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全面总复习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7360399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全面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心理学全面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心理学全面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 研究学生如何学习,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 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教育心理学的对象: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应当 具备的要求。2. 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形容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 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 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 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 习。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增加能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 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3.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方法基础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1913改名为教育心理学大纲 共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 初创时期( 190320-20)2. 过渡时期( 20-3020-50)3. 发展时期( 20-5020-80)各位有影响的人: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人类的特征与学习 ,早年:教育目标分类,后来:掌握学习理论。2. 布鲁纳:教育过程:认知和发现学习理论。3. 加涅:学习的条件: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4.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5.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行为主义。20世纪 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2. 认知心理滨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 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 导(因材施教)问题;4.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 “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系统的研究;5.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教育心理学常用方法:1. 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 而对它进行了解。自然观察法2. 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 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研究者同教师一道,从心理学角度加以总结,有上地 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4. 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 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6. 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1. 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a.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 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 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a. “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学会学习”说是“学会生存 教学: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 目的。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 内容输入;2. 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 经验输出; 弊端及改革:1. 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 现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倾向标准化;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 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2. 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对学生各 方面的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得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积极正常发挥。3. 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本 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4. 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 学生群体的分类:1. 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 学生群体组织。a. 根据班集体的性质:团结的、散聚的、离散的班集体。b. 优秀学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阶段c. 史莫克:建议老师应在下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i. 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支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ii. 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iii. 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iv. 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v. 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的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 的精神。2. 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 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a. 类型:正面、消极、中间、破坏型。b. 特点: 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2.情感依赖; 3.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 人物。社会测量法由美国莫雷若提出,步骤如下: 1、填写调查表; 2、制作矩阵表; 3、 绘制网络图。教师扮演的角色:教员(中心角色) 、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 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 家、父母、权威人物。 (10)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 1968,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讲台效应”:这种台上与台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老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 它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 我国教师具有心理特征:1. 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 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 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 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1. 合格教师:a.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b. 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c.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d. 有耐心和信心;e. 乐观、活泼的性格;f. 公正不自私;2. 优秀教师:a.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理解学生;b.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c. 理解自己。课堂交往具有的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正式交往、代际交往和一对多交往的特点。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1. 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 学生,防止对学生的的偏见;2. 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 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p611. 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2. 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3. 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4. 关心他人;5. 团结互助精神;6. 事业心;7. 创造性:8. 尊重男女平等;9. 思想开放迎接变革;10. 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珍妮特 .沃斯,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 。学习的四个层面:1. 自尊;2. 生活技能培训;3. 学习怎样学习;4. 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1. 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并学习你如何能够做得更好、更快、更 轻松。2. 培养综合概念技能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他地方。3. 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一切事情中。 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1. 首先要学会认知;2. 其次学会做事;3. 尤其要学会生存。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1. 学校应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 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切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 的激活作用;a. 应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b.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c. 应培养“经济的使用思想 ”;d. 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1. 教师的专业化不仅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 化的标志和保证,也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2. 专业化:3. 他们不但能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 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4. 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学生 的典范,“为人师表”。5. 人性化:6. 教师应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 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 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要求学生爱护学生的各个方面。美国泰勒是学习(行为)之父,主要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的研究。 什么是教学目标,试述其功能。1. 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2. 功能:a. 启动功能;b. 导向功能;c. 激励功能;d. 聚合功能。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1. 价值性标准: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2. 可能性标准:对目标要求有无可能达到;3. 低耗性标准:不仅考虑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实现它的耗费程度;4. 丰富性标准: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5. 就高性标准:大小目标的地位是不同的。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1. 马杰的三个基本要求: (行为、条件、标准三要素)2. 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达到;3. 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4.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5. ABCD :应明确教学对象;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即条件;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1. 