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CYSG2标段第四项目分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9638878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铁路CYSG2标段第四项目分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成渝铁路CYSG2标段第四项目分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成渝铁路CYSG2标段第四项目分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渝铁路CYSG-2标段第四项目分部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目 录 1、编制依据32、工程概况4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和意义44、沉降、位移变形观测范围、内容44.1 路基变形观测44.2 桥涵变形观测44.3 隧道变形观测44.4 过渡段变形观测45、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及管理规定45.1组织机构45.2职责分工55.3管理规定65.4 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66、路基沉降、位移变形观测76.1 设计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76.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86.3 桥路、涵路过渡段变形监测断面布置126.4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136.5 观测精度控制186.6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186.7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频次187、桥涵沉降、位移变形观测187.1 设计要求187.2 观测点的布置197.3 观测精度及路线227.4 观测频次227.4.1墩台观测频次228、隧道基础沉降观测238.1 设计要求238.2 观测断面的布设248.3 观测元件埋设及观测路线图249、过渡段沉降观测259.1 过渡段沉降观测期259.2 过渡段沉降观测点布置259.3 堤堑过渡段观测断面及观测点设置259.4 过渡段沉降观测精度259.5 过渡段沉降观测频次2510、沉降、位移变形测量2510.1 测量方法2510.1.1 二等水准测量2510.2 观测网建立3010.3 观测网测量3310.5安全要求3510.6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3511、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3611.1 路基3611.2 桥涵4011.3 隧道4111.4 过渡段4111.5 区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定4112、无碴轨道铺设审定4113、评估报告的汇编4213.1评估报告4213.2评估报告的内容4214、施工单位职责及要求4214.1 负责线下工程沉降、位移变形的观测。4214.2 参与制定沉降、位移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4214.3 变形观测网的建立。4214.4 数据采集与提交4214.5 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4214.6 负责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4214.7工后沉降分析与评估42成渝客专铁路CYSG-2标中铁十六局第四项目分部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系统作业指导书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3)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铁建设20091 总则2196 号;(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9)铁路路基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J-2009);(10)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12)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其他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13)新建成都至重庆铁路初步设计批复意见;(14)新建成都至重庆铁路有关设计文件;(15)新建成都至重庆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中铁二院、四院);(16)成渝客专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发有关文件。(17)新建成渝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2、工程概况我标段主要负责承建成渝客专铁路CYSG-2标内DK690+815DK746+842.506段路基、桥涵、隧道及无碴轨道等工程,主要工程量:桥梁55座/16.608Km,隧道26座34.373Km,明洞14座2.1km,路基4.91Km,涵洞7座,双块式无碴轨道55.933km,新建广宁车站1座,新建组合箱梁梁场2个。新建成渝客专铁路是铁路“十一五”规划新建铁路项目,是西南至华南、西北至华南铁路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857公里。CYSG-2标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范围内,起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石律大桥广州端台尾处,终于广东省肇庆市莲花镇四通特大桥贵阳端台尾,起止里程DK687+502.16DK746+842.506,全长59.247116Km,沿途经过肇庆市广宁县、四会市、肇庆市鼎湖区。成渝客专铁路线下、轨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均为300km/h,采用双线无砟轨道,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对线下工程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工后沉降、箱梁线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标准。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和意义成渝客专铁路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位移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位移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成渝客专铁路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4、沉降、位移变形观测范围、内容4.1 路基变形观测 “路基沉降监测”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路堑的沉降观测。4.2 桥涵变形观测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4.3 隧道变形观测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4.4 过渡段变形观测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5、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及管理规定5.1组织机构领导组长:项目部总工领导组成员:项目部路基、桥涵、隧道、测量、轨道工程师监测实施组长:项目分部总工监测实施组长:项目分部总工监测实施组成员:项目分部路基、桥涵、隧道、测量、轨道工程师监测实施组成员:项目分部路基、桥涵、隧道、测量、轨道工程师测量一组测量二组测量三组测量四组数据采集一组埋设防护队综合一队测量五组测量六组测量七组测量八组数据采集二组埋设防护队综合二队沉降、位移变形监测组织机构体系图我标段按照两级管理模式,局指挥部设立沉降、位移变形监测控制领导组,四个项目部设立沉降、位移变形监测分析组,分部项目部监测分析组下根据需要设一定数量的测量小组、数据采集小组及传感器埋设防护施工队。