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学前教育各章考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695585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学前教育各章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比较学前教育各章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比较学前教育各章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全国试题】考点: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识记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观点(P29-31)1. 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教育家是朱利安2. 奠定朱利安作为比较教育学之父的著作是.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3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的形成开始于19世纪;法国教育家 朱利安第一次明确提岀比较教育这一概念的书是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4. 教育史上明确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是法国的朱利安5. “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观点的是萨德勒6. 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时代起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萨德勒代表作一一教育问题专题报告。7比较教育学家 康德尔的国别是 美国8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于1933年发表了比较教育9. 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比较教育学家除施奈德、汉斯以外,还有 康 德尔10. 汉斯用的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11. 汉斯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三类: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12. 从研究领域来看,比较学前教育涉及学前教育的整个领域;从研究时间上看,学前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中心是 当代学前教育。13.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说明比较教育有跨学科性14. 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15. 对国际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研究是总体比较研究。16. 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共同发 展趋势的研究方法是 专题比较研究 。17. 对同一国家、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称为纵向比较研究 。18. 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称为横向比较研究。19.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称为综合比较研究。20. 对两个或多个被假定为互无影响的国家、地区的学前教育讲行比较研究称为平行比较研究。21. 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相互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称为 影响比较研究。22. 定性比较研究主要指从各方面揭示和把握学前教育的本质,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阐述学前教育现象、问题的性质的程度的研究。23. 定量比较研究 主要指运用量化理论, 着重利用统计测量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学前教育中的各种数据 进行统计处理,以此推断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24. 从比较的范围来看,比较学前教育研究课分为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25. 区域比较研究是指按地理区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同标准,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区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学前教育进行总体比较的研究。26. 问题比较研究也称个案比较研究或命题比较研究,主要是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理论或实践按问题分类,进行相应比较分析的研究。27. 为了研究瑞吉欧教育模式,研究者到意大利采用瑞吉欧模式的幼儿园去实地参观,这种研究法叫参观访问法。28 研究人员用书面或通信的形式收集材料、设计表格、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称为问卷法29.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已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称为 文献法。30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31.学前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法二、名词解释:1. 朱利安 (P30):法国教育家,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1817年出版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首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他建议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以问卷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此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等。其目的在于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为本国服务。他将比较教育定位 于实证性科学。【02全国 2004年10月试题】2康德尔(31):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代表作:1933年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开始跻身于大学的学术探索领域。基本主张是“比较教育是一种历史的教育,是教育史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的继续。”3. 比较学前教育(P32):是对当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影响学前 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国 际交流与合作,改进本国、本地区学前教育的一门科学。4. 综合比较研究 (P37):综合了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一般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 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5. 影响比较研究(P37):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 相互影响较大的国 家、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6. 专题比较研究 (P37):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岀各国、各地 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共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7. 区域比较研究_ ( P38):是指按地理区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 同标准,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区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学前教育进行总体 比较的研究。三、简答题:1. 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P32-331)从研究领域来说:涉及学前教育的(所有)整个领域;重点:学前教育制度和基本的学前教育问题2)从研究时间来说,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3)从研究范围来看,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世界学前教育的整体研究。4)研究深度上,进一步分析各国学前教育的本质。 2.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目的和意义。P34-351)研究目的: 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经验; 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 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2)研究意义: 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 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3. 