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 南华大学

上传人:dream****gning 文档编号:77558528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 - 南华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世说新语 - 南华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世说新语 - 南华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召喚經典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摘要:世說新語是一個富含文化信息的經典作品,隨著時代的遞嬗,各時期不同的讀者,植根於個人的意識型態,產生各異的期待視野,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義涵。何良俊(1506-1573)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所完成之語林,不但是明清時期首部世說體的作品,而且在體例、內容或文化義蘊諸方面,對世說新語有所因革,樹立明清世說體創作的典範,對世說體作品的影響深遠,價值與地位僅次於世說新語。本文以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為研究課題,試圖通過何良俊的學術思想與何氏語林成書的因由,以及何氏語林在體制方面的因革,所呈現的體裁意識二途,一方面突出何良俊對世說的理解,從傳統的固定性轉向開放性。二方面彰顯何良俊通過撰述語林對世說體裁的因創,顯現讀者的能動性,在體例的變革以及類目的既定與變化中,闡述主體意識和意願的意向性活動。三方面指出何氏語林通過不同常規慣例的組織,構成反映對象,越過世說既定的視野,從而獲得了一種新的詮釋視野,為世說之經典性增色。關鍵詞:世說新語 何良俊 何氏語林 經世致用 適性一、 前言世說新語作為一部傳世的經典,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世說以志人為主,獨特的編撰體例和記述方式,形成一種有別於其他筆記小說的結構方式,在文體學與美學上具有獨特的表徵。歷朝習仿之作眾多,形成一個特殊的作品族群,這些族群統稱為世說體作品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十一“世說體”及其文化蘊含。1994.11,一版,河北教育出版社,頁284-304。世說體作品通過世說文體的期待,在體裁審美的規範下,作家根據載記內容的需要,或因襲,或突破其體裁成規,依循主體的心理圖式和心理定勢,形成闡釋的程式,一方面表達作者撰述意識和意願的意向性行為,展現作家所屬各時代的文化取向及審美旨趣。另一方面世說體的撰述,豐富、改造、擴大世說原有的體裁審美規範,揭示各朝各人對世說新語意義生成的創造性,賦予世說舊經典的新意蘊。歷來世說新語的研究論著,大部分以文本為中心,舉凡世說新語的版本、校注、語言、文藝美學及影響等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至於世說體之研究,一直處於零散而沉寂的狀態,劉強於2004年發表“世說學”論綱 劉強“世說學”論綱,乃是將其2004所提出以世說學引論為研究課題的博士論文精鍊而成。見5,2004,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對世說體之研究表現強烈的關注,但尚未喚起專家學者的注目。現階段世說體研究既有的成果,表現在兩個面面向有二:一是未出世說文本所限囿,論著中關注世說文體性質之歸屬者最多,主要就文學與史學兩特性加以辨析。除此之外,當然也有關注編撰體例者,但為數稀少,其中寧稼雨對世說類目釋義及設定的思想旨歸的探討,雖仍以世說文本為中心,但此文之論述成果較為特出 寧稼雨世說新語書名與類目釋義,3,2000.7,文獻季刊。不但提點後學在研究世說體族群時,關注類目的設置外,而且有助於將世說類目與續仿作品加以比較,藉類目設定之指引,以按圖尋跡突出各時代各人之文化蘊含。二是關注明清的世說體作品,或以歷時而宏觀的角度,對明清各世說體作品做概略的陳述 甄靜元明清時期世說新語傳播研究,2008.5,博士論文。