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范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6486698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春之歌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青春之歌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青春之歌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春之歌方之的青春之梦 粉碎四人帮,中国文 学开始第二个春天。 早春二月,大批年轻人从广 阔的天地走来,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迎接新生活 的欲望。他们中间,有为数不少的人渴望着将心中的 话在笔头上像泉水般喷涌出来,谱写人生,奉献社会。 新的文学杂志呼之欲出,适逢其时地提供了他们奋身 的舞台。著名作家方之以及下放在淮阴的斯群和其它文联 同仁回到南京,他和斯群一道以敏锐的感觉,呼吁在 南京办一个青年们渴求的文学月刊。文革前上海曾有 一个培植文学青年的萌芽,受到欢迎,该刊物已停 办。南京创办,则为全国第一家。方之患着严重的肺 心病,气喘吁吁地到处呼吁:“办萌芽,办萌芽! ”南京市委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刊物从刊物起名开始,呱呱落地的婴儿应当有一个寓意深远、特别是广受青年欢迎的名字。斯群带着编辑部的同志在大江南北工厂学校到处征求意见。一共收集了上百个刊物名称。都不错,提议的人都有道理,真是箩里挑花,越挑越花。对于青春这个刊名,起初有人不同意,认为俗了一些,有点像牙膏的牌子,但大多数人都说好。 青春是人生最美的年华呀! 最后, 斯群一锤定音:青春 。问到什么理由?人生最宝贵的就是青春呀。经南京市委批示, 1979 年 10 月创办青春文学月刊,由斯群担任主编。青春的封面是有特色的。试刊号取青春女子的形象,青春的火,在燃烧,充满激情。定下这个基调以后,每期均采用少女形象,有一期用了前线歌舞 团舞蹈演员的跃动舞姿,居然有一两个读者对于封面 上露出了手膀有意见,个别人的意见毕竟代表不了大 多数,大多数人喜欢,就是青春的倾向,不断展 示的少女形象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非常荣幸地接到斯群的调令,参加筹办。编辑 部在鼓楼检阅台,两层楼,水泥钢筋建筑。夏秋之交 的南京是出名的火炉天气,这碉堡式的建筑则是火炉 中的火炉。曾传炬等同志都打着赤膊,穿一条短裤衩。 由于文学长期处于断层状态,稿件需要一篇一篇组织, 工作量很大。方之躺在简易的钢丝床上,一面咳嗽, 一面看稿,我不由得想起与这位南京文学青年的良师 益友相处的难忘日子。六十年代,我们参加文联组织的活动。方之负责 小说组,我们时常见到。他不事修饰,总是那一身蓝 色的衣装,出口就是淳朴的口头语。因为“探求者”的 事被打成右派以后,话不多,其实,他是很能说的,没有事就在南京郊区跑,我到栖霞、六合、江宁,好 多农村干部都说方之是他们熟识的朋友。只要听到新 鲜的谚语、俗语、歇后语、,马上就记下来。以至于他 的作品,脱口就是老南京话。方之的小说,除了立意、 人物个性等好多方面的成就,语言犹有强烈的特色。在方之去世两周年,叶至诚在青春上专门撰文评 论方之作品的语言特色。他十分赞赏出山的开头,“小王村远近闻名,就因为:穷”。又借主人公王如海 父亲的口,代表他接受群众意见参加选举,从侧面表 现这个主人公形象:“如海和我一样,是个粗胚,只会 撑船、放鸭、捞鱼、盘泥巴,从来没有当过干部。千 根骨子撑把伞,还望众人抬举”;还用南京郊区的土话 写王如海拒绝女儿的个人要求:“你跟我说,是嘴上抹 石灰,白说”,听其声如见其人,真像是农民在和你对 话,又像方之的声音。