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总结 资料】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11141689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床学总结 资料】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矿床学总结 资料】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矿床学总结 资料】中科院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历年真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普通地质学4一名词解释4二简述题6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6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6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6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75.冰蚀地貌76.湖泊的成因类型7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7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7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810.什么是地球内热?其来源是什么811.什么是大气圈?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8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8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8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815.简述风蚀地貌8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9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9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9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9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9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10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1023.世界火山的分布10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1025.火成岩的构造1126.冰川的类型1127.冰碛物的特征11三问答题11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11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12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12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2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3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3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4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14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1410.概述威尔逊旋回15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15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16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16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16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1716.论述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1717.沉积构造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1718.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旋回性1819.试回答构造地震及其成因?全球地震是如何分布的1820.引起地下水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及地下水化学沉积类型1821.区域变质作用有何特征?其形成环境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引起1922.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1923.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1924.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2025.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20矿床学22一名词解释22二简答题251.成矿元素在矿石中的存在形式252.决定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253.矿体产状包括哪些内容254.按成矿温度划分,热液矿床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255.控制接触交代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主要包括哪些266.外生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哪些267.矿床受变质作用后产生哪些变化268.变成矿床与受变质矿床主要有哪些区别26三论述题271.矿床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72.举例论述岩浆岩成矿专属性273.简述围岩蚀变的概念,研究围岩蚀变有何意义,列举四种蚀变类型并说明其特点与矿物组合274.简述金矿床或铅锌矿床或铜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并就其中某一类概述其基本特点285.矿床的次生变化及次生富集,并举例说明296.简述岩浆岩与金属矿床的成因联系307.试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及矿化阶段308.试论述VHMS型与SEDEX型矿床的成矿背景异同点319.气水热液的概念与了解成矿气水热液成分的主要途径3210.简述确定成矿时代的主要方法及其测年对象3211.斑岩铜矿的概念与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特点3212.层控矿床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3313.简述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3314.综述正岩浆矿床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3415.