具体组织结构体系如下。5.2职责分工5.2.1 局指挥部总工:局指挥部沉降、位移变形监测控制领导组组长,总体负责路、桥、隧、涵、过渡段.沉降、位移变形监测的领导与实施工作。5.2.2 局指挥部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师:局指挥部沉降、位移变形监测控制领导组成员,负责路、桥、隧、涵、过渡段沉降位移变形监测的总体方案布置和技术交底,组织、协调、指导相关各方工作,收集、汇总各分部项目部监测实施组的监测成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段落分析处理。5.2.3 局指挥部测量工程师:局指挥部沉降、位移变形监测控制领导组成员,总体负责观测网的布置和实施,负责组织进行需要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测量的沉降板、沉降监测桩、位移桩以及桥、隧、涵桩点的布设、监测和数据收集、整理,并报路基工程师汇总。5.2.4 局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兼轨道工程师:局指挥部沉降、位移变形监测控制领导组成员,负责向成渝客专铁路佛山指挥部和监理传送监测成果和数据。5.2.5 各项目部总工:监测实施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和落实各分部管区内路、桥、隧、涵、过渡段沉降位移变形监测的人员、队伍安排和实施,并对本分部所有监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5.2.6 项目部路基工程师:监测实施组成员,负责本分部范围内各种路基沉降、位移变形等需预埋传感器并采用二次仪表采集的监测工作的现场指导、具体技术交底、现场布置和数据采集和整理,并对相关监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5.2.7 项目部测量工程师:监测实施组成员,具体负责本分部范围内观测网的布置和实施,以及本分部范围内需要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测量的路基沉降板、沉降监测桩、位移桩以及桥、隧、涵桩点的布设、监测和数据收集、整理,并对相关监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5.2.8 项目部轨道工程师:监测实施组成员,负责完成本分部范围内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汇总以及初步分析、并上报局项目部。5.2.9 埋设防护施工队:在分部监测实施组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路基沉降、位移变形监测需要的各种元器件及数据电缆的埋设、防护和维护,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人为损坏和监测过程中被盗;负责需要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测量的各种监测桩点的埋设和防护。5.3管理规定沉降、位移变形监测各负责、实施人员在局项目部总工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指南及时、准确进行监测和分析工作,为工后沉降分析积累原始数据,按照各自工作范围不同,各分部监测实施组数据采集和测量人员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5.3.1 在局指挥部总工的领导下,进行人员和实施队伍的分工和总体安排。5.3.2 局指挥部路基工程师和测量工程师负责进行总体的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对预埋的传感器和综合数据采集仪的使用,联系相关生产、供应厂家进行技术指导。5.3.3 各项目部监测实施组成员在项目部总工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预埋元器件和综合数据采集仪的需求计划、接受、存储和保护,数据的采集和测量、以及工后沉降的初步分析,并按照局项目部的统一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原始资料和初步分析结果。5.3.4 路基预埋的传感器和综合数据采集仪,其实施方案以及培训由供应厂家负责。5.3.5 对于路基预埋的传感器和综合数据采集仪,各分部项目部成立完整、专职的技术人员,对于监测桩点,各分部项目部设立专职测量人员,并由局指挥部统一联系组织技术培训。5.4 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5.4.1 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姓名出生年月专业证书编号王占琪1979.4测量01099421杜晓华1986.10公路桥隧2010180301120176赵旭1985.1道路与桥梁129071200806001633周明1985.9土木工程105431200805003130曹佃娜1988.1建筑工程1331811200906032509周洁1989.10工程测量2009180301120353阎满强1988.4土木工程108301200906000260张乐1986.9建筑工程108301200806000018牛海生1977.06测量44060486 胡斌1988.03测量901270548 李伟1983.09测量716001017400691 文伟亮1988.08测量07000100013B0711张洒1988.02测量07000100013B0730肖光林1958.6测量04000100011H007唐方平1962.7 测量9916023肖 锋1983.9测量05000100014F0051崔全全1987.11测量 0900015006500058曽宪海1981.9测量0900015006500027张锦程1986.8测量03000100015F0003高志华1978.6测量0900015006500059郭合军1975.3测量951649邵青川1976.01测量44061302张飞1987.02测量20070621010371贾来生1958.07测量0900015006300002孙汉涛1980.5测量100961200006001568林文斌1985.12测量118451200905001000李五磊1989.02测量8000150043000225.4.2 沉降观测测量仪器配置情况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数量电子全站仪GTS-332NTOPCON5A25352010.3.111电子全站仪GTS-332NTOPCON5A22872010.3.111电子全站仪TCA1201徕卡2290262009.11.51电子水准仪DAN03徕卡3388162010.3.81电子水准仪DINITrimble7065122010.3.81电子水准仪DINITrembie7317982010.5.71电子水准仪DINITrembie7301182010.7.261电子水准仪DINITrembie7078802009.12.151电子水准仪DINITrembie7317232010.6.121电子水准仪DINITrembie7079902010.5.251铟瓦条码尺2mTrembie2010.5.72铟瓦条码尺3mTrembie2010.5.74铟瓦条码尺2m徕卡2010.5.716、路基沉降、位移变形观测6.1 设计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6.1.1 路基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6.1.2 尽量将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以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6.1.3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按设计要求设置(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6.1.4 一般地段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6.1.5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确保观测工作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6.1.6 路基沉降监测分为: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和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预埋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及路基面沉降监测桩;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只有路基面设置沉降监测桩。