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3564405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古代汉语里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汉代之后物量词有所发展,由普通名词而演变出了一些物量词。动量词更不发达。先秦没有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但是古代书面语中还是很少使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数目字常常不是用来表示实际的数量,而是用来表示夸大或众多的意思,有时则表示少的意思。这样的数目字就叫虚数。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在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方面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差异。例如:现代汉语里数词一般不能与名词直接组合;而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数词往往是直接与名词组合。现代汉语里表示动量的数词一般不单独做句子成分,要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补语;而古代汉语里的数词常常直接与动词组合表示动量,在句子中一般作状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虚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虚词不仅用法复杂,并且兼类现象极为普遍。例如:以”经常作介词,其用法较为复杂,须根据上下文意仔细辨析;同时以”还经常作连词,有时作代词、副词和助词。另外,以”本是动词,还可作名词。这样一来,以”跨了七个词类,其中五个虚词词类。古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譬如:现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我”、你”、他”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数量远比现代汉语多;现代汉语里我”、你”、他”皆只作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有不少是兼类词,譬如既可作人称代词又可作指示代词,既可表示第一人称又可表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我”、你”、他”皆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则比较复杂,同时可以作这三种句子成分的并不多见;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也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有时古代汉语里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而分别使用谦称和尊称。古代汉语里的副词较为复杂。从数量来看,古代汉语里副词较为丰富,是虚词中词语数量最多的一类,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副词中词语的数量;从类别来看,尽管人们对副词的分类不太一致,但是谦敬副词”这一类却是古代汉语里副词所特有的。古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与现代汉语也有较大的不同,譬如:古代汉语里的语气词数量较多,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等三类。其用法也较复杂;古代汉语里还常常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以加强语气。古代汉语里一个词有时同时兼有两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在语言结构中大都起两个词的语法作用。这就是古代汉语里特有的所谓兼词”。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句子从结构方面来看,可分为单句与复句两类。古今复句差别不大,只是古代汉语里复句往往不用关联词语,而是使用意合法。因此我们只介绍古代汉语单句的有关知识。单句可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类。古今主谓句的句型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其中判断句、被动句等,古今差异较大,古代汉语双宾语句也有其特点。句子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根据词或短语在句子中不同的语法关系,可以将这些词或短语分析为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的词类,它们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是不同的。各类词的造句功能古今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其中名词、动词、副词的*些造句功能古今汉语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古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副词作谓语等。汉语的语法手段最主要的、经常使用的是语序和虚词。语序是语法单位的排列次序。就单句内部成分的排列次序而言,现代汉语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等等。在语序方面,古今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如宾语的位置、谓语的位置、定语的位置等。古代汉语里还有比较多的省略现象,也存在着不少习惯说法。学习古代汉语语法,主要是掌握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或者说是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因此我们在语法”上下两章里就只重点介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还附带介绍古文的标点和文言文今译方面的知识。思考与练习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虚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节词类活用跟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中的每个词都比较固定地属于*一类词,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天”、山”等是名词,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走”、去”等是动词,动词经常用作谓语,等等。但是古汉语里的*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史记项羽本纪:*增数目项王。”其中的目”字本为名词,这里临时充当了动词,作谓语。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留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生死肉骨、草菅人命、正本清源、兵贵神速等,二是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如:(1)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友邦惊诧”论)(2)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鲁迅药)例(1)中的名词国”前面有副词不”修饰则活用为动词;国”后面带补语下去”也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使语言简洁,增强了讽刺性。例(2)中的运气”是名词,这里的前一个运气”带了宾语你”,后一个运气”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都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生动地描绘出了刽子手康大叔那种自鸣得意、居功”自傲的嘴脸。(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鲁迅社戏)例(3)中的模糊”和例(4)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后,既保留了形容词的属性,又能给人一种运动或变化的感觉,使语言生动。从词类方面来看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等。从用法方面来看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等。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严格地说,这不叫活用,但考虑到跟现代汉语相比,它的确具有特殊性,因此也附带谈一谈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名词用作动词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普通名词的特点是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除了在判断句中作谓语之外,一般不作谓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也不受助动词修饰。