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1999.6,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姚琪姝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1996.6,臺灣: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或以對比而不對話的方式,設定兩部世說體的作品為研究對象 高芳玉劍尊聞和明語林研究,2006.4,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或以單一專書為研究對象,大多關注內容與思想的呈現,未能將當時文化蘊含納入討論,殊為可惜 李英嬌李贄初潭集研究,2003.6,臺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艾齡智曩補研究,2003.6,臺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1997.6,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1993.6,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永瑢對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1989.6,臺灣: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唯有陳永瑢對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涉及明代文化義蘊的課題。專書研究當中,以何氏語林的研究最為醒目,一因何良俊所撰述的語林,對明清世說體的撰述與傳播具有重大的意義,其意義僅次於世說。二因戴佳琪對何氏語林的研究,涉及版本、撰述的理念、體例、內容、思想及影響等諸多層面的闡述,研究的課題不可謂不周遍,由於周遍之研究課題的廣大視野不易對焦,使得研究成果顯得蕪雜,不易見出何良俊撰述語林的主題與視野,當然也未能通過其撰述的意向性活動,得知何良俊及當時的文化蘊含。世說體作品既是一種特殊有意味的表達方式,也是特殊的文化存在方式。此一文體含括體裁、語體與風格等豐富的內涵,體裁則是文體中主導性的結構形式,也是文章之所以成體的關鍵,而文體研究是圍繞著這一核心加以開展。任何一種文體皆非靜止且一成不變的抽象物,而是隨著時間與空間發展演化,有著歷時的變化與共時的差異。本文以何氏語林對世說體裁的因創為研究課題,為何氏語林的文體研究作初步的思考。本論文關注語林類目的設置在外延與內涵有何變異?何良俊對世說體裁意識的自覺,表達了撰述主體何種匠心與時代的精神?試圖通過何良俊的學術思想與何氏語林成書的因由,以及何氏語林在體制方面的因革,所呈現的體裁意識二途,探討何氏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一方面突出何良俊對世說的理解,從傳統的固定性轉向開放性。二方面彰顯何良俊通過撰述語林對世說體裁的因創,顯現讀者的能動性,在體例的變革以及類目的既定與變化中,闡述主體意識和意願的意向性活動。三方面指出何氏語林通過不同常規慣例的組織,構成反映對象,越過世說既定的視野,從而獲得了一種新的詮釋視野,為世說之經典性增色。二、 何良俊及其何氏語林(一) 何良俊之生平與學術取向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一字登之,號柘湖居士,自署青溪漫士。松江華亭人,世居濱海柘林。何良俊出身書香世家,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曲論家、書畫鑒賞家,也是藏書家,主要活動於正德、嘉靖與隆慶三朝。何良俊少而篤學,專勤於學問,好談兵,以經世自負,但其制舉之途並不順遂。雲間據目抄載:耽嗜古文。博綜九流。研味四始。兼抱經濟。思效一官。竟以數奇。僅拔貢太學。宰相憐其才。起家。拜南翰林孔目。甫考滿。即謝官歸。縱浪烟霞水石間。 范濂雲間據目抄,卷一紀人物,收於叢書集成三編,頁387。何良俊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得援蔡羽的先例,授為南京翰林孔目,以明經起家管詞林。翰林位列清職,何良俊滿腔經世之謀略,鬱鬱不得施展,故辭官歸里,縱放於山林烟水之間。覃志著文以修謹自勵,所著有何翰林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行于世。明開國以來,所用者漢朝之典章制度,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制舉選才獨尊朱學,使得明初百年思想文化深陷八股制義宏揚聖教的思想拑制,以及歌功頌德、雍容典麗,缺乏生氣的文學氛圍的桎梏。