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类型。P36-381)从比较的时间看: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2)从比较对象相互影响的程度看: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3)从比较的内容来看: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4)从比较方法的性质来看: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5)从比较对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来看: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6)从比较的范围来看: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 4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P38-401)调查法。 参观访问法: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问卷法:研究人员用书面或通信的形式收集材料、设计表格、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2)文献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已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 方法。3)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 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4)分析法:最具理性色彩,通过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统计等方法,对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 说明和概括,达到对研究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方法。四、论述题。1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分析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09全国 2008年10月论述题】(P35)(每点一分,展开后每点酌情给1至2分)1)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了解各国学前教育的现状、特点、问题和趋势,可增长知识,开阔 视野,加深对各国学前教育的认识。通过探讨教深层次的学前教育规律等问题,掌握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 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本国学前教育的认识。2)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为改革学前教育的工具,学前比较教育向人们提供一种可优化的理想的教育选择。借鉴其他国家、 地区的先进的或者失败的学前教育经验,是减少本国学前教育盲目性,增强本国学前教育科学性,推动本 国学前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的同时把这些 经验和教训放在本国的实际境遇中,反思自身,从而更好的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的加以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3)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当代社会制定学前教育的优质政策离不开对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比较学前教育已然成为学前教育政 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因为比较学前教育研究的信息资源对更好学前教育的追求,是合理地制定学 前教育政策的基础;二是因为比较学前教育通过跨文化研究,能够发现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 相互之间的关系,找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探寻到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制定正 确的学前教育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方向。目前,为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在立 足本国实际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与 发展。4)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较学前教育通过介绍、宣传和传播各国学前教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促进各国学前教育事业的 发展,增进国际学前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深对世界各国、 各地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互了解,加强与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章美国学前教育 一、选择题【全国试题】1. 1826年,美国印地安纳州设立幼儿学校是 欧文2. 美国最早的幼儿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德语3. 1856年,舒尔兹在威斯康星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德语幼儿园4. 1856年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幼儿园的是玛格丽特舒尔茨(3次)5. 美国最早的学前儿童教育机构的创办者是玛格丽特舒尔茨6. 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是皮博迪7. 伊丽莎白皮博迪创办了美国第-英语幼儿园&美国第一所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创办于1868年9.1878年至1889年,昆西肖夫人 资助并领导了免费幼儿园运动。10. 1873年,著名教育家 哈里斯和布洛 在圣路易安斯市创建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运动后, 幼儿园不再是民间慈善护理机构,而成为整个公立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11. 希尔领导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前教育的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12. 2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展的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安娜布莱恩、爱丽丝坦普尔和帕蒂希尔。13. 帕蒂希尔反对福禄培尔的呆板式教学,为此,她设计了“希尔积木”14. 1915年,美国第一所保育学校由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团体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办。11. 美国第一所公立保育学校设立于191912. 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开端计划13. 1965年在美国批准开端计划,建立多个项目与中心,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是约翰逊总统14. “开端计划”的服务项目具有多样性,包括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社会服务及家长参与。15.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冲击下,开始了幼儿智力开发运动1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对幼儿智力开发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17. 芝麻街是美国幼儿智力开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智力开发而设计的一档具 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18.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反思过于注重智力开发的教育实践,转而开始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颁布了发展适宜性实践,制定了早期学习标准 提出了 “ 0-5岁教育计划”,这些政策和方案的出台推 动了美国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 1987年,休布德坎布所著的0-8岁儿童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一书提出:“发展适宜性”两个维度:年龄的适宜性、个体的适宜性20. 1996年,0-8岁儿童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修订版,将“发展适宜性”的维度增 加为三个:年龄的适宜性、个体的适宜性、文化适宜性21. 2009年,0-8岁儿童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第三版,重申“年龄的适宜性、个体的适宜性、文化适宜性”三个维度,重点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第三版特别强调,教师知识的核心应该是关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知识、儿童个体的知识、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等22.