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953703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导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校风和班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孩子启蒙抓起,把“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良莠由认知升华到情感再内化成行为表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上、交际上。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那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在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小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题(一)学生自身生理的因素。(1)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小学生们活泼好动,很多时候都坐不住,他们的注意力也是极其容易分散的。从观察记录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思想容易开小差。也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有的写几个字就去上厕所、喝水等等,不够专心,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有79.9%的学生认为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2)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话,比让自己发言难多了。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课堂中,许多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可是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完成作业时,往往教师读了几遍题目,但仍然有小学生听不清楚题目的要求。(3)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些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的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完全无关。(4)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题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少向他们提问,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从期末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5)缺乏学习内驱力。缺乏学习内驱力也可以说成是对学习缺少兴趣。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部分家长也说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似乎学生很不喜欢学习这件事,至于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或者查找相关资料的学生就更少了(6)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低。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初期,多数是在一、二年级。现在进入小学的孩子多数是六岁左右,孩子年龄小,生理的生长还达不到一些标准。他们对于认知的理解自然而然会差很多。即使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脑子的生长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容量,(二)后天的习惯培养不好。(1)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作业习惯包括写字姿势和习惯两大方面。学生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缺,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很多时候,学生写字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字迹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学生用笔随意,同一本作业本用了三种笔(钢笔、铅笔、圆珠笔)。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粗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做作业的习惯没有养成好。(2)其他的不良行为习惯。撒谎,任性,享受,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吃苦耐劳精神,贪玩,不节俭,缺少集体荣誉感,自理能力差,缺少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的一些原因。二、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成因。小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会形成的,而是一些因素在日积月累中逐渐产生的结果。使得小学生产生这样不良习惯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觉得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方面的原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学习的对象。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放纵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至慢慢发展为不良的习惯,如学习不努力、不肯吃苦、懒惰、作业不完成、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管教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觉得家庭中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的诱惑。家庭结构的变异或家长自身的恶习,如父母离异、有盗窃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孩子受到腐蚀,导致行为习惯不良。另外,隔代教育的差异很明显。父母,长辈对孩子的宠溺,或者长辈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或者父母双方的教育方法没有达成有效共识。这些都会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大,让他们养成不好的学习行为习惯。(2)学校方面的原因。其次是有学校方面带来的原因。学校应该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和保护伞,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教案,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师教法比较成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有的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不正确也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提问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与参与方法不明确,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启发性的提问问题质量差,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够深。有的教师不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随手画圆,画出的圆似圆非圆;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3)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在社会环境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如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腐蚀着孩子。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色情,暴力,恐怖电视,电影,书刊,网络的不良信息都在教唆着孩子。其次,在价值观上,拜金思想还广泛存在。因此导致孩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苗头。另外,青少年的心理脆弱。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就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因而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都很差,或者心理发育不健全,思想行为反常。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上各色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4)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看作“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视作“勇敢”等。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三、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策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上、交际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目前,人类社会已经高度信息化,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无不经历着一场变革,新生的和发展的事物正像潮水一样涌到了二十一世纪当代学生的面前,能让每个孩子正确认识,并容纳这些新鲜事,养成能与他人良好的好习惯,是我们这些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新任务。那作为教育者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学校主渠道渗透。学校是学生学习与培养良好习惯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课、法制课、班队会课、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语文课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结合相关教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真落实,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开展短小型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让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变为自觉的行动,真正把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形成习惯的目的。1、结合班队主题课开展活动,营造环境。班主任教师充分利用主题队会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从情感上影响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行为上自觉地表现出进步。广泛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大型的主题队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如:大队活动:红色伴我成长合唱活动。小型的主题队会要结合班级实际或班级的偶发事件及时召开。如:中队活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主题活动、小学生一日常规的学习等。也可以定期召开,以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全员的参与进来。同时其他学科教师也都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把培养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形成任课教师齐抓共管。2、立足课堂,抓好常规。课堂常规是我们保证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关键,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有利平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养成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接受习惯的支配。