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10511560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黄奕沄 张玲 乔晓刚 方民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通过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并结合当前对高职技能型人才需求形势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教育 必要性和意义 指出高职院校应依托和服务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寻求企业支持 走校企合作之路 同时列举了我院 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提出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 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指 出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有利于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 支持 而且得到国家的重视 由教育部和财政部牵头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选拔 正在陆续彰显一 批重点示范性高职院校 这些学校正以他们的办学特色和经营理念展现在中国大地 反映出政府顺 应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的确定和推动 为达到为社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 适销对路 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采取校企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成功的关键 但也带 来了挑战 2 吸收国内外校企合作精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1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1 4 由于在经济 教育水平上的差异 各国的校企合作有各自的特点 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 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不同的模式 如 1 德国的 双元制 模式 它坚持以企业培训 为主 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 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从企业际需 要出发 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课程 2 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 坚持突出以学校计 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 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 工读交替为原则 3 加拿大 CBE 模式 它以职业综合 能力为基础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 4 还有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 日本的产学合 作 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等 国外的这些培养模式 主要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 因此 国外的 经验不能照搬 要有原则性吸收 2 2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5 6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 由宏观到 微观逐渐深入 在概念的使用上逐渐从产学研合作 产教结合过渡到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 总体上来说 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主要有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5 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企业主 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 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 企业就业 订单式 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 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意味 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 毕业后即可成为企业的员工 2 2 1 模式 学生前两年在 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 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 通过两各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 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 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 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 1 教育模 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 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 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 就容易导致 2 与 1 的脱节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学工 2 交替 模式 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 学 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这些校企合作形式简单 方便灵活 但缺乏稳定性 3 校企合作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建立校企间良 好的合作机制 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3 1 市场的需求 当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的需求极为迫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 7 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 59 位 在技术工人方面 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 1 5 高级工只占 3 5 中级工占 35 初级工占到 了 60 由此出现一方面企业需要的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供应严重短缺 而高校却出现就业形势日趋 严峻这种矛盾的现状 高职院校应针对市场需求 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 紧密结合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岗位要求 与企 业一起共同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 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 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 8 3 2 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 经营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 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 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基本技能 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职业性特点来看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是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 其核心思想是 理论 够用 实践为主 而最好的实践教学场所莫过于真实的企业工作现场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因此 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高职教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这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各高职 院校的共识 3 3 整合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改革需要 目前 高职院校存在教学内容滞后 专业设置不合理 人才定位不准确等普遍问题 这些都与 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适应区域经济 发展 进行改革和创新 真正做到把学校融入市场之中 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使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 求和企业岗位的设置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进而调整专业设置 并结合企业的岗位特点和要求 围 绕人才培养目标 适时进行教学计划 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 对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系统 完整 全方位重新整合 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社会急需 人才 3 4 高职院校 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合作教学中 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场所 师资力量 可以对企业人员进行项目培训 技术咨 询 科研项目开发等各种服务 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 技术型人才 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 研究能力 企业获益很多 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可采取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 即企业 可以定期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为学生授课 学校教师可以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 或 到企业挂职锻炼 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年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丰富了其的实践教学能力 更主要的是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了解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 促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 避免教学内容滞后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 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 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何 培养符合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如何改革 提出符合我国 国情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 3 种渠道 建立各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平台 而不是简单的 订单班 或 2 1 等独 立模式 真正将 教 学 做 融为一体 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 课程设置 实训基地 建设和就业安置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这也是示范性高 职建设的关键 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 近几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每天大 部分时间居于其中的建筑在安全 舒适 高效 便利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作为国家新的 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 节能建筑 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 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 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4 1 校企联盟 共育企业特色人才 目前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 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 订单 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 育和培训 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 