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招商引资十三五规划意见稿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23809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招商引资十三五规划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云南招商引资十三五规划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云南招商引资十三五规划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招商引资“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2016年7月前言3一、“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回顾4二、“十三五”招商引资面临形势6三、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9(一)总体思路9(二)发展目标9四、构建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11(一)突出省招商委领导作用12(二)明确省直有关部门责任分工13(三)落实州市招商主体责任13五、主要任务14(一)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推进产业招商14(二)聚焦重点区域,大力实施精准招商48(三)依托重点园区,突出全产业链招商53(四)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利用外资水平58(五)创新招商方式,多渠道市场化招商60(六)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推动项目落地62(七)推进五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招商64(八)注重防范风险,全面推进依法招商65六、保障措施66(一)优化政策支撑66(二)强化要素保障66(三)加大资金投入67(四)强化督导考核68(五)注重人才培养68(六)加大宣传力度68前言“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期,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四化”同步的加速推进期,是抢抓机遇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招商引资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2016年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十三五”期间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促进招商引资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为全省跨越式发展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云南省招商引资实际,特制定云南省招商引资“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实施期为2016年至2020年。一、“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回顾“十二五”是全省招商引资增速最快、贡献最突出的5年。5年间,累计省外到位资金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外资120亿美元(按省口径统计),分别为“十一五”的4.9倍和3.1倍,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32%提高到2015年的40%,产业类项目到位资金比重从2011年的40%提升至2015年的56%。招商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促进作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在新常态下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图表1 “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对比示意图党政领导高位推动,区域合作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率队多次赴相关重点区域开展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分别与川、粤、桂、黔等省区签订了政府间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万余个,协议金额3万亿元以上。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等省级重大经济合作平台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对接。与港澳粤、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重点区域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经济合作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产业招商不断推进。积极推动重点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推进省级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落地督办工作机制落实,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逐年提升。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招商引资统计制度及考核机制,产业招商工作机制更加顺畅。北汽云南汽车产业基地(瑞丽)项目、云天化集团与以色列化工集团多层次战略合作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填补了我省的部分产业空白,延伸了产业链条,为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招商模式创新发展,引资活力持续迸发。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政府购买服务招商及产业招商等,制定出台并推进实施云南省招商引资中介奖励办法(试行),与省内外20余家中介机构、商会及企业签订委托代理招商协议,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加强商会党建和改进商会服务,外省驻滇商会发展到31家,商会会员企业达7000余家。知名企业相继进入,投资领域日益拓展。截至2015年,汇丰、拜耳、华润等22家境外世界500强,新希望、娃哈哈等109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云南,洲际、希尔顿等2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集团旗下的52个品牌入驻云南;72家央企与云南签订了合作协议。外来投资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更加优化,逐步从冶金、电力、旅游等传统产业向信息、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以及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推动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云南省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依托招商引资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办法、云南省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招商引资稳定增长的意见、云南省招商引资中介奖励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二、“十三五”招商引资面临形势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仍面临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还未完成,经济下行压力在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存在。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投资商对经济形势的预期降低,观望迟疑现象较为普遍,投资意愿减弱,投资动力不足。