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666600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伤仲永课题5伤仲永【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自学能力。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2掌握文下注解,为加点字解释:伤仲永( 哀伤、叹息。 ) 隶(属于 ) 尝( 曾经)书具(书写工具 ) 异焉( 对此(感到)奇怪 ) 自为其名( 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收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 收( 聚、团结。 )自是( 从此。 )立就( 立刻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 邑人(同县的人。 )稍稍( 渐渐。 )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 宾客( 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乞( 求取。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 扳( 通“攀”,牵、引。 )环谒( 四处拜访。 )称(相当。 ) 泯然众人矣( 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 消失。 )众人( 常人。 )受之天( 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贤于材人( 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 胜过、超过。 )材人( 有才能的人。 )受于人( 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不至( 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3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 2.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传/一乡秀才/观之 6.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 余闻之也/久 8.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4. 通译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何表现?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探究活动】(一)学生自由诵读、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掌握大意。教师补充课文注释。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 “且为众人”且:尚且。 (10) “固众人”固:本来。3.理解下列句式。(1)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4.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见文下注解)A. 父异焉 E. 环谒于邑人B.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F. 泯然众人矣C. 稍稍宾客其父 G. 贤于材人远矣D. 或以钱币乞之 H.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二)合作讨论:(1)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2)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小组里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三)教师小结主题: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天赋平平的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四)教师小结字词。(一)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1.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2.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3.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4.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5.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6.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7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8.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9.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二)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作业布置】1. 完成文后练习三。 2.完成第五课校本作业。3预习第六课。 4.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3条。【板书设计】伤仲永 王安石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寓理于事 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