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是幼儿园和保育学校(3次)2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也被称为“发展一互动”教育方案 。24. 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约翰森和米切尔、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25. 社会学习是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整个方案的核心。26. 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实施主要借助于主题网和课程轮。27. 发端于1962年密歇根州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高瞻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28. 高瞻课程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佩里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的帮 助处境不利儿童摆脱贫困的早期教育方案。29. 高瞻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和目标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30. 主动学习是高瞻课程模式的核心和根本。31. 高瞻课程的内容来源于 儿童的兴趣 和关键经验 两种资源。32. 1966年由贝瑞特和恩格尔曼创立的,在美国早期较有影响的学前课程模式是直接指导模式33. 直接教学模式的 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学业上的成就,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增34. 依据加德纳和费尔德曼的多元智力理论设计的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光谱方案35. 光谱方案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理论 。36.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机构主要有课程培训机构、初等学院和大学三种类型。37.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程、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 和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三种。二、名词解释 1.开端计划【04全国 2005年10月】【09全国 2008年10月】(P47)是美国政府从 196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计划,目的是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 补偿教育,打破贫困循环,实现教育公平。至少以90%以上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的3-5岁儿童为对象。“开端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来自 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机体能力等6条。这一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欧美许多国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P49)20纪50年代末期,美国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冲击下,开始大力进行教育改革运动。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是美国以科学教育改革为核心, 旨在加强早期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和教育改革运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对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2. 芝麻街(P49)芝麻街是美国幼儿智力开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智力开发而设计的一档具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1969年10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此节目的内容结合教育和娱乐,芝麻街最初以参与“开端计划”方案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后来扩大到一般儿童,其最初目的 是将生动、有趣的电视节目作为教育手段,期望能为不上幼儿园的儿童提供成长阶段所必须的智力和文化启蒙。3. 保育学校(P52保育学校主要招收 2.5岁一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4. 早期学习标准(P51)早期学习标准是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 )各科课程标准,它规定了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5.0-5岁教育计划(P51)“ 0-5岁教育计划”是奥巴马政府在 2009年为使弱势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提出的教育计划。该项计划将重点放在幼儿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方面,强调为儿童进入机构接受教育做好相应的准备。“0-5岁教育计划”对儿童早期教育经费的下拨、亲子计划和幼儿园普及计划和实施、子女和抚养人照管税收政策的优惠 以及计划的领导和管理实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规定。6.4谱方案(P61)光谱方案是由加德纳和费尔德曼教授率领哈佛大学的零点方案工作组和塔夫茨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 完成的,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目的是使每一个儿童的能力与长处在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与教育机会中得到发展。光谱方案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理论。7. 髙瞻课程(P59高瞻课程又称海伊斯科课程,是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在1962年创建的课程。该课程模式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佩里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的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摆脱贫困 的早期教育方案。高瞻课程模式创建之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不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减少他们在学业上的20世失败,但该课程模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美术、音乐、运动和计算机运用等纳入课程,并在纪80年代末以后,逐渐成为在美国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课程。8直接教学模式(P60)直接教学模式是为5-8岁(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由贝瑞特和恩格尔曼在 1966年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方案。其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并通过 学业上的成就,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增强自尊心。9. 里发展适宜性实践(P50)发展适宜性实践(DAPA)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与1987年针对早期教育质量提升而颁布的一个文件。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指南和评估标准,发展适宜性 三、简答题1. 简述开端计划的作用。(P48-49)答:研究表明:“开端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提高家长及儿童素质三个方面, 其中在提高儿童基础学1)“开端计划”以贫困儿童、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残疾儿童为服务对象,为他们 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学前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在平等的教育中得到发展。2)“开端计划”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开端计划”的重点服务项目之一是为少数民族的 贫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3)“开端计划”还促进了儿童和家长素质的提高,“开端计划”为贫困儿童的家长提供大量参与儿童生 长、健康、认知能力发展的机会,也为家长提供再学习的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以便家长能尽量为儿童 提供较好的家庭环境。