认知(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 情感(柯拉斯沃: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3. 心因动作(齐卜勒:整个身体的动作、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 行为)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1.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 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2. 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 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 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 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2. 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 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3. 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 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4. 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5. 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遗传与环境;2. 成熟与学习;3. 社会环境因素;4. 学校教育因素;5. 主观能动因素。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 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2. 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3. 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a.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 许多具体的、 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 稳定性是相对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 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 而相继的阶段, 各阶段各具特点, 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 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1.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 ,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 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 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 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2. 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 :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 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 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 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由于 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思考有不可逆性,思维只能前行,不能 倒退;3. 思维阶段(七至十一岁) :思维具有相当的弹性;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 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 的观点;虽能了解原则与规则,但对于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 ;4. 抽象思维阶段( 11至 15 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转化为假设 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 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四个名词解释:1. 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2. 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3.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 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 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4. 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 图式一体化的过程。杰罗姆。布鲁纳提出儿童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性的;映像性的;象征性的。 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1. 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 1 岁:新生儿要学习的基本态度在于他们能够信任 他周围的世界;2. 自主对羞怯、怀疑,从 2岁到 3 岁;3. 主动对内疚,从 4到 5岁;4. 勤奋对自卑,从 6 到 11岁;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 12到 18 岁;6. 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 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8. 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 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2. 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3. 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他认为,每一阶段 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 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 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 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 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 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 疑。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1. 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 组织计划性;3. 有效性;4. 年龄差异性;5. 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性。试分析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1. 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2. 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愈多,学得愈多;3. 凡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4. 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最多的;5. 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6. 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7. 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1. 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 ;效果律 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1. 有一个能够可靠进行指定反应的刺激, 它叫无条件刺激 (US),US 引起的反 应叫无条件反射( UR );2. 引起一个刺激,它不能引起上述的无条件反射,这个刺激叫条件刺激( CS)。3. CS 的呈现,应同时或略为提前于引起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4. 经过这两种刺激的反复结合,也即经过强化, CS 就成为有效的引起类似或 相同于无条件反射的那种反射,这种反射就叫做条件反射。简述社会学习理论。1. 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 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2. 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3. 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 简述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和主要规律。1. 过程:放动物入箱, 动物无意识碰到杠杆, 则碰到食物。 以后这种频率增加, 则形成了条件反射。2. 主要规律:a. 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 概率就会增加;b. 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 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简述强化的类型和技巧。1. 类型:a. 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类:固定间时强化;灵活间时强化;固定间次强化; 灵活间次强化;b. 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 ;负强化 (减少刺激,增强行为) ;惩罚 1(增加刺激,减少行为) ;惩罚 2(减少 刺激,减少行为);c. 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2. 技巧:a. 控制强化量;b. 安排强化程序:(灵活使用固定和灵活强化) ;c. 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使用。 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教学应用。1. 情绪学习;2. 行为管理和行为纠正;3. 程序教学:小步子逻辑序列;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 步调;低的错误率。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1.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2. 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刺激依赖的过程;3. 重视学习过程;4. 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 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 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 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 强调信息提取;9. 提倡发现学习。 试分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1. 优点:a. 发挥智力潜力;b. 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c. 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d. 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2. 条件:a. 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 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b. 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c. 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 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要点。a.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b.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建立实质性联系” ;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 的,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c.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客观) ;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主观);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 向(主观)。d.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a. 同化模式:b. 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c. 上位学习;d. 并列结合学习。1什么是“掌握学习”?它对我们有何启发?a. 掌握学习:任何学习,不管多么复杂,都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而被分解成很细小的相继成分;通过掌握每一个相继成分,任何学生都 可能掌握甚至最复杂的知识技能。他强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掌握 90%以上学习材料的目标,区别仅为花费时间有长短,提倡用形成性评 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取代传统的测验方法。b. 启发:教学中虽好,但很难达到。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 .1. 加涅的观点:教学就是要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教思维方法,必须通 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 规定的程序进行。