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481711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性质:1. 实践性。2. 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3. 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4.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 神话起源说 宗教 (错误的、非科学的)2.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3.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4. 劳动起源说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1. 教育水平低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奴隶社会的教育:1. 古代学校的出现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3.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封建社会教育:1.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2. 学校教育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统治阶层与知识阶层往往是一个阶级,不同官职出身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3.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1. 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2.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地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 师生关系民主化。5.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现代教育的特征1. 公共性与公平性: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为全体人民服务。2. 生产性: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3. 科学性:(1)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2)内容上以科学知识为主,方法上遵循教育的规律。4. 未来性:(1)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2)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要求,从当前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面向未来、未雨绸缪。5. 国际性: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面向全世界。6. 终身性:活到老学到老。7. 革命性:现代教育处于不断变革之中,需要不断革新。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看书!P37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时间改革日益密切。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根本属性)1. 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2. 生产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 历史性4. 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应一定的阶级要求并未它服务。5. 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一 教育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物质基础。(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4.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二 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1. 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 教育实现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科学创新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1. 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2. 经济基础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 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4. 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三 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削弱和消解作用第四节:教育与政治制度一 教育为社会制度所制约和决定1. 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决定2.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制约着谁拥有受教育以及受何种教育的权利二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 教育通过培养出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2. 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第五节:教育与文化一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 教育的培养规格由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并且受到客观精神文化和主观精神文化的影响。2.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地表现在教育内容上。3.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的非本质特征、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六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 教育发展的继承性:体现在教育内容、模式、经验、思想和理论的继承2.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1. 人的发展的概念: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2.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P93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1. 遗传。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去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了教育的巨大作用,给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 环境:社会环境较之于自然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影响。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不切实际的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彻底否认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超越性。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必须进行批判,否则,就无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3. 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标、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使他们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好受教育的时期。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1. 价值引导是怎样实现的?(1) 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2) 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3) 通过教育意向实现的(4) 通过教育情境实现的2.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第四节:人的而教育性和人对教育的需要定义: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的可塑性是可教育性的前提。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也需要教育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定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学校教育制度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特征:1. 客观性:教育制度的制定总是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2. 强制性:教育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独立于个体之蛙的,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3. 价值性:教育制度的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倾向的。4. 教育性5. 历史性:教育制度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类型:1. 根据理性化程度(有没有形成文字公之于众):显性教育制度和隐性教育制度2. 涵盖范围的大小:宏观教育制度(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系统核心位置)、中观教育制度(规范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和社区之间关系)、微观教育制度(学校内部的机构、组织以及相应的规范措施)。三者互相区别、互相联系影响因素:1. 政治因素: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掌握着教育权,既能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教育制度上。2.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我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求。3. 文化因素: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4.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一.西方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1.古代最早的学校制度:斯巴达和雅典2.古罗马时期:为平民子弟准备的“文艺学校”和“游乐学校”,为贵族子弟准备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3.中世纪:教会学校(培养神职人员和封建官吏)4.1213世纪西欧:中世纪大学出现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三 各种学制:P135开始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新发展特征:1.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2. 学制改革表现为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废除一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3. 学制改革努力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各种教育的关系。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辨析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题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接过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句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教育的关系:都有目的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其表现在:1. 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它在规划和从事教育活动时会对教育目的又更多的关注和反思。2. 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题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3. 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的设定的程度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教育目的的分类:1. 社会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2. 个人教育目的:考虑教育对于人类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群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统一,在鼓励教育对象具有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地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这种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教育目的及其相关范畴的比较:一 教育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功能:教育目的首先是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也必须对教育的实际功能有一个客观的估价做基础。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等等的政策性表达,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中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目的的功能:一 导向功能: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二 调控功能:教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三 评价功能: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是教育目的。第二节;不同的教育目的论一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的角度或信仰出发,具有明确的终极价值性,具有较高的精神含量,对思考人与教育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二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环境):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立场。三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于18、19世纪。四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无“外在”目的。为什么民主政治比任何一种社会更热心教育?1. 一个民主的政府,除非选举人和被统治者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否则民主政治无从实现。2.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组织形式,更是一种联合生活的、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生活方式。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问题则是本原问题的基础上反映事物特性或特殊矛盾的范畴。2. 人的发展的所有说明都建立在社会历史,尤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1.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而是将其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二者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2. 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 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 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中介。