“开端计划”对儿童的影响是长久的,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开端计划”教 育的儿童相比较,接受“开端计划”教育的贫困儿童在入学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2简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P52-54)1)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岁一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 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2)幼儿园。主要是为进入一年级之前4-5岁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以半日制为主,具有小学预备教育的性质。3)日托中心。是一种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教机构,招收0-6岁的婴幼儿,目的是使每个儿童在体力、情绪、社会性及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3. 简述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P57-62 )1)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又称“发展一互动”教育方案,继承了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其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约翰森和米切尔、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2)高瞻课程: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今天美国最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佩里学校 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该课程模式从皮亚杰理论发展而来。3)直接教学模式: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1966年由贝瑞特和恩格尔曼所设计的教育方案。其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4)光谱方案一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其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费尔德曼的非普 遍性理论。4. 简述美国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课程类型。(P66)CDA国家证书课程和儿童发展助理(CDA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程、儿童发展助理( 职业预备课程三种。1)学位课程:有学士学位课程、大专学历课程、副学士学位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2)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 是一个国家级的教育项目,主要是为评估和提高在中心幼儿园、 中心托儿所、家庭日间保育、家庭访问者环境下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技能,也向有双语教学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服务。3)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需要学习者从事相关研究,研究有实地调查、课程学习和最后鉴定三个阶段组成。5. 简述“发展适宜性”的内涵。(P51)1)年龄适宜性:即早期教育必须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趋势,针对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对儿童进行因势利导;2)个体适宜性:即强调适宜的教育方案必须考虑儿童个人的发展速度、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3)文化适宜性:即强调有效的早期教育需要将教育对象的独有文化背景考虑进来,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四、论述题 1.分析美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P68-71 )( 08.01浙江;13.10简答题)1)问题: 课程过于强调学业技能学习。2001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幼儿教育标准化运动,反映了政府对学业准备特别是对早期读写教育的关注。在全国教育标准、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结果框架的指导下,各州纷纷颁布了早期学习标准。早期学习标准的颁布给早已经进行的综合教育课程和生成课程带来了挑战。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幼儿 教师不得不在教育活动中选择那些能够达到标准的课程内容,教师的关注点由原来的儿童发展适宜性转向 课程的学业性。 教师资历和待遇差异显著。美国幼儿教师资格差异较大,既有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幼儿教师,也有许多只取得儿童发展 助理教师证书或只取得二年制专科毕业副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甚至还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幼儿教 师。教师资历差异显著。另外,美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也不高。 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 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的冲突;二是有关早期学习理解方面的冲 突;三是学业准备与全面发展的导向冲突。从实践层面来看冲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游戏和自主探索与 针对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指标的练习性方法的冲突;二是个性化教育与“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的冲突;三 是真实性评价与标准相关的测试性评价的冲突;四是教师的适应困难: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的失衡。2)发展趋势: 政府加大投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欲望与能力,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儿童 的看护和教育需求,为入学做好准备,大幅度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如2005年国会提出了儿童保育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在 2006年财政年度拨款23亿美元,以后每年增加 2亿美元,2010年该项拨款额 达到31亿美元,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美国政府还颁布了数量众多的学前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学 前教育的投入进行规范,保证了资金和合理使用。 立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1987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发表了关于0-8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影响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上:课程模式的综合性表现在美国教育工作者采用 将传统的成熟论模式、直接教学模式以及认识相互作用论模式综合起来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不 再走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极端,而是把两种价值整合起来,学前教育应是培养“完整自我”的教育,即 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课程实施手段的综合性体现在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儿童施以教育。 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有效融合。近年来,学前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工作以促进早期学习标准和“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融合。一是梳理 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学者们认为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应是和谐的关系;其次,学 者们呼吁早期学习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标准达成的灵活性;第三,教师要树立游戏、方案教学是实现早期学 习标准的有效途径的观念;第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的方式对早期学习标准进行评 价。二是教育实践及相关部门作出积极的响应。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作为“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提出者,能 够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说明“发展适应性”教育与早期学习标准之间确实是课程相互 融合的。 提升教师资质,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充裕的经费投入来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师 的地位和待遇,奥巴马政府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得到与他们工作付出相匹配的报酬。”还在改革蓝图中指出:“教育质量的关键、最主要的因素是站在教师前面的老师”。