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桥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涵洞等横向结构物,应在涵洞一侧(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涵洞顶部及另一侧分别设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正线路堑地段,及地址条件简单且路堤不高时,每50m设置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工点较短时,按填、挖分别设置。6.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观测内容、元件布设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设计断面类型众多,目的和意义以及设置方式完全一致,代表性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6.2.1涵洞中心处 :A-1型剖面适用于涵洞中心处,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沉降监测。当上述区段采用堆载预压处理时,监测剖面的形式改为A-2型。6.2.2一般露体地段:B-1型监测剖面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于路堤基地中心处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监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路堤坡脚外2m设置边桩进行坡脚位移监测。监测剖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加密。6.2.3一般每4处B-1型剖面选择一处进行地基沉降监测校核监测,剖面形式改为B-2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同时埋设单点沉降计及沉降板,其它元件埋设同B-1型。过渡段范围设置不少于1处校核剖面。当上述区段采用堆(超)载预压处理时,B-1型、B-2型监测剖面均改为B-3型。上述区段路堤填高超过8m时,必要时每200m设置1处B-4型监测剖面,增加进行填料沉降监测。6.2.4 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层)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1型,于路基面中心及两侧中心线以外3.2m处埋设沉降监测桩。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3个/断面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1型,于路基面中心及两侧中心线外3.2m处埋设沉降桩。红粘土、膨胀土地段,不仅路基面要进行沉降监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监测,于线路中心换填底面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地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2型。基岩埋深15m时,单点沉降计应锚固至基岩无压缩层,当覆盖土层15m,单点沉降计锚固深度为15m。6.3 桥路、涵路过渡段变形监测断面布置6.3.1 桥路过渡段一般采用B-1 型监测断面。一般每50m 布置一处。过渡段位置按图示进行加密,即台后1m、10m、30m处应布置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纵向监测剖面设置示意图6.3.2 涵洞等横向构筑物中心一个,离边墙1m 以及级配碎石外5m各布置一监测断面,共5 个,其中涵洞顶布A-1 型断面;路堑挖方地段一般采用E 型断面,每50m 布置一处。涵路过渡段纵向监测剖面设置示意图6.4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6.4.1 观测元件的选取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及相应的综合采集仪、剖面沉降管监测元器件由我局指挥部自行采购,我局指挥部在采购招标中将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重点审查各厂家相应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要求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确保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各种沉降监测桩、位移监测桩和沉降板由我局指挥部按照设计标准,自行加工制作。6.4.2 观测元器件及数据采集仪 为确保成渝客专铁路路基变形监测安全有效,所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正确合理分析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拨轨道施工时间,在满足本线相关技术要求以及部、公司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设计要求现对路基变形监测的主要元器件的技术指标以及相关技术要求补充如下。6.4.2.1主要监测元器件的技术指标产品名称量程、规格精度等级灵敏度备注单点沉降计200mm一级及以上0.01mm适用于路堑地段沉降监测400mm一级及以上0.01mm适用于路堤地段沉降监测剖面沉降管HPVC管8mm/30m高强PVC管,外径不小于70mm。壁厚最薄处不小于3.4mm。允许拉伸10mm/2m。剖面沉降仪8mm/30m读数仪汉化、智能、保存数据不少于2000组。每组记录具有电子编号、测量时间和相对应的数据值。并具有上载、下载数据功能。自动化测量设备汉化、智能、保存数据不少于8万组。每组记录具有电子编号、测量时间和相对应的数据值。并具有上载、下载数据功能。防水、防潮、防雷击。6.4.2.2监测元器件的补充说明 力传感器系列适应锚索计、荷载计等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系列适应土压力盒、孔隙水压计和渗压计等测压力的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系列适应于钢筋计、锚杆计等测试应力的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系列适应于结构表面和内部测量应变的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系列适应于单点沉降计、静力水准仪、柔性位移计等采用位移传感器原理测量结构体变形的传感器;配套读数仪器适应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等专用配套仪器和设备。 单点沉降计、静力水准仪、柔性位移计、土压力盒、锚索计、孔隙水压计和渗压计等主要产品必须是智能记忆型数码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自动记录并储存不少于400组数据,每组数据必须具有传感器电子编号、测量时间和相对应的数据值。该原始数据不可更改,且便于第三方复查。 人工现场采集数据的读数仪必须也是汉化智能读数仪,可自动记录不少于两千组的采集数据,每组数据应包括传感器电子编号、测量时间和相对应的数据值,且具备自动下载传感器历史数据的功能,并能将数据自动上载到路基沉降监测软件的数据库。 主要产品必须具有生产资质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CMC证)和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每个生产许可证必须分项明确,如力、压力、应力、应变、位移和配套读数仪器等。 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成熟(非实验品和试制品)。