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教学原则。1. 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获得;2. 强调发展自我观念;3. 强调交往。试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教学任务。1. 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2. 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3. 增加创造性;4. 发展对艺术的兴趣;5. 增强好奇心。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1. 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2.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 根据前后学习的难以差异,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什么是形式训练说。1. 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是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什么是共同要素说。1. 桑代克提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 相同的共同要素。什么是概括化理论。1. 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令一个情 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怎么样促进学习的迁移。1. 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 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 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 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 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遗忘规律。1. 先快后慢简述记忆歪曲现象。1. 遗忘表示学习保持量的逐渐减少,是属于量的变化。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 保持内容的质也会发生变化。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 段时日之后,逐渐分解成片段。回忆时要把这些片段连接在一起,就只有靠 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来填补片段间的缝隙。这就发生了质变或歪曲。同时, 这一过程常受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简述记忆恢复现象。1. 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 象。原因可能有: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者把材料经过加工组成了一个 统一的整体;另一种说法,识记时有积累抑制,过了一定时间后抑制解除, 便出现了记忆恢复。简述遗忘的消退理论1. 也叫失用理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这种理论假定: 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的使用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 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简述认知结构的三大变量的含义。1.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了每个 人的认知结构特点。2. 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3.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不稳定则容易发生混淆;4. 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指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 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也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的程度。简述遗忘的干扰理论。1. 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 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简述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 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 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 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 复习;5. 过度学习 ;6. 记忆术。简述三种记忆转化模式。1. 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这 三个成分又被称为三种贮存,他们不应被看作在大脑中所占的特定部位,而 是记忆过程中三个方面或演变的特征。外来信息在感觉登记只有几分之一秒 的时间,在短时记忆有 20-30 秒的时间,通过复述、编码和检索完成工作记 忆过程。简述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式。1.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认为即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与其说是由于信息贮存 在大脑中的 “地方”产生的,不如说是由于他们获得的加工类型产生的。 即,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 体,而不是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简述同化论关于有意义遗忘的基本假定。1. 新的观念 a 同原有观念 A 相互作用的产物是 Aa;2. 学习的早期阶段,A和a可分离,在后期阶段,分离强度逐步下降,达到一 定程度后,不能回忆或再认,遗忘便产生了。3. 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目的在于减轻记忆负担;简化的结果,既减 轻了记忆负担,但又要不损害记忆本身。第七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1.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 思维活动。2. 理解的种类: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 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理解的水平:字面理解、解释的理解、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 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 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 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 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 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 指导学生自学。试述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1. 审题;2. 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3. 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4. 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什么?1. 认知和定向;2. 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3. 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简述加里培宁的关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 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 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 内部言语阶段。 简述练习的规律。1. 一般趋势: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2. 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1. 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 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3. 有效利用观察和表象;4. 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怎样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 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 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 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 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 言语的指导;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前提。2.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 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发展发散思维;2.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 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简述态度的转变的心理学方法。1. 提供信息法;2. 认知失调法。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1. 三阶段六水平(前习俗阶段: 惩罚服从倾向, 操作关系倾向; 习俗阶段: 人际关系认同倾向, 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倾向; 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 社会契约合法倾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1. 压抑: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 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 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2. 投射: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3. 回归: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 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4. 移置: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5. 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 位。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1. 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 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 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的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1. 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2. 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3. 加强对与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4. 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简述教师帮助学生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1. 了解内情:教师应试图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2. 重叠:在同一时间内注意两个或更多的问题行为;3. 持续不断:教师应维持一种连续的教育步调;4. 平和:教师的教育应像小河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平静、实在而有力;5. 利用小组开展教育: 教师应通过向全小组学生进行教育, 利用小组集体力量, 而促进学生的参与。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1. 动机来源: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2. 内容和性质:正确和错误的动机;3. 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划分,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 短近的学习动机。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好,效果好;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 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 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 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可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但应明确,学习竞赛可能有消极作用;奖惩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 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 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1. 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动机 结构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 学生个人必须对学习任务胜任;3. 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应减少到可控制的程度;4. 