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423905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三郊中学张贤课时:授课时间:课题: 科学之旅 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重点:难点:关键:能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学情分析1、 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视频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2、 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乒乓球、漏斗、试管、薄纸、水、天宫十号“物理课”视频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请一名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课前的沙滩拾贝的短文,提出我们这是一节物理课,而不是语文课,为什么要朗读短文呢?在这里设置悬念引入学习。图2图1图3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1、播放视频“太空物理课”【设计意图】:提出物理是一门有用,有趣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分类上看,初中物理主要研究力,热,声,光,电这几个门类。板书: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几个实现来象大家展示物理的美丽。2、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1)试管判爬实验(图1)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现象:试管自动上升。(2)伯努力方程(图2、3)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设计意图】: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3、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板书: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物理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利用到了物理学。牛顿其人,介绍牛顿,让人知道他在物理学中的伟大成绩,以及对人类的贡献。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三、当堂训练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怎样学好物理?(分小组讨论)(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尊称:近代科学之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五、作业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课后反思:板书:科学之旅(序)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3、怎样学好物理?(1) 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课时:授课时间:课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的1、 通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道其国际单位、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减小误差的方法。2、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正确使用和换算。重点:难点:关键: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刻度尺的读数分析,几种测量长度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比较熟悉,学习起来不会吃力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教师)米尺、直尺、停表、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学生)直尺、三角尺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测量的必要性1、【学情预设】: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回答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眼睛判断物体大小、长短。出示书本(P10)图1,图中的帽檐直径AB和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出示图2,中心的圆哪个较大?先看看再用尺量。2、 【学情预设】:不可靠,要用尺子量的准确。我们的视觉总是可靠的吗?估计一下谈谈你的结论,要想得到准确地数值应该怎么做?引入测量的必要性。【设计意图】:让学生多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学生观察测量工具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设计意图】:体会测量的必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 【学情预设】:得到统一的值。为什么引入国际单位制?【设计意图】:体会单位的国际化的意义。3、 长度的单位(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第36页“小资料”: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及了解“米”的准确定义。(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设计意图】: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4、 进行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师出题5、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线、最小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学生熟悉刻度尺的使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6、【学情预设】:思考,举例。归纳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法、等量替代法、累积法、滚轮法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设计意图】:知道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用间接地方法测量二、时间的测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1、 单位:秒(s)小时(h)分(min)2、 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古代:日晷、沙漏3、 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设计意图】:体会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三、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看书第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归纳误差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记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自学能力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设计意图】:个别小结,其他补充。反馈本节的收获,巩固知识。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A.某人身高18.2B.物理课本宽18.23C.写字台高63.6 D.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E.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5m的软尺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A、25.82cm B、25.82dmC、25.81mD、25.816cm(6)单位换算:A、0.28km m cm B、83m=nm=m C、720s=min=h D、36min=h=s(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A、橡皮的宽度B、课桌的高度C、文具盒的厚度D、圆珠笔的长度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1、长度与时间测量的本质2、长度与时间测量的方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五、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3小题2、学案:1-7小题课后反思:板书:课时:授课时间:课题: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的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重点:难点:关键:机械运动及运动或静止的判断。参照物的概念及判断。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学情分析机械运动是初中阶段物理学怒的第一部分内容,涉及到的知识浅显易懂,物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储备知识,寻找生活和物理的联系和区别,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同学共同讨论协作,互相促进,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不知该如何去学习,怎样才能学好,当然给他们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学生存在的困惑,我们再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进行耐心培养,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法学法观察讨论、习题演练、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教具教室中的实物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学生讲“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学情预设】:不是,剑是从海上掉下去,位置改变了。1、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沿上掉下去的吗?2、如果是,为什么到岸后从记号处跳下去打捞不到宝剑?这个笑话里包含着什么样的物理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运动的描述板书:运动的描述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1、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学情预设】:学生列举生活中运动的实例:(1)、“五四”运动;捍卫钓鱼岛的爱国运动;等(2)、树长高了;苹果长大了;等(3)、运动赛场上的百米赛跑的运动员;马路上奔驰的汽车;空中展翅高飞的雄鹰;猴子往树上爬;等教师指导分出那些运动属于物理学所指的运动。