试归纳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3416.沉积矿床有何主要特点3517.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概念和主要特点3518.常见的侵入岩岩石分类36前言:本资料为本人根据07年至13年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的历年试题编纂而成,本资料中也有部分题目比较重要但尚未考到同样须重视,因时间比较紧,编纂时比较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故错误在所难免,请考生在复习时仔细加以鉴别、比较并进一步完善,另中科院出题比较灵活,填空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外知识,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多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才能尽量拿到高分,本资料仅作为参考之一,考生们仍需以教材为依据,多看、全面看、一字不漏的反复看,再结合本资料,应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层理:岩石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结构。2.岩浆作用: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3.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的褶曲。4.威尔逊旋回:威尔逊在研究了大陆裂解到大洋开闭的过程后,将大洋盆地的的形成及构造演化归纳为六个阶段,人们称之为威尔逊旋回。5.砂岩:一种已固结的中粒碎屑沉积岩,其中粒径0.6252毫米的砂粒含量占50%以上,其余为基质或胶结物,砂粒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次为长石、云母、岩屑等,胶结物的成分有硅质、铁质、钙质。6.基性岩浆:又称玄武岩浆,其SiO2含量为45%-52%,铁、镁氧化物的含量低于超基性岩浆。岩浆的温度为1000-1200,粘性一般较小。7.标准化石: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8.软流圈与岩石圈:地下从平均为70km深处开始到大约220km深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由于混有液态物质,所以这一地带的物质比较“软”,易于发生塑性流动,故称之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固态,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它包括整个地壳及地幔最顶部。9.球状风化: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多面体的小块。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叫球状风化。它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但以化学风化起主要作用。11.撞击作用:撞击作用是指陨星坠落对行星的冲击并使其表面发生变形甚至变质的作用,变形的典型产物是圆形的陨石坑。12.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参差常见于正断层,后者碎块圆滑,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13.地震预报三要素: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14.转换断层:一种横切大洋中脊的剪切断层。它不同于常见的平移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了转换,由平错变化为拉开,表现为以脊轴为界,左右两侧的地质体整体地作同步的分离运动。15.等深流沉积:等深流沉积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砂质物分选良好,普遍为水平层理,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16.滑坡:块体在重力、水压力、地震震动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移的现象。17.非晶质矿物: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物质。18.碱性长石:钾长石与钠长石因其中含有碱质元素Na与K,故常称碱性长石。19.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结晶分异作用。20.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21.动力变质作用: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强烈定向压力下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在断裂构造产生的强应力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它使原来的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等机械作用,也常有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22.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23.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24.硅酸盐矿物:为金属阳离子与各种硅酸根相化合而成的含氧盐矿物。25.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26.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有两类,一类为稳定大陆边缘;另一类为活动大陆边缘。27.颜色与条痕: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28.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2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与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变成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30.地质学思维方法论: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活动论。31.风化壳: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大陆表面的风化产物所组成的不连续薄壳。32.浊积岩:浊流沉积是由砾、砂、粉砂等细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浊积岩。33.喀斯特:将以主要为地下水(兼有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34.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35.混合岩化作用: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同时由地下深部也能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扩散、贯入,甚至和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这种作用即为混合岩化作用。36.片麻岩 具有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并含长石较多之岩石。