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20届语文中考试试卷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191121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2020届语文中考试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阳市2020届语文中考试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阳市2020届语文中考试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阳市2020届语文中考试试卷A卷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春全文用诗的笔调,按“盼春颂春绘春”的思路,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描绘春天。B . 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景色,处处流露着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寓情于景。C . 观沧海一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D . 雨的四季一文作者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2. (2分)和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梅尧臣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_。A .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B .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C .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D .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3. (2分)下列加横线的敬辞或谦辞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B .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家乡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C .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D . 我因事不能参加您的生日会,还望见谅。二、 新添加的题型 (共3题;共23分)4. (8分)填空。(1)晴川历历汉阳树,_。(2)_,孤帆天际看。(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作者想做官而没途径的是:_,_。(4)长歌行中晓喻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5)写出两句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_,_。5. (10分)名著阅读。蚂蚁和蝉冬天,蚂蚁翻晒受湖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1)这则寓言选自,作者是。(2)请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6. (5分)作文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题一:享受(写作是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提示:横线上可以填“生活”“闲暇”“初三”“音乐”“美好时刻”等。)文题二: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激老师,哺育我们成长;感激朋友,提供我们帮助人生之中,我们要感激的人很多。可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有很多时候,我们也正是别人感激的对象。请以“我读出他(她)的感激”为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三、 字词书写 (共2题;共5分)7. (3分)给划线字注音。_舆论媒妁既雅且嗲8. (2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草垛,乡村独有的风景,在树木和村庄的包围中,星罗棋布地排列着。草垛遍布晒场、牛圈以及qin m_,偎依着村庄, q x_在炊烟醒来的地方。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9. (14分)文言咀嚼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晏子将使楚_今方来,吾欲辱之。_王曰,何坐?_齐人固善盗乎?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 吏二缚一人诣王B . 缚者曷为者也C . 圣人非所与熙也D . 系向牛头充炭直(3)翻译下列句子。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病焉。(4)课文的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寥寥数语,就把人写活了,请用词语概括晏子的性格特点。晏子:_ 。(5)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从容以对,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设喻,使楚王十分尴尬, 其实“橘”指的是:_ 国人,“枳”指的是_ 国人。 10. (1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百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西。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B . 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C . 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D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经纶世务者,窥谷念反(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以我酌油知之C . 投诸渤海之尾 友人惭,下车引之D . 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日(3)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移山。B .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 .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D .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11. (10分)综合性学习。材料一:据报道,第24届汉堡世界鸟类学大会宣称,全球约1万种鸟类中,大约2 000种鸟类的生存面临危机,仅2005年,175种鸟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第25届巴西世界鸟类学大会上专家警告,在未来的50年内平均每年将有一种以上鸟类从地球上灭绝,死于非命的数量将逐年增加。材料二:据科学研究发现,由于噪音,城市中70%以上鸟类出现了变频、仿噪、喑哑等鸣叫异化和遗传劣化的现象,灯光和药物造成了大量鸟类习性被改变、集体中毒、“意外”碰撞死亡等现象的发生。材料三:(1)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2)4月1日为世界爱鸟日,在世界爱鸟日到来之际向班里提出一项活动倡议: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5分)12. (25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1-4题.创新的根基在文化苏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选自半月谈有删减(1)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文中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4)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5)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13. (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4)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5)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8)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新添加的题型 (共3题;共23分)4-1、4-2、4-3、4-4、4-5、5-1、5-2、6-1、三、 字词书写 (共2题;共5分)7-1、8-1、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9-1、9-2、9-3、9-4、9-5、10-1、10-2、10-3、10-4、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11-1、11-2、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5分)12-1、12-2、12-3、12-4、12-5、13-1、13-2、13-3、13-4、13-5、13-6、13-7、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