第四节: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 主观依据:形而上的理念对于教育目的的设定的影响。二 客观依据:1.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色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2.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3. 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4. 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一句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 基本特征:1.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 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 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2. 诸育之间的关系:各育有相对独立性,要有重点的完成整体教育目标,使各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体的。3.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在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全面发展4.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第六章:教育内容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 教育内容的定义: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二 社会状况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1. 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2. 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三 文化与科技发展:1.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2. 科学技术是影响当代教育内容的重要变量,影响课程设置和指导思想。四 教育对象的实际: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五 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第二节:德育一 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综合起来,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二 功能1. 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等。认识这一功能,必须:(1) 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2) 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3) 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的是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描述为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要注意的问题:(1) 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要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注意性。(2) 品质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所以,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道德原则的学习相结合以形成社会理性,是个体发展功能发挥的重要内容。3.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要注意:(1) 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2) 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三 我国德育的人物和内容1. 概念: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2.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德育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理想教育等。例如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第三节:智育一 定义: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二 意义:1. 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2.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三 任务和内容:1. 根本任务:培养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2. 主要任务和内容: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传授知识: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发展技能:技能是指在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知识和既能的传授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文化课中的智育主要是指文化课中涉及智慧水平提升的部分。第四节:体育一 定义: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二 基本特征:教育性、技能型和娱乐性三 体育的意义:对社会和个体的必要性和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四 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1.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 提高运动素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第五节:美育一 概念: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二 狭义和广义的区别是美育的外延,又形式美育(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为目标)走向了实质美育(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美学精神)三 功能:1. 直接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 间接功能: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3. 美育之超美育功能:人生意趣和教育精神美学的追求四 主要任务:1.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 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五 主要内容:1. 艺术美育:以现实美为基础,但又经过艺术加工,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2. 自然美育: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3. 社会美育: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4. 教育美育: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到审美化。第七章:教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教育过程一 教育过程的阶段性理论。P253二 基本阶段:预备、内化(是学生主体接受客观文化以建构其整体人格的过程)、巩固(教师的教授效果的巩固以学生歇息效果的巩固为目标)三 主要矛盾: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1. 知识与发展:无论是总体的培养目标还是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的授受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1) 知识的学习涉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学习主体是建立在二者的联系的方式上实现有效学习的。(2) 关于知识学习与能力包括智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当是在二经验联系的同时,从而使知识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条件的过程。2. 价值与发展:价值目标如何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及可能,如何成为发展的一部分,一直是基本矛盾之一,只能在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统一中才能得到解决,要成人学生作为价值学习主体的前提作用,3. 情意与发展:学生的非理性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1) 情意因素的培养本身是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一因素的培养也必须在教育或学习过程中自身得以实现。(2) 情意因素与创造力和个性培养:创造力往往更多的取决于非智力、非理性的因素。四 为什么教学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1. 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2. 是由教学途径的特点决定的3. 是由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决定的第二节:教育方法及其选择一 定义:教育方法可以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教育方法的。二 影响教育方法选择的因素:教育方法应当根据教育过程的所有条件和要素来决定。1. 教师和学生因素2. 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3. 教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主要指教育目标、内容和手段要建立综合的抉择标准,可以表达为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教育效果,用最为简单、负担最轻的方式取得上述效果。第三节:几种主要的教育方法一讲授法: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1. 优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的信息,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与论证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念、信念的养成。2. 缺点:没有机会让学生以同教师完全对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易发挥。3. 如何做:注意内容的组织;注意学生的发动;注重语言艺术二谈话法:是以时尚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类型有提问和对话两种。1.基本要求:提问明确,难以适当,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针对的对象又普遍性和典型性;谈话又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引导做出总结三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关键在于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1.长处: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环境与活动中,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2.短处、;不能再短时间内教授明确和大量的只是信息,有时需要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四实践法:通过实际锻炼的方式巩固只是,培养价值观和腥味习惯,以及发展学生实际能力等教育方法的集合。形式有练习、实践、实习和社会实践。五奖惩法教育方法应该遵循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第八章:教师和学生第一节: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者,是接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世家特定的影响为其职责的人。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根据社会需要,在学校中接受特定影响,获得身心发展为任务的人,也就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师生关系的学说:教师中心学说、学生中心学说,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学说,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和平等的。第二节: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一 教师的作用1.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其关键作用。3.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 教师素质提高的表现:1. 教师的学历提升和专门训练的强化。2. 教师的继续教育日益加强。3. 教师资格证书不断改革。三 教师的任务:根本任务:教书育人具体任务;1. 搞好教学2.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 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四 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和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不断变换和创新,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教师的教育机智。2. 连续性和广延性。3. 长期性和间接性。4. 主动性和示范性五 教师的素养:1. 思想品德修养:(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3)尊重和热爱学生。(4)集体协作精神。(5)为人师表,严于律己。2. 知识结构:(1)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 能力结构:(1)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第三节: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主体作用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初中和高中生的阶段特征和教育:P303第九章:学校、家庭与社会第一节:家庭教育一 意义:1. 对个人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调整学校教育。2. 对社会发展来说,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二 特点:生活化、情感化、多样化三 基本要求:1.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 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3. 理解和尊重孩子4. 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第二节:社会教育一 意义:1.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2. 人的个性品质实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二 途径和形式1. 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2. 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3. 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4. 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第三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一 学校教育其主导作用,因此要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二 家庭、社会、学校应齐心协力,互相支持,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三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1. 互相访问2. 建立通讯联系3. 举行家长会4. 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5. 举办学校开放日四 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2.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