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47666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 、“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一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性善论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 “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2. 致良知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即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潜能,而人的智能便是这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扩充或自我发展,人人都有良知,他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怀着美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3.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论述知行合一的典型言论。知行是不一样的,而且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有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思想念头进行反思,以便将不良意念克服在萌芽的状态。二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1. 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而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 在教学内容上,要教学生“歌诗,习礼,读书”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同上这就是说在教学生歌诗之时,必须容貌整肃,心气安定,声音清朗,节调均审:不要浮躁而性急,不要轻飘而喧嚣,不要气馁而畏惧,长期坚持就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而习礼之时,必须澄心意肃思虑,仪表节律审慎,容貌举止合度:不要轻忽而惰怠,不要沮丧而愧疚,不要僵直而粗野;从容而不迟缓,谨慎而不拘束,长期坚持就会使举止容貌自然合于礼仪,思想道德坚定不移。而在授书之时,不务多,只求精熟:衡量学童的天资情况,能接受二百字的,以教授一百字为限,使其精力常有余地,就不会有厌倦愁苦的忧患,而会获得成就感的快乐。王阳明很重视学生的精神状态,要气定神闲,无所畏惧地接受知识,并要适可而止,不要使学生很累、很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3.在教学原则上,要“随人分限所及”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同上意思是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进行。人的“分限所及”是指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增长的;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长的。教授内容的多少难易,必须随着人不同的“分限所及”的变化。4.为学生制定“条规”王阳明为学生制定了四个条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之立耳”;“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以,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同上这就是说不立志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即使学习百工技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一旦立志成为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习。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尚不笃定。大贤也难免会犯过失,但不影响他最终成为大贤的原因,在于他有过能改。督策他人为善,是交友的原则,然而必须通过劝告和诱导的方式;献出自己全部的爱,极尽委婉和顺,使人感到可以听从,经过推理分析后认为可以改正过失,能有的感悟而不会产生怨恨,他才会向善。教条是一种教育的规约,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从这四项教条看,他要求学生的,主要在于思想与道德的修养。三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1.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情王守仁主张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顺应儿童性情。提倡“把孩子看作孩子”,而不能当作小大人,甚至将其视为“拘囚”,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儿童就应当被看作儿童,应当得到儿童时代的欢乐。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指导的东西,就抹煞了儿童认知和发展的特点。但是现实生活中那种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使孩子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束缚,以致儿童欢乐的岁月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王阳明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流弊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如果儿童教育不能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情,其结果事与愿违,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久而久之则益发厌学。2.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王阳明指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跋等。”他用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和种植树木来做比喻,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指出:“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幼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无论是把学生比作病人还是比作树,都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接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王阳明基于此曾把学生分为年龄之异、才能之异等类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以不同的内容,充分发展学生个性。3.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王守仁认为,为人谦虚,便可成就万事万业;骄傲是众恶之源。他特别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王阳明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施予引导的不同内容并未给予明确提出,而且,其以“孝”与“仁”为核心的内容体系虽然较程朱理学更注重人类道德情感的普适性,但它并未脱离“三纲五常”的窠臼,注重的始终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王阳明所讲的道德教育,不外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但是他主张读书必以“正心”为前提,读书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以净化思想为主,不必死记教条,弛逐功利,而陷溺其心志。四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基于儒家传统的“中庸”理念,其核心是“致良知”,其目的是 “明人伦”,虽然也主张教师应该遵循自然、善待学生,但它更多的还是强调教师的训导作用,它倡导的是师生之间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和谐关系。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也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就能不断长进,就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并强调通过引导儿童咏诗唱歌、学习礼仪、读书讽诵,帮助他们激发志趣、宣泄情感、端庄仪表、强壮筋骨、开发智力、明确志向。借助这种在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养护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鄙陋和吝啬,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和”的理想境界。王阳明也注意到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提出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例如,他反复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认为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负担一定不要过重,这样可以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王阳明这种崇尚自然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当时都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在今天,这些教育思想也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当今的儿童教育已被附加了很多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东西,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越来越阻碍儿童的发展。为什么我们中小学生的“减负”运动会没有效果,反而有越减越多的趋势。自然的儿童教育哪里去了?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思。参考文献:1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燕国材.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郑能波,董学武.卢梭、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5车运景.探析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8(1)6吕明.王阳明与科尔伯格德育思想比较初探J.山东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