从我省来看,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产业链短、关联度低、集聚度不高,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要素吸附力和承载力弱,对外来投资吸引力不足、承接力不强,制约和束缚招商引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尽管目前全省外来投资总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全省招商引资形势不容乐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推进方法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省招商引资精准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核心规划不统一,顶层设计不清晰,招商规划思路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目标不精准、路径不明晰、重点不突出;招商工作体制机制落后,责任分工不明确、定位不准确;招商引资与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对接不紧密,重点产业外来投资项目少、规模小,未对全省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支撑,缺乏对全省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及转型升级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与重点合作区域联系不紧密、信息不畅通,招商专业化程度不高;园区产业定位不清晰、特色不突出,招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招商引资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质量不高;利用外资发展滞后,部分部门和州市对利用外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足、工作不到位、推进力度不够;为企业服务的意思和水平亟待提高;招商引资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层次弱化、措施执行不力、机制运行不畅等现象比较突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需要我们直面挑战和困难,需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更需要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顽强拼搏、群策群力、勇于担当、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未来五年,全省招商引资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高位推动构建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高效整合招商引资资源要素,着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明确了招商引资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为招商引资转型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发展战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空间更加广阔,路径更为明确,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新发展注入了动力性机遇;大力扶持和发展重点产业,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升级方向更加明晰,在资金、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为招商引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机遇;南博会等开放型大载体大平台建设,产业转移链条化集群化,为招商引资科学发展提供了开放性机遇;大力推进“五网”建设,为招商引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性机遇。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培育形成,经济下行压力和困难在一段时期内会持续存在,招商引资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形势没有变,省委、省政府推动招商引资的决心更加坚定,我省资源、区位、开放优势不断显现,招商引资对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体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三、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我省跨越式发展及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目标,以打造“两型三化”产业为核心,按照“规划引领、创新机制、聚焦重点、强化督导、推进转型”的工作思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立足真抓实干,加强督促指导,进一步聚焦招商引资对全省经济转型和重点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更加注重重点产业招商工作,更加注重大项目大企业引进工作;着力协调推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着力推进签约项目落地,着力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正确处理好全面招商和精准招商的关系、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的关系、“五网”建设和产业招商的关系、项目签约和项目落地的关系。聚焦重点产业、依托重点园区、锁定重点区域、紧盯重大项目,深入推进“央企入滇”、“民企入滇”、“外企入滇”和“科技入滇”,科学布局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全省跨越式发展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发展目标围绕全省“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推动招商引资在保持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引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招商引资规模稳步扩大。至2020年,全省外来投资总量在2014年基础上翻一番。2019年,全省当年外来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2016年2020年,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11%;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75亿美元(按商务部口径统计),年均增长5%。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高。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财税增收、民生改善、就业扩大和人才引进的贡献明显增强,外来投资效率大幅提升。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逐年提高。至2020年,累计落户云南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30家,国内500强企业150家。省外民营企业投资比重60%以上。项目入园率30%以上。重点产业招商取得突破。招商引资工作与全省经济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及园区发展规划的对接更加紧密,重点产业招商成效明显,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2016年2020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合作项目省外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空间布局总体优化。招商引资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深入推进,同质化竞争有效规避,外来投资在我省空间布局日益优化。各州市招商引资发展趋向平衡,内外资引进协调发展,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逐步向优势区域和重点园区聚集。到202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各州市外来投资总量占全省40%以上;沿边各州市占全省45%以上。重点区域来滇投资稳步增长。我省与重点区域间产业合作更加深入、投资合作更加紧密、项目合作更加务实,招商引资对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推动作用更加凸显,精准招商、定向招商成为招商引资主要方式。