在讨论稿件的间隙,方之也会讲一些个人的事情,比如,省里出于关心曾经打算把陆文夫调南京,方之调苏州。这两位作家坚决不同意, 因为作家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基地,尤其是语言环境。如果真的那么办,就比如让鱼离开水,树的根被拔出 了土。方之说到这里,又来了一句南京话:“那真是哄 嘛!”(哄,就是闹笑话的意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我坐在一边揣想,如果真的让他们互调,用拔苗的办 法帮助生长,中国文坛就没有了陆文夫,也没有方之, 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初稿、二稿、三稿,排版、印刷、在各大报刊上 发广告杂志试刊号进度向前推移,方之的病情也 在加重。无情的病魔甚至于有意抢在方之的前面,他 没有见到亲手修改的稿件变成铅字;他不知道,试刊 号会受到那么强烈的欢迎,发行量高达十六万份。方之在重病中。这个刚强的人被病魔击倒了。但是,他志犹未尽,壮心未已。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处于最好的创作环境,和方之有着相同经历的作家都争分夺秒, ?V 写力作。方之届于中年,正在炉火纯青,胸怀着文学壮志。青年时期,他以“岁交春”、“出山”等作品步上了创作的高峰,进入新时期以后,他又以“内奸”等新作瞩目于国内文坛,获得了 1979 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获奖时他已去世。在思想解放运动的论坛上,这个身体羸弱的人,以战士的风姿迎战极左的余毒,倡导“防癌文学”。在医院,无论清醒时还是睡梦里,他的心还在系念着文学。在他的书案上堆着厚厚的稿纸,那是他宏伟的写作计划。有一次,发过高烧之后, 极度无力。 听说陈白尘先生来访, 居然爬起来,撑着病体下床,现场的人都感到惊愕。方之的家就在我的对窗户。儿子韩东是当今很受青年欢迎的作家。 他的 扎根 , 写一个叫老陶的干部全家五口下放到江苏省当年贫困地区淮阴“扎根”。他 不愿意虚耗光阴,在农村造屋,学习栽培和饲养,搞 好与当地群众关系、鼓励妻子做“赤脚医生”,但是命 运最后还是把他连根拔起的故事。这部小说是以他的 家,自然也包括方之的遭遇。作品获得了第二届世界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另一个儿子李潮原来也是我们青 春杂志的编辑。小说写得好。有一篇奔向太阳岛 写知识青年下乡以及回城,人的价值认识。其中有一 段,写介绍对象时,主人公女孩子的外貌不甚满意, 准备在陪她参观动物园以后即分手。当别人津津有味 地观看蛇吃小鸡的时候,女孩子不堪这种缺乏人性的 场面而晕倒。反映了她的善良的人品。小说很有才气。 方之如果健在,当十分慰藉。可惜,他又没有见到。我真希望这个把生命献给文学事业的人能看到理想已经万紫千红青春,为无名者铺路,作家的摇篮编辑部二十多双眼睛一起望着斯群主编。她拿起 电话筒:“是邮局发行科吗? 。这个电话,是在讯问 第一期杂志发行数字。可是,这个电话在青春的历史 上是一个值得记载的重要事件。青春杂志正式向全国 发行,数字是一个测试,测试“为无名者铺路”的方针 是否迎合时代潮流,以及试刊以后杂志在青年中的关 爱程度,是青春走向未来的一根标志线。大家的眼睛 盯着她,她也很担心,试刊发行量大,那只是零售数 字,毕竟是试刊,第一期是长期征订数,如果办得不 好,读者是不认账的。当时,大家都像儿子即将诞生, 候在产房外打听消息那种心情。突然,主编提高了语调:“有那么多吗?,得到对方又一次肯定以后,这位新四军时期的老干部像小 孩子一样高兴。大半年下来,她一直带着大家焖头编稿,现在,取下眼镜来敞怀大笑。“第一期 32 万份”,她向大家转告这个都在期盼着的好消息。