且具有成功的工程应用业绩,并经过工程测试使用期不少于两年的考验。6.4.3 观测元件的埋设、防护及数据采集6.4.3.1 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处。埋设规格见附图6.3.2.1,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沉降观测桩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测量并积累数据。附图6.3.2.1 路基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6.4.3.2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 cm;具体按设计图样焊接组装。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测量并积累数据。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6.4.3.3 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智能数码电感调频的位移计,由位移计、锚头、沉降板、测杆及金属软管、水管、灌浆管等部件组成。适用于测量锚头与沉降盘之间土体的变形位移,可进行长期监测和自动化测量。其安装采用路基成型后再钻孔埋入的方式,即在观测处钻孔,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埋设于路基土体内。钻孔孔径108或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孔口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时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时按设计断面图埋设。(1)安装前检验先要仔细阅读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以及测试仪器(如综合测试仪等)的说明书。基本了解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具体参数和常规操作方法,熟悉综合测试仪基本使用方法。再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与综合测试仪用夹子线将相同颜色的测试导线一一对应连接(如图),按仪器“开/关”键开机,再按“F1”键进行测量。此时综合测试仪显示屏(如图)将显示传感器编号、时间、位移、差值、温度(为温度型传感器的话)。拉动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的测杆,综合测试仪所显示的位移、差值就会发生改变。还要检查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安装附件(锚头、测杆、水管等径直接、沉降盘、三通、等径弯头、灌浆软管(2米/根)等)与说明书、发货单是否一致。水管为组合型式,通常有0.25、0.5、1、2米四种长度,通过直通接头将不同数量、不同长度的水管连接,使得满足不同孔深的要求。(2)安装时间确定A路堑断面:待冲击碾压实地基基础,平整好地基,清理好场地后,选择无雨水、雪等良好的天气情况下,进行钻孔预埋安装。如有下雨,则要求在天晴两天后才能进行安装(如图)。BCFG桩断面:待浇注好桩帽且桩帽固结,平整地基,清理好现场后,选择无雨水、雪等良好的天气情况下,进行钻孔预埋安装。如有下雨,则要求在天晴两天后才能进行安装。C涵洞处:待浇注好涵洞、模板和脚手架拆除,清理好地基后,选择无雨水、雪等良好的天气情况下,进行钻孔预埋安装。如有下雨,则要求在天晴两天后才能进行安装。(3)布点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测量,确定好路基沉降测试点。(4)成孔在测点位置要求钻孔,孔径大小为90110,使用铅垂测量钻孔的垂直情况,孔深至基岩,孔口平整,应无塌孔、缩孔现象存在并记录好孔深。若避免不了缩孔或塌孔等现象时,必须采用使用108PVC套管护壁的方式,进行钻孔埋设。套管埋入的深度,应大于缩孔或塌孔部位深度。(5)安装前辅助工作准备好安装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活动扳手、虎钳、铁丝、铲子两把、羊角锄两把、管子钳等)、安装附件(锚头、水管、等径直通接头等)、裁纸刀、水泥、细砂、水(调配水泥浆用)、灌浆工具、50PVC钢丝软管、尼龙绳等。在成孔的同时,在现场进行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其线的长度要合适)的组装,熟悉诸如水管的连接、组装过程。并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装好灌浆管和灌浆连接管,根据孔的深度确定好水管长度及数量,使得满足其孔深的要求。成孔后,若孔内有浓泥浆存在,必须用钻机洗孔,最好是用钻机将孔内集水抽干。(6)安装A:安装时,用综合测试仪对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安装进行全程监控。首先连接好锚头、水管,将接好锚头的水管缓慢放入已造好的钻孔内(锚头朝下,水管朝上)。待水管顶部离孔口高约200mm时停住,且用等径直接加长水管。再往下放置,直至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跟水管连接好、装好压杆,并用力压安装压杆,直到将锚头压至基岩为止(如图)。确保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顶部在地基基础面以下100200mm。若孔内下有套管,在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放置到位后,将套管用钻机拔出,在拔套管过程中,请注意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导线不要被套管口刮伤、刮破或拉断,防止单点沉降被套管带出孔内。 B:注浆用钻机注浆泵进行注浆,并用清水将水泵及钻机水管冲洗干净,把事先准备好的水泥和水配比成水泥浆(水泥:水=0.4:0.6),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注浆连接管插入水泵出水管内,用铁丝绑扎好进行注浆,浆经过水管流至锚头,从锚头出浆孔流入安装孔内,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锚头锚固,注入浆层深度大致为1-2米(约两桶水泥浆)。C:回填 注浆后,安排两组民工(2人/组),一组在钻孔挖一直径为400mm的圆孔,孔深根据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顶部离路基基础面高度而定,并将孔口修平整。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装好法兰沉降盘,用综合测试仪进行监控,确保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的初读数为170-180mm,事先准备好的细砂将钻孔填实,并用钢管稍微捣实。若孔内集水或泥浆太多,则应该待泥浆沉淀,孔内集水渗透后在进行安装法兰沉降盘和回填细砂。另一组民工从孔口位置挖一宽100深300400布线槽至路基外。(7)保护装好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后,作好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安装记录,存档。其内容包括,该段面里程、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埋设的具体位置、埋设锚头深度、实验编号、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编号、埋设安装日期、天气状况及安装人员。沉降盘上部覆盖100mm厚混凝土,其上用细砂填平至路基基础面。将测试导线套上PVC钢丝软管,进行保护并沿布线槽引出路基,在路基外侧建一长、宽、高为500的水泥墩将预留的导线及测试线头进行保护。布线槽用细砂回填满并压实。制作好相应的标示牌,插在法兰沉降盘位置及导线布线位置,或在法兰沉降盘上方放一护笼,以作标示。并安排专人负责看管,以防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因施工或自然因素而破坏。(8)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校零(一般在其安装两天后):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连接好综合测试仪。按综合测试仪“开/关”键开机。