37.板岩 具有板状构造。原岩主要是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38.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这样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39.地震: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40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41.倾伏褶曲 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42.复背斜与复向斜 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大规模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43.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 由一系列紧闭尖棱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的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44.节理: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此破裂称为节理。45.侵蚀基准面与局部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之为局部侵蚀基准面。45.河流侵蚀方式、方向:方式有溶蚀作用、水利作用、磨蚀作用。方向有下蚀、旁蚀、溯源侵蚀。46.流水搬运物质的形式:底运、悬运、溶运。47.准平原:削高填低作用使广大地区形成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即为准平原。48.夷平面: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49.冰川作用、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50.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的岩石其空隙被气体充滞,液态水不饱和,称为包气带。51.海进与海退: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称为海进。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称为海退。52.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的现象。53.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即为科里奥利效应。54:贝尼奥夫带或毕鸟夫带:在沟弧系中,地震都位于海沟靠大陆一侧,其震源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当明显,在近海沟处均为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其震源排列呈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这个面即为毕鸟夫带。二简述题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前者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后者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发生在地球上,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正是这些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或明或暗、或急或缓不断地作用于地球并改变地球的面貌。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火山喷发方式有二:一种是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另一种是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它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岩浆在火山通道内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如组成火山颈的岩石,称为次火山岩。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1)分选性较好。这是由于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比较有规律。2.磨圆度较好 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3.成层性较清楚。这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规律性变化。4.韵律性。特征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出现,称为韵律性。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生长着大量生物,如在湖岸边浅水地带生长大量沼泽植物,在较深水地带可生长浮水植物,低等的菌类和藻类繁殖尤其快速,为生物沉积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来源。干旱气候区生物沉积作用不发育。在寒带或温带较冷地区的淡水湖泊中,常有大量硅藻繁殖,硅藻死亡后的躯壳可堆积成为疏松多孔的硅藻土。5.冰蚀地貌(1)冰斗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2)鳍脊与角峰 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 (3)冰蚀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4)羊背石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6.湖泊的成因类型(1)构造湖 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湖盆。(2)火山口湖 湖盆为火山口塌陷下陷而成。(3)河成湖 湖盆由河流的侵蚀与沉积而成。(4)冰川湖 湖盆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5)海成湖 湖盆由海水的侵蚀和沉积而成。(6)溶蚀湖与陷落湖 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而成者称为陷落湖。(7)风蚀湖 湖盆因风蚀作用而成。(8)堰塞湖 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谷被冰川终碛堵塞。(9)人工湖水库 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地而成。(10)冰盖湖 分布在南极大陆冰川之下,为巨大的液态水体。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它的作用包括以下主要方式:1.溶解作用 水是溶剂,尤其是自然界的水,总含有一定数量的O2、CO2以及其它酸、碱物质,它们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能溶解大多数矿物。2.水化作用 有些矿物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分子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 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含有的H+和OH-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4.