甬港安 装订单班 和 五洲安装订单班 该订单班以就业为导向 形成了以 综合素质 职业能力 岗位 技能 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本专业与企业专家和生产技术人员充分合作 根据企业岗位知识和能力 的需求 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 充分考虑学校现状 学生特点 确定培养目 标 教学计划 教学标准 共同制订教学方案 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 共同编写教材 使开设的 课程符合企业的需要 也适应社会需求 特别在实践教学上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 职业 道德 敬业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 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以 就业热身 为主线的实训课程 在校 企合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学校 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积极性 相互补充 走出了颇具 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 在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对定向班的学生实施 企业奖学金 和 企业奖学金 即企业 拿出资金用来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对企业来说 表面 上是拿出了一些奖励和资助资金 实际上是企业对学生自身表现的一种肯定 让学生产生一种企业 归属感 并且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输送给了未来的员工 总之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 专业方向特色 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 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 方向 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 地域经济特色 针对企业性质 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 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 装 建筑电气安装 通风工程安装 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 企业文化特色 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 将实习环节设计成 生产实习 综 合实训 顶岗实习三阶段 从企业的管理出发 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 认识企业 了解专业 然后 进入技术管理 4 2 校企携手 共建校内实训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需求 前后课程的衔接 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 过程的分析为基础 内容必须强调 工学结合 突出技能培养 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 任职要求 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 这些 工 学结合 的教学内容 不仅仅是在教室 校外实训基地 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 实训室等 真实 或 仿真 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 因此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 个环节 多元投资 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 也是校企合 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 例如 2005 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吉博力 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 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 并培训学院教师 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 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 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 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 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 水电等基础条件 伟星 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 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 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 暖通 管道安装 4 等专业领域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 更针对企业员工 社会人员培训 真 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 服务经济 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4 3 校企结合 促进专业改革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足 在合作企业的带动 下 分析当前建筑设备专业形式 分析常规企业对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 分析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 质 职业能力 职业技能 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 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设备人才 我 们对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使其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 实践环节更具区 域特色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首先对一门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进行整合 按照完 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相关内容 再则 对多门学科知识按照实际应用进行整合 本专业不仅强调 水 暖 电等专业内容有效合理的相互渗透 而且注意到跨学科 如安装 土建 装饰的互相配合 的交叉渗透 同时 通过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 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 了解企业人才 需求 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 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 从业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 考虑到企业在关注学生成绩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职业 素养 劳动态度等综合能力 教师不再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重新制 作评价体系 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考核其学习态度 学习纪律 安全规范操作 团队合作 等 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总结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结合的的工作经验 我们认为 这种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共 同开发实训基地实现了学院 建筑企业与设备专业学生三者的 共赢 一是有利于设备专业现有 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是可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三 是有利于建筑设备专业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 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 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 能力 总之 我们以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扩大就业为导向 调整办学思路 找准本专业在区域建筑 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领域的改革力度 将建筑设 备专业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 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5 结语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的进步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支持和推 动 多年的实践表明 校企间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务实的校企合作是 推动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永刚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 Dale Williams Learning from Working M San Diego Southwest publishers 1967 29 36 3 Nancy Ching A guide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Post secondary Institutions C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1998 12 4 黄亚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25 15 18 5 刘晓欢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5 21 23 6 温希东 黄亚妮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基于中国大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 J 高教探索 2008 6 108 111 7 金爱茹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D 河北华北电力大学 2009 8 胡伟光 对高职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的思考 J 石油教育 2006 5 27 28 5 B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ith the current demand for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analyzed It is indicated that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rely on and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hould seek enterprise support and take the road to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imultaneity the successful cas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speciality of Architectural Equipment Engineering in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ized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market demand oriented training concept to meet the industry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at strengthe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e conducive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updat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help schools to serve the community function 通过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并结合当前对高职技能型人才需求形势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教育必要性 和意义 指出高职院校应依托和服务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寻求企业支持 走校企合作之路 同时列举了我院建筑设 备专业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提出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 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指出加强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有 利于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