“为此,要着力 改善学前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奥巴马政府还将幼儿教师同中小学教育 置于同等地位,认为“必须从专业角度看待教师”。2. 根据发展适宜性中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分析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作用。(P51)1)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2009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出版了0-8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第三版),新版 本除了重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应性”外,还重点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问 题,提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创建一种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明确定位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目的;精心策划一套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积极建构可以评价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标准;持续搭建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家园合作桥梁 等方面2)结合我国幼儿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谈谈启示作用。(展开做答)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 者、引导者。新课程在改变幼儿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角色。 成为倾听、观察,理解型的教师; 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 成为创造型教师; 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3. 论述美国开端计划的内容与作用,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P47-49)1)开端计划的内容与作用: “开端计划”的内容:“开端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服务项目和实施办法。“开端计划”的总目标是提高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来自低收入 家庭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机体能力;通过鼓励儿童的自信心、好奇心、自发性和自律行为来促进他们在 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等 6条。“开端计划”的服务项目具有多样性,包括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社会服务及家长参与。“开端计划”由美国政府专项拨款以保障其实施。 “开端计划”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提高家长及儿童素质 三个方面,其中在提高儿童基础学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2)对我国的启示:美国开端计划在追求学前教育公平问题上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政府应重视弱势补偿,积极推进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其次,我们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机会。开端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各类服务项目的相互协调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教育条件,使儿童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我国,处境不利儿童所涉及的对象是很广泛的,而且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等差异,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不可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适 宜的教育机会。 再次,我们可以利用社区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教育服务网络。开端计划是调动各种社区机构资源来维护幼儿利益的先驱,我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也可以借鉴 开端计划的做法,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教育服务网络,通过家庭教育辅导站、儿童节假日活动室、幼儿教 育辅导站等形式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第三章 日本一、选择题【全国试题】1. 日本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于 明治时期2. 1876年日本第一所幼儿园创立于 东京3. 1876年,日本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名为东京女子师范附属幼儿园(2次)4. 1890年,日本的第一所托儿所的创办人是赤泽钟美夫妇。【1890年,日本第一间托儿所在 新泻成立】。5. 1899年,颁布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这是日本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有关幼儿园的法令;奠定了日本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6. 1926年,文部省正式制定了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独立的法令是幼儿园令(2次)7.1948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 保育大纲,它是日本第一个国家制定的关于学前教育的大纲。8.1947年,日本厚生省颁布了 儿童福利法,该法被誉为是尊重儿童权利和国家富有养育儿童责任的宣 言。9.1956年,厚生省颁布了 保育所保育指南,标志着日本的保育所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对日本保育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0. 日本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时间是1964年,又称 七年计划11. 日本的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目的是提高5岁儿童的入园率12. 1964年,日本旨在提高 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 60%的是 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2次)13. 1972年,第二次幼儿园振兴计划 ,又称十年计划,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 100%。14. 日本于1999年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将幼儿园教育内容改为 “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领域。15. 日本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开始于1991年。16.2008年,日本文部省修订了 2000年实施的幼儿园教育大纲,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中修改最多 的是人际关系领域 。17. 创设认定儿童园 是日本幼保一元化改革的措施之一。18. 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形式主要是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集体活动包括行事活动、有计划的日常教育活动两类。其中 行事活动是日本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19. 日本的学前教育师资也可以分为 教师和保育士两种。20.2007年,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教育许可法,教员许可法修改条文的重要内容是,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10年。二、名词解释:1.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P74)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1876年创立,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归文部省管辖。幼儿园设有监事、首席保姆各1人;教育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教育目的是:发掘学龄前儿童的天赋知觉,启迪其固有的心智,滋补其健全的体魄,使其通晓交际情谊,具备良好的言谈举止; 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受福禄培尔的影响;保育科目有物品科、美丽科、知识科。幼儿园首批招 收3-6岁幼儿75人,按照年龄分班。2保育所保育指南(P78)1956年,厚生省以幼儿园教育大纲为范本制定发表了保育所保育指南。保育所保育指南 指出,由于所接纳的婴幼儿年龄不同,保育所的保育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对2岁以下的幼儿注重生活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内容逐渐增加,2岁增加社会教育内容,3岁增加语言教育内容,4岁以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园相同。