然后按下显示屏上测量指示的“”键进行测量。综合测试仪显示“位移”、“差值”、“温度”(智能温度型传感器)。:按下显示屏上调零指示的“”键不放松,5秒钟之后,综合测试仪将仅显示零点的测值。按“回车”键返回到测量画面,这时综合测试仪显示的位移值仍为调零前的值,而差值变为“”。按下显示屏上保存指示的“1”键保存此时的测量值,并作好人工记录并存档。(9)按测试要求进行测试若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用自动综合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在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导线引入观测箱后,将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导线(四芯屏蔽线)对接于采集单元接线端子,(红线黄线蓝线绿线)接入采集单元,设定自动采集。6.4.3 观测断面的设置和观测点数量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6.1、6.2条中原则,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见沉降观测01表。6.5 观测精度控制沉降、位移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智能数码单点沉降计观测精度为测量值的1,灵敏度为0.01mm。6.6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路基沉降观测频次不低于表6.7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6.7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6.7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频次路堑高边坡位移监测、桩(墙)背土压力监测、路堑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仪器埋设后应观测几次,确定稳定的起始基准值。路堑开挖期:12次/天,施工完后13个月,12次/周,3个月以上,12次/月,可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边坡稳定性和施工进程及监测类型等实际情况对监测频率进行调整,初步拟定各类监测的周期为1年,具体周期以贵广公司通知或设计要求为准。7、桥涵沉降、位移变形观测7.1 设计要求7.1.1 桥梁变形观测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还要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7.1.2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红凝土预制梁,没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量应补充观测表,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包括支架现浇制梁、移动模架制梁、节段拼装制梁等)逐孔设置观测标,当时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7.1.3 岩石地基、嵌入岩石桩基础的桥墩,选择典型墩(台)涵洞进行观测,其余基础形式的桥墩、涵洞应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7.1.4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7.2 观测点的布置7.2.1 桥梁墩台观测点布置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每个墩台可设置一个观测点;其余地段的墩台应不少于2 个观测点,布置于墩台两侧。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大的墩台,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 个。混凝土上设置的观测标一般露出混凝土面23mm,露出最大长度不宜超过5mm。7.2.2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7.2.3 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 处,位于墩身两侧;(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4 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2 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7.2.4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7.2.5 墩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示意图 桥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7.2.6 预应力混凝土梁观测点布置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不少于6个。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7.2.7 涵洞沉降观测点布置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涵不少于6 处。1) 涵洞自身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2) 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涵洞顶填土后观测点可设置在到帽石两侧: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两侧各设置两个测点,同时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附图7.2.7-1涵轴断面示意图附图7.2.7-2箱身截面示意图7.2.8 观测点埋设布置方式1 ) 桥涵变形观测点按附图7.2.4-1埋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防锈处理。墩身观测标按附图7.2.4-2埋设,观测点为14mm不锈钢螺栓。 附图7.2.81 桥涵变形观测点设置图 附图7.2.8-2墩身观测标测点设置图7.3 观测精度及路线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观测路线示意图7.4 观测频次7.4.1墩台观测频次墩台观测频次见表7.4.1。表7.4.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不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说明:1、观测墩台沉降时,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观测,其后7.4.2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7.4.2。表7.4.2 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张拉张拉前后各一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 天张拉完成后第3 天张拉完成后第5 天张拉完成后13 月,每7 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 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 424个月,每3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7.4.3涵洞观测频次涵洞观测频次见表7.4.3。表7.4.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不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 次/1 天,连续2 次;其后每1 次/3 天,连续3 次,以后1 次/1周。8、隧道基础沉降观测8.1 设计要求8.1.1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8.1.