然后,把这个喜讯向南京市委分管文教的书记周伯蕃作了汇报。周书记,是一个满腹经纶,通晓马列理论的学者,他在各种场合纵谈解放思想, 得到南京市文化界的敬重。青春创刊,他在各方面都给予热情的支持。大批读者来信。那时候,没有青春偶像剧,没有当今荧屏上风流倜 ?人物故事。有的只是人生追求。一位长白山深山里的青年说,文化大革命让我们荒废了青春, 这是我一生中最不甘心的事。 这么多年以来,他已经对于文学失望,读到青春以后,他仿佛找回了自己的青春。他是用卖鸡蛋的钱来订杂志的。有位读者反映,他们那儿在排队购买青春。更多的读者则表示,拿起笔来,写自己的生活,也来作一个文学摇篮 里的梦。邮政局的同志加大了工作量,每天要抗一大麻袋 的稿件。日本一位广告发行人闻讯来南京,愿意每期免 费印制封面封底彩色画页,被我们婉言拒绝。只要发现一篇好稿,一个新人,立刻溅出一片欢 喜。我们尤其高兴的是,当代最优秀的文学青年都往 这里投稿。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梁晓声在青春发表处 女作今夜有暴风雪,以后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作家 张平(现为山西省副省长)发表处女作姐姐获得 全国文学奖。贾平凹发表了最初的小说纺车声声。 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被拍成电视剧。本省本市不 少文学青年从青春走向全国。著名作家王蒙为青春的 读者长篇连载理论当你拿起笔,陆文夫、高晓声都为青年撰写辅导文章。编辑杨光中至今保存着上百篇著名作家的亲笔来信。由于大家的支持,青春最高发行量达到 65 万份。青春甫一诞生便受到欢迎,有办刊宗旨切合时运, 抓住机遇的因素, 更需要扎扎实实的案头工作。斯群长期担任宣传部门领导,以严格、严励、严密的作风办刊。青春在她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好的作风。比如,每稿必复。其中,文笔尚欠火候,但已崭露苗头者,专门请上门,找一个招待所,通过办学习班的形式,面对面地改稿。每天有数百上千的来稿,做到件件有回音是不容易的。编辑复信,人手不够,专门聘请一些业余作者帮助回信。有些作者将这些信保留多年,上门来找编辑回忆初出茅庐时的情景。编辑部严格规定,投稿者必须在 35 岁以下。当时文学刊物不多,年轻人与成熟的作家竞争,发表的机会自然受到影响。我们把 35 岁作为青年作者的保 护线,这一方文学园地就成了萌芽之圃。周梅森明天一定再来 、黄蓓佳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王安忆当长笛 SOIO 的时候 、梁左中学时代的朋友 、董会平的寻找及其续篇发表以后,收到读者热烈欢迎。著名作家苏童的处女作第八个铜像乍一发表便显示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编辑部禁止编辑与其它刊物专业作家交换作品,互相发表。不允许编辑在上班时间搞创作,更不允许在自己的杂志上发表作品。参与思想解放, 鼓励争鸣作品。 发表 杜鹃啼归男主人公的爱情选择, 引出了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挑战写男女主人公邂逅在寝舱时情欲与理智复杂的矛盾,在读者中有较大轰动。刊物连续发表五篇不同观点文章,展开更为开阔的思考。为了奖掖作者, 于创刊初创之时( 80 年) 设立“青春文学奖”。 光阴荏苒, 当年的获奖者已经成了今天读者们都很熟悉的大名家。青春杂志热情地对待初学写作的年轻人。北京市有一位女作者,叫赵泽华。她在文革中逃避坏人的追逐,被火车压断了一条腿。她很消沉,几乎想到了绝路。 一天, 她受到了一封很长的信, 遒劲的毛笔笔迹,热情地为她的人生做着指点,她很感动。通过一段往来,他得悉这位编辑名叫邢坤。