【学情预设】:共同特征:物体(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物体(参考对象)-动词(机械运动),动词使研究对象相对于参考对象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从中寻找其共同特征,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后给予鼓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运动员-赛场-跑汽车-马路-奔驰雄鹰-空中-飞猴子-树-爬教师总结:上面实例就是我们物理学中所指的运动。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等是运动的?物理学中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把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板书:参照物:物理学中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机械运动:把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上面实例中的参考对象都是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同学们思考一下:参照物能不能选择运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小雪在奔驰的火车上跳舞教师点评,鼓励。【学情预设】:总结参照物选择原则:(1)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2)被研究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4)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参照的物体,并不说明物体是不动的。写出下面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1)地球绕太阳公转(2)太阳东升西落;(3)“小小竹排江中游”,(4)“巍巍青山两岸走”(5)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6)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运动实例,再加上讨论交流,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学中机械运动的概念,有助于目标1的达成,也有利于难点的突破。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情预设】: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课本位置无变化笔是静止的,选桌面位置变化了,笔是运动的。教师演示实验:把笔放在课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课本,使课本载着笔沿桌面向前移,学生思考问题:(1)笔对于课本的位置有无变化?(2)笔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了,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变化,说明物体是静止的。板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上课,以教室为参照物,你们是()的,以太阳为参照物,你们是()的;以窗外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你们是()的;经验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以运动物体作为参照物的机械运动实例。【学情预设】: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判定方法:(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2)、运动快慢和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静止的。(3)、运动快慢不同,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运动的。(4)、运动快慢不同,运动方向相同的物体互为参照物,快的物体运动方向与地理方向相同,慢的物体运动方向与地理方向相反。教师总结:准确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第一步:假定参照物是静止的;第二步:以参照物为原点建立坐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三步:看物体到原点的位置变化量向什么方位,该物体就向什么方位运动;如果没有变化量,说明该物体静止。【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旨在深化学生认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突破难点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1)下列几种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春天,桃树上结出桃子B、秋天,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C、上课的铃声传到同学耳中D、晚上,探照灯射向天空(2)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温州更为美丽的壮观,位于温州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第一城的美丽景色,以下关于观光过程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的乘客都是运动的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以路上行使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3)直升机上飞行员看到地面的楼房竖直向上运动,则该飞行员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楼房C、直升机D、水平飞翔的小鸟(4)甲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北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如甲乙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它们应该是()A、甲向南,乙向北运动B、甲向北,乙向南运动C、甲乙都向北运动D、甲乙都向南运动(5)两辆汽车都向南行驶,甲车运动得快,乙车运动得慢。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_运动。答案:(1)B;(2)C;(3)C;(4)D;(5)北南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叫静止.(4)运动具有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会不一样.(5)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五、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1-3小题2、学案:1-10小题课后反思:板书: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假定静止的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择的的参照物。课时:授课时间:课题: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的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 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重点:难点:关键:1、 速度概念的理解。2、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比较运动快慢。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速度有一定的理解,能用数学方法做一些计算题,但对其物理意义不太了解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多媒体、接力棒、有关运动快慢的图片、彩色粉笔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图片和小故事引入。生:观看图片【设计意图】: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龟兔赛跑最后谁赢得比赛,这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形容某人跑的快 ,是说他跑的比兔子快还是说他跑的比乌龟快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的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的快慢吧!【学情预设】:听故事,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比赛,观看比赛。【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竞争意识。(一) 比较运动的快慢安排三个小组进行两次接力比赛:引导分析:哪个小组传得快呢?你如何判断的?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一组和二组哪个小组更快。回答方法。由此得到生活中比较快与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比赛让学生轻松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速度:速度概念的建立教师:我将其中两个小组的成绩进行记录,请你分析哪个小组更快呢?你是如何比较的?教师引导分析:学生用路程除以时间的方法比较快慢,我们物理学中就用这种方法比较快慢,我们称之为速度。大屏幕出示速度的定义。【学情预设】:进行思考。【设计意图】:通过一步步设问让学生对速度公式进行巩固记忆。【学情预设】:用v=s/t表示,米和秒。米每秒速度公式?单位设问:根据我们比较快慢的方法,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有什么关系?强化记忆:速度、路程和时间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变形】s= t=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知道公式,会用符号表示公式。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大屏幕出示速度的单位及单位符号:m/s km/h【设计意图】:知道单位、单位换算关系讲解单位换算:1m/s = 3.6 km/h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1)15 m/s= _ km/h(2)18 km/h = _m/s规范解题:安排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本21页的例题。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请学生说出物理计算题应注意的地方,教师总结。安装有汽车司机座位前面的速度计的指针如图所示,求: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90min,通过了多少路程?【学情预设】:进行自学,以计算题的格式计算,学以致用,巩固知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计算题的格式。