碳酸化作用 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032-和HC0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等金属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 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相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方面是许多变价元素在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所形成的矿物中是以低价形式出现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下它们易于转变成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解体。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第一,河流的不同部位流速发生变化。第二,河流流量随气候或季节而变化。第三,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第四,如局部地段河底变平坦,涡流减弱等,也能引起河流沉积。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有根本性差别。陆壳位于大陆,占地壳面积的1/3;陆壳物质密度2.7g/cm3,纵波波速6km/s;其厚度大,平均35km,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平原区最薄近于20km;陆壳的成分接近于中性火成岩,其下层为深变质岩,表层多沉积岩;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产于陆壳之中。洋壳位于大洋底,占地壳面积的2/3; 洋壳物质密度3.01g/cm3,纵波波速7km/s;其厚度小一般5-10km,平均7-8km;洋壳由玄武岩与橄榄岩组成,表层有不厚的沉积物。其内部构造简单,分布在地球上的洋壳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10.什么是地球内热?其来源是什么 地球内部是热的,而且以各种方式不断向外散热。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有大量星际物质向地球坠落,撞击释放出的动能转化成热能。同时,地球在变得越来越致密的的过程中,其内部物质按相对密度进行分异,重者下沉,轻者上浮,位能便转化成为热能。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放射出来的、质点与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变为热,从而提高了物质的温度。构造运动或岩石断裂使各岩块相互摩擦生热等。11.什么是大气圈?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大气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一个层圈,称为大气圈。大气圈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第一、大气中的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第二、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第三、由于大气圈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第四、风的作用。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将今论古 这一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以古论今,论未来 是地质思维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因为人们今天能够直接加以观察的的地质作用往往只是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一地质作用的全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在并且预测未来。活动论 是当代地质学研究的指导理论。大陆、海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活动和演化的,固定不变的认识是不对的,必须实事求是的去看待和认识地球。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气体以水蒸气为主,其含量常达60%以上。此外有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化氢、硫的氧化物)、硫,以及少量CO, H2, HCL, NH3, NH4CL、HF等。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就目前检测技术来说,尚未发现能自行衰变的同位素。在原子序数小于83,质量数小于209的同位素中,除14C、40K、87Rb具放射性外,其余都是稳定同位素。如18O、17O、16O、12C、13C、32S、33S、34S、36S等。15.简述风蚀地貌(1)风蚀洼地 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2)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由暴雨和洪流的强烈冲刷所产生的并因风蚀而扩大的谷地称为风蚀谷。如风蚀谷不断扩大联结,地面仅残留许多孤立的高地,称为风蚀残丘。(3)风蚀城 层叠状的平顶残丘,犹如毁坏的古城堡。(4)风蚀蘑菇与风蚀柱 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称为风蚀蘑菇。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后,易成为柱状,称为风蚀柱。(5)蜂窝石 又称石窝或石格子窗。它形成于陡峭石壁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凹坑,似峰窝状。此外,还有风蚀“金字塔”、风蚀“寿桃”、风蚀陡山、风蚀洞、风蚀桥等地貌景观。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 在野外辨认褶曲时,首先判断褶皱是否存在并区别背斜与向斜,然后确定其形态特征。首先应该知道,地形上的高低并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经过较长时间剥蚀后,地形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地形高低与褶曲形态凸凹相反的地形倒置现象,除了地形倒置以外,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为单斜山。另一方面,岩层的倾斜状况亦非判别背斜与向斜的可靠标志。倒转褶曲、同斜褶曲以及平卧褶曲的两翼岩层则均向同一方向倾斜,如果单从倾向看,会错误地将后三种褶曲当成是单斜。 褶曲存在的标志是在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出现。就背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老;就向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新。据此可以区分出背斜与向斜。如果进一步观测与比较两翼岩层层序及其倾向与倾角,即可确定褶曲的形态。除了观察褶曲的横剖面特点以外,常常还需要了解褶曲枢纽是否倾伏,并确定其倾伏方向。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一、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划分的类型(1)包气带水 包气带中含有的水。