如果*个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则就可以判断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名词用作动词大致有下面七种情况:(一)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公宫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昭公元年)(3)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4)翼侯炙,鬼侯腊。(韩非子难言)(5)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6)引兵西,无不下者。(史记高祖本纪)(7)陆处者农。(*子齐俗训)(8)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盐铁论力耕)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果是方位名词则在后面加动词。如:例(1)中的火”是起火”的意思;例(2)中的鱼”是变成鱼”的意思;例(3)中的冠”是戴帽子”的意思;例(4)中的腊”,本义是干肉”,鬼侯腊”是说鬼侯被做成了干肉”;例(5)中的族”是灭族”的意思;例(6)中的西”是西进”的意思;例(7)中的农”是从事农业”的意思;例(8)中的水”是指遭受水灾”,旱”是指遭受旱灾”。(二)名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9)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10)公子怒,将鞭之。(国语晋语)(11)决荧泽而水大梁。(战国策魏策)(12)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13)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4)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15)夏季行水杀草,粪田畴。(柳宗元时令论)(16)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马中锡*狼传)(17)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18)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龚自珍病梅馆记)名词带宾语而用作一般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介词,并在名词之后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把该名词直接解释为相应的动词。如:例(9)中的肘”可理解为用肘撞”;例(10)中的鞭”可理解为用鞭打”;例(11)中的水”可理解为用水淹”,也可直接解释为淹”;例(12)中的爵”可理解为用爵封”;例(13)中的刃”可理解为用刀杀”;例(14)中的履”可理解为替穿鞋”;例(15)中的粪”可直接解释为灌溉”;例(16)中的囊”可理解为用囊装”;例(17)中的烛”可直接解释为映亮”;例(18)中的绳”可直接解释为衡量”。(三)名词带介词结构作补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9)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国语越语上)(20)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入其闺,则无人闺焉。(公羊传宣公六年)(22)其言谈者必轨于法。(韩非子五蠹)(23)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韩非子难一)(24)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25) 项军壁垓下。(史记项羽本纪)(26)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史记滑稽列传)(27)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28)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侯列传)关于这种情况,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有时名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如:例(25)中的壁垓下”即壁(于)垓下”,例(28)中的都彭城”即都(于)彭城”。它们都是动补短语,而不是动宾短语。二是名词后面的兼词焉”和诸”应作补语看。因为焉”是于是”的合音,诸”是之于”的合音。如:例(20)和例(21)中的焉”字,例(27)中的诸”字。名词带介词结构作补语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19)中的女”可理解为做妾”(这里的女”不宜解释为做女”);例(20)中的门”可理解为攻打城门”;例(21)中的门”可理解为守门”,闺”可理解为守闺”;例(22)中的轨”本是法则、法度”,这里可理解为符合法度”;例(23)中的”可理解为做陶器”;例(24)中的蚕”可理解为养蚕”,桑”可理解为种桑”;例(25)中的壁”本是军营”,这里可理解为扎营”;例(26)中的席”可理解为当做席”;例(27)中的形”可理解为表露”;例(28)中的都”可理解为建都”。(四)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就用作动词。例如:(29)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30)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31)不耕而食,不蚕而衣。(桓宽盐铁论相刺)(32)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3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34)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5)治家之宽严,亦犹国焉。(颜氏家训治家)(36)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颜氏家训涉务)(3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38)但观之,慎勿声。(魏禧大铁椎传)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29)中的腊”可理解为举行腊祭”;例(30)中的度”可理解为符合制度”;例(31)中的蚕”可理解为养蚕”;例(32)中的农”可理解为从事农业”;例(33)中的箪食壶浆”可理解为拿着箪食壶浆”;例(34)中的东”可理解为往东”;例(35)中的国”可理解为治国”;例(36)中的粒”可理解为进粒米”;例(37)中的师”可直接解释为学习”;例(38)中的声”可理解为出声”。(五)名词前面有助动词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39)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4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41)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42)皇后兄王信可侯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4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侯列传)(44)晚来天欲雪。(白居易问*十九)(45)陈骇涕不敢声。(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名词前面有助动词作状语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39)中的妻”可理解为娶妻”;例(40)中的水”可理解为游泳”;例(41)中的祸”可理解为降祸”;例(42)中的侯”可理解为封侯”;例(43)中的东”可理解为往东”;例(44)中的雪”可理解为下雪”;例(45)中的声”可理解为出声”。(六)名词前后有而”连接时,就用作动词。例如:(46)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47)骋而左右,何也?(左传成公十六年)(4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49)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50)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荀子天论)(51)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儒效)(52)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53)辇而归,君亲推之。(左传昭公十年)(54)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55)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溥五人墓碑记)关于这种情况,应注意而”字前面的名词是不是作主语,如果名词是作主语,则不能用作动词。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也可以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名词前后有而”连接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46)中的式”即轼”,可理解为凭轼”;例(47)中的左右”可理解为往左往右”;例(48)中的隧”可理解为挖隧道”;例(49)中的君”可理解为像国君”;例(50)中的雩”本是古代一种求雨的祭祀活动,可理解为举行求雨的祭祀”;例(51)中而”后面的楚”、越”、夏”可分别理解为变成楚人”、变成越人”、变成夏人”(即中原人);例(52)中的左”、右”可理解为往左”、往右”。