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295263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6页 共37页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9日神农架林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体现宏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各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林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克难勇进,奋发图强,紧紧围绕建设“一园四区”的战略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类自然灾害的挑战,全力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和“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1、生态保护卓有成效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59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退耕还林13.5万亩,保存率和合格率均为100%。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开展神农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纳入全省首个生态补偿试点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完成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期工程、自然保护区保护站所规范化建设工程、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对520户2300人实施生态移民。生态保护更加有力。森林覆盖率达到89%(保护区内达到96%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13万立方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大幅增加,金丝猴数量增至1280余只,种群数增至8个;陆续发现昆虫新记录种744种,植物新记录种45种。实现连续30年无森林火灾和重大森林病虫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降低到11.3%。重点规划水功能区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85%;城镇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年天数达到300天以上。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35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0%;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量控制在约束目标内。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十一五”期末,预计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亿元,年均增长15.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1.3:41.6:47.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21.2%。“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43.6亿元,年均增长24.9%。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有机茶、干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业五大优势板块基地初具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矿化产品开发步伐加快。阳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水平大幅提高。工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9.2%。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年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32.6%;年接待游客达到218.1万人次,年均增长2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16.3%。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区内旅游市场主体的整合,壮大了企业规模,企业投资实力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功能得到了全面提高。完善了重要景区景点水、电、路及观赏带建设,实现了景区景点通信全覆盖。新建四星级以上宾馆饭店6家,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三网”建设全面升级。神宜、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全面建成,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是“十五”末的1.9倍,实现国省道等级化、区乡公路黑色化、村组公路网络化。基本实现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全覆盖。宋洛110KV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木板”线改造完成,城乡电力网络改造升级,实现户户通。“十一五”新增水电发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5.3万千瓦。城镇功能逐步完善。松柏滨河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增城区面积30%。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房达到33.7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5.2平方米。木鱼、大九湖集镇改造圆满完成。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9.8%,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完成松柏和木鱼污水、垃圾处理及供排水管网改造等重点市政项目建设。农村环境大为改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让65%以上的农村居民受益。改造农村危房1200户,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5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5.6平方米。4、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人口8.0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4.5,控制在6规划目标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46元,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3元,年均增长13.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4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控制在4.5%规划目标以内。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0.69人/亿元,控制在0.7人/亿元规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边远乡镇初中寄宿生交通费补助、高寒地区在校生取暖费补助、交通事故救助等系列惠民政策。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建立了涵盖城乡、相互衔接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合理布局教学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科研、科考、科普工作协调发展,科技三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2.8张,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神农架体育馆建成。其他社会事业长足发展。5、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创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取得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完成。旅游管理体制和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过去的五年,是全区上下解放思想、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五年,是保护成果最丰、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影响明显扩大、整体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建设和发展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神农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是一个宏观背景向好、机遇与挑战同在、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环境。1、宏观背景全球发展呈现新变化。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外部环境中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发展呈现新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中期加速推进阶段,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失衡,面临的经济转型加快、社会转型加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内发展呈现新机遇。全省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国家着力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重大契机。2、机遇与优势政策机遇。从宏观政策看,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推进中部崛起,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将更加突出。国家将神农架列为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及三峡库区影响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区,我区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从全省发展战略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主体功能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同时,省委、省政府将神农架列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以及全省生态补偿的试点地区,我区将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上实现重大突破。项目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神农架机场、十宜铁路、保神高速和电力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区交通、电网瓶颈得到根本改善。作为全省重点投入的十大景区之一,旅游重大工程的实施,绝版景区的打造,将促进旅游业裂变式发展。阳日循环经济产业园、盘水生态产业园和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以及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促进我区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品牌优势。