题: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 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 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 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稍压缩,就是D项的表述。A项“唯一的”与原文“特定的”不相符。B项原文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答案:D,4. 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观点与结构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文章观点的表达是无法脱离文章结构独立呈现的,而文章结构离开了为表达观点服务,也就没有了文章本身存在的价值。论述类文章观点的呈现,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在文章适当的地方直接点出,或在文首、段首,或在文末、段末;二是作者将观点隐含在文章之中,即所谓表露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从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入手,来仔细探析了。,5. 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一点是论述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意念之间复杂的关系。 6. 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地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需要仔细辨析。,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