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水利工程优势学科简介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92613923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大学水利工程优势学科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峡大学水利工程优势学科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峡大学水利工程优势学科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三峡大学水利工程优势学科简介三峡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形成于1978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开办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本科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与进展,水利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目前本学科研究领域已涵盖了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及河流淌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水工结构工程专业1996年招收并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并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查,200年列入湖北省重点学科及“十五”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点。在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二级学科点设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该学科在高坝设计理论及应用、水工建筑物施工优化及反馈设计、生态水利等方面形成了鲜亮的优势与特色,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科团队:目前,本学科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6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9人,博士学位教师26人,硕士学位教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5人;有“楚天学者”、三峡学者“特聘教授7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4人,湖北省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专门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1人。科研基地:该学科依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三峡库区地质灾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水利水电行业的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6人。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7192平方米,重大仪器设备281台套,设备总值达到1793万元。刘德富,男,1962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教授,是国务院政府专门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要紧从事水工结构及生态水利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布发表学术论文(著)近百篇(部),其中有27篇被EI及ISTP等收录,承担和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7项,横向项目3余项,有1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电力工业部、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李建林,男,1961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是国务院专门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人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委员,国际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岩石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学报、地下空间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审会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学科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委。公布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1项。建设成就:近五年,本学科累积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9部,发表学术论文691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9篇;承担科研项目74项,其中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9项,获得科研经费5214万元,产生直截了当经济效益1.678亿元。建设目标:今后五年,造就一批具有学术阻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学科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宽产学研渠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把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博士点学科。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本一级学科将在服务于国家、行业、地点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必将在解决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显现的关键技术咨询题方面作出更大的奉献。三峡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优势学科简介三峡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地质灾难、水灾难和结构抗震减灾研究的单位之一,地质灾难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1970年成立的原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获得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授予权,是湖北省最早获得该学科硕士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获批湖北省立项建设重点学科,2004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2006年所在一级学科“土木工程”获得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成为湖北省拟增第四批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科团队:目前,本学科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9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讲师17人,博士学位教师26人,硕士学位教师16人,博士生导师4人;有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优秀创新人才1人,楚天学者、三峡学者特聘教授4人。学科基地:本学科依靠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国电公司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地质灾难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了我校地处三峡的区位优势,通过多年建设,已形成稳固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较强的科研实力,在卸荷岩体力学理论及应用、地质灾难成灾机理及防治、地质灾难监测预警、工程结构抗震减灾等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长江三峡、清江流域水利开发,以及白鹤滩、溪洛渡、锦屏等大型水电站建设中。1985年在国内首次成功预报新滩滑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闻名的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监测任务,受到国家科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郑宏,男,1964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务院政府专门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力学学报编委,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有2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建设成就: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打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及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及各种省(部)级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50余项,以及横向项目数百项。研究成果“岩体开挖力学效应及锚固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和“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出版专著6部;在省部级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2余篇,被SCI/EI/ISTP检索126篇;科研经费年均1105余万元。建设目标: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的进展目标是以地质灾难研究为品牌,扩大灾难研究领域,连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阻碍力的学科。在今后5年内做好博士点立项建设工作,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全面完成省重点学科建设各项目标。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进展的学科之一,是我校科研和学科进展的龙头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大学科进展,增强学科竞争力,学科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进一步加大科研基地建设:学科进一步筹集资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开发研究,扶持对科研设备的自主开发,对现有设备进行进一步整合,凝练科研方向,增强科研实力。( 2)加大基础性研究,培养学科创新能力。更为深入地开展地质灾难成灾机理研究,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突破。( 3)加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借智和培养相结合的途径,促使高层次的科研队伍的快速成长。4)加大国际合作,加大对外联系,持续扩大学科在国内国际的阻碍力。