在邢老的带动下,青年女编辑梁晴也和赵泽华交上了朋友。并邀请她到南京来,陪着她游览中山陵、玄武湖。以后,邢老专程上北京了解她的工作情况。在整个社会的帮助下,她终于在北京的一家专门面向残疾人的文学刊物就职,以自己的经历出版了生命坚持一书。青春杂志,除了正常编稿,经常搞大型活动。有次,我们想到世说新语,那种超短型的纪实文章 真实、短小,是大众化的好文体。便用这种形式表现 新的内容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赛。第一期,由我们编辑 部人员化名写,让读者参考。然后正式征稿,发动全 国文学青年写。每人限写三篇。结果,有两千五百人 参赛,七千五百件,我们整整装订了一百本。评奖的 时候,争论很激烈,因为篇篇来自于生活,从各个角 度反映时代,可以说,都是好作品。在中国共产党建 党八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举行诗歌大赛,庆祝仪式在 雨花台举行,电视台现场拍摄,还与江苏省文艺出版 社合作出版了一本诗集。诗歌是属于青年的。大量诗稿来自于学校、军营、 企业,诗情澎湃,使杂志充满了青春朝气。我们编印 了 “诗歌专号”还编印了 “小说专号” “微型纪实文学专 号”纪实文学专号和处女作专号大学生专号等。随着青年作家的成长,他们需要较大容量的文学 平台。于是,我们除了青春月刊以外,应时出版 了以发表中长篇作品为主的大型刊物 青春丛刊。南 京市上上下下都夸赞说,在斯群主编的带领下,青春 编辑部同志们共同写出了 一篇好文章。青春的副产品,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建了一座“青春 楼”地处闹中取静的兰园。建筑质量很好,整体浇注, 二十多人,每人一套。建成的时候,自发登楼参观的 人络绎不绝。以今日而论,单位自建住房不足为奇。 但是,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我们自己出资建造, 之前几乎没有听说过。为这件事,好几家报纸都做了 宣传。对于知识分子说来,是一声新鲜的福音。“青春 楼”的名声不胫而走。“青春楼”里住着梁晴、孙景生等 好几位青年作家。在周梅森、韩东他们家里,每天深 夜你都可以听到电脑键盘有节有奏的敲击声。那时候,电脑刚刚时兴, 286 型,他们就用这种简陋的电脑写出了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品。青春杂志庐山笔会难忘那一场雨, 汩汩流淌的雨, 像三叠泉的瀑布,没有个止境。这场雨温润地流在年轻作者的心头。他们是幸福的。 徐乃建、 丁宏昌、 李潮、 沈泰来、吴倩等青年作者,刚刚发表作品,露出文学苗头,就邀请他们上庐山,举行笔会。编辑部特意邀请了前辈作家同行,从中山码头上船开始,艾煊、高晓声、陆文夫、顾尔谭这些文学大家就不时与青年作者切磋写作,春雨润物细无声地给予指导。我记得,艾老问我们喜欢读谁的著作。年轻人思想超前,说喜欢海明威老人与海 ,确实是名篇。也有人喜欢萨 特、喜欢问到我,我喜欢萧洛霍夫。我觉得萧洛 霍夫生活底子厚实,人物个性非常鲜明,故事也好看 我的观点可能落伍了,但艾老点点头。雨,伴随着我们的旅途,一直把我们送上山,上 山以后,天还是没完没了地落着。冷雨并没有浇灭我 们的情绪。那时候的作者老实,笔会会风很正。除了 写稿,就是听课。晚上跳跳舞,完毕。不像现在一些 青年作家,出发之前就声明,笔会上只是吃吃玩玩, 绝不动笔。有一个作家精通易经,他宣传一个理论, 说走运走运,运气来自于“走”。哪儿发请柬去哪儿, 别人开会他还未到,别人会未结束,他已拎着礼品打 道回府。我们那一批作者,董会平的小说寻找发 表以后,在年轻人中间反响很大,许多人来信希望他 继续寻找,找出新的主题。丁宏昌整天皱着眉头,在 改他的一篇反映知识青年进城以后境况的作品。写成的作品立时送到老作家的房间审阅。庐山上的雨,随云而走。云来,雨来。云去便是晴天。我们游览了庐林湖、仙人洞等景点。