自弘治以來,王陽明(1472-1528)倡為心學,張揚主體精神,士人的心態由甘於因循變為迫切要求變革,陽明心學原有作聖之志的狂者胸次,在政治上要求興利除弊,在文學上也朝革故鼎新,倡明學術,扭轉士風之途前行。明中葉的時代潮流,一方面針對時人高者談性命,以宋人語錄為祖,卑者習舉業,抄策論,惟宋人是從的學風,大加抨擊。強烈指出宋人不足效法,於是跨越元宋,直追漢魏隋唐,出現復古之風。另一方面出現務博、喜新、好奇與趨異的態勢,形成博識一派的學風,以糾空談性理,束書不觀的流弊,從楊慎、王廷相、唐順之以及較後之王世貞、胡應麟皆是博學的典型人物。明代學術思想由一統走向多元,摒棄僵化朝向活潑,文化由尚同向求異轉變,衍生雅俗二重交流的現象,其契機在弘治、正德之際,由於陽明心學的流行與李何諸子的崛起,復古成為明代最為壯濶而緜遠的學術潮流 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的律動,5:4,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7。何良俊是吳中之人,吳中自有其博學多藝的傳統,在明代中葉博學與復古的時代風潮下,吳中文士或倡以博學為古文詞,或倡博雅而主於經術,對科舉之弊與淺薄空疏之文風加以反抗。倡以博學為古文詞者,認為時文不足以盡人才,唯有博學於古而能古文詞,人才方出。倡博雅而主於經術者,針對理學的空談心性,主張經世致用;對理學的束書不觀,主張重視學植,博覽務實,以糾時弊 龔鵬程晚明思潮,第九章經學、復古、博雅以及其他,1994.11,初版。臺北:里仁書局,頁329-340。何良俊的學術屬於倡博雅而主於經術者,除了繼承吳中博學多藝的傳統,學識遍及經史子、漢唐宋諸文集,還有小說、道、釋、曲律、書畫碑帖之類,對楊慎博洽之說,主張多聞多見,尚博尚實,提倡博雅之學,尤為推崇,此於何良俊所撰述的四友齋叢書中,對楊慎之學術多所稱述,可見一般。倡博雅乃是為經術張目,如其四友齋叢書載記史者有十二卷之多,其於史一開章明義便言,史之與經。上古元無所分。,其於子一言:自六經之外。世之學者。各以其道術名家。雖語孟學庸皆子也。但孔子之學最正。而其言與六經相參。當與六經並行矣。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之五,史一;卷之十九,子一。1997.11,一版三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頁41,163。凡此皆主張博學應回歸儒家原典,何良俊之學術特重經學不言可喻。何良俊特重經學的表現,首先是對談理性者與工文辭者各執一端有所不滿,進而加以糾謬。其於經四有言:今世談理性者。恥言文辭。工文辭者。厭談理性。斯二者皆非也。蓋文以紀記政事。詩以宣暢性情。此古之文詞也。後世專工靡曼。若春花艷發。但可以裝點景象。於世道元無所補。及其浮艷之極。或至於導欲宣淫。若夫談理性則玄虛要眇。間有能反觀內照。則澄汰之功。於身心不無所補。然其靜默之極。遂至於坐忘廢務。夫宣淫導欲。過止一身。坐忘廢務。禍及家國。而況乎理性未易窺測。苟有毫釐之差。乃所謂以學術殺天下者此也。則亦豈細故哉。故學者莫若留心於經術。夫經術所以經世務。而況乎成性存存之說。精一執中之傳。使後世最善談理性者。亦豈能有加於此哉。(卷之四經四,頁30-31。)文中指明:學者不應拘執於談理性與工文辭的一偏之見,若拘執於工文辭中,過僅止於一身,但談理性者,沉溺於心性之空談則有以學術殺天下之毒害。為免此二端偏頗之禍患,莫過於留心經術,得以經世務。何良俊對經術之留心,主張註疏不可盡廢,須由章句訓詁入手,回歸訓詁名物的漢學。其於經三明言:太祖時。士子經義皆用註疏。而參以程朱傳註。成祖既修五經四書大全之後。遂悉去漢儒之說。而專以程朱傳註為主。夫漢儒去聖人未遠。學有專經。其傳授豈無所據。況聖人之言廣大淵微。豈後世之人單辭片語之所能盡。故不若但訓詁其辭而由人體認。如佛家所謂悟入。蓋體認之功深。則其得之於心也固。得之於心固。則其施之於用也必不苟。自程朱之說出。將聖人之言死死說定。學者但據此略加敷演。湊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書為何物矣。以此取士。而欲得天下之真才。其可得乎。嗚呼。(卷之三,經三,頁22)文中指陳,經義應以註疏為首要之務,參酌傳註以成經術。但攻舉子業者目中僅見程朱傳註,視經義註疏為無物,門弟子又蹈襲其師說各立門戶,往往流於任意解經或改經,以至形成穿鑿附會,蹈空尚虛的空疏之弊。為糾此弊,何良俊倡言復漢學之古,推崇漢人說經皆有師法,去聖人不遠,其章句註疏不泥文字,經義於言句之外,自出意見而不失本旨,為學者體認悟入之門徑,不但能悟入於心且能深施於用。 何良俊倡博雅而主於經術之學,並非借資書卷以為文糧,乃是力主博雅以經學為要務,抨擊宋人說經失之支離拘執,不但推崇漢儒章句訓詁之學,直言學者若要讀經。