神农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亚洲生物多样性永久示范基地,是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神农架”享誉海内外,“野人之谜”举世闻名,这些品牌优势将转化为巨大的发展优势。后发优势。全区人民在长期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开放的思维、包容的胸怀、保护的意识、发展的愿望,为神农架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我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这些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将在“十二五”期间转变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3、困难与挑战协调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保护好神农架是第一职责,发展好神农架是第一要务,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期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决定了我区面临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强保护的双重压力,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贯穿我区建设始终。夯实发展基础任务艰巨。产业规模需进一步扩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度需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和辐射功能需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激活发展要素迫在眉睫。全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亟待提高,分布和结构亟待优化,投融资方式亟待创新,融资渠道亟待拓展,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总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提升自身地位的赶超期,实现全面腾飞的助跑期,工作基础优势的释放期。全区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抓保护,凝神聚力谋发展。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优化保护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低碳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好“一园四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立区。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在维护和提高生态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坚持旅游立位。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机遇,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发展上,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最终形成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以生态农业和林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为支柱、以其他产业为辅助的经济结构。坚持项目立业。坚持围绕产业立项目,围绕资源与市场选项目,围绕政策争项目,围绕效益定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大力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培育高科技项目,通过项目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民生立信。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坚持作风立身。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带领发展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狠抓落实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三)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优化保护与发展方式,建设“一园四区”,生态保护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品质和科学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保护和建设好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发展区。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6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10.8%;三次产业比重为7.5:44.1:48.3;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3亿元,年均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0亿元,年均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2亿元,年均增长16.5%;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2%;游客年接待量达到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35.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3%,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6.3%;城镇化率达到52%。科学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0.63件。资源环境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动植物种群数量稳定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1%,森林蓄积量达到2238万立方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范围内。耕地保有量6830公顷。人民生活 总人口控制在8.2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64元,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40元,年均增长10.5%。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类别单位2010年实际2015年规划十二五年均增长省十二五目标指标属性一、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324.610.810预期性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亿元11.3:41.6:47.17.5:44.1:48.310:47:43预期性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12.5318.112预期性4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上)亿元11.32 43.623.6 9015.815预期性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亿元4.39.2216.515预期性6城镇化率%39.8522.4452预期性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7.148.31.3预期性8服务业就业比重%28.636.37.7预期性9旅游经济总收入亿元7.53032预期性10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218.1100035.6预期性二、科学教育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10096.9约束性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0901095约束性1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11.50.52预期性1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0.250.63201.5预期性三、资源环境15耕地保有量公顷69006830-1.1约束性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50130-10-10约束性17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20.414.90.51预期性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5852015预期性19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3.8202.4-12-16约束性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2.4-12-17约束性2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万吨0.10.214.9未定约束性二氧化硫万吨0.020.17153未定约束性氨氮万吨0.0120.012-0.5未定约束性氮氧化物万吨0.350.371.17未定约束性22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89910.441.2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201322382.1约束性四、人民生活 23总人口万人8.058.250.50.6约束性24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2185945预期性25城镇登记失业率%4.25以内5以内预期性26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54635500预期性27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1.31.54约束性28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095195约束性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1461836410.510预期性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083674010.510预期性31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156预期性3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690.38约束性注:1、 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物;3、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十二五GDP增长速度为可比价;5、总计32项指标,较省20项指标多2项,减少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项指标,新增了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数和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项指标。三、优化生态保护方式,建设国家公园 坚持“保护第一”方针不动摇,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创新保护体制机制,实行分区管理,实施分类保护,提升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水平,建设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生态优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一)实行分区管理按照国家公园分区功能定位,实行分区科学管理,推动绿色行政建设,提高生态统筹能力。