美庐,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别墅。艾老读得书多,说毛泽东来这里,一口就说这是大王八住的地方。毛主席把“美”这个字一笔一划地拆开,“美”,这个字果然是大王八三个字。进到院子里,园中种着各种花草,那真是奇花异草,我们都不认识。艾老一一道出花草的名字。我这才悟到,艾老的文笔细腻精致,知识宽泛,不能不让人佩服。联想到我们一些青年作家,写到田野的景色,总是以“田野上生长着不知名的小花”一笔带过。在庐山上碰到一些名人。南大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和他的妻子沈祖?薄区猿汤系纳?望,完全可以以公费出差的名义,在山上小住。但程老用刚刚出版的一本书的稿费自付。我们还碰到白桦、梁信。梁信是红色娘子军 怒海轻骑等电影的作者。白桦在庐山大会堂作报 告,很精彩。他那部今夜星光灿烂受到批评,说 把伤员的腿用一个特写,血淋淋的有人性论的味道。 他就反驳这位同志,说你也曾在部队待过,哪一场战 争不流血?在一个大的战役之前,第一桩事便是挖坑, 以便掩埋敌人的尸体,也要掩埋我们自己战士的遗体。 他曾参加攻打襄阳城的战斗,桥被炸断,遗体堆积如 山。战士们前赴后继,踏着遗体冲锋,最后的胜利总 是用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今夜星光灿烂中,还有一个情节也受到 批评。李秀明扮演的女主角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婚 礼上凤冠霞披,十分好看。批评者认为,贫农的女儿 怎么能向往封建色彩的打扮。白桦又举了一位红军团 长在延安的故事。这位团长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米脂县的姑娘。米脂是公认出美人的地方,这位 团长总算完成了人生大事。可是,姑娘提出婚礼上坐 轿,团长要骑大花马,身上披红挂彩。团长也答应了。 结婚那一天,部队首长萧克前来制止。团长在马上恭 恭手说:“司令员,人家姑娘家一辈子就这一点心愿, 你就成全我们吧!”。萧克笑了笑,策马而去。不久, 这位新婚不久的红军团长牺牲在战场上,浪漫色彩的 婚礼故事伴随着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庐山笔会上, 白桦虽然讲电影创作,但对我们青春的小说作者很有 启发。披风戴雪为纸忙杂志的发行量大固然是好事,发行量太大却变成了难事第一期便达到 32 万份,以后,月发行量不断攀升,每个月四五十万份, (最高一期达到 65 万) ,需要好几十吨纸,一节货车车皮,南京市所有文化用品商店库存加起来也不够。只得请市委出面向省报、市报借,借到了新华日报主编樊发源的头上。一期接一期,他们也喊吃不消。省报市报有国家批的计划用纸份额,我们是新情况,编外。好比计划生育意外生了个黑孩子,这个孩子又胖又壮,食量来得个大,奶妈都发慌。编辑部同志们都自觉地把纸张当成最重要的任务,一见面就问,你有没有纸头的路子?事业是大家的,责任也由大家分担。搞纸去!搞纸去!纸张是杂志的救命粮。斯群主编于是向老朋友们诉苦, 请他们给予支持。雨花主编顾尔谭很干脆: “你们大胆办, 如果真要断顿,用我们的纸,我们共存亡!”。著名画家亚明和斯群是新四军的战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线索,他在轻工部有一位战友,也是新四军的,全国用纸单位都经他的手批。我们就带着亚明的便条,还带着一幅亚明的画上北京。这位老处长叫王克勤,在战争中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的。那时的干部都很廉洁,没有行贿受贿之说。几十吨、上百吨,批到哪个厂,我们就到那个厂去取货。福建南平纸厂、湖南岳阳纸厂、江西纸厂我们都是老客户。王克勤有一个藏画的喜好。