“十三五”期间,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等重点区域企业来滇投资年均增长11%以上;浙、粤、川、闵、沪、桂、黔、冀等重点省区市企业投资占全省外来投资总量比重达到60%。四、构建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着力构建省招商委统筹领导、省招商合作局协调督导、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州市发挥主体作用的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招商引资整体流程,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推介洽谈、协调推进等环节与产业规划紧密对接。以项目为核心,省级统筹抓好具有引领性、突破性、方向性的重大项目,州市集中抓好区域性、功能性、支撑性的项目,园区具体抓好集聚性、配套性、特色性的项目,形成各级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图表2 招商引资工作新体系(一)突出省招商委领导作用加强省招商委对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我省招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突出规划引领,坚持改革思维,围绕全省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园区发展规划,按照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招商引资规划和重大招商项目策划;强化由省领导挂钩联系,省直各有关部门、州市、园区及企业具体负责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推进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加强对各州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过程督导和结果督导。(二)明确省直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在省招商委统一领导下,发挥省招商委办公室和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服务督导,形成合力,做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统计数据审核工作,建立重点产业招商引资统计制度;增强省直各有关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跨越式发展和辐射中心建设,科学制订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承接产业转移与招商工作进行深入对接;建立重点产业招商工作联络机制,形成省招商合作局与各重点产业推进组牵头部门共同推出招商项目、共同搭建招商平台、共同策划组织招商活动、共同推进项目落地、共同服务项目运转的产业招商工作格局;提高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同步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为具有产业带动性、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引领性强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一企一策”政策设计和审批便利。(三)落实州市招商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各州市招商引资主体责任,明确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本地区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要事”来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市场化招商新途径、新办法。根据全省及本地区经济社会、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按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要求,明确本地区招商引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配套条件,提高项目综合承载能力,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招商引资支持政策和促进措施,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要素保障。采取有力举措改善本地区投资环境。五、主要任务(一)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推进产业招商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的产业,结合发展规划,制订招大引强路线图和专项行动方案,加大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力度,提升招商引资成效。1.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围绕健康云南工程、中医药强省战略,结合云南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振兴发展。重点突出优质原料产业、生物医药工业、医疗保健服务业、生物医药商贸业四大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优质原料基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物流基地、医疗保健服务基地等,推动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专栏1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招商重点领域优质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产业。重点聚焦三七、灯盏花、天麻、滇重楼、石斛等中药材大品种,云当归、云茯苓、云木香、滇龙胆、美洲大蠊、水蛭等经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中药材,以及薏仁、螺旋藻、雨生红球藻、食用花卉等健康产品原料三大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大企业、品牌企业或种植(养殖)大户,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的健康产品原料GAP种植(养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产品原料品牌。生物医药工业。加强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医疗器械和保健产品等领域的招商引资。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领域,依托我省的中药材资源和民族医药资源,重点引进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到云南建设天然药物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开发一批新药、中药制剂、新型中药饮片和中药提取物产品。生物技术药物领域,重点围绕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干细胞制剂、新型生物检测试剂、血液制品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等领域,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等企业和机构。化学药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化学药企业入滇,开展新药品种和化学仿制药研发、化学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以及云南特色高附加值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引进中高端医疗器械、诊断类设备、家用监测诊断器具、中医诊疗及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等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材料、组织工程材料、介(植)入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药用包材及辅料等领域的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保健产品领域,发挥云南云南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引进国家外企业、科研机构入滇,建设一批保健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等专业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医疗康复服务业。