先須認字。認字不真。於經義便錯。(卷之一,經一,頁2)提倡讀經識義,須以訓詁註疏為入門之途徑。並且主張理學不外於經學,其於四友齋叢書經一開章明義地指明:經者常也。言常道也。故六經之行於世。猶日月之經天也。世不可一日無常道。猶天不可一日無日月。世又有喜談性命說玄虛者。亦經學之流(卷之一,經一,頁1) 此為何良俊學術特重經學做了最佳的注腳。除此之外,何良俊經學所復之漢學,不但力主回歸訓詁名物章句,對經世致用的傳統尤為側重,故對宋世名賢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及明代薛文清、陳白沙、吳康齋、王陽明等儒者,言學而本之經術以求實用,不空談心性而長於經術,識為有用之儒,彰現何良俊經世實學的色彩。(二) 何氏語林之成書 何良俊所編述之何氏語林(或稱語林),據何良俊與文太史衡山書請求為語林作序,其文自道:良俊編輯語林三十卷,大率依倣世說,實二十年精力所成。 何良俊何翰林集,與文太史衡山書,卷二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14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77。,何良俊費二十年之精力,依倣世說而成三十卷之語林,其用力不可謂不深。據卷首文徵明序文之落款為辛亥四月之望,成書當於嘉靖三十年(1551),此為何良俊入仕之前所作,文中突出以經術自任的胸次,主張孔子克己復禮為仁,強調主體道德修養以安邦治國,以成事功的經世意圖。何良俊語林一書,沿用裴啟語林之題名與世說之體制,取材史傳、詩文軼事,兼及說部之文以成書,載記兩漢以迄宋元之理言遺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何氏語林之成書言之甚詳,其文載:何氏語林三十卷。明何良俊撰。良俊有四友齋叢說。己著錄。是編因晉裴啟語林之名。其義例門目。則全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藍本。而雜採宋齊以後事迹續之。併義慶元書共得兩千七百餘條。其簡汰頗為精審。其採綴舊聞翦裁鎔鑄。具有簡澹雋雅之致。視偽本李垕續世說。剽掇南北二史。冗杳臃腫。徒盈卷帙者。乃轉勝之。每條之下。又仿劉孝標例。自為之注。亦頗為博贍。其間摭拾既富。兼有牴牾。如王世懋讀史訂疑所謂以王莽時之陳咸為漢成帝之陳咸者。固所不免。然于諸書舛互。實多訂正。如第二十二卷。紀元載妻王韞秀事。援引考證。未嘗不極確核。雖未能抗駕臨川並驅千古。要其語有根柢。終非明人小說所可比也。 何良俊何氏語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首。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七編。文中言及何氏語林之書名、體例、選材及其評價。首先,就何氏語林之書名而為言,何良俊撰語林,既不用續世說,亦不用新語為題名,乃是對體裁具自覺意識。宋孔平仲之續世說記述之內容多為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國的帝王將相官吏及文士之事跡,故事大多采自正史筆記與雜著,依時代斷限而言,實為繼世說新語而來 孔平仲續世說,。何氏語林不用新語之名,乃是有見於唐劉肅大唐新語內容以唐代歷史人物的言行故事為主,記載時間起自唐初,下迄大曆(766-779)為止,多取材於唐代國史舊聞,所記為一朝之事。而何氏語林所載記之時限,並不局限於單一朝代,不具斷代史的性質。何氏語林為何不以新語為題名,而因裴啟之語林為書名?主要的因由有三:其一是有感於世說輕詆所載,裴啟語林被廢棄的故事。世說文學與檀道鸞續晉陽秋皆盛稱,語林之言語應對多可稱者,又為時人所好,流行於當朝,却因謝安都無此二語,裴自為此辭耳一語而遭廢弛,何良俊對此感到婉惜。語林所記大多於史有據,雖有臆斷之辭,但未妨害其繼承史傳文學與語言簡練傳神的藝術價值,何氏語林之正文與注文引語林者有之,甚或於賞譽第九上杜弘治條後加上評語,世說曰。有人目杜弘治標鮮清令。盛德之風。可樂詠也。語林曰。有人目杜弘治標鮮甚清令。初若熙怡容無韻。盛德之風。可樂詠也。二說與此並小異。(卷十六,賞譽第九上,頁9)何良俊標記出二書之載記並無懸殊之別,突出裴啟語林的價值,此書更不應因謝安輕率之否定,便慘遭廢棄,而湮沒於歷史洪流之中。故將所編述之世說體作品,以語林名之。其二是裴啟語林內容雖以魏晉風流之載記為主,但其中不乏對時政與世族權宦及名士之譏責,涉及抨擊時政,譏責權宦,揭露名士偽情好名。語林一書具東漢以來清議之遺風, 許軍裴啟語林亡佚原因考,11:2,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處士橫議之取向與與何良俊鼓吹經術之學術取向有暗合之處。