我到他那儿去的时候,他递给我一个册页。亚明已经把扉页画好。王克勤熟悉我们江苏新金陵画派,除了傅抱石已去世,每一次见他的面,他就把册页递过来,向宋文治、钱松?恰(10)鹤等大师求画。当时,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没有走向市场,这些令人尊敬的艺术家听说我们的 困难,个个帮我们尽义务,一页一页画下去,绘的都 是精品。文化市场渐渐繁荣,到轻工部要纸的单位越来越 多,有时候王处长批的条子也不管用了。我们只得再 找途径。这天副主编李锡焕问我,出一趟远差有没有困难? 他告诉我,斯群在南化认识一个工人,家在东北,很 能干,南化公司许多东北业务都找他办。李锡焕让我 和他一道上东北去搞纸。我表示没有什么困难,如果 说到困难,编辑部的困难自然是应当放在前面的,我 二话没说就买了两张火车票。春节刚过,许多人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我 们冒雪出发。车窗外,沿途都是雪白的雾淞,到东北 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冬天。岑参描写北方的雪,有“燕山 雪花大如席”的名句。这是诗,夸张了的。长白山的雪, 没有席子大,但大的是一朵朵白玉兰,小一些的是棉桃,有时,天上没有下,山洼里大风一刮,树林里呼哨声响成一片, 碎琼乱玉满天飞, 也是一场横飞的雪。我穿了两层大衣, 冷风还是前胸后背乱?针。 可敬那林区的老太太,七八十岁,依然在路边上笃缝纫机,为顾客做衣服。这趟东北之行,市领导很重视,特地让我到轻工局内部购买了十只南京特产钟山牌手表,这种表, 26元一只,又批了一车大桥牌自行车的计划。这两种东西都是南京特产,很受欢迎。我和同伴到吉林以后,这个同志家里有急事,给了我几个东北造纸厂的关系人地址,让我放了单飞。松花江畔,长白山下,在塞外度过了两个多月。我到过中朝边境的图门,时逢枯水季节,中朝之间被冰层联通,随时可以跨到边境线以外,没有一个人愿 意过去。 朝鲜的山上都用石块镶着巨大的朝鲜文口号, 估计是金日成万岁之类。电视里只有一个女播音员读 稿子,偶有文艺节目,还是血海、卖花姑娘老节目。 我们延边朝鲜族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天有歌舞节 目表演。他们生活安适,衣食无忧。鲜族人喜欢吸烟, 火车上男的女的,几乎人人卷烟叶。女乘务员用流畅 的汉语,然后再用朝语介绍路程。招待所睡炕,十来 米长的大炕,七八个人睡一起。我来到全国产量最大 的石砚造纸厂,看到整棵树通过传送带去化纸浆,甚 为可惜。回南京以后,只要见到空白纸片,一定节约 使用。又到好几家县级的小造纸厂,但都没有批到计 划用纸。时间久了,纸张还没有下落,心里的压力很大。孤独的时候,马上就看见编辑部同志们皱着眉头问着 我:纸头!纸头!纸头!我那位南化朋友帮我出主意: 纸头搞不到,在东北搞木头,回到江苏再换纸也一样。打电话回编辑部请示,主编说那也好,我就再上吉林 敦化林场。小时候,听一个顺口溜:东北三大宝,人参、貂 皮、乌拉草。其实,东北的森林是更值价的宝。可惜, 从日本人占领时便开始滥砍滥伐,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火车、汽车视线之内,已看不到一棵一个人合抱的大 树。二十多年前,在林区里找木头也不容易。(如今国 家林业部采取禁止随意滥伐等保护措施,情况已大大 改观。)那一次东北之行,我总算找到敦化林场,对方 答应用南京的大桥牌自行车换他们一车原木。两个多月以后回到南京,杜鹃花染红了玄武湖畔, 春天的意思已经很浓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扩大,不再需要向有关部门批 条子办纸张了。但东北之行在我的人生中是一段难忘 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