发挥我省资源、环境、区位等优势,以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健康管理、健康体验、养老养生等领域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品牌,建设一批高端医疗服务中心、高端体检中心、亚健康调理中心、高端保健中心、健康养老基地、养生养老综合体、医疗旅游基地等项目,推动我省构建集医疗、康复、保健、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商贸业:结合我省的中药材资源、区位条件和大区域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大型生物医药商贸流通企业入滇发展,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中药材市场和辐射国内外的生物医药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推动生物医药商贸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引进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企业与本地医药流通企业合作,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目标区域:吸引外资方面,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瞄准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开展精准招商;健康服务业主要瞄准美国、日本、英国、瑞士、韩国(美容整形)等国家开展精准招商。图表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地图引进内资方面,瞄准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地区以及以吉林为核心的东北地区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区域开展专题精准招商。同时,兼顾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等生物医药产业第二梯队省市开展精准招商。图表4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地图布局导向:以昆明为中心,以楚雄、玉溪、红河、文山、大理、普洱、丽江、瑞丽等为重点,立足各州市比较优势和发展实际,布局各类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地区,重点布局现代中药与民族药、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及健康服务等产业,建立滇中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圈。滇南地区重点引进以南药、石斛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原料药加地和地道药材出口加工企业。滇西北地区重点引进特色中药材种植加工以及傣药、藏药等民族药产业。滇东北地区以打造天麻产业为主,引进基地建设、饮片加工、制剂加工等全产业链。积极引导制药企业和健康服务企业向重点地区集中、向重点园区集聚,引导资源整合,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中、南、西北、东北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格局。图表5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重点产业基地布局州(市)园区名称昆明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滇中科技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云南空港科技创新园生物医药园区玉溪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溪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文山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红河红河州中草药产业园、红河州云河药业虎力散、龙腾血产业园楚雄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昭通昭通天麻生物产业园区普洱普洱生物工业园区大理大理生物医药创新工业园区丽江丽江永胜工业园区版纳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迪庆香格里拉高原产业园区2.旅游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旅游业,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围绕新业态培育和传统产品提升,着力引进一批休闲度假、温泉康养休闲、旅游型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新型城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养生养老旅游、医疗健康旅游、体育旅游、航空旅游、工业旅游、智慧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加快推进以世界遗产旅游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旅游城镇、精品景区、旅游综合体等为主的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省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体验、探险探秘等各种专项旅游并重的复合型方向转变。文化产业,重点围绕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广播影视电影服务业、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引进一批跨行业领域、实力雄厚、集团化经营的“航空母舰”和具备行业领先优势、实体化运营的行业“隐形冠军”,以及“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业态新产品。专栏2 旅游文化产业招商重点领域旅游业。着力引进一批综合型龙头旅游企业、特色旅游企业和景区连锁经营商,新建一批休闲度假、温泉康养休闲、旅游型城市综合体、文化体验旅游、新型城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养生养老旅游、医疗健康旅游、自驾游、户外运动旅游、航空旅游、会展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精品项目;盘活存量,引入外部合作伙伴,改造提升一批传统生态旅游、观光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小镇等旅游景区景点;挖掘工业旅游资源,引入旅游开发企业,独资或合作开发烟草、生物、钢铁、电力、医药、花卉、民族商品、珠宝玉石、食品等特殊工业旅游新产品,推动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旅游要素经营企业(酒店经营集团、旅游购物企业、旅游交通运输企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装备和用品制造企业、旅游娱乐企业、游乐技术研发企业等),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全省旅游配套水平;积极引进一批在线旅游服务运营商,发展“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节庆活动品牌(国内外大型体育旅游赛事、文化演艺品牌、节庆会展品牌等),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活动。文化产业。围绕新闻传媒、出版发行印刷、歌舞演艺、影视音像、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创意设计、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引进一批创意设计、内容服务、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平台服务型企业,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加快引进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影视基地、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主题文化游乐园和红色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密切关注数字文化创意、数字出版、3D印刷、数字影视制作、数字投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及终端装备产品生产等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提高全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目标区域:吸引外资方面,重点瞄准欧美、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主题公园投资开发机构及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入滇。