其三何氏語林之撰述,並非採取接續世說新語的視野,而是具有增廣以存故實的主題。其於言語第二上有言:余撰語林。頗傲劉義慶世說。然世說之詮事也。以玄虛標準。其選言也。以簡遠為宗。非此弗錄。余懼後世典籍漸亡。舊聞放失。苟或泥此。所遺實多。故披覽羣籍。隨事疎記。不得盡如世說。其或辭多浮長。則稍為刪潤云耳。(卷四,言語第二上,頁1)世說選材之時限,事起後漢,止於東晉。語林之取材時限,除却與世說有所重疊外,在東晉之後以至宋元之朝代,其學術文化各具特色,為免故實之亡佚與表彰各時代之文化特色,自難在文體上全從世說。而且何氏語林的撰述意圖,陸師道於何氏語林後序明言:元朗之志。扗於法戒。則不得不兼取久近而具列焉。耶律蒙古。近而可徵。盖所謂商監秦喻也。惡得而舍諸若夫其文則史。隨世汙隆者。又安能盡汰之哉。元朗之敘言語篇。固自謂玄虛簡遠。不得盡同劉氏。覽者可自得之矣。元朗著述大方巳詳文序。予獨論其與世說所以同異者著之。亦矣見作者之苦心云爾。(何氏語林,卷末)文中表明何良俊撰述語林之意旨在法戒,故隨世之隆汙兼取近代之文史故實以明法戒,此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刻畫名士,賞鑒才情,遠實用而近娛樂之創作旨趣有所別。何良俊在千載之後廣世說之作,繼承清議的流風餘響,將所編述之世說體,因裴啟語林以為名,與裴啟處士橫議之精神,遙相呼應。其次,就何氏語林之體例而為言,可分四點加以闡述:其一是門類的設置,何氏語林採取世說新語的撰例,以人為主,記言為要,採集兩漢以至宋元之正史、傳記,筆記雜錄及山川地理之著作中瑣聞軼事,剪裁刪汰,分類編次以成書,將二千七百餘條的文獻,依分門隷書,以類相從的分類標準,隸屬於三十八個門類,除言志與博識為何良俊所創外,其餘悉依世說之類目,唯類目之間次第的安排與措置有所變異。其二各門類之前皆有小序,何良俊有鑑於世說門類之設置,讀者未易掌握其義涵,故於各門類之首,首創書明門類設置之意涵與旨趣的序文。其三各條文之下自為之注,世說之注文為劉孝標所為,孝標之注文體例謹嚴,內容浩博,對世說之流傳,具有重大的貢獻。何氏語林則是何良俊身兼正文與注文二者,以免事出二手,作述不同,二者有所齟誤之虞。其四是何氏語林在部份條目之後,書有何良俊曰或按等語,標誌何良俊對正文或事件的點評,抒發個人的識見,此例為世說及其他世說體之作所無,為何良俊特有之書例。再次,就內容選材而言,何氏語林的形制,不論正文或注文皆因循世說之舊,正文大多短小,注文為詮說之需,篇幅往往較長,唯考量存故實之需,何氏語林在正文與注文時而出現較為長幅之作,甚或有將文獻全篇收錄者。何氏語林的選材對象,由東漢至元宋的時限有所加長,所採錄的文獻子部居多,此中不乏讖緯、妖祥與記異之說,使得何氏語林不僅志人也不乏志怪色彩,要以人事為主,記異為次,此對世說依人而述,品第褒貶,全以志人的原則上有所突破。何氏語林在世說體志人的傳統下,人物類型轉多,不但因循世說載記名士的傳統,對於棲隱未名的人物及婦女之瑣語逸聞亦羅列其中。何氏語林的題材內容,受到世說隱性文本與正史傳記中間文本的影響,在正文方面,採世說正文者有三條。在注文方面,汲引世說與劉孝標之注文者,何良俊則已自行標明,其中劉孝標的注文為何氏語林大量抄錄。何良俊認為劉注具有高度的文學、史學以及文獻價值,有意藉此保存故實並提高劉注的地位。 胡海英何氏語林引世說新語考,4,2008,明清小說研究。最後,就價值與影響而為言,明人視何氏語林有羽翼世說之功,而且是後世續仿世說的典範之作。謝國楨江浙訪書記中說得好:因思元朗之書,自世說新語以後,繼之者雖不乏人,而語林編,實為傑作。蓋語林之作,非僅撮集殘叢,供人涉獵,而清寂澄汰,時有創見,足以益人之智慧。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局,1985.12,一版一刷,頁294、295。何氏語林的價值,在於編述體例方面的高度開創性,成為續仿世說的典範之作。其開創性可由兩方面來說,其一是何良俊一身兼正文和注文兩者,開啟後來編述世說體的敘事體例規範。其二是類目之前書明編選的理由和標準,為後來世說體作品在類目設置時,或回歸世說類目,或創新類目的重要理論依據。由於何氏語林成就之特出,王世貞將世說與何氏語林刪補而成世說新語補,此書一刊刻出版,掀起明代嚮慕與風從世說的巨浪。鄭仲夔於清言序有言:獨恠夫嘉隆以前學者,知有所謂世說者絕少,自王元美世說補出,而始知有所謂世說,然已非晉宋之世說矣 鄭仲夔蘭畹居清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24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由上文可知,何氏語林對明代世說之流傳以及續仿作品之興盛,有推波助瀾之功。