三峡大学治理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简介三峡大学在1978年开设施工治理专业,治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工作也始于此,1987年成立治理工程系,并按照水电建设的需求,在水电行业内领先开办工程造价治理专业、区域经济与规划专业(移民工程治理方向)和安全工程专业(行业内唯独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培养了3000多名工程治理方面的人才。本学科形成之初以大中型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要紧研究工程造价治理与操纵、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移民治理等方面的咨询题,逐步形成了面向大型水电工程的研究特色。治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2006年作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2006年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学科。学科团队:通过多年的建设与进展,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目前,本学科团队拥有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讲师14人,博士学位教师23人,硕士学位教师21人。学科基地:本学科依靠3个省重点实验室(水电工程施工与治理实验中心、水电站仿真实验室、防灾减灾综合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和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进展研究中心),在保持已有研究特色的基础上,本学科在复杂系统理论与应用、战略治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究。通过20年多年的建设进展,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凝炼出水电工程治理、大型水库移民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与应用、战略治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等五个要紧研究方向。郭琦,男,1962年出生,硕士生导师,教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PMP项目治理师。中国发电工程学会工程造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建设工程造价治理协会咨询专家、湖北省招标投标专家库专家、宜昌市房地产评估师协会咨询专家。要紧从事工程治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教材各1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近年来主持完成科研课题1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220万元,曾获中国建设工程造价治理协会优秀论文奖,湖北水利发电工程学会理论成果二等奖和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成就:五年来,本学科承担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47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地点政府项目8项、企事业单位托付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其它项目15项。出版学术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323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宣读的50篇,在SCI、EI、ISTP收录40篇。建设目标:本学科要连续凝炼方向,凸举特色,在移民工程、安全治理、造价治理等方向形成稳固的优势领域,力争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信息安全等方向将形成一批有阻碍的科研成果或产品。标志性成果是每年最少获得1项国家级项目;培养3位以上的博士生导师,获得楚天学者岗位,并培养几位在国内有阻碍的专家学者;工程治理专业将建设成为省级品牌专业;获得治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并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三峡大学药理学特色学科简介本学科点是在原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及中医系中药学教研室的基础上逐步进展起来的,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团队,研究集中于三峡区域特色中药的系统研究。三峡大学成立后,部分从事植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人员先后加入了那个团队,使该科研团队持续进展壮大。留学归国博士团队的加盟使本学科点的进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过去几年学校对本学科点的重点建设,本学科已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拥有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国家二级实验室和宜昌市基础药理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技术平台,并已初步形成了学科、实验室技术平台、研究方向与研究团队一体化的建设格局。学科团队:目前本学科点学术队伍由79人组成,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者10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1名;湖北省有突出奉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贴专家2人,宜昌市市管专家1人。通过多年的建设与进展凝聚了一批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中药药理学、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三峡区域药用植物中活性先导化合物发觉”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该学科聚拢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众多的专家、教授和留学回国博士,组成了一个学术水平高,人才梯队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团队。学科基地:该学科依靠校级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实验室,充分发挥三峡大学多学科优势和强劲的综合实力。该实验室的研究立足于三峡区域,辐射华中地区,以植物天然产物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研究核心,着重探讨植物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猎取、检测、利用等。其研究成果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农业、旅行等多领域应用,具有庞大的经济潜能和社会效益空间。对三峡区域专门是神农架自然爱护区珍稀药用植物进行濒危机制研究,建立快繁研究,复原生态,为三峡区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行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我省专门是三峡地区生物资源爱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可连续进展。该实验室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素养过硬、科研能力较强、专业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并初步形成了稳固的研究方向。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植物天然活性物质选择、活性评判及利用;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研究;物种改良等方面已体现出自身优势和特长。进一步加大建设,对学科进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王艳林,男,1954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教授,湖北省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美国肿瘤研究学会(AACR)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要紧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分子药理学。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0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项目共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建设成就:本学科点以三峡地区的特色中药如开口箭、珠子参、竹节参、天麻、木瓜为要紧研究对象,采纳现代药物分离技术及药理实验技术,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如开口箭抗炎、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研究;珠子参抗肿瘤效应及机理研究;竹节参抗炎、心肌爱护等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目前本学科点承担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从开口箭、延龄草、蛇菰、扣子七、紫金砂、湖北海棠等药用植物中分离获得了一批结构新颖、抗肿瘤和抗炎活性突出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对珠子参、天麻、木瓜等三峡区域特色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学基础研究;发觉了青蒿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并探讨了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在中药抗痛风的分子机制、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靶点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2007间本学科点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宜昌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及其它科研奖励共计24项。有3项科研成果被采纳或转让,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32007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7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建设目标:引进与造就本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分整合现有的人才队伍,明确要紧的研究方向,争取成功申报省级学术团队1个,组建校级研究团队2个。对本地区的要紧特色中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专门是过去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药物,如开口箭、木瓜、白七七、珠子参等,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整合科研力量,争取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短期内发觉3-5个有新活性的化合物;同时加大中药组合的研究,明确其疗效及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2-3个中药新药品种。加大实验技术平台与实验室平台的建设:重点建设中药药效活性评判平台(以中药药理学等级实验室的建设为基础)、配合建设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分析平台等实验室平台。加大实验室资质的建设,重点建设中药药理学二级实验室,使其早日达到三级实验室的标准,并通过国家的评审。同时中药提取分离实验室亦争取取得二级实验室的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