引进内资方面,瞄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陕西、四川等重点省市,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是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青岛、南京、厦门、宁波和西安等旅游文化产业发达城市。图表6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得分及排名情况排名综合指数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1上海81.44山东82.14北京88.23北京82.472北京81.41江苏81.29上海87.67上海82.303江苏79.76广东80.37浙江83.56福建80.854浙江79.54浙江77.82广东82.03辽宁80.705广东79.49四川76.45江苏81.72青海80.206山东78.12河北75.04山东80.27贵州78.487福建76.24江西74.99福建75.97海南78.118四川75.86河南74.82四川74.81浙江77.259湖南75.18上海74.34湖南74.44吉林77.1110河北74.69湖南74.10河北74.20湖南76.99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指数。布局导向:旅游业。按照“一核一圈四带五区八廊”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引导旅游相关企业及项目进入最适宜发展的区域。专栏3 云南省旅游产业布局一核一圈:即昆明国际旅游城市核和滇中国际旅游城市圈。重点发展世界遗产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旅游型城市综合体、会展商务旅游、新型城镇旅游和旅游总部经济等。四带:即沿边、沿金沙江、沿澜沧江和昆玉红等四大旅游经济带四大旅游经济带。沿边跨境旅游经济带重点发展边境跨境旅游;沿金沙江和沿澜沧江旅游经济带重点发展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旅游;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重点发展世界遗产旅游、滨湖生态休闲、文化生态旅游等。五区:即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五大旅游片区。充分发挥各区域独具特色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引进企业建设一批世界遗产旅游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国家公园、旅游景区、康体养生基地、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等重大重点项目。八廊:即滇川、滇藏、滇川渝、滇黔桂四大国内旅游走廊和滇缅(孟中印缅)、昆曼(东南亚)、昆河、滇缅(中南半岛)等四大跨国旅游走廊。以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建设为带动和依托,结合“一核一圈四带五区”发展布局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周边省区市、沿海发达地区客源市场,打造自驾游、跨境游等旅游线路。图表7云南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总体布局图文化产业。昆明市发挥省会城市的科技、信息、人才优势和聚合、孵化、辐射功能,重点发展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印刷业、创意设计业、文化信息传输业、影视音像业、会展业;其他州(市)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突出自身特色,重点发展民族文化休闲娱乐业、歌舞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和珠宝玉石业。3.信息产业重点领域:把握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契机,积极引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硬件企业、数字内容生产企业、应用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引进“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创意、区域信息服务产业外来企业,培育信息经济新业态。吸引省外信息及关联企业总部迁至我省或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招商引资。专栏4信息产业招商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立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云南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公司和浪潮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引进省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车联网、航空互联、北斗导航、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总部迁至我省或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或应用示范基地,吸引各行各业具有较强集成能力的信息提供商入滇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争取在民族医药、旅游、生物种质资源等重点领域形成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紧抓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东部电子产品制造业转移机遇,重点围绕红外、微光夜视、OLED微型显示器等光电子器件,金融、自助类产品、轨道交通AFC、智能机器人AGV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和计算机应用产品,智能终端产品,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龙头企业,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信息服务业。积极引进“互联网+”、卫星导航、数字创意、呼叫中心、电商平台、生活服务O2O等涉及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服务企业,大力引进面向工业重点行业的信息服务机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目标区域:吸引外资方面,重点瞄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到云南设立地区总部、生产基地或大数据中心;积极争取从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引进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标准制定、品牌营销以及核心产品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引进内资方面,重点瞄准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渝经济区,兼顾福建、辽宁等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的省市,吸引技术和产业转移。布局导向: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产业现状,按照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外来信息产业相关企业重点进入昆明、红河、保山、玉溪等4个州市的重点信息产业基地开展合作。图表8云南省承接信息产业重点产业基地城市重点产业基地引进重点产业昆明市呈贡信息产业园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向“两亚”的小语种软件服务外包。滇中产业新区重点引进面向出口加工的信息产业制造产业。昆明经开区以“园中园”形式引进移动互联网产业。昆明高新区依托浪潮云计算中心,重点引进发展云产业。玉溪市玉溪高新区依托华为云计算中心为,重点引进发展云产业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保山市保山云服务产业园重点引进发展云存储及备份产业。