【学情预设】:思考回答:速度一样,速度不一样。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时间/s010203040小车通过的路程/m03006009001200卡车通过的路程/m02004507501200(大屏幕出示)下表记录了汽车和卡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指导学生探究小车和卡车的速度变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s/t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一、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公式:v=s/t 单位:1m/s = 3.6 km/h规范解题: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v =s/t 五、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3小题2、学案:1-10小题课后反思:板书:一、比较运动的快慢: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4、规范解题:3、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v =s/t 课时:授课时间:课题: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的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组织实施教学目标。平均速度的不同设计。学情分析尽管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斜面、小车、米尺、秒表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学情预设】:仔细观察,回想体会。首先播放戏水乐园中滑水梯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生活中学生普遍有过的经历:骑自行车下坡。【设计意图】: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过程,引起学生兴趣。二、学导并举、约31分钟一、提出问题【学情预设】:学生借助于个人体会提出猜想:越往下感觉越快。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自行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2、测斜面小车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计算?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2、 提出问题【学情预设】: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1、指导学生阅读P23实验步骤。2、要求改变木板的坡度做2次实验【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坡度做2次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更能帮助学生对平均速度意义的理解。3、 分组实验【学情预设】:小比赛:各小组计时员用停表估测20秒,看谁估时最准确;测全程的平均速度;测半程的平均速度;改变坡度,重做2、3步。1、提醒学生实验时,要使木板保持很小的坡度,以方便测量时间,注意长度测量的正确性。2、以倒计时的方式统一计时开始时刻,避免了合作时个人反应造成的时间误差。【设计意图】:巩固对停表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4、 处理数据【学情预设】:设计表格,认真计算1、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2、 由于要测量的数据较多,提醒学生注意数据的对应性。【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理解。五、交流评估【学情预设】: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1、表格展示学生处理好的数据分析总结规律。2、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先个人整理实验并归纳分析,再小组讨论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情预设】: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五、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2、学案:1-6小题课后反思:板书: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斜面、小车、米尺、秒表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六、注意事项:(包括误差分析) 七、结论:小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变快本章总结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米m,(成人两步约1,5m) 2、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u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长度测量:刻度尺(量程、分度值、单位)4、刻度尺使用:a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b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歪斜、c视线正对刻度线、d记录时不要忘单位5、 时间测量:秒s,小时h,分min多6、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减小7、 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8、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第3节 运动的快慢1、 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v=s/t),单位:米每秒(m/s、km/h,1m/s=3.6km/h)2、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运动越快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变速直线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刻度尺,秒表,v=s/t课时:授课时间: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的1、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 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2、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3、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重点:难点:关键: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学情预设】: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2、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 【学情预设】: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a、声音是怎样产生的?b、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C、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D、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学情预设】: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 “造声比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1)【学情预设】: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2、 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4、【学情预设】: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5、 【学情预设】: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设计意图】: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7、针对同学们可能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后统一认识。8、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学情预设】: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二、探究声音的传播(一)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1、【学情预设】:可能的猜想有: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自由交谈,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听不到,或许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得更远。媒体出示:想一想: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单谈谈你猜想的理由。【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学情预设】:认真观察“随着钟罩中气体的减少,声音逐渐变小,当气体重新逐渐进入时,声音又慢慢变大”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结论。介绍“声传播演示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学情预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将复读机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并播放提先录好的一段话:“X班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朋友X,首先祝你们学习快乐!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请你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然后动脑筋想一想。4、【学情预设】: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及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将蜡烛的火焰类比成耳朵中的鼓膜,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再媒体播放“声波”课件。【设计意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1、【学情预设】:学生模拟请别人不要说话的动作。请有钓鱼体验的同学回答:如果你在发现鱼快要上钩时,有人大声说话,你会做出什么动作? 2、【学情预设】:猜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通过这一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猜想?