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1. 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能用坚强的意 志与干扰做斗争;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使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 能服从于当前的任务;2.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教学方法要直 观形象、灵活多样;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 生注意的情境;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 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1.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 段。2. 实物直观;3. 模像直观;4. 语言直观。5. 运用:6. 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7. 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8. 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9. 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10. 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11. 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 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 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3. 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 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 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 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怎样预防学生疲劳。1. 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 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1. 焦虑对学习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学生原有焦虑水平的 差异;学习材料难易的程度;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等。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1. 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 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 ,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 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 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 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 因的方法;6. 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简述学生自我意识对学习的影响。1. 自我意识和学习成绩相互影响。 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1. 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 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 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 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 战。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1. 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 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 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 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 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 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 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 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原则。1. 目标:2. 习得社交技能;3. 习得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4. 学会独立、安逸的情绪反应;5. 形成清洁卫生和保健习惯;6. 学习基本课程;7. 学会正当娱乐,以利用闲暇;8. 学会适应家庭生活,以扮演适当的家庭角色;9. 形成起码的集体生活的能力。原则:不再使学生遭受失败;尽量及时强化;规定能完成的任务;有系统的揭示教材;小步子教学,必要时采用过度学习;注意提供个别指导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1. 能力分班或分组;2. 跳级;3. 留级;4. 复式教学;5. 程序教学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 正确的对待方式;2. 正确的态度;3. 积极的评价;4. 主动的操作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什么是加速制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和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1. 加速制:禀赋优异儿童所学与一般儿童相同,只是加速其速度,缩短其修业 年限。充实制:禀赋优异儿童的学习效率高,而在当前教学体制的限制下, 只能保持与一般儿童相同的教学进度。特殊班级制:集中禀赋优异儿童进行 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简述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1. 可教育者(智商在 5075 之间);2. 可训练者(智商 2549 之间);3. 保护对象(智商在 25 以下);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1. 教育目标:2. 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交技能,以便获得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经验;3. 学习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以便能在生计上独立自主;4. 学习安逸而独立的情绪反应,以便在校与在家均能有适当的情绪经验;5. 学习良好的清洁、保健习惯,以维护健康的体格;6. 学习基本课程,以获得必要的基本“工具” ;7. 学习正当娱乐的能力,以求闲暇的充分利用;8. 学习如何成为家庭成员,以便在家充分扮演其应有的角色;9. 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成员,以期能在社会上参与有意义的活动。10. 教学原则:11. 设法让儿童不再遭受失败;12. 让儿童立即获得其学习或工作的结果;13. 尽量做即刻性增强,以激励其正确的学习动机;14. 寻求儿童能做最佳表现的学习难度;15. 将教材做有系统的组织与提示;16. 尽量使进度作小幅度的跟进;17. 注意学以致用,尽量运用学习的正迁移作用;18. 做必要的重复与练习,必要使使用过度学习;19. 将学习安排做适当分配,避免集中学习;20. 避免同时学习过多概念,防止概念混淆现象;21. 经常做提纲挈领式的整理学习,以存精;22. 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23. 尽量采用个别化教学法。 试述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1. 特征:2. 不能就席端坐;3. 端坐不动;4. 显现其他症候。5. 教育措施: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仍以个别处理为主,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新 的教学法的实验探索,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为修正法。试述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措施。1. 特点:过分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等,有时还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或 以攻击作为“防卫性”手段等。2. 教育措施:(p402)特设教室计划;生活空间会谈法。 简述学生认知性格的主要差异。场依存和场独立性;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冲动性思维与反省性思维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试析对课堂管理的错误见解。1. 误以为学生愈安静则其学习效率愈高;2. 误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命令的绝对服从;3. 误以为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 简述教学管理的弊端。1. 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2. 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3. 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4. 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5. 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试述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1. 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2. 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课堂的领导方式;校风与班风;师生的人际关系; 班级的规模简述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1. 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 邻近控制;3. 提高兴趣;4. 使用幽默;5. 安排余暇;6. 劝离课堂;7. 移除诱因;8. 提出要求。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 学生因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2. 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 为寻求发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律;3. 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承认自己,为了获得在群 体中的地位,而不择违反纪律。试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 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 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 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 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 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 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组成部分1. 基本要素:2. 分析教学对象;3. 制定教学目标;4. 选用教学方法;5. 开展教学评价;6. 组成部分:7. 学习需要的分析;8. 教学内容分析;9. 教学对象分析(中心) ;10. 学习目标的编写;11. 教学策略设计;12. 教学媒体选择;13. 教学媒体设计;14. 教学评价简述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1. 系统性、具体性和灵活性简述教学设计的应用。1. 宏观和微观的层面。 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1.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2. 根据学习目标的性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3. 对一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切忌机械的照搬前述模式 简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1. 集体授课;2. 师生相互作用;3. 个别化教学 怎样进行课的划分。1. 根据2. 教学对象的特点;3. 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4. 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5. 学习目标的平衡; 怎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1. 引起注意;2. 告诉学习者目标;3.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 呈示刺激材料;5. 提供学习指导;6. 诱引行为;7. 提供反馈;8. 评定行为;9. 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第十一章简述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1. 诊断功能;2. 反馈与鞭策功能;3. 管理功能;教育心理功能 简述评定的分类。1. 布鲁姆:配置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 简述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1.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有用性 如何防止学生考试怯场。1. 作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2. 作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3. 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1. 宽大误差;2. 光环效应;3. 集中趋势;4. 逻辑误差;5. 对比误差;6. 邻近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