4.现代物流业重点领域:结合云南省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公路以及机场、港口、口岸,引进企业建设一批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示范园区。加强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工业品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新兴物流等专业物流领域的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或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专业类物流园。大力引进智能物流产业领先企业,在烟草、医药、汽车、机电、食品以及流通领域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园示范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引进大型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和国内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专栏5 现代物流业招商重点领域专业物流。积极引进专业物流企业,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花卉、医药、日用品城乡配送、口岸跨境、烟草、粮食、新材料、装备制造、冷链、电商、快递、会展等重点领域,开展专业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大力引进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先进经营理念、有先进技术装备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具有完备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的第四方物流业企业。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围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重点领域冷链物流,大力引进一批服务理念现代化、服务网络区域化和服务模式多样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在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低温配送中心,在农产品产销衔接区建设一批冷链加工基地与物流集散中心,在重点口岸城市建设一批进出口农产品冷链物流中转、分拨中心。积极引进生鲜直销配送知名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推进冷链配送企业与生鲜电商企业合作共建农产品冷链配送网络。电子商务物流。适应我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求,结合昆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昆明高新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物流园区、商业设施等建设,引进电子商务物流龙头企业,整合全省配送资源,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结合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跨境电商物流园、快递转运中心。国际物流。以各类开发区和口岸等为依托,积极引进农产品、机电装备、家电、轻纺等进出口贸易企业和国际物流服务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加快重点口岸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分拨配送中心、电子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物流。以自动化物流业装备制造为基础,向系统集成和基于大数据的物流运营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大力引进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智能物流运营服务商和物流集配综合信息服务商,建设一批智慧物流示范项目。重点选择在烟草、医药、汽车等智能物流领先行业开始突破,并逐步拓展到食品饮料、商业连锁、电子商务、快递等自动化物流系统需求潜力巨大的行业。目标区域:吸引外资方面,重点瞄准美国、日本、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综合型及各行业专业物流公司。引进内资方面,瞄准物流企业总部比较集中的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东部城市,兼顾成都、重庆等西部重点城市。图表9我国物流企业的总部分布格局(单位:家)布局导向:按照“一核、四带、六区”的全省物流总体空间格局,结合各州市的区位交通条件和物流需求,引导现代物流业相关企业和项目进入最适合发展的相应区域。专栏6 云南省现代物流业产业布局一核:指以昆明为核心,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及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四带:分别指西部国际物流发展带、南部国际物流发展带和北部国内物流发展带、中部国内物流发展带。西部国际物流发展带覆盖怒江、德宏、临沧三州市,充分发挥片马、猴桥、瑞丽、畹町、清水河等为代表的云南省西部口岸在与缅甸双边互市、边贸合作、跨境物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南部国际物流发展带覆盖普洱、红河、文山三州市,充分发挥以磨憨、金水河、河口、思茅港等为代表的云南省南部口岸在与老挝、缅甸双边互市、边贸合作、跨境物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部国内物流发展带覆盖昆明、大理、楚雄、曲靖、玉溪五市,北部国内物流发展带将覆盖迪庆、丽江、昭通三州市,充分联通重庆、四川、广西、广东、上海、北京等国内多个省市。六区:分别指滇中产业支撑物流服务区、滇西产业支撑物流服务区、滇东南产业支撑物流服务区、滇东北产业支撑物流服务区、滇西南产业支撑物流服务区和滇西北产业支撑物流服务区。图表10云南省现代物流业“十三五”总体空间结构图5.高原特色农业重点领域:围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开放农业等重点领域,重点抓好科技研发、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品牌建设与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企业,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现代种业集团,吸引国家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和集成推广应用(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创新平台落户我省,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农业+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公园、全省农业云服务平台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数据中心等示范项目,推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栏7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招商重点领域高原粮仓。重点围绕水稻、玉米、大麦、燕麦、荞麦、青稞等高原特色粮食作物和优质小杂粮新品研发、精深加工等领域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现代种业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特色经作。重点围绕花卉、水果、咖啡、蚕桑、中药材、食用菌、油料等新兴特色产业,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企业,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兼顾蔗糖、茶叶、橡胶、蔬菜、辣木等新兴特色产业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园区经营管理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生鲜物流、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招商引资。山地牧业。