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上课铃响了回教室,回到教室坐好拿出书本等老师进来,这些动作几乎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一个具有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之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联系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是如此,听到铃声响,排队到操场。这些都是习惯在支配着学生。3、活动承载,评价表彰。学校和班级要不断开展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3月份学习雷锋活动月; 5月1日国际劳动节;清明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党的生日; 9月10日教师节和10月1日国庆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尤其是6月1日儿童节和9月10日教师节,德育处要开展大型活动。活动前要有安排有布置,在活动中进行检查评比,活动后进行总结表彰。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主要渠道是少先大队部的工作,少先大队要充分发挥作用,要组建起少先大队委员会,成立学校值周队,值周队在少先大队部的直接领导下。少先大队要选拔诚实、勇敢的少先队员(可以是少先大队委员会成员)担任值周工作。同时制定值周队工作目标和工作制度,以及优秀值周队员的评比标准,充分发挥值周队员的监督检查评价的作用,值周队要日查、周结、周发布、月汇总,期末进行总评比。评比出优秀班级和个人,学校对其将进行精神和物质表彰。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以鼓舞学生,教育学生。(二)制定一套可以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系。有意识,有目标,还仅仅只是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哪入手?这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下面就一些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提出一些培养的方法策略。1、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次写作时朋友来访,他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中午仆人送来饭菜,客人以为是给自己送的,就把饭菜吃了,后来客人发现巴尔扎克还是那么忙就走了。天黑了,巴尔扎克觉得该吃午饭了,就来端碗端盘。看到饭菜已被吃光,他责备自己“真是个饭桶,吃完还要吃!”大文学家罗曼罗兰有一次跟著名雕塑家罗丹去参观他的工作室,欣赏他刚完成的作品。可是来到塑像前,罗丹发现还有几处地方不满意。于是拿起凿子就修改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仿佛那座雕像是他的朋友。两个小时后修改完毕,罗丹满意地瞧了自己的作品一会,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差点把他的朋友锁在屋里。事实证明,专心可以集中精力,调动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来解决问题,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分心就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对本来可以弄懂的问题感到迷茫。无独有偶,我们也都听说过,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想他的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和什么东西撞上了,他连声说对不起,却没听到对方反应,抬头一看,原来是棵大树。为什么这些大科学家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热爱的科学上的问题,对他们所思考的科学问题反应清晰,对于这些问题之外的事情一点也没考虑,没有在意。这就是他们闹笑话的原因。只有聚其精,会其神,才能取得成功,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则与父母、老师的教育、教养的态度和方法分不开的。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要不然,其他的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而无功。其实每个孩子的头脑里都有着专注的成分,只不过由于引导上的差异才导致了后天在这方面的差距。要孩子静、定,绝对不能通过命令、怒斥而达成。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培养学生专注力的。通过我对班里后进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儿童,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完成得比较好,效率高。那些作业马虎、粗枝大叶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没能仔细地看准习题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而且,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从事娱乐活动。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稳定持久的专注力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专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条件。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模式。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声这一课,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为什么要呼吁?呼吁什么?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对社会的贡献及爱因斯坦的名言,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3)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观潮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5)细读课文, 提出疑难问题。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6)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还应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有: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内提问,或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3、养成上课前准备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事实就是如此,课前准备虽小,但却可看出一个人当天的学习状态,再者,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可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所以,反复训练,每一节课都要先检查学生的课桌。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可以选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来管理上课前的准备。检查学生是否将书本文具摆放整齐,所需用品是否齐全。督促其他同学安静端正的坐好或者趴在桌子上安静的等候老师的到来等等。老师进入教室以后,也要进行好课前1分钟的巡视。巡视摆放是否规范,是否齐全等,适当表扬优秀。在课中可以让学生体验“课前准备”的作用。在识字过程中,时常需要让学生练习写字,这个时候准备工作充分的孩子,就速度快。学生的课堂作业速度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准备充分与否决定的。有的孩子别人已经快完成了,他才找到铅笔等。不仅要检查这节课的准备,更多的时候要关注孩子们的其他准备,例如:铅笔盒里的铅笔是否充足,书包里的书本是否摆放整齐扩大检查的面,这些原因是导致一节课准备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4、养成认真上课的习惯。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了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时为了处理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要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致使影响上课进度和效率,课堂变成了维持纪律和纠正不良行为的课。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师责无旁贻。首先让学生知道专心听别人讲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要求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自己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听后要用“我明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请您把它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表明自己的听的结果。慢慢地学生就会达到听懂、听出要点的要求,从而实现 “会听”的目标。其次,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课堂上多给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当他回答对了以后,及时给予他夸张的表扬。对于他自信心的树立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积极的举手发言。不仅这样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需要动笔记录下来,做好笔记。在本节课上就要把所要学的内容理解、记忆,不留下“小尾巴”。5、养成课后复习、独立作业的好习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2%,一天后还能记住33.7%,两天后就剩27.8%了。艾滨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也就越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古文人就提倡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家长要教育孩子“温故而知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从而形成惊人的记忆力。作业是吸收和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和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延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以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孩子安静的自修、勤学好问的习惯、晚上读书的习惯、单元总结、分析的习惯等等。三、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学校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社会是检验学生学习习惯的场所。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让孩子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教师对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要提出要求:明确要求,严格实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要交待得详细明确,操作性强,让孩子清楚明确,决不能含糊,使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一旦提出,就应该严格施行,毫不退让,决不轻易改变,直到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为止。持之以恒,不怕反复。据专家研究,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最起码需要3-6个月,有的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对每个习惯的培养,家长都应该坚持3-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家长应不怕反复,持之以恒。防微杜渐,及时矫正。对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家长既要把坏习惯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又要使孩子救失长善。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可以终身让人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让人一生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能有一个好习惯真的让人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通过点滴的小事而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朽木不可雕也”“养其习于童蒙”等古训,也正是这个道理,让我们共同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