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_人性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82281360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_人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_人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_人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_人性论文导读::阿芒提拉多的酒桶。哥特及哥特小说。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探讨人性中的仇恨的。关键词:埃得加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哥特,人性1.哥特及哥特小说英语中的“哥特”一词起源于生活在北欧的一个叫做goth的部落,他们以野蛮和凶残著称。因此,“哥特”第一次是被用来指代野蛮和粗鲁。6文艺复兴之后,许多思想家开始采用这个词指中世纪时期的一种尖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有着厚重的石块,窄窄的窗子,染色的玻璃,昏暗的内部装饰,阴森的隧道甚至有底下葬骸所。5后来,“哥特”这一词被广泛的应用于文学领域来特指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这种文学表现形式通常是隐晦的,以恐怖和晦涩的氛围萦绕并挑战着我们的理性和道德。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相比较起其它情感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旦情感可以被分享了,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互动了,作者的意图很好的传达了,阅读的过程就会变得有意义。这正是文学创作的目的之一。2.作者及作品介绍作为浪漫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哥特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1在众多的哥特小说作家当中,爱伦坡是哥特小说的大师,变态心理的探索家和开拓者。他着意描写人的精神世界,尤其对表现人的病态心理感兴趣,并对后来的欧洲和美国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早先的创作中,哥特小说善用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来渲染恐怖氛围。经常出现在这类小说里的意象有城堡,坟墓和魔幻世界里出现的骑士人性,鬼怪和冒险等。1坡不仅擅长运用此类意象,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转向人扭曲心理的描绘来引起人们的恐慌。即由“外向”转向“内向”如妄想,邪念,社会的过犯,精神的瓦解和腐败等都为坡所青睐。他为哥特小说开辟了新的视角。14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讲述了一个人五十年前犯的罪过。蒙特雷索以品阿芒提拉多这种酒为借口,诱骗伏契纳托到他家族的地窖,在偏僻的壁龛处,蒙特雷索把伏契纳托束缚到墙上,然后用砖头将他活活地封在里面。43.哥特特征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之所以成为坡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与作品中炉火纯青的哥特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它集中体现了坡的哥特写作风格。纵观这部小说令人恐怖的场景,情节,人物刻画等,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欣赏哥特式写作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体现的3.1复仇主题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于复仇,复仇主题是哥特小说常见的主题之一:复仇通常是人们在邪恶的念头驱使下做出的不计后果的事,也是令读者心灵上身体上都感到恐惧的主题。另外,复仇的视觉冲击效果也是最强烈的,能把人内心的恐惧极大程度的激发出来。根据弗洛伊德,人的心理机制分为三种: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对应着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本我(潜意识)是人的本能,是人欲望和冲动的来源而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等。超我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人起惩罚和规范的作用。12因此人的心理机制本身就是个矛盾体。既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同时又被理性和道德规约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只用通过动态的平衡,个体才能实现精神上的平和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本我一直被压抑,必然会寻找一个发泄口宣泄出来,本文作者认为复仇也是本我的一个发泄口,通过这个发泄口,被压抑的邪恶念头付诸实际并产生了不为社会,法律所接受的后果。小说开篇,蒙特雷索发誓道:“伏契纳托对我百般迫害,我都尽量忍在心头,可是一旦他胆敢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仇了”。