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九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燕子垭等10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将木鱼、下谷、大九湖、红坪、新华等乡镇纳入国家公园建设范围。根据保护需要和现有的土地权属、未来游憩使用情况,将国家公园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生境区、休闲游憩区和传统利用区,并在松柏、阳日、宋洛等外围地带设置服务区和引导控制区,对国家公园有效运转提供服务、支持及保障功能。各分区严格执行区划管理措施,明确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强度。(二)实施分类保护根据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各类公园及其内部区划层级要求,实施分类保护。国家自然保护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旗舰物种栖息地保护为重点,以逐步恢复、发展和稳定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为主要任务,通过实施保护、科研、发展、社区共管、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珍稀濒危动植物繁育、GEF五期、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搬迁等保护工程。建设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科普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森林景观保护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开发利用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充分挖掘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资源潜力。重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物资源保护和游客安全保护。实施封山育林、疏林补植、风景林改造等工程。对209国道沿线,307省道、双神线沿线、武神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可视范围内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建设集观光游览、度假避暑、休闲娱乐、疗养保健和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以泥炭型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保护为重点,按照“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总体要求,实施大九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二期工程,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动态监测,逐步扩大大九湖亚高山湿地面积,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在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全国领先、生态良好、风景优美,集湿地旅游、科普、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亚高山示范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景观保护为重点,加快以自然保护区、木鱼、新华、下谷等乡镇境内特色地质地貌景观保护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三)开展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力度。搭建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展宽领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保护研究,建立科研、科考、科普实习基地,强化科技对保护的支撑作用,加快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业的步伐。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绿色文化、传播绿色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具有神农架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保护与发展新跨越,不断提高神农架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四、优化旅游发展方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创新发展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壮大市场主体,优化旅游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彰显生态文化,打造绝版景区,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产业裂变式发展,形成“大资源、大投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筑牢神农架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核心板块地位,将我区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一)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打造旅游发展旗舰。巩固旅游资源整合成果,以湖北神旅集团公司为战略引擎和合作平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科学开发,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限制,积极引进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安排和“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分离的取向,把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形资产股份化,整合各类旅游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占、风险共担、有序竞争、共同发展。争取扶持1家优势旅游企业上市。(二)打造绝版景区打造以大九湖湿地、华中屋脊、金丝猴、林海雪原、原始森林为核心吸引物的绝版景区。积极引进旅游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一轴两翼”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以209国道为发展轴线,特色性建设沿线景观带和标志性景观工程;全面提升西部景区质量,重点实施官门山景区续建、神农坛景区改造、神农顶景区升级、天生桥景区扩建、燕天景区改建以及大九湖湿地公园、滑雪场二期工程建设;有序开发中东部旅游景区,重点开放红河谷,开发老君山、长寿村,建设大寨湾、送郎山、五峰山、杉树坪、摩天岭等旅游景区景点。(三)创新旅游产品不断创新产品类型,丰富生态旅游活动,促进旅游方式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大力发展特种旅游。完善山岳水域风光、特殊或典型的地质地貌现象、植被及群落景观等游赏类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度假类旅游产品;开发和规范登山、徒步、自行车、滑雪等体验类旅游产品;适时开展科考、科普类旅游节事活动。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扶持一批利用我区原生态地方文化资源,展示神农精神,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较大影响的文艺作品。要大打神农文化牌、生态文化牌、民俗文化牌、节庆文化牌。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重点打造 “五个一”旅游文化工程(1个生态影视城、1台生态文化节目、1部“野人”科幻片、1部金丝猴动漫片、1首经典传唱歌曲)。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发展富有神农架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绿色生态食品、文化纪念品。(四)拓展旅游市场通过主题营销、产品营销、活动营销、媒体营销、网络营销等形式,完善“交通互连、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市场互供、节庆互动”的区域合作机制,联手旅行商,推销神农架旅游,提高神农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稳定武汉、宜昌、襄阳、十堰等省内市场;巩固西安、重庆、郑州、长沙等周边市场;发展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远程市场;开拓东南亚和欧美等海外市场。(五)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基础建设。按照旅游要素需求,以度假、购物、养生、娱乐四大休闲功能设施的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建筑风格独特、体量适当、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镇。重点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度假村、特色商业街等。加快惠苑国际大酒店、九湖天堂、神农架宾馆三期、神农山庄三期、神农酒店二期等星级酒店建设,新建6家四星级以上宾馆。加大龙降坪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农庄。增强服务功能。以木鱼、红坪、九湖为重点打造旅游服务枢纽和休闲基地,调整镇区发展布局,创新替代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宜居宜游环境,提供功能完善游客中心,营造主题生态度假空间,完善镇区娱乐康体设施,开发地方文化体验产品,配套生态餐饮住宿设施,加强旅游集散功能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积极争取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强化旅游行业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5A景区创建,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建设概念景区、虚拟景区、数字景区、智能景区。探索分散景区集中管理模式。营造规范有序、服务优良的旅游环境。五、优化林业发展方式,建设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现代经营目标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护林人推进林业,将我区建设成为生态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一)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以培育森林、管护资源为中心,加强生态公益林保育,实施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完善封山育林措施,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地。加大资源巡护力度,依法打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充分发挥森林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五大功能,保护和建设好绿色资源库和能源库。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发生物质能源,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实施林业地面定位跟踪系统、电子地图等信息化工程,使资源管护工作走上科技化道路。继续推行林场、林站、管理所、保护站等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实施珍贵树种培育、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湖北省重点森林火险区神农架林区综合治理、林场道路建设、林场给排水工程、数字林业等工程。