例(53)中的辇”可理解为乘辇”;例(54)中的西”可理解为往西”;例(55)中的墓”可理解为修墓”。(七)名词用在所”字后面时,就用作动词。例如:(56)所味不必美。(韩非子难四)(57)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韩非子五蠹)(58)是以令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5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60)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61)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62)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苏轼孤山二咏引言)名词用在所”字后面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可理解为所+动词+的事物”,有时也可理解为所+动词”。如:例(56)中的味”可理解为所品尝的食物”;例(57)中的礼”可理解为所尊敬的东西”;例(58)中的馆”可理解为所住宿的宾馆”;例(59)中的罾”即鱼网”,可理解为所网的”;例(60)中的职”可理解为所掌管的东西”;例(61)中的蚕”可理解为所养的蚕”;例(62)中的薪”可理解为所砍伐”。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从造句功能方面看,形容词的特点是常作谓语和定语,也可作状语、补语、主语和宾语。但是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形容词不受助动词修饰。如果*个形容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则就可以判断这个形容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形容词用作动词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一)形容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2)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3)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4)近贤而远不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5)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6)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史记*耳陈余列传)(7)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8)又安敢毒(之)耶 (柳宗元捕蛇者说)(9)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珂冯婉贞)(10)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教子)形容词带宾语而用作动词,如果是用作一般动词,我们在理解时可把该形容词直接解释为相应的动词。下面的两种活用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如:例(1)中的远”可解释为远离”;例(2)中的轻”可解释为减轻”;例(3)中的亲”和善”可分别解释为亲近”、亲善”;例(4)中的近”和远”可分别解释为亲近”、远离”;例(5)中的善”可解释为善待”;例(6)中的多”可解释为赞扬”;例(7)中明”可解释为表明”;例(8)中的毒”可解释为痛恨”;例(9)中的长”和短”可分别解释为擅长”、短于”;例(10)中厚”可解释为厚爱”。(二)形容词前面有助动词或副词乃”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1)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韩非子说林下)(1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13)江河可竭。(荀子修身)(14)太子欲善,善人将至。(国语楚语上)(15)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16)桓公立,(石碏)乃老。(左传隐公三年)例(11)中的小”和大”可分别解释为变小”、变大”;例(12)中的贫”可解释为使(人)贫穷”;例(13)中的竭”可解释为竭尽”;例(14)中的善”可解释为变善”;例(15)中的贵”可解释为敬重”;例(16)中的老”可解释为告老”。(三)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7)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18)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19)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子齐物论)(20)别易会难,古人所重。(颜氏家训风操)例(17)中的贵”可解释为看重”,贱”和卑”都可解释为轻视”,尊”可解释为尊重”;例(18)中的高”可解释为敬佩”;例(19)中的美”可解释为赞美”;例(20)中的重”可解释为重视”。三、数词用作动词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数词的特点是常同名量词组合作定语,或同动量词组合作状语、补语。在计算数目的句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极少数可作谓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数词不能同名词直接组合,不受副词修饰。如果*个数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则就可以判断这个数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数词用作动词大致有下面四种情况:(一)数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素丝组之,良马五之。(诗鄘风干旄)(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3)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5)上帝临汝,无贰尔心。(诗大雅大明)(6)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7)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8)法后王,统礼仪,一制度。(荀子儒效)(9)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10)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韩非子十过)当数词带宾语用作动词时,有一般用法,也有使动用法。其意义比较灵活,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解释。如:例(1)中的五”可解释为用五匹马”;例(2)中的百”和千”可分别解释为一百次地做”、一千次地做”;例(3)中的二三之”为使动用法,可解释为反复无常”;例(4)中的二三”和贰”都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两样”;例(5)中的贰”也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生疑”;例(6)中的贰”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两次”;例(7)中贰”可解释为背离”;例(8)和例(9)中的一”都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统一”;例(10)中的三”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把身体砍为三段”。(二)数词带补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1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上两例中的贰”都是两属”的意思。(三)数词前面有副词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3)黎民咸贰。(尚书五子之歌)(14)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15)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16)晋、楚伐*,自今*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左传襄公八年)例(13)中的贰”可解释为贰心”;例(14)中的贰”可解释为两样”;例(15)中的四”可解释为成为四(人)”;例(16)中的四五”可解释为经过四五”。(四)数词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例如:(17)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18)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王制)(19)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例(17)中的贰”可解释为贰心”;例(18)和(19)中的一”可分别解释为一致”和统一”。四、使动用法一般说来,如果谓语动词带了宾语,则宾语就是这个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但是古代汉语里的动宾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或为一般动宾关系,或为特殊动宾关系。