【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3、【学情预设】: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两个硬币在水中敲击,看是否能听到声音。请学生设计“探究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实验方案。4、【学情预设】: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让发声体在水中悬浮”。引导同学们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如可能有学生怀疑:硬币在水中的敲击声是通过手臂传播出来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评估的能力。体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5、【学情预设】:观察音乐盒在水中悬浮时,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如图所示),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向学生展示:用塑料袋将发音盒与小磁铁包在一起,再通过增减吸在磁铁上回行针的多少,从而达到将它们调节在水中悬浮的效果。【设计意图】:包有小磁铁的发音盒能很方便的调节浮沉。6、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对其它液体的传声,继续进行实验探究。(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1、小游戏:请一名同学站在讲台前答题,另一名同学站在其背后,出示标有“捏鼻子”“举手”等动作的题板(如图所示),第三名同学站到教室后面小声读题,答题者相应作动作,如果听不清楚,可以猜测着做动作。其它同学评判其动作是否正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答题情况.2、【学情预设】:积极参加游戏。发现答题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后,老师提供“土电话”,请其再次答题。【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可能更有兴趣。3、【学情预设】:可能通过比较在声音大小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答题者听不清说话声,有了土电话后,答题者能够听清,总结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结论。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的答题情况,思考在游戏中得到的启示。【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4、【学情预设】:可能有:通过一次实验并不能说明声一定能在固体中传播,应该选用不同物质,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5、 【学情预设】:可能有:每次实验的声音大小要相同;读题人和答题人的距离要相同;要防止答题人看到说话时的口形等建议。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的认识。6、 【学情预设】:归纳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质。充分鼓励同学们的建议,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三、了解声音的传播的有关知识【学情预设】:阅读自学后回答问题。简单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大,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内容后,思考: 为什么节日放礼花时,站在远处总是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声音?【设计意图】: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三、当堂训练,7分钟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会看到泡沫小球 ,如将上述装置带到月球上做实验,则会看到小球 ,这说明 。2、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秒,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3、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讨论、交流这节课学到了什么?(3分钟)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五、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3-5小题2、学案:1-10小题课后反思:板书:声音 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源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传播:靠介质传播。(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由介质种类和温度决定。(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为340m/s)课时:授课时间:课题:2.2声音的特性教学:目的1、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建立频率、周期的概念。2、 通过探究体验音调与频率、周期间的关系;建立频率、周期、振幅的概念;探究体验响度与振幅间的关系;展示体会音色概念的内涵。通过实验探体会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体会物理与生活间的关系,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产生亲近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示波器的展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科学探究中的意识,关注科技发展。重点:难点:关键:音调、周期、频率概念。结合图理解音调概念的建立,音色与波形的关系。音调、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乐器,盛水容器,教学用示波器,音频放大器,声音输入设备(麦克风)。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2分钟。(复习提问)【学情预设】:引起学生心理上对声音的产生内容的回忆。为本节学习做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声音的产生,直接提出本节的问题:声音的特性。【设计意图】:声音是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切入课题。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1、 音调的探究频率的认识【学情预设】:学生自学课本并回答,当钢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器材产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学情预设】:学生回答: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4)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橡皮筋。【设计意图】:由于频率、周期以及振动快慢相对于学生思维活动间有一定的距离,探究方案学生设计的可能性较小,由教师直接提出,突出学生探究后的理性探究思想。【学情预设】: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观察思考。1、教师提出实验方案2、教师展示乐器演奏。【设计意图】:从橡皮筋简单的实验探究可以理解振动快慢与橡皮筋长短的关系,从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生活中的音调。3、【学情预设】: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音乐演奏与物体振动弦的长短、振动快慢、音调等一系列理性探究过程量量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物理概念源于生活,理解概念的内涵。4、【学情预设】: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现象的运用。【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生活,进一步建立超声、次声等概念,丰富概念的外延。2、 响度的探究1、【学情预设】:思考并回答,用力击鼓。教师引出生活中的鼓。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如何让产生的声音更大。【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声音大小与振动情况的关系。2、【学情预设】: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大小与响度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动间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物理概念,通过分步理解并建立过程概念间的联系理解响度概念的内涵3、【学情预设】: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现象的运用。【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生活,进一步建立理解响度概念外延。3、 音色1、 【学情预设】:每个物体或者人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学生回答:发声体的不同材料、结构发出的声音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声音不同。如有句谚语“闻其声知其人”,提出问题:你的耳朵为什么会辨别出是谁的声音?你怎样区别的?2、 示波器实验展示。【学情预设】:认真观察波形。【设计意图】:展示,利用直观的观察加深学生的印象。三、当堂训练,约9分钟1、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 ,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 的响度大, 音调高。2、医生听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时,要利用听诊器来减少声音的 ,使声音的 增大些。3、一种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时,一定不变的特性是 ;4、新买的瓷碗常要敲一下,判断是否破损,这是因为 ,使用“声控门锁”时。须先输入自己的声音程序,才能使用,是应用了声音特性中的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1、教材内容的处理。2、生活经验的介绍。【学情预设】: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社会。五、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2小题2、学案:1-10小题课后反思:板书:一、音调(振动快慢,频率)振动快 频率高 音调高 1、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HZ振动慢 频率低 音调低 2、频率决定音调2、 响度(声音的大小/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