(2)潜水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3)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二、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的类型(1)孔隙水 存在于孔隙中。(2)裂隙水 存在于岩石裂隙中。(3)喀斯特水 存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隙、洞穴、暗河中。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变化。因此,在地质历史中,总是某些岩石在形成,而另一些岩石在消亡。如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火成岩。火成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变成变质岩;变质岩又可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而转变成为火成岩。因此,三大类岩石不断相互转化。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1)地磁场的南北极每经过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目前已经建立了最近地质时期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2)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发现 洋脊脊轴两侧玄武岩地磁条带呈对称式分布,而且各地磁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期(含事件)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比例,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3)深海钻探所揭示的海底年龄 深海钻探结果表明,洋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且洋底岩石的年龄随着远离洋脊轴部变老。(4)洋脊潜水考察发现洋脊裂谷带中堆积有刚喷出不久的玄武岩;玄武岩中发育有许多断裂。断裂走向多数与脊轴平行。(5)洋壳剖面的发现 在大西洋洋中脊北延长线上的冰岛,发现了露头连续的洋壳剖面蛇绿岩套,从上至下依次为沉积物、枕状玄武质熔岩、席状岩墙及堆晶辉长岩橄榄岩,更下为变质橄榄岩。(6)洋底海山与地幔柱 在太平洋洋底,其中发育一系列玄武质海山,多呈北西向线状排列,其火山锥的年龄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变老,它们是岩石圈板块从南东向北西运动经过地幔柱时所形成的热点作用而成。(7)海底转换断层的发现与确认 横切洋脊有一系列大规模的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发生在大洋洋底、与洋脊错位有关、不产生增生与消亡的特殊类型的断层。相邻块体的剪切运动只在两个转换点之间发生,一过转换点将无断裂活动。转换断层的发现与论证,不仅证明了海底的扩张,还说明了海底扩张的运动方式。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1)堆积阶地 距河床近,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全是由粗细不一的河流沉积物质组成,无基岩暴露。(2)基座阶地 阶地斜坡下方有基岩暴露,阶地面上堆积有河流沉积物。这表明早先河流已切过冲积物而达于基岩之中。(3)侵蚀阶地 距河床远,地势稍高,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均见有基岩裸露,阶地面上偶有零星河流沉积物分布。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早古生代以生长在海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与低等植物的繁盛为特色。藻类、三叶虫、头足类、笔石、腕足类、低等珊瑚等十分丰富。 晚古生代以陆生植物的繁盛和脊椎动物登上大陆为特色。在大陆出现了高大的乔木、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在海洋中出现了蜒类,同时三叶虫及笔石在晚古生代末期灭绝,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等发展成为新的种属。 中生代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极其繁盛。各种恐龙横行天下。白垩纪初期出现鸟类,中生代早期,裸子植物繁盛,中生代晚期,被子植物开始取代裸子植物的地位。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天下。23.世界火山的分布(1)环太平洋火山带 这一带上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的60%以上。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这一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3)洋脊火山带 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洋脊部位。这一带有活火山60余座。(4)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这里有活火山22座。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1)变晶结构 指岩石在固体状态下,通过重结晶和变质结晶而形成的结构。(2)变余结构 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1.变成构造 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新构造。(1)斑点状构造 岩石中某些组分集中成为或疏或密的斑点。(2)板状构造 岩石具有平行、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沿此面岩石易分裂成薄板。(3)片理构造 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片理,沿片理方向岩石易于劈开。岩石的矿物颗粒细小且在片理面上出现丝绢光泽与细小皱纹者称为千枚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肉眼能清楚识别者称为片状构造。(4)片麻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以长英质粒状矿物为主,伴随有部分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柱状矿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5)块状构造 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6)拉伸线理 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或集合体、岩石碎屑、砾石等在温度和剪切应力的联合作用下,被强烈剪切拉长、定向排列,呈现为平行密集的线状构造。2.变余构造 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的构造。 25.火成岩的构造1.块状构造 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2.流动构造 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3.气孔构造与杏仁构造 前者指出现在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入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4.枕状构造 水下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安山岩中的构造。5.球状构造 岩石中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分布,外形呈椭圆状的一种构造。