其中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如果谓语动词带了宾语,而宾语又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而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则这种现象叫使动用法。用于使动用法的动词叫使动词”或致动词”。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换言之,也就是(主语)使宾语产生*种动作行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其中的走”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蒙骜”,并且是主语(公子)使宾语(蒙骜)发出的。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使动用法;动词本身,也可以有使动用法。(一)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是使所带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则这个名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1)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信南山)(2)于是东诸侯之师。(左传襄公元年)(3)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4)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5)公若曰:尔欲*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6)是欲臣妾我也,是欲*豫我也。(胡铨上高宗意动封事)(7)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8)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侯列传)(9)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韩愈原道)(10)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狼传)例(1)中的南东其亩”是使其亩向南向东”;例(2)和例(3)中的东”都是使往东”;例(4)中的臣仲尼”是使仲尼为臣”;例(5)和例(6)中的*王我”与我”、*豫我”分别是使我成为*王那样的人”、使我成为臣妾”、使我成为*豫那样的人”。例(7)中的国异姓”是使异姓建国”;例(8)中的臣诸侯”是使诸侯为臣”;例(9)中的人其人”、庐其居”是使其人(*徒)成为人(返俗之人)”、使其居处(寺庙)成为住房”;例(10)中的肉骨”是使骨长肉”。(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使所带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则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11)人洁己以进。(论语述而)(12)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老子)(13)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1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楚辞离骚)(15)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年)(16)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17)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18)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19)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史记留侯世家)(20)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例(11)中的洁己”是使已洁”;例(12)中的愚民”是使民愚”;例(13)中的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分别是使君臣正”、使父子笃”、使兄弟睦”、使夫妇和”;例(14)中的高余冠”、长余佩”是使余冠高”、使余佩长”;例(15)中的厚其墙垣”是使其墙垣厚”;例(16)中的洁其居”、美其服”是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例(17)中的尊长安君之位”是使长安君之位尊”;例(18)中的美政”、美俗”是使政美”、使俗美”;例(19)中的固项王意”是使项王意固”;例(20)中的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果动词所带的宾语成为了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则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往往用作使动用法。例如:(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22)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23)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4)我能起死人。(吕氏春秋别类)(25)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6)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7)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史记匈奴列传)(28)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史记*侯列传)例(21)中的来之”、安之”是使之来”使之安”;例(22)中的病”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使之病”;例(23)中的逃我”是使我逃”;例(24)中的起死人”是使死人起”;例(25)中的归之”是使之归”;例(26)中的舍相如”是使相如住宿”;例(27)中的愈之”是使之愈”;例(28)中的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使之降”。下面的例句可仿此解释。第二,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但是比较少见。例如:(29)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30)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31)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32)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33)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34)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35)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马中锡*狼传)第三,使动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这时前一个宾语(间接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后一个宾语(直接宾语)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例如:(36)季氏饮大夫酒。(左传襄公二十三年)(37)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十过)(38)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6)中的饮大夫酒”是使大夫饮酒”;例(37)中的入之晋”是使之入晋”;例(38)中的负秦曲”是使秦负曲”。第四,一个一般用法的及物动词和一个不及物的使动词连用,可以同带一个宾语。例如:(3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40)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史记李将军列传)(41)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42)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例(39)中的搏而跃之”是搏之而使之跃”,激而行之”是激之而使之行”;例(40)中的盛卧广”是盛李广使李广卧”;例(41)中的哀而生之”是可怜我并使我活下去”的意思;例(42)中的烧而走”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烧之而使之走”。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于意动用法的动词叫意动词”。只有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才有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则这个名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理解时可用以为”或把当作”格式来解释。