三、 何氏語林的體裁意識 世說類目的設置標準,本身就是一個富含文化資訊的場,有著廣濶的闡釋空間。類目的設定,不僅僅是一種分類方法,而是一種封閉開放的結構,在長期文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規範,是一定形態的概念,受特定的歷史文化的制約。讀者藉由類目之設定把握文本的意義,續仿的作品亦據此展現作者主體對世說之理解,闡釋與運用,透顯文人士夫人格心理的深層結構。所以,對類目設置的探討,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何良俊語林對世說的體裁有著鮮明的意識,通過類目的增加、次第的更動、序文的闡釋以及論議的批點,彰現何良俊對世說的理解,闡釋與運用。(一)類目的增加何氏語林的類目計三十八門,當中三十五門的類目與世說全同,唯箴規一目變世說之規箴門而來,其內容並無大異。另則在三十六門外,多增言志與博識二門。 關於世說新語與語林在類目的因革,可參考文末附表:世說新語與語林類目釋義觀察首先,就言志第五而言,其內容多涉個人出處之志,言明鐘鼎山林人各有志,如其序文便言:嘗怪主父偃言曰。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昔人以果如其言痛之。嗚呼。斯殆其志之所安。又何傷焉。余歷觀古人性樂魚鳥。則以伊呂為管庫。口悅芻豢。則以巢許為卒養。靜躁懸殊。亦各從其好也。然眾言淆亂。當取衷於聖人。求之孔門。則由之勇。賜之辯。其或心存民社。志在禮樂。非不可以與建事功。並垂竹素。而夫子獨曰。回也多財。願為之宰。又吾與之歎。獨於曾點。何耶。此則志之高下得失。槩可見矣。(卷十,頁1)文中載明:人之出處各適其性,或入世兼濟天下,如主父偃、子由、子賜輩,最後或垂竹素,或為五鼎所烹食,唯求志之所安,故終不悔也。或如伊呂、巢許茹芝采薇而食,以卒養天年,適己之性,悠遊林下,亦樂在其中。至如孔子與點同之志,若政治清明,四海昇平,使幼有所長老有所養,則風乎舞雩詠而歸,何樂而不為?於此可知,何良俊所求之志以孔子、曾點為依歸,若未果即標舉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出處原則。何良俊於言志梁敬叔條有云:梁敬叔自負其才。鬱鬱不得意。登山遠望。輒嘆自言曰:大丈夫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其不然閒居足以養志。詩書足以自娛。州郡之職徒勞人耳。(卷十,頁5)文中在志向之抉擇中,彰現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出處原則。另如或勸皇甫士安條(頁12)與郭景純條(頁16)皆對志以適性為宗有所張揚。何良俊在言志中,一方面標榜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出處原則,彰現一己強烈的經世意圖。一方面又高言鐘鼎山林之抉擇,隨性之所適而定。所以梁敬叔州郡之職徒勞人耳的決定,與何良俊任翰林後,未能發揮經世之志而告歸,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此一適性自得的意識,符應了明代心學流衍後,在個體意識高度張揚下,追尋主體自由,生命向度的取捨,以適己為務。何良俊將言志置於孔門四科之後,方正之前,彰現了貴生全性的意識。其於馬季長善鼓琴條載:馬季長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關西道殣相望。季長既饑困。乃歎息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卷十,頁5)文中直標生貴於天下,此貴生全性的思想根源來自於莊學。何良俊對莊學多所欣慕,不但列莊子為四友之一,更在四友齋叢說子一及釋道三卷中,對莊學多所推崇。何良俊對於出處之志的抉擇,再度彰明自適的取向,志之所擇自然應守儒者之節,但若於生命有所危害,守儒者之節則非其首選。此與明中葉自適文化有相呼應之處。是故何氏語林創立言志一門,並將之置於第五門,實具深刻的作者主體意識以及豐贍的文化意蘊。其次,就博識第十四而為言,其內容有災祥變異之說、殊方異物、神仙妖魅、歷史典故以及對博識之人的稱許等,整體觀之,近志人小說中博物一系,但就何良俊博識的序文觀之,實則推尊博識,視為學道者必備之門徑。序文曰:孔子語子貢曰。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則孔子果不貴博識耶。及觀萍浮楚澤。隼集陳庭。異鳥舞郊。羵羊出井。茍非博識。誰為辯之。夫孔門見道。莫過顏子。顏子之有得於孔子者。莫過於喟然之歎。今觀其所稱高堅前後。與夫卓爾末由。皆形容道體之妙。若夫孔子之善誘。與顏子之善學者。唯博約二語而巳。盖二者互相為用。不可廢也。