6.晶洞构造 侵入岩中具有若干小型不规则孔洞的构造,孔洞内常生长晶体或晶簇。7.层状构造 岩石具有成层性状。26.冰川的类型(一)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呈面状展布,延展面积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冰层厚度达数千米。(二)山岳冰川(1)冰斗冰川 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称为冰斗,主体位于冰斗之内,仅有一短小舌状体(冰舌)溢出的冰川。(2)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后,使注入山谷。即成为山谷冰川。(3)平顶冰川 又称高原冰川。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边缘山地,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之上。基本上呈面状分布,其底床是起伏较缓的高地。(4)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后的冰川。27.冰碛物的特征 冰川融化后堆积下来的冰川搬运物质称为冰碛物。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1)皆由碎屑物组成。碎屑矿物中可以有容易风化的铁镁质矿物。(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岩块、粉砂和泥质物的混合体。(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岩块可以呈直立状态。(4)无成层现象。(5)大部分碎屑棱角鲜明。(6)有的岩块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川擦痕。(7)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8)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三问答题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1)擦痕、镜面和阶步 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它们都是断层两侧岩块相对滑动所留下的痕迹。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连续过渡者,称为阶步。(2)拖曳褶曲 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影响所发生的变薄和变弯曲。根据其形态能判断断层的运动方向。(3)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 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4)断层泥 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摩擦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质。(5)密集节理 断层面的发育常受先成节理的控制,所以断层面两侧往往有先存节理。(6)地质体错断 岩层、矿层等地质体沿走向突然错断,以致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7)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走向断层能破坏地层的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8)地形证据 由断层两侧岩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而形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断层崖、三角面山以及断层悬谷是断层在晚近时期活动的证据,属于新构造运动的产物。(9)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 因为断层是地下水或矿液的通道,故沿断层延伸地带常能见到一系列的泉水出露或矿化现象。 确定断层发生年代的基本原则是: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板块划分的依据是板块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得多。洋脊扩张带、消减作用带以及转换断层都属于这种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它们就是板块的边界。洋脊扩张带是离散性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 消减作用带位于海沟,它是聚敛性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性板块边缘。沿此种边界相邻板块发生挤压,引起强烈的地震和构造变形。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 以上三种板块边界主要位于洋底或洋陆交接处。除此而外,在大陆内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消减作用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1)气候 雨量多少及气温高低影响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速度和强度。气候潮湿、降雨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2)岩石性质 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虽然溶解度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对于喀斯特发育最为重要。在碳酸盐类岩石中,一般以较纯的石灰岩组成的地区喀斯特发育最好。岩石的结构对喀斯特发育也有影响。一般粗、中粒晶质结构的岩石溶解度较大,喀斯特较发育。(3)地质构造 断裂破碎带一般为喀斯特发育比较强烈的地带。褶皱影响喀斯特的发育。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向斜轴部及其翘起端,是喀斯特发育的有利部位。岩层产状也影响喀斯特的发育。倾角较缓岩层中水的运动和扩展面较大,喀斯特发育较好。(4)水的作用 包括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包括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破坏的能力。而水的流动性又受到岩石的透水性、排水条件、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情况等因素的制约。(5)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深海是位于洋底上的水域。深海底水体平静,沉积物供应量少,沉积速度一般十分缓慢。有三种沉积类型: 1)软泥为粒度介于粉砂级与泥质级之间的沉积物。其分布最为广泛。 (1)生物软泥含有丰富的(常占50%以上)生物骨骼,主要是浮游生物骨骼,其余为泥质及粉砂物质。按其成分分为钙质软泥与硅质软泥两类。 (2)红色黏土主要为粘土构成,含大量火山碎屑,生物很少,CaCO3含量微弱,颜色为红色。不同成分软泥的分布与气候有明显关系。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位于寒冷气候带的海洋,放射虫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的海洋,钙质软泥与热带及温带气候有关。另外,各类软泥的分布面积与分布深度很不相同。钙质软泥主要分布在各大洋底的较浅部位,不含或很少含CaCO3的红色粘土与硅质软泥则占据着洋底的最深部位。