保育所保育指南的颁布,标志着日本保育所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3. 天使计划(P79)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少子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能使儿童健康成长的、能使父母安心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良好社会环境,日本文部省、厚生省、劳动省和建设省 于1994年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今后为了支援育子而进行施策的基本方向(即“天使计划”),旨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构建起对育子进行全面支援的社会。4. 认定儿童园(P83)认定儿童园是集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对0-6岁儿童实施教育和保育,同时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创建认定儿童园是日本幼保一元化改革的措施之一。认定儿童园是在现有幼儿园和保育所的基础上创立的,凡是具备0-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的基本职能,并且满足基本认定准则的幼儿园和保育所都可通过都道府县知事进行认定儿童园认定。5. 行事活动(P86)行事活动是日本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 行事活动是指日本幼儿园、 保育所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 活动,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和幼儿园重大事件的综合主题活动。一次“行事”就是一个单元主体活动,围绕主题中心,与5个领域相融合,使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6.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20世纪60年代,日本更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64年,日本实行第一次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七年计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要求使入园率达到60% 1972年,日本实行第二次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要求4-5岁儿童全部入园。为了巩固和发展前两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成果,90年代日本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文部省开始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 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2001年,日本提出了题为“面向幼儿教育的充实一一幼儿教育振 兴计划”的改革计划,实施期间为2001 2005年,该计划的把注意力放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社区和家庭养育儿童的支援,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其核心内容是整顿幼儿园教育 的条件。2006年,日本有制定并实行了新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6 2010),此计划提出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的状态一一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报告中提出了 “促进 幼儿园和保育所的合作,认定儿童园制度的灵活利用等振兴幼儿教育的“七大政策支柱”。7. 幼保一元化(P92)所谓幼保一元化,是将幼儿园和保育所两种机构改为一元性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实现教育计划均等的 理念。日本推进幼保一元化改革措施包括幼儿园和保育所之间设施共用化和设立幼保一元化特区。三、简答题:1. 简述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P82-83 )1)幼儿园。由文部省管辖,依据学校教育法设立,招收3岁至入学前的幼儿。主要任务教育。2)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依据儿童福利法设立,是为缺乏保育的0-6岁儿童设立的保育兼福利机构。主要任务保育。3)认定儿童园。认定儿童园是集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对0-6岁儿童实施教育和保育,同时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创建认定儿童园是日本幼保一元化改革的措施之一。2. 简述日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异同。(P82-83)1)管理部门、设立依据、招收的年龄不同 幼儿园。由文部省管辖,依据学校教育法设立,招收3岁至入学前的幼儿。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依据儿童福利法设立,是为缺乏保育的0-6岁儿童设立的保育兼福利机构。2)教育目的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保育幼儿,为其准备适当的环境,帮助其身心发展。保育所的教育目的在于每天接受 家长的委托,对其缺乏保育的婴儿或幼儿进行保育。3)幼儿园在园时间不同:幼儿园的教育时间一般为每天4小时,各个幼儿园可以自己决定教育时间;保育所的教育时间以每天8小时为标准,保育所可以根据婴幼儿家长的工作时间及家庭状况延长保育时间。4)教育内容相同: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内容由5个领域构成: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3. 简述日本“天使计划”的基本方向及其施策重点。(P79-80 )“天使计划”的基本方向及其施策重点包括:1)提供支援以缓解家长育子与工作之间的矛盾2)支援家庭育子3)改善育子家庭的住宅以及生活环境4)实施宽松式的教育,促使人才的健全育成5)减轻育子的费用6)施策重点包括:推进入园奖励事业的发展;适当减轻乳儿保育费和多子女家庭的保育费;在学校中发展育英奖学事业等。4. 简述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P84-85 )日本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 5大领域: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1)健康领域:培养幼儿开朗舒心地活动,体味充实感;充分活动自己的身体,具有继续运动的意愿;养成健康且安全的生活所必须的习惯和态度。2)人际关系领域:培养幼儿享受保育所的生活,体味用自己力量行动的充实感;以爱心和信赖感亲近身 边的人,并加深联系;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习惯和态度。3)环境领域:培养儿童爱护周围环境,接触自然,由此关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对此感兴趣;自己主动接触周围的环境,享受发现的乐趣,善于思考,并努力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在观察、思考、接触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丰富关于事物的性质、数量和文字的感觉。4)语言领域:培养幼儿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心情的乐趣;认真听他人说话,表达自己经历的和思考的事情,体验语言交流的喜悦;理解日常生活必要的语言,同时喜欢读画册和听故事,与保育士等人及朋 友心意相通。5)表现领域:培养幼儿对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持有丰富的感性;享受表现自己感受的和思考的事情的乐趣;在生活中丰富感受,享受丰富多彩的表现。5. 简述日本学前教师的任用资格。(P88-89 )1)日本的学前教育师资也可以分为教师和保育士两种,幼儿园教师称教师,保育所教师称为保育士。2)日本国立、公立和私立幼儿园教师,均需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日本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1998年修订并于 2000年开始实施的教育职员许可法为依据。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普通资格证书、临时资格证书和特别资格证书三大类。 第一类普通资格证书中,幼儿园教师证书又分为专修资格证书、一种资格证书、二种资格证书,这三种资格证书由各督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授予并在日本全国内通用。其中,专修资格证书是最高级的资 格证,授予修完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的研究生,或在幼儿园工作一定年限并通过在职进修达到硕士水平 的学前教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员;一种资格证书是标准资格,授予获得学士学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 科生;二种资格证书授予子啊短期大学学习两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至少修完62学分的大专毕业生。 临时资格证书授予参加当地督道府县举行的幼儿教师任用考试,经“教员检定考试”合格的高中 毕业生,这种资格证书尽在当地的督道府县使用,持临时资格证书的人只能做助理教师或助理养护教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并通过在职进修获得规定学分,经“教员检定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正式资 格证。