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8.2 观测断面的布设8.2.1 隧道主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按附图7.2.4-1进行。8.2.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8.2.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8.2.4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8.2.5隧道洞口里程、隧线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8.2.6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8.2.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8.2.8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8.2.9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8.2.10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7.1.11所示:8.2.1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8.2.10的规定,沉降稳定后不再进行观测。表8.2.10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8.3 观测元件埋设及观测路线图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位置稳定。观测期间应对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图7.2.41图进行: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8.3.1所示附图8.3.1隧道水准路线示意图9、过渡段沉降观测9.1 过渡段沉降观测期 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9.2 过渡段沉降观测点布置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点510m、203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9.3 堤堑过渡段观测断面及观测点设置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9.4 过渡段沉降观测精度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01mm。9.5 过渡段沉降观测频次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5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及时观测。10、沉降、位移变形测量10.1 测量方法10.1.1 二等水准测量1 ) 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见表10.1. 1-1。水准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m)限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1.02.06L4L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2)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0.1. 1-2等级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 测 次 数观测顺序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DS1因瓦往返往返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10.1.2 高程测量作业要求 1) 技术要求 (1)水准仪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过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白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2)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3)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起始测站设置: 仪器设置主要有: 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 最小显示位为0. 00001 m; 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 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小时制。 测站限差参数设置: 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视线高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前后视距差限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 两次读数离差之差限差。 作业设置: 建立作业文件; 建立测段名; 选择测量模式:“BFFB”; 输入起始点参考高程; 输入点号(点名); 输入其他测段信息。 通信设置:按仪器说明书操作。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应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4)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0.1.2-1。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数字数字数字数字二等DSZ1DS13且501.56.02.8且0.52次(5)二等水准测量计算取位见表10.1. 2-2。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高程(mm)一、二等0.010.10.010.010.10.1(6)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观测时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一组往返测安排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按 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 (偶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 返测:(奇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 (偶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7)网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8) -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网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 将望远镜对准后机标尺(此时,标尺应按网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 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9)间歇与检测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如无固定点可 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尺承时,可 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 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检测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