例如:(1)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2)(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4)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5)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6)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7)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8)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9)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例(1)中的宝珠玉”是以珠玉为宝”;例(2)中的友风”是以风为友”,子雨”是以雨为子”;例(3)中的药之”是把它当作药”;例(4)中的夷狄之”是把他当作夷狄”;例(5)中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例(6)中的师之”是以之为师”;例(7)中的君君”是把君主当作君主”;例(8)中的宾客其父”是把其父当作宾客”;例(9)中的功之”是以之为功”。(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则这个形容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在理解时可用以为”、把当作”或认为怎么样”等格式来解释,有时也可以直接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解释。例如:(10)甘其食,美其服。(老子)(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12)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梁惠王上)(1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14)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1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16)固已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17)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18)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1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例(10)中的甘其食”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是以其服为美”;例(11)中的老吾老”是把自己的老人当作老人”,也可以直接解释为尊敬自己的老人”;幼吾幼”是把自己的小孩当作小孩”,也可以直接解释为爱护自己的小孩”;例(12)中的远千里”是以千里为远”;例(13)中的智其子”是认为其子智”;例(14)中的贱之”是认为他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他、看不起他”;例(15)中的美我”是认为我美”;例(16)中的怪之”是认为这件事奇怪”;例(17)中的贵五谷”是以五谷为贵”,也可以直接解释为重视五谷”,贱金玉”是以金玉为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金玉”;例(18)中的异之”是认为这种景象奇异”;例(19)中的奇之”是认为他奇特”。六、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其中又因宾语所表示的内容不同而分成两类:如果宾语是表示人(即宾语是由表示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替或为宾语(*人)做*事”的意思;如果宾语是表示事物(即宾语是由表示事物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了宾语(*事物)做*事”的意思。用于为动用法的动词叫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为动用法,但不多见;大量的为动用法,主要是见于动词本身。(一)替或为宾语(*人)做*事(1)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2)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3)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上)(5)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6)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韩非子难二)(二)为了宾语(*事物)做*事(7)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8)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9)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贾谊鵩鸟赋(1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一个用如为动用法的动词,有时可以带双宾语。前一个宾语(间接宾语)与动词构成为动用法,后一个宾语(直接宾语)则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与动词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11)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汉书万石卫直周*传)(12)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汉书高五王传)例(1)中的御齐侯”是替齐侯驾车”;例(7)中是死名”是为了名声而死”;例(11)中的避贤者路”是为贤者避路”。其余例句皆可仿此来解释。七、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一)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我们讲*个词语活用为动词,是根据该词在古代汉语中所具有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来判断的。然而在谈到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时候,不少人无形中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和语法特点作为依据,以此来辨别古代汉语里的*个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因而往往把*个词的本用”而误解为活用。下面我们结合*些古代汉语教材中讲词类活用时所举的一些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句来辨别其错误及其致误的原因。第一,不明词的本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1)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2)天雨雪。(汉书苏武传)例(1),说文:前,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古人用脚(止)站在舟上”来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前,进也。”可见前”的本义为前进”,是动词,引申为方位名词。例(2),说文:雨,水从云下也。”甲骨文雨”字像雨点下落之形。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行为来看,雨”是降雨”;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结果来看,雨”是雨水”。可见雨”的本义是降雨”。第二,不明词的引申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3)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庄子田子方)(4)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5)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7)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8)*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9)既城朔方,全师而还。(李华吊古战场文)例(3),说文:饭,食也。”饭”的本义为吃(饭)”,引申为喂,给吃”。例(4),食”的本义为饭食”,引申为吃”。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可见衣”的本义为上衣”,泛指衣服,引申为穿戴”。例(5),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可见王”的本义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即帝王”,引申为成王业,称王,统治天下”。例(6),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因此军”的本义是包围”。以车自围”时则表示军队准备宿营,因此引申为驻扎”;以车自围”者,当然是军队,因此引申为军队”。例(7),说文:市居曰舍。”舍”的本义为客舍”,泛指房舍,引申为住宿”。