重点围绕生猪、肉牛、肉羊、蛋禽、奶业等领域,引进良种繁育与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企业以及饲草加工配套企业,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南方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和畜禽产品加工基地。淡水渔业。重点围绕罗非鱼、鳟鱼、鲟鱼等特色养殖,优质土著鱼养殖,大中型电站库区生态养殖,水产品精加工等方面进行招商引资,打造全国重要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开放农业。重点围绕境外农产品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方面,大力引进各类跨国涉农经营实体,推进和支持境外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种业。围绕我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大力引进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配套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引进企业投资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农产品物流配送、农技和农业机械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农业旅游。重点引进特色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引进企业建设一批农业精品庄园、休闲农业基地等项目。目标区域:吸引外资方面,积极推进云南与台湾两地农业产业的深度对接,主动承接台湾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同时瞄准日本、欧美、以色列等农业现代化水平高、食品生产标准高、技术装备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内资方面,重点瞄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兼顾吉林、湖北、湖南、福建等产业基础好、企业密集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布局导向: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坚持产业化整体开发,按照“中部现代农业建设区和沿边特色产业发展区”两大空间结构,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其中:中部现代农业建设区,包括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产业新区和曲靖市中部、红河州北部、文山州中部、大理州东部片区,这一区域要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作用,引进农业产业领域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品牌等要素,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沿边特色产业发展区,包括昭通市、普洱市、保山市、丽江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迪庆州全部和文山州东南、红河州南部、大理州西部,这一区域要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带)、沿边开放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资源、区位和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跨境农业合作及农业扶贫等领域进行招商引资,推动沿边地区跨越发展。图表11高原特色农业引进区域导向区域范围引进产业滇中以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为主重点发展马铃薯、烤烟、果蔬、木本油料、蚕桑、花卉园艺、野生食用菌、工业大麻、膏桐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工业原料基地。滇东北以昭通市、曲靖市及昆明市的寻甸、东川为主重点发展马铃薯、烤烟、天然药物、温带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工业原料基地。滇东南以红河州、文山州为主重点发展烤烟、天然药物、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蚕桑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工业原料基地。滇西以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德宏州为主重点发展咖啡、茶叶、油料、热带水果、工业大麻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蔗糖工业原料基地。滇西南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为主重点发展茶叶、天然橡胶、花卉、热带水果、天然药物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蔗糖等工业原料基地。滇西北以丽江市、怒江州、迪庆州为主重点发展野生食用菌、天然药物、特色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工业原料基地。6.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聚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对先进材料的要求,以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产业体系为基础,积极引进稀贵金属深加工旗舰企业、新材料领军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专优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发展贵金属新材料、基础金属新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光电子和电池材料、化工新材料。围绕液态金属、石墨烯基功能材料、氮化镓(GaN)材料、磷酸盐玻璃新材料、3D打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前沿领域,积极引进相关科研机构、行业领先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抢占新材料制造和应用制高点。专栏8 新材料产业招商重点领域贵金属新材料。加快引进三大领域的产业化项目:以军用铱及铂铑制品、高性能电接触材料、钎焊材料、贵金属溅射材料等为重点的贵金属合金功能材料产业化;以低温共烧陶瓷(LTCC)系列电子浆料、触摸屏及太阳能电池用导电银浆、喷墨打印用导电油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用高效铱磷光分子材料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化;以新型催化前驱体材料、国VI标准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精细化工用新型均相催化剂等为重点的环保催化材料产业化。依托现有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创新、国内外并购等方式,重点突破贵金属化学品、贵金属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以及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和成套装备制备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基础金属新材料。以我省的铁、锡、铜、铝、铅、锌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为依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引进下游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开发钢铁新材料、锡基新材料和锡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铅锌新材料。钢铁新材料重点引进高强度结构钢、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型材、新型铸件等中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以及高性能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锡基新材料和锡化工新材料重点瞄准以新型锡焊料产品、焊料化工产品、锡基功能材料为重点的锡基新材料,以及锡稳定剂这一锡化工产品最大应用领域,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铜基新材料重点引进高强高导铜合金、铜铬锆系合金、铜银系合金、超细耐疲劳铜锡合金、铸铜转子等产品研发生产企业。