不然。則其告子貢者。語一足矣。其所貫者復何物耶。後世舍博而言約。此則入於釋氏頓悟之說。道之不明也。夫何尤。(卷二十一,頁8。)文中指出,孔子貴博識,欲明道須博約二者兼備,若舍博而言約,道則不明。何良俊之所以發此言論,乃是有見於談心學者,不事讀書窮理,束書不觀;從理學者,所讀之書皆是經生字句,字義之從違,拘執經義,一切視制舉所需而定,形成宋明理學封已守殘,蹈虛尚空的學風。何良俊於四友齋叢說經一至經四中,對宋明儒談性命說玄虛者,多所論議,為矯理學空疏之風,特為標舉博識的重要。 何良俊於四友齋叢說經四有言:蓋德性乃吾所受於天之正理。尊者。所以體而全之也。若欲全此德性。必待學問以充之。問學而非廣大。則規模狹隘。將泥而不通。故必致廣大。廣大者易至於闕略。故必盡精微。(卷之四,頁36)上文彰明,欲全儒家之德性,須以學問充之,而學問又必須廣大而精微,方可體道,再次聲明博識為學道不二之門徑。其於何氏語林於唐太宗立晉王為太子條亦載:唐太宗立晉王為太子。時有飛雉數集宫中。帝問是何祥。禇遂良曰。昔秦文公時。有陙子化為雉。雌鳴陳倉。雄鳴南陽。陙子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雄諸侯。始為寶雞祠。漢光武得其雄。起南陽。有四海。陛下本封秦。故雄雌並見。以告明德。帝曰。人之立身不可無學。遂良所謂多識君子哉。(卷二十一,頁16)上文故事進一步揭示,博識不僅是學道之門徑,更能發揮經術以致用。禇遂良之博識,不僅解唐太宗之惑,而且為帝王進明德之言於經世濟民多所裨益,實為博識以經世致用最佳之明證。(二)次第的更動世說類目的設定,由名稱至次第之排列是否具有九品中正制之等第高下之分,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寧稼雨世說新語類目設定的思想旨歸何在?,2,2000,天津社會科學。何氏語林依仿世說體制,門類若無價值判斷之意識存焉,何以不依原門類之次第?觀何氏語林之門類次第,除了多出立言第五與博識第十四自有措置外,其餘類目在次第之變動不可謂不少,若言何良俊於編述之時,並無先後重輕之意識,實無法解說次第多所更動的現象。何氏語林前後次第有所調動者,約有九門,其中調動最為巨大者有棲逸、賢媛二門。茲說明之。首先,就棲逸第十二而言,此類目之次第前移七門緊接箴規之後,所錄之條文計103條,相較於現存世說17條之數,增長六倍之多。棲逸所錄者多棲身山林,隱居賦閑,載記六朝逃名而隱的處士以及唐宋時吏隱者,棲逸山林者非關兼濟天下之用,良俊何以特為標舉?其於序文曰:世言隱士率多避世。不然。夫古有鑿坏築巖之徒。漢興猶傳東園綺季。東都有嚴光周黨。斯其人。豈必盡衰世哉。蓋鍾鼎丘園。亦各其性生也。惟有道之君。優顯異節。隱士乃著。若汙濁之世。雖神龍威鳳。猶隱鱗藏羽。則隱士常數倍於平世。由不自見史傅所載什一耳。余所取不必盡巖藪之士。蓋達情任運。冥心出處者。庶幾孔子之所謂時。古稱陸沉金馬門。即藏史漆園。皆遁世也。其視後世以終南為捷徑。既專一壑。聞車馬而驚猜者。相去何如哉。(卷二十,頁1)觀上文何良俊標舉棲逸者之意識可分三方面來說,其一是隱士並非僅見於衰世,何良俊認為天地蔽賢人選擇避世,自古有之,但後人出處之抉擇,多因鍾鼎丘園各因性而生,再度彰明言志所論出處隨性之意識。如趙景深隱燕南條載:金章宗賞趙景深之志趣,欲召之命官,趙景深辭曰:臣僻性野逸。志在長林豐草。金鑣玉絡。非所願也。況聖明在上。可不容巢由為外臣乎。上益奇之。賜田千畝。復之終身。(卷二十,頁28)此中說明了隱士於清明之世,得以適性悠游林中,完其清節。其二隱士之見於後世者什不一二,隱士若非逢有道之君對其清節表彰有加,以垂竹素,往往湮沒於荒煙蔓草之間。何良俊高標棲逸之目,實有意為汙濁世中之隱士立傳以揚清節。如孔極侍朗朝廻遇雨條載:孔極侍朗朝廻遇雨。避於一叟之廡下。延入廳事。叟烏帽紗巾。逢迎甚恭。因備酒饌。一一精好。孔公借油衣。叟曰。某寒不出。熱不出。風不出。雨不出。未嘗置油衣也。孔公不覺忘宦情(卷二十,頁28)文中載記一叟,有彰明其清節之意。其三言明棲逸所錄未必皆巖藪之士,凡具達情任運。冥心出處之胸次者,即使是吏隱,亦不失隱者之清節。如白傅分司東洛日條,載記白居易與佛光以葉舟於霰雪微下時出游,展現山林之逸趣,使盧簡辭一見而嘆其高逸。(卷二十,頁28)此文表現白傅達情任運。冥心出處之胸次。何良俊認為隱只要是順勢適性,具有內在冥心摯情之發動,不必粗衣蔬食,身居巖藪方得謂之隱,吏隱市隱於出處的情境變換中,表現得進退合宜者,不但可視為出處得之時者,對隱之清節亦不少虧。其次,就賢媛第十七而言,此類目之次第前移五門置於夙惠與容止之間,所錄之條文計21條,相較於現存世說32條之數,減少三分之一。何氏語林一方面刪汰魏晉具才智之女子,改絃更轍,以德行為入列賢媛的首要考量。一方面將賢媛次第前移至容止之前,彰現德行蘊於中,自有威儀行之於外。