探索建立森林保险体系。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91%。(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生态良好”为首要目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重点争取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并实施;争取国家和省将我区已规划重点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实施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矿区生态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预防并治理水土流失,逐步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及生态功能。(三)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创新林业发展方式。加快推动林业管理体制、林政管理体制和木材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整合乡镇、林场资源,推进林木、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积极推进林产品加工向示范园区集中、林地向经营大户集中、产业向优势特色领域集中。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思路,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作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把神农架建设成重要的生物产业原料基地。积极开展碳汇项目及生物碳基金项目建设与研究,参与国际碳汇交易。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区域优势明显、综合效益高、示范带动强的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巩固发展板栗、核桃、中药材等基地,到“十二五”末,抚育改造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基地30万亩。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及采集基地20万亩。大力发展以大鲵、珙桐、红豆杉等为特色的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产业。重点培育以中草药开发利用、生物天敌繁育、生物多样性开发研究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型生物产业。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通过科技引导、改革创新和实验示范,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区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一)做大做强“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进旅、农、林有机融合,做大做强“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积极探索多类型“旅农林”发展新模式。坚持“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发展理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实施农业五大板块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金神农”烟叶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种植比重,把新华、宋洛、红坪、下谷、大九湖建成特色种养殖业基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按照“特色化、精品化、小型化、礼品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加收入渠道。以盘水生态产业园和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业、园区观光业。盘水生态产业园以优势农林特产品为基础,优化配置资源,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生物医药制造等现代产业。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以旅游业为龙头,增强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发展高端会务、休闲度假、避暑养老等竞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实现“旅农林”产业综合收入50亿元,入园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二)做精做优“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优化水电和矿产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水电业。适度开发水电资源,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实施山区小水电代燃料清洁能源项目,走以电兴工、以电补农、以电代燃、以电富民的山区小水电建设示范之路。采掘业。科学开采矿产资源,稳步开发磷矿、硅矿和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普遍应用高科技采掘技术,做到科学设计、规范开采、合理利用、有效回收。年磷矿开采控制在200万吨左右。化工业。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整合生产要素,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好在科技运用、能力创新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有计划提升磷化工企业规模,提高磷化产业集聚水平。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精细磷化工产品,走规模化、精细化、科技化之路,促进产业链延伸加粗、做精做优。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年发电量达到8亿千瓦时,年供电量达到11亿千瓦时,矿电化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协调性。正确处理“旅农林”和“矿电化”两个产业链的关系,发挥“矿电化”产业阶段性、过渡性、补充性作用,建立“矿电化”反哺“旅农林”导向机制,实施“一矿带一业、一电带一业”的产业互动模式,精心培育“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做大做强“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群,推动我区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培育特色经济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巩固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松柏镇依托新城区建设,木鱼镇依托旅游度假新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阳日镇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红坪镇依托机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电力电网、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推进设施网络化、信息化,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交通。加快推进神农架机场建设。积极争取三门峡至张家界、郑渝铁路途经我区并设立站点。争取实施保康至阳日高速公路,松柏至阳日一级公路建设,完成双神线公路改造。建设“横三线”东西大通道和“纵三线”南北大通道,形成区域内互通循环公路网。畅通我区省际出口路,合作建设峡口、昭君和沿渡河旅游码头,形成综合交通网络。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力电网。加强电源点建设,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要求,适度开发玉泉河、毛家河、沿渡河流域水电资源。到2015年,新增水电发电装机容量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4.3万千瓦。加强电网建设,重点建设南漳至阳日220KV输变电工程和宋洛至阳日110KV输电线路工程,加快区内电网改造,建成区内电网主网架环网通道。开发建设新能源,构建安全稳定、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信息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三网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加快以网络全覆盖为重要内容的“数字神农架”建设。适时发展“物联网”。构建完善“旅游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生活、电子农村”五大信息平台,推动我区信息化的全面延伸和无缝对接。七、优化城乡统筹方式,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按照“规划城乡联结、产业城乡联动、公共服务城乡联通、保障城乡联体”的原则,统筹我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先行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融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格局,建成城乡一体、文明富裕的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一)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加强城乡统一规划。按照“产业(工业)进园区、建房进小区、入城进社区”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完善土地利用、旅农林和矿电化产业发展、城镇村建设、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四规”融合,形成全域覆盖、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并适时修编8个乡镇的区域总体规划。按照社区型中心村、重点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分类编制修建性规划。抓好盘水生态产业园区、阳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编制。严格城乡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区乡联动的规划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小城镇改造。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空间分布合理、产业分工明确、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使其成为吸纳人口、集聚经济的重要载体。松柏以发展金融、通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生态加工产业,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木鱼、红坪、大九湖、下谷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建立以木鱼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圈,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阳日、新华、宋洛以发展小水电和磷化工业为重点,以阳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建立以阳日为核心的精细磷化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到2015年,全区城镇人口达4.3万人,转移农村人口1.2万人,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办好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确保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整治和小流域治理。