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练(十五)(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学者对马歇尔计划的反思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影响5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发展方向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7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农业问题阻碍发展8新经济体制的实施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调整10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根本动力11政府干预经济影响深远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学者在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解析:D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援助欧洲应当将欧洲经济融为一体,而非将援助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没有强调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平等地位问题,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不符合美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目的,A项错误;材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思,B项错误;知识经济模式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材料对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方式的可行性存在疑虑,若不重新设计,“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因此最终要设计新的复兴途径,故D项正确。2.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政治奋斗目标已趋向完成B.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C.遭到超级大国的分裂破坏D.逐步背离了其成立初期的宗旨解析:B当时的世界仍然是两极对峙格局,因此不结盟运动的政治目标并未趋向完成,故A项错误;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增加经济问题的议案,主要是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未遭到美苏的分裂破坏,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其推动构建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符合其宗旨,故D项错误。3.(2017江西南昌联考)以下是某一著作目录的部分,它反映出该著作的核心议题是()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但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二、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地位三、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四、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五、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六、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A.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B.经济政治多极化出现C.多个发展极下的世界D.雅尔塔体系复杂形势解析:C材料中美国力量受到制约,欧洲、日本、俄罗斯、不结盟运动、中国实力的增强体现出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反映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局面,故C项正确。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A据材料中对“求变之风”的时间和影响的描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终导致两极格局结束,A项正确;在“求变之风”中社会主义进入低潮,B项错误;当前世界政治文明仍是多样性的,C项错误;“求变之风”前,西方民主化进程已经完成,D项错误。5.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解析:D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关税降低,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这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关,故D项正确。6.(2017河南濮阳月考)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D.该组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解析: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成员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故A项正确;题干数据并没有对成员进行分类,B、C两项无从反映,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且材料体现不出。7.1960年美国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要求国际贸易中货币结算多样化B.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C.由于出现贸易逆差,要求实现浮动汇率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解析:D根据材料中“1960年”“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可知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的话实际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本身存在着矛盾和缺陷,其崩溃是必然的,D项正确。8.(2017山东济南模拟)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D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投资不足。苏联加强对农业投资,正说明农业存在大问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的农业改革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效,故B项错误。1961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故C项错误。9.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解析:B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新经济体制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使苏联经济一定程度获得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冲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1965年我国并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苏联也没有借鉴中国经验,故D项错误。10.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B.经济衰退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D.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D材料虽然提及了罗斯福时期总统的权力过大,但是并不意味着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故A项排除;经济衰退与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故B项排除;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总统的权力会作出一些调整,但并不是总统权力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故C项排除;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自由放任的政策宣告破产,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故D项正确。11.(2017河南郑州三模)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解析:B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对经济干预的失败尝试,故A项错误;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化促使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带来了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故D项错误。12.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联邦德国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A.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C.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D.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解析:C据材料可知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制定计划发展信息技术,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体现了政府干预的思想,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美国战略家斯特劳斯海普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陈海宏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苏沙夫罗夫局部战争今昔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唐岚、俞晓秋“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目的及影响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因素。(8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欧洲和远东是如何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9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最高战略能否实现?并说明原因。(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因素,根据材料一“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得出: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第(2)问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二“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直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进行作答,对远东从对中国的孤立、包围、封锁政策和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故不能实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前面分析,回答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即可。答案:(1)目的:掌握世界控制权。(争夺世界霸权)因素: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8分)(2)内涵: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从属于美国。措施:欧洲:出台杜鲁门主义,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成立北约,遏制苏联。远东:对新中国外交孤立,军事包围,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9分)(3)不能实现。原因: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加强。(8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期概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养老金改革法、1995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解读。(12分)解析:解读类试题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解答:第一步,解读材料表层信息,表格中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第二步,分析材料深层次信息,一般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展开;第三步,从规律、实质、启示等角度进行总结。答案:特点: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的颁布;不断改革和调整(日渐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加重财政负担。规律: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1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