例(8),说文:器,皿也。”可见器”的本义为器具,引申为才能,再引申为赏识,看重”。例(9),说文:城,以盛民也。”广韵:城,城郭。”可见城”的本义为城墙,引申为修筑城墙”。现代汉语里前”、雨”、饭”、食”、衣”、王”、军”、舍”、器”、城”等一般都不作动词,因此人们以今度古”,以为古代汉语里的上述词语也不作动词,于是当这些词语在古文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意义时,就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二)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表示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动宾短语在形式上完全一样,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用作一般用法的动词,有时是用作特殊用法的动词。例如:(10)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马中锡*狼传)(1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12)余朝京师。(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例(10)和(11)中的生之”、死之”和死国”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生之”是使动用法,死之”是动补结构,死”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死之”即死于之”,就是死在狼口里”的意思,是一般用法;例(11)中的死国”则是动宾结构,就是为了国事而死”,是为动用法。例(12)中的朝京师”和例(13)中的朝秦楚”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动词也相同,然而朝京师”是一般的动宾结构,朝秦楚”则是使动用法,就是使秦国和楚国来朝拜”。(14)桓公立,(石碏)乃老。(左传隐公三年)(1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例(14)中的老”和例(15)中的老”,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但前一个老”是一般用法,是告老”的意思;后一个老”是意动用法,老之”就是认为他老了”。(三)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在古代汉语里,有时同样是动宾短语,其语法形式完全一样,并且其中的动词同样是特殊用法,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或是使动用法,或是意动用法,或是为动用法,或是其他的特殊用法,我们应根据上下文意来加以分辨。例如:(16)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度)(17)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老子)(18)甘其食,美其服。(老子)(19)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例(16)中的愚人”可理解为认为别人愚”,是意动用法;例(17)中的愚民”可理解为使民愚”,是使动用法。例(18)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认为其服美”,是意动用法;例(19)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使其服美”,是使动用法。怎样分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呢?这主要是从意义上来区分: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它侧重于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主语使得宾语产生*种动作行为。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即主语(秦王)使宾语(之)产生了归”这一动作行为。或者主语使宾语成为*种人或事物。如韩非子五蠹:乘势,则哀公臣仲尼。”即主语(哀公)使宾语(仲尼)成为臣。或者主语使宾语具有*种性质或状态。如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即主语(人)使宾语(己)具有洁”的性质。意动用法具有主观色彩,它侧重于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即主语认为宾语是*种人或事物(或者把宾语当作、看成是*种人或事物)。如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即主语(孟尝君)把宾语(我)当作门客。或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种性质或状态。如上文所举甘其食”,即主语(人)认为宾语(其食)具有甘”的性质。思考与练习一、在哪些情况下名词可以用作动词?试举例说明。二、在哪些情况下形容词可以用作动词?试举例说明。三、在哪些情况下数词可以用作动词?试举例说明。四、什么是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五、什么是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六、什么是为动用法?试举例说明。七、学习词类活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试举例说明。八、从文选中找出1020个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别。第三节数词与量词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些差异。例如: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主要有:尺、丈、寻、常、仞;升、斗、斛、镒、钟;两、斤、钧;匹、乘、个等。汉代之后物量词有所发展,由普通名词而演变出了一些物量词,如:枚、头、株、颗、枝、条、片、朵、粒等。动量词更不发达。先秦没有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但是古代书面语中还是很少使用。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有差异。例如:现代汉语里数词一般不能与名词直接组合;而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数词往往是直接与名词组合。现代汉语里表示动量的数词一般不单独做句子成分,要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补语;而古代汉语里的数词常常直接与动词组合表示动量,在句子中一般作状语。我们根据古代汉语数词和量词的特点,主要讲解一些数与量的表示法。一、倍数表示法古代汉语里表示倍数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种:(一)数词后面用倍”字。例如:(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二)用基数词表示倍数。例如:(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4)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史记商君列传)(5)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黄宗羲原君)(三)两倍称倍,五倍称蓰,十倍称什(十)。例如:(6)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膝文公上)(7)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8)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9)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晁错论贵粟疏)(四)有时把两个个位数连用,前面的数作后面数的倍数。例如:(10)公锡魏绛女乐一八。(国语晋语)(11)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12)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13)三六前年暮,四五今年朝。(萧子显乐府二首日出东南隅行)二、零数表示法古代汉语里表示零数的方法大致有如下两种:(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个有”字。例如:(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2)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4)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国语越语上)(5)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荀子强国)(二)把整数和零数直接组合。例如:(6)胶东国,户七万二千二。(汉书地理志)(7)桂阳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后汉书郡国志)(8)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三、约数表示法古代汉语里表示约数的方法大致有下面三种:(一)以整数表约数。例如:(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2)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年。(史记孔子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