加强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因地制宜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加快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实施国省道沿线民居改造工程,着力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整治农村环境。加强农村流通市场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切实加强贫困农户能力建设。支持下谷坪少数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6830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建立创业扶持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保障维权体系,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500人,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善社会保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整合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源,加快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到2015年,城乡全部低收入户、无房户居民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城乡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标准。均衡教育发展。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资助贫困生工作,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施实验初中搬迁工程。到2015年,实现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深化医疗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基本适应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繁荣城乡文化。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加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文体一体化。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重点建设神农架文化展示中心、红坪远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提升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创新人口管理,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8.2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推进厂务公开,切实保障企业职工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扎实推进依法治区,继续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支持驻林区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征兵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置政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继续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共同创造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八、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一)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二)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的手段、市场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促进资源产权和产品自由流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运转顺畅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建成精简高效、分类合理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开放。加大环境创优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外资进入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大力推动“以民外引”等利用外资新模式,努力承接境外和发达地区产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转移。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去”,实行“产业置换”,发展“飞地经济”,加强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合作。(三)要素支撑政策争取。积极争取省将我区纳入省级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试点。争取国家和省生态补偿试点提标扩面。争取国家对我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范围内项目和政策支持。争取纳入三峡库区后续扶持范围。争取国家主体功能区对“限制类和禁止类”区域的优惠政策。争取纳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科技引领。突出抓好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资源保护的基础研究,完善资源保护的政策保障机制,培育和构建注重珍稀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区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多层次、多渠道抓技术对接,培育和构建区校(校企)合作的智力支撑体系;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培育和构建推动科技创新的环境支撑体系。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广辟渠道引进人才,强化措施培养人才,合理配置使用人才。着力培养和引进“旅农林”和“矿电化”两个产业链建设所需各类服务人才。加强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社会能工巧匠、熟练技术员工的培训。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抓紧培养后备人才,搞好人才储备。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制定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园四区”建设的支撑。项目推动。围绕先进制造业、农林水利、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项目策划和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事关产业布局、事关发展全局的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建立健全投资服务中介组织,完善项目决策程序,落实多层次项目运作市场主体,提高项目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国家和省的衔接,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公共公益性项目有较大投入。资金支持。围绕扩大财政性资金来源,发展替代财源、培育和壮大骨干财源,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扩大贷款规模。支持规模大、资产优良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吸引外来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十二五”期间,初步规划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400个,总投资364亿元,其中申报纳入省级项目库管理的亿元以上项目78个,总投资243亿元。(四)实施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协调机制,强化规划保障机制,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协调机制本规划纲要是林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一园四区”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要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与本纲要相衔接。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纲要,认真制定和执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本纲要经林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加强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加强协调沟通。2、分类实施对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于生态保护、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政府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对于资源管理等要求,主要通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改善社会治理结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于经济和行政手段加以落实。对于机制改革与完善,必须加强对机制完善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相关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力度,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3、评估机制及时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工作。针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强分析研究,正确把握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若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实现主要规划目标,需要修订本规划时,由林区政府报林区人大常委会批准。 名词解释:1、“一园四区”:是指国家公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2、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两圈”是指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是指长江经济带。“两圈一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三个板块简单相加。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既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又要彰显三个板块的个性特色。“两圈一带”战略具有框架的总体性、内涵的一致性、实施的可操作性3个鲜明特点。这一战略的形成,标志着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总体发展的谋划达到一个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