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1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48813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了解各史书体例。3、 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 )陵 氾( ) 南 佚( ) 之狐 夜缒( ) 陪( )邻 阙 ( ) 秦 敝( )之 秦伯说( ) 不知( ) 逢( )孙 戍 ( )之 共( )其乏困3、 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2、 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3、 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教师同步导学案学生笔记及反思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四、赏析一、二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 ) (2)晋军函陵( )(3)犹不如人 ( ) (4)无能为也已( )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第三课时【学习目标】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学习过程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 夜缒( )而出 (2)郑既( )知亡矣。(3)且君尝( )为( )晋君赐矣(4)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5)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6)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7)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8)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9)失其所与( ),不知( )二、赏析第三段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第四课时【学习目标】赏析第四段,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一、探讨下面的问题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二、练习题(一)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邻之厚,君之薄也 2、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4、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晋)许君焦、瑕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 (烛之武) 智退秦师 。结局: 晋军撤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用作动词 从属二主 )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驻军)(3)犹不如人 ( 尚且 ) (4)无能为也已( 通“矣”)(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答: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 解释加点的字: 参看课下注释二、赏析三段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整段话。其中“阙秦以利晋”最关键赏析四段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请参看课后题答案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练习题1、 通假字(1)已,通“矣”共,通“供”提供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 知,通“智” 2、 词类活用 (1) 退:使撤退(2) 贰:数词用作动词 从属二主,对有二心(3) 军:名词用作动词 驻扎(4)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5) 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方指郑国(6) 利:名词使动 使获利(7)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 损害(8)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 古今异义:(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3)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 文言句式(1) 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4) 判断句 (5)(6)(7)(8)省略句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