2)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 浊流沉积是由砾、砂、粉砂等细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等深流沉积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层序,砂质物分选良好,普遍为水平层理,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3)金属泥和锰结核 金属泥和锰结核是在深海底堆积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矿产资源。 (1)金属泥是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泥状沉积物。其产出部位都具有海水温度高、含盐度高、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 (2)锰结核 锰结核呈浑圆状、不规则球状或土状,其内部通常围绕核心呈同心圈状构造,核心为生物骨骼、微陨石、红粘土、矿物或岩石碎片等。有时锰呈皮壳状覆盖在海底岩石上,厚约数厘米。锰结核中常含有Cu、Co、Cd、Ni、Mo等金属元素。 海底的碎屑物或碳酸盐沉积物中可形成或聚集石油。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浅海位于大陆架主体之上,其水深的下界为200m。浅海常有海流作用,且较强的波浪也能影响海底。故本带的海水较为动荡,富含氧。阳光一般能达到海水下层,盐度较为正常,生物较为丰富。其上半部有藻类植物及绝大多数的底栖动物,其下半部生物数量及类型减少。浅海沉积物类型多样,碎屑沉积物Al、Fe、 Mn的氧化物、碳酸钙、碳酸镁以及磷酸钙等沉积物普遍发育。 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泥质物多分布在较深部位,常具有水平层理。有的地区也可发育较粗的沉积物。在近极地地区还可以出现由冰山带来的冰碛物。Al、Fe、Mn的氧化物具有鲕状构造。在A1-Fe-Mn系列中,A1的氧化物最不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近;锰的氧化物最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远;铁的氧化物堆积在两者之间。此外常有磷酸钙的生物化学沉积物,呈层状或结核状产出,与锰质沉积物共生。碳酸盐沉积主要包括生物灰岩和碎屑灰岩等。生物灰岩中以生物礁代表。浅海沉积中碎屑灰岩甚为广泛。碎屑可以是由生物介壳及骨骼破碎而成,也可以是海底碳酸钙质沉积物经侵蚀而成。绝大部分浅海沉积物都含有生物化石,有的还含有海绿石。在古代的浅海沉积中见有大规模白云岩。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滨海是波浪及潮汐运动强烈的近岸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分为以下三带: 1)外滨带又称潮下带。其上界为低潮线,下界为波浪基面。这里波浪能强烈搅动海底并有沿岸流作用。2)前滨带又称潮间带。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构成海滩的下部或主体。这里时而露出水面,时而被水淹没,加之波浪作用强烈,沉积物受到强烈搅动。 3)后滨带又称潮上带。是前滨带上升超出高潮线的平坦地带,只有特大高潮和风暴浪才能淹没。它构成海滩的上部。滨海带由于水体十分动荡,富含氧,阳光充足,生物以绿藻、蓝绿藻类植物以及经得起波浪冲击的厚壳或钻孔底栖动物为特征。沉积物中碎屑物很丰富,主要是砾石、砂、粉砂,常含有大量介壳碎片。砂、砾的分选性与磨圆度良好,具有丰富的交错层与波痕,它们常常堆积呈砂滩、砾滩以及砂咀、砂坝等形态。砂粒成分以石英最为常见。在干燥炎热地区,表层海水所含CaC03易饱和而沉淀,围绕某些核心在海水处于不断搅动的条件下形成具鲕状构造的沉积物,最后转变成鲕状石灰岩。在平坦的海岸地区常有宽阔的后滨带,这里海水排泄不畅,终年潮湿,主要堆积泥质物,如果植物大量生长,可形成泥炭,最后转变成煤。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半深海是位于大陆坡上的水域。半深海带宽度由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波浪作用不能影响到沉积物。本带生物少,主要为浮游及游泳生物,上半部有底栖生物,但种属单调,下半部底栖生物极少。半深海带代表性的沉积物是由悬浮物质缓慢沉淀而形成的泥质与粉砂或细砂的混合物,以细粉砂占优势。它们大部分是陆源的,少数为生物成因,并含有不等量的CaCO3,有时含有火山物质。其中具有蓝灰色、灰绿色者称为蓝泥或青泥,系因沉积物中存在氧化亚铁及有机质,是海底为还原环境的标志。在热带的半深海带发育红泥,为砖红色、红棕色,这种颜色并不意味着海底为氧化环境,而是因陆源物本身为来自大陆的红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如暖流与寒流交汇以及沉积速度很慢时),本带沉积物中出现丰富的海绿石,使沉积物成为绿色,称为绿泥。在火山作用强烈的地区,其沉积物中混入大量火山灰、浮石、火山角砾,称为火山泥。在珊瑚岛附近则发育珊瑚泥,它是由珊瑚礁的海蚀产物堆积而成的。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1)陆源物质 由河流、冰川、风、地下水等动力从大陆搬运入海的物质以及海岸受侵蚀而成的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陆源碎屑物与陆源化学物。前者是机械搬运的砂、粉砂及泥质物等较细碎屑及少数砾石(块),后者是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的离子和化合物。(2)生物物质 由海中生物提供的CaC03、SiO2以及磷酸盐类物质,它们呈溶解状态或者以介壳或骨骼的碎屑出现。(3)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 是海底、岛屿或大陆近海区的火山喷发物,其中,包括固体碎屑物、气液物质、熔岩及其在海水中分解而成的产物。此外沿洋脊裂谷带上升的热岩浆,有可能分泌热水溶液并带来某些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4)海底岩石溶滤的物质 海水沿海底岩石裂隙向下渗透并不断被加温。被加温的海水在海底岩石内循环的过程中,溶解了并淋滤出岩石中的某些物质,然后再沿裂隙向上运动,以海底热泉的方式溢出海底。(5)宇宙物质 主要是类似于各种陨石的细小颗粒,这种物质数量很少。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地质历史上有些时期大量生物类群在很短的时间内消亡,而且波及全球,造成突然灭绝的现象,称大灭绝。显生宙期间,至少发生过五次全球生物大灭绝。(1)奥陶纪末 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属于地史上第三大规模的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85%的物种灭绝。绝大部分三叶虫物种惨遭灭绝,其原因复杂,推测是全球气候突变所致。(2)泥盆纪后期 发生在距今3.6亿年前,历经两大高峰,中间间隔10Ma,是地史上第四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笔石、三叶虫等生物物种的灭绝。具体原因不详。(3)二叠纪末期 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是地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96%的物种灭绝。使长期占领海洋领域的生物物种大部分遭受灭绝,从而使生态系统获得一次较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爬行动物进化铺平了道路。其原因目前也不清楚。(4)三叠纪末期 发生在距今2.05亿年前,是地史上第五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76%的物种灭绝。海洋生物的物种基本灭绝,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5)白垩纪末期 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是地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75%-80%的物种灭绝。