4不难看出,这种复仇的念头,蒙特雷索已经压抑了很长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复仇的想法没有消失却愈加强烈。最终,超我被本我战胜。而本我正是通过复仇这个发泄口实现的。哥特小说通常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故事里的人物本身并不想犯罪,但是在强有力的潜意识的驱使下,他们一步步的失去了理智人性,最终走向自我毁灭。通过赤裸裸的揭示人内心邪恶的潜意识来引起读者的恐慌。这种主题的选择本身就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哥特式写作特点之一。3.2死亡的描写死亡是人类恐惧的基本来源之一。人面对死亡的恐惧是共通的。2小说里面伏契纳托没有意识到,这种步步紧逼的恐怖不是局部的,而是从头到尾弥漫于整部作品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坡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描写死亡的场景,如强调疼痛,死亡的整个过程以及蒙特雷索和伏契纳托在面对死亡时分别是如何表现的来加重恐怖的氛围。在意识到自己即将被谋杀,伏契纳托先是“惊魂未定”,“幽幽一声哼叫”,随即是“一阵沉默”,然后是“从嗓子里发出一阵简历响亮的喊声,”最后壁龛里传来“一阵低沉的笑声”并说道“这倒是个天大的笑话”。4这种听觉上的变化很真实,使读者能和主人公身临其境,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响。而蒙特雷索是如何反应的呢?他平静的用泥刀砌着伏契纳托的坟墓。在听到伏契纳托“拼命摇晃铁链的声音”时竟然“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为的是听得更加称心如意”, 伏契纳托面临死亡发出阵阵耸人的喊叫,蒙特雷索竟然也对着他“哇哇乱叫,他叫一声,我应一声,叫得比他响,比他亮”。4这一细致变化的描写,与伏契纳托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蒙特雷索变态,令人恐惧的形象跃然纸上。死亡固然令人害怕,但是死亡的步步来临更令人感到恐惧。因为它就像大片的乌云,缓缓的盖住了原本明朗的天空。3压的人喘不过气。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当我们读到文中关于死亡的描写时,恐惧就很容易地被激发了出来。3.3丰富而神秘的象征艺术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表面看起来简单,实则暗含了丰富耐人寻味的象征和反讽。这也构成了这部小说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的题目是别具匠心的。题目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酒桶(cask)只在题目中出现一次,在文中作者则用barrel来指代酒桶。“酒桶”(cask)和“casket”是同根词,而“casket”在美国英语中有棺材的意思,所以“酒桶”象征着弗图纳多即将要踏入的棺材。12它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也预设了伏契纳托的命运。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及出现的酒的名字也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Montresor(蒙特雷索) 与英语中的monstrous发音相似,意为魔鬼。Fortunato(伏契纳托)则与英语中的fortunate发音相似。意为幸运。而这个名字除了象征含义,还极富反讽意味,因为伏契纳托不但没有享受好运,反而要承受这世上最终极的痛苦:死亡。这是对他命运的最大讽刺。在地窖里,伏契纳托最后喝的酒名为DeGrave,在英语中意味“坟墓”,这是他当时所处的情况的真实写照,他那时正在走向坟墓。12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蒙特雷索的家徽和家训。家徽是“偌大一只脚,趁着一片天蓝色的背景,把条腾起的蟒蛇踩烂了,蛇牙就咬着脚跟”。家训是“凡伤我者,必遭惩罚。”4事实上,蒙特雷索对家徽的描述预设了后来发生的事。只脚象征着蒙特雷索,那么蛇便象征伏契纳托人性,尽管伏契纳托可能伤害过蒙特雷索,像蛇牙咬着脚跟一样,蒙特雷索最终要惩罚他,正如用脚跟紧紧地踩住蛇一样。蒙特雷索五十年后像他人承认所犯的罪也许说明了他精神上一直受着煎熬,他被他所犯的罪惩罚着。反过来,如果说蒙特雷索代表着踩死那条蛇即伏契纳托的大脚的话,那么伏契纳托的牙齿不是仍旧咬着他吗?13伏契纳托虽然骄傲,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的傻子。当他问蒙特雷索他是否是共济会会员时,蒙特雷索说他确实是一个泥瓦工。甚至从短披风下拿出了泥刀。(后文中他用泥刀把伏契纳托砌进壁龛内)。事实上,Mason这个词是双关的用法,它有上述两层涵义。7蒙特雷索当然知道伏契纳托的本意,只是故意的曲解,暗示他正在做的事情,即给伏契纳托掘坟墓。而伏契纳托只是把蒙特雷索的话当玩笑来听,非但如此,他还不耐烦的催促蒙特雷索赶紧去找阿芒提拉多。3.4复仇的实施小说以是主人公的自白“总有一天我要报仇雪恨,我不仅要给他吃吃苦头,还要干得绝了后患。”4开始。戏剧性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展示一幅复仇的画面,而是在傍晚狂欢节的场景下,让这对敌人相遇了。其实,这种欢乐的气氛是为了和后来复仇真正实施的场景即地窖做对比的。地上的世界充满了疯狂,一片喧嚣,令人兴奋不已,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而地下的世界寂寞阴暗,寒气逼人,有着成堆的白骨,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前者是光明,后者的阴暗;前者是欢迎,后者是恐怖。