3)2007年,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教育许可法,教员许可法修改条文的重要内容是,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 10年。6. 简述日本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P90-91)日本对职后幼儿教师的进修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对教师进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提出在职进修是每个教员的义务,主管单位必须为之提供各种条件,并规定进修方式有脱产和不脱产两种,对新任教师和10年经验教师的研修做出规范。(1)新任教师研修。是指新任幼儿园教师必须在工作的第一年边工作边进行试用研修,接受新任教师专业培训。(2) 10年经验者研修。是为了对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所提供些研修。(3) 除了必须的进修和培训外,日本还有一系歹U不定期的幼儿园教师在职研修活动。女口政府举办专题的 学习与讨论讲座与研习班;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团体,如日本国立公立幼儿园园长会、全日本私立幼儿园联合会扥组织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活动。7. 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P78-81 )1)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2)制定“天使计划”3)修改教育基本法4)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8. 简述日本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P91-92 )1)少子化给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学前教育机构二元化体制的弊端凸显9. 简述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P92-94 )1)积极推进幼保一元化改革2)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3)重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四、论述题1论述日本学前教育沿革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P73 82)日本学前教育沿革经历了初创和起步阶段(明治初期一20世纪40年代初)、战后恢复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一80年代)和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初创和起.步阶段(明治初期一 20世纪40年代初)主要改革内容:创立学前教育机构和颁布幼儿园 保育及设备规程。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1876年,创立了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1890年,民间人士赤泽钟美夫妇在新泻市开办日本第一所托儿所。1899年文部省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这是日本第一部有政府颁布的有关幼儿园的法令,详细规定了幼儿园的保育目的、 编制、组织、保育内容、设施设备。它奠定了日本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推进了日本学前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2)战后恢复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一80年代)主要改革内容:颁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基本法:制定与修订保育大纲;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颁布儿童福利法,制定保育所指南。 这些举措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改革内容: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制定“天使计划”;修改教育基本法和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育儿和保育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相继出台了育儿支援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得到提升。2. 论述日本历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p77; p81 82)1)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日本更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64年,日本实行第一次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七年计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要求使入园率 到60% 1972年,日本实行第二次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要求4-5岁儿童全部入园。为了巩固和发展前两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成果,90年代日本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文部省开始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 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2001年,日本提出了题为“面向幼儿教育的充实一一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的改革计划,实施期间为2001 2005年,该计划的把注意力放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社区和家庭养育儿童的支援,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其核心内容是整顿幼儿园教育 的条件。2006年,日本有制定并实行了新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6 2010),此计划提出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的状态一一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报告中提出了 “促进 幼儿园和保育所的合作,认定儿童园制度的灵活利用等振兴幼儿教育的“七大政策支柱”。2)意义: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以提高幼儿入园率为落脚点,彻底改变了日本以往家庭和社会不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观念, 有力地 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作为普及和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指南和行动纲领,对日本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持。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提高的入园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园、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3. 论述日本二元化学前教育体系。(p92)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二元化的学前教育体系。幼儿园主要招收3-6岁儿童,保育所主要负责0-6岁儿童的教养。由于幼儿园和保育所在创办宗旨、 服务对象、招生年龄、作息时间等方面的不同, 给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1)首先,幼儿园和保育所存在明显差异,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是由家长的社会经济情况决定的,这有 悖于教育机会均等。2)其次,幼儿园和保育所难以协调保教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偏重教育功能,而保育所偏重保育功能。3)另外,幼儿园和保育所相互独立,不能满足幼儿家长多方面的教育需求。4. 论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P78 81)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是第三次教育改革不断走向具体化。新世纪以来,日本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学前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 努力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社会育儿环境,日本政府对育儿和保育政策做了重大调整,相继出台了育儿 支援政策、法规。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 制定“天使计划”;修改教育基本法;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2)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幼儿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改革与发展。 制定相应的法规,以法治教。 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各种幼教机构联合起来,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