使陆地上的恐龙时代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灭绝,从而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条件。该事件原因与陨石撞击、气候突变、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10.概述威尔逊旋回从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大洋关闭和消失,是构成连续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萌芽阶段 系指大陆受到引张,地壳及岩石圈变薄,地表张裂,形成大规模地堑或地堑群,同时沿着断裂有广泛的火山活动。现代的代表是东非裂谷带。(2)幼年阶段 大陆继续引张,岩石圈进一步变薄至断开,在岩石圈的断开处由分熔的地幔物质开始形成洋壳。这时海洋初成,是一种海湾式的狭窄盆地。现代的代表为红海和亚丁湾。 (3)成熟阶段 断开的岩石圈进一步扩张,形成广阔的大洋。大洋的中部为洋脊。大洋两侧对称地发育了稳定大陆边缘,堆积了巨厚的海相沉积物质。其现代的代表是大西洋。 (4)收缩阶段 沿着稳定大陆边缘与洋底的交接带,岩石圈发生断裂,断裂的一侧为大洋岩石圈块体,另一侧为大陆岩石圈块体。沿着断裂前者向后者发生俯冲,遂形成岛弧或山弧。比重较大且刚性较强的大洋板块向比重较小且刚性较弱的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现在的实例就是太平洋。 (5)结束阶段 大洋板块进一步俯冲,使海洋进一步收缩,成为残留而狭窄的洋盆。在海沟附近,部分洋壳物质被刮削下来逐渐堆积成为楔状地质体,称为增生楔。这时继续伴随有强烈的火山作用及地震。现代的实例就是地中海。 (6)大陆碰撞阶段 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发生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并出现广泛的地震、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现代的实例就是喜马拉雅造山带。 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而每一次海洋开闭过程就是构造活动性的一次表现过程。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 (1)地层层序律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简而言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这就是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如果地层因构造运动而倾斜,则顺倾斜方向的地层新,反倾斜方向的地层老。有时,因发生构造运动,地层层序倒转,即上下关系颠倒。此时必须利用沉积岩的沉积构造(泥裂、波痕、雨痕、交错层等),来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恢复其原始层序,以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2)生物层序律 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一般说来,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3)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对于有交切关系或包裹关系的任何两地质体或地质界面的新老关系,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它表明该两地层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如果是在水体中沉积的,则水深越来越浅)的背景下由沉积物连续沉积而成的。 (2)假整合接触 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 假整合接触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地壳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并形成上覆地层。 (3)不整合接触 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接触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因受强烈的构造运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4)侵入接触 这是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间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虏体,侵入体与其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等。侵入接触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有构造运动发生,因而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恒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以及侵入体上部的一部分被蚀去,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该侵入体的年龄恒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地层或岩体之间都有可能以断层相接触,其接触面即为断层面。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 富含橄榄石成分的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首先形成由橄榄石组成的超基性岩,继而形成由辉石与基性斜长石组成的基性岩辉长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玄武岩),随后形成由角闪石与中长石组成的中性岩闪长岩 (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安山岩),最后形成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与酸性斜长石组成的酸性岩花岗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流纹岩)。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两个系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反应系列;另一个是不连续反应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 在野外辨认火成岩时,首先要区分是侵入岩或喷出岩,为此应全面考虑岩石的产出状态、结构与构造特征。特别应考虑岩石的宏观特点。如果岩石与围岩为侵入关系且岩体的边缘有围岩的捕虏体存在,可以判断是侵入岩。如果岩石为层状,有气孔构造及流动构造,则是喷出岩。如果含有火山碎屑岩的夹层,则更无疑属于喷出岩。如果岩石为全晶质,颗粒粗大,则为侵入岩而且是深成岩。如果岩石是隐晶质或非晶质则很可能为喷出岩或浅成侵入岩。在区分了喷出岩或侵入岩的基础上,进一步着手定名。这时应先观察岩石的颜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即色率。超基性岩色率75,基性岩色率为35-75,它们的颜色为黑色、灰黑色及灰绿色。酸性岩色率20,颜色为淡灰色、灰白色、淡黄色、肉红色。中性岩色率为35-20,色调介于前两者之间。在判断色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鉴定矿物。知道了矿物组成以后,再进一步判识岩石的结构,即可将岩石命名。喷出岩中基质的矿物成分难以鉴定,可根据斑晶的矿物成分并结合岩石的颜色定名。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