铝基新材料重点瞄准微电子用铝基材料、汽车用轻质铝基材料、电工合金铝基材料、工业铝型材、建筑用铝材等产品,对接国际一流铝加工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铅锌新材料重点围绕铅基合金、铅锌合金、锌铜钛合金、高品质氧化锌及其功能性材料,引进带动性强的产业化项目。稀有金属新材料。发挥我省钛、铟、镓、锗等稀有金属资源优势,立足现有原材料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钛基新材料、铟基新材料、锗基新材料产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以下三大领域高端产品产业化:一是以高品质氯化法钛白粉、航空航天级海绵钛、钛合金粉体、大卷重钛带卷以及钛合金管材、丝材、异型材等高端钛材产品产业化,二是高(超)纯铟、铟基合金材料、高活性纳米ITO粉末、ITO高端靶材、含铟钎焊料、铜铟硫含铟新型太阳能薄膜光伏材料、有机铟等高端钛材料产品产业化,三是13N超高纯锗单晶、高纯度砷化镓、磷化铟单晶及晶片、低水峰光纤用四氯化锗等高端锗材料产品产业化。光电子和电池材料。围绕新一代红外、紫外、微光夜视探测器对新型材料的要求,大力引进光电子材料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企业和中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企业,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光纤四氯化锗、超高纯锗单晶及晶片、微电子用砷化镓晶片、蓝宝石衬底片、OLED显示芯片为代表的硫系玻璃材料、新一代光电显示材料及器件、紫外探测器材料、低维紫外探测材料、新型光电量子点材料等光电子新材料及器件,以折衍射面、微透镜列阵为代表的光学材料及产品。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电网发展需求,围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隔膜材料、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缆系统等储能电池材料领域,大力引进电池材料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和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化工新材料。依托我省磷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基础,大力引进下游新材料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磷酸、磷酸盐、次亚磷酸盐等食品级、医药级或电子级精细磷化工产品;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光学级聚乙烯醇、高性能电子导热膜等光学、电子用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围绕液态金属、石墨烯基功能材料、氮化镓(GaN)材料、磷酸盐玻璃新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积极引进相关科研机构、行业领先企业,推进一批前沿新材料产品产业化项目、应用示范项目落户云南。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绿色低碳环保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引进发展精细磷化工、特种陶瓷、新型墙体、高纯石墨碳材、人造宝石、有机硅、石头纸、玄武岩纤维、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和纤维、硅藻土、高岭土等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依托我省和周边境外稀土资源,在按照国家要求推进心态行业整合重组的同时,积极引进冶炼分离企业,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引进和发展稀土催化材料产业链、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稀土储氢材料产业链、中重稀土合金产业链,其他稀土新材料及下游应用产业链。目标区域:吸引外资方面,瞄准欧美、日本和俄罗斯等世界新材料产业主导者开展精准招商,争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商品化、生产制造等全产业链。图表12全球新材料产业布局引进内资方面,重点瞄准环渤海、长三角和泛珠三角3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开展精准专题招商。同时,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对接,瞄准武汉光电子材料、重庆轻型合金材料、宝鸡钛材料等与我省重点培育新材料产业方向相关的地区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图表13云南省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区域区域产业发展情况招商引资重点省市长三角地区中国最主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光电及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江苏省:占全国新材料产业比重大,是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最密集的省份。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基础较好,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兴领域发展迅猛。产业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江阴、南通、常州、扬州、徐州、无锡、连云港等地上海市:全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以高性能精品钢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和以高性能塑料及合金、特种橡胶、差别化纤维为主的有机材料具有竞争优势浙江省:发展基础良好,产业特色优势突出,民企担当主力,在磁性材料、电子用铜合金材料、单晶材料、有机硅材料、电子陶瓷、新型建筑材料和工程塑料等多个领域,产业规模大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北京市: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在石化新材料、高端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等多个领域发展优势突。山东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前列,在高技术陶瓷、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已形成济南半导体、淄博陶瓷、烟台聚氨酯等产业集群泛珠三角地区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强优势广州市:产业集聚度高,企业规模优势明显,已形成先进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发展较快深圳市:依托下游的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电子信息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储能材料具有竞争优势佛山市:陶瓷材料优势明显,已形成产业集群中部地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制造业等领域的强大优势推动了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武汉市:国内重要的光电子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郑州市、洛阳市:产业主要布局在河南超硬产业化基地和洛阳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郑州在超硬材料、新型铝镁合金材料、新型耐火和功能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洛阳在硅材料、钛合金、镁合金以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能源,西南地区的稀贵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西北地区的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但集群发展态势分散,新材料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优势不明显重庆市:镁、铝等新型轻合金材料优势明显,与中国铝业合作,共同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四川省:西部地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