10人们要复仇通常会恶语相向来发泄内心的怨恨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在小说里有很多语言表达方式是背离常规的,非但称不上“恶语”反而听起来充满了关切和善意。如蒙特雷索对伏契纳托说:“咱们回去吧,你的身体要紧。你有钱有势,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像我从前一样幸福。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真是非同小可。我倒无所谓,咱们回去吧,你害病,我可担待不起。”9实际上,他巴不得伏契纳托痛苦的死去,但在表面上他却说些与本意背道而驰的话。当然读者能够轻易识破这种佯装,并且从中看到表象与事实的对立。11在伏契纳托被骗入地窖后,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小说所渲染的恐怖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蒙特雷索没有直接的杀死伏契纳托,而是用泥刀在壁龛入口处砌了一堵墙,一层一层的砌,在听到伏契纳托的呼喊后,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反而坐在石堆上欣赏了起来,直到完完全全的砌成一堵严严实实的墙。像这种复仇的手段,确实骇人听闻,也与小说开头的内心独白呼应了起来。在极大程度上的挑战着读者的接受程度。3.5叙事语调尽管情节在一步步的推进,作者的语气确实从始至终不动声色。13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人性,蒙特雷索的口吻叙事的。并用“您”邀请读者进入到故事中,让作者与凶手站在同一个角度,来目睹复仇实施的全过程,和他一起经历了谋杀的心理历程和变态的放纵。呈现了一种真实性的感官刺激,有种亲历现场的感觉。以凶手的角度来叙述,让他来陈述杀人的理由和过程,可以使恐怖效果的以强化,使人道德受到震撼,探入了罪恶的内心,看到了心灵的丑恶。最令人吃惊的是蒙特雷索叙述的语气,有着出人意料的平静。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情感和解释。对于五十年前犯下的罪行他是不以为然还是愧疚?我们都无处得知,在他的语气中我们捕捉不到任何线索。除此之外,通篇开来,语言紧凑,流畅,一气呵成。这也是作者有意识的为读者营造的紧张感和恐惧感。4.结论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的本性,是众多作家关心的问题,仍是文学的主流。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探讨人性中的仇恨的。因为仇恨会导致人性的扭曲,给人们带来灾难。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坡是恐怖小说的大师。他的恐怖小说不仅有代表性还因由外向的恐怖描写转向内向而充满了先锋性。除外,鲜明的象征艺术和反讽技巧也为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当读者在经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时,感官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在恐惧的同时,得到了警示和启迪。这正是文学的魅力和意义所在。参考文献1Fred Botting.othicM.London:TJ International Ltd,1996.1-26.2Ken Gelder,ed., The Horror Reader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3TerryHeller.The Delights of Terror: an Aesthetics of he Tale of Terror M. Urbana and Chicago:Univ of Illinois Press, 1987.4爱伦坡.爱伦坡精品集(曹明伦译)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5李欧等.西欧建筑风格史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李伟舫.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7陆扬.评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6, (4).8蒋曙.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理论及其在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的运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43-459马爱农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13-47.10孙德廉.恐惧-爱伦坡短篇小说之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4:26-2811张家恕.恐怖文学类型特征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4, (4).12赵文辉.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反讽艺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70-71.13周炎.离奇怪诞的恐怖世界-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4朱晓宁.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倾向及其成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15左金梅.当代西方文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