故賢媛雖列具才智女子之事,但以載記高行之女子為宗,高行者或具賢行,或具清節,或具婦德,此與世說賢媛標舉才情之意識,大相逕庭。何良俊於序中言:夫無非無儀。女婦所貴。然觀王儒仲樂羊子之妻。與孟德耀辛憲英諸人。其深識高行。世所稱賢者。尚不敢輕擬。又豈可以一切少之哉。若蔡文姬辱身北庭。君子恥之縱文才卓出。又何稱焉。(卷二十二,頁12)文中表明才智與高行相較,高行尤為可稱,如儒仲妻與樂羊子妻之善守清節,為世所不可少者。何良俊賢媛篇以女子具高行清節為要,實有意識突出德性之要,此又回歸儒家封建倫理之途,與經世之思想有聲氣相通之處。(三)序文的闡釋何氏語林各門類之前書有序文,為何良俊首開其例。序文的撰寫,寄寓作者對各類目詮釋,故其中蘊含深厚的作者意識,是作者表達意向性行為的最佳途徑。何氏語林序文的闡釋可由序文的內容、敘述的模式以及意識的突前三者加以說明。首先,就序文的內容而言,序文主要是對類目作溯源之研究,述明各類目編選的理由、標準及特點。如文學第四載:仲尼之徒。身通六藝者七十二。而以文學顯者二人。可不謂難哉。子夏序詩。與六經並垂宇宙。何可掩也。獨子游無所考見。說者以為南方之學。得其精華。嗚呼。夫文與義。皆天地之賾也。茍非得其精華者。曷足以與此。後世言有枝葉。若與古少異矣。然覽其豎義綴文。理榦辭條。蔚然並茂。非有義根。曷從生哉。枝葉雖繁。又烏可少也。余故摭其最者。著之篇。使來者得以觀焉。(卷七,頁1)序文一開頭便追溯至孔門四科中入文學類目之難,接著標舉文與義為天地之所賾,得文之精華,則可與六經並垂宇宙,而文之精華在豎義,故文學第四之編選以著義為考量準則,所以正文多涉博綜經史與三教會通之義,漸次突破世說文學以清談與詞章專擅之場,彰著文學經世之企圖。何氏語林各類目序文的內容大抵不出編選的理由、標準及特點。其次,就序文的敘述模式而言,何氏語林序文之敘述,首出聖人的言論與經典的記錄,其次對門類進行歷史與心理淵源的闡述。可借政事第三加以說明,其序文載:孔子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此因子產遺訓。故言承敝易變之道。大率如此。余觀孔子雅言。及古稱循吏。炳煥竹素者。何嘗用猛哉。太史公曰。奉法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斯言是矣。善哉劉真長之言曰。古之善政司契而已。豈不以敦本正源。鎮靜流末乎。此語可著令甲。苟用此道。雖聖人之篤恭玄默。何以加諸。(卷六,頁1)序文以孔子與子產之遺訓,說明治民者,以政之寬猛相替於承敝之時知所易變。接著依據歷史之殷鑑與施政之例,標榜古之善政,司契而已為治政之敦本正源之所在,治民若能善用此道,則聖人可篤恭玄默,無為而治。何氏語林各類目序文的敘述模式大抵若此。最後,就序文意識的突前而言,何氏語林在世說的背景下,經世意識的突前,使得世說從遠實用近娛樂的的固定性傳統,通過門類序文不同常規慣例的組織與論釋,構成鮮明經世意識的映象,越過世說既定的視野,轉向實用的開放性革新。尋繹何氏語林三十八類目的序文,所涉及之意識的突前有經世、適性與編述主體之識見三者。其一在經世方面,此類兼濟天下的經世企圖,是何氏語林最為突出的意識,直接與經世相關者有八門,間接述及者有八門,幾近全書門類的一半。經世意識或如方正第五以君王宜親賢臣遠小人加以標記;或如賞譽第九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以興風俗負世道之責,有所寄託;或如寵禮第二十三,疾呼請士禮賢,以復三代之風。除此之外,經世意識最為突出者非政事第三莫屬,正文所載記者皆為古之善政,司契而已、清廉簡約、禮賢尊能之類。其二在適性方面,由於人非聖人難能兼存出處,故出處的抉擇視己性之安適而定,倡言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夭也。(卷十一,頁3)關注適性之道,順適一己自然之生性,此與世說展現天地閉,賢人隱,脫却名教而任自然之性的內涵有別。何氏語林所言順適一己之性的意識,出於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名教意識,主張能夠達情任運,冥心出處,鐘鼎山林各安其志。此一適性意識不但未脫棄名教,甚或名教在出處的抉擇中,具有優先性,只要不傷生害性即可。世說與何氏語林之別,見任誕第二十五之序文可知,其文載:世所謂任誕。其孔門狂者之流與。孔子傳道不得中行而思其次。必也狂狷乎。豈不以狂者志意高遠。易於入道耶。自東漢尚清名。好為詭激之行。魏晉以來。又喜言莊老。一時如嵇阮輩。以率情任性為得大道之本。其後院孚謝鯤之徒。咸共祖述。浸以成風。觀其脫落禮教。不持名檢。固多可非。然能皭然塵埃之表。舉天下不足廻其顧。則豈流俗所能庶幾乎。奈何世無孔子。莫為折中。以斯人卒於狂也。惜哉。(卷二十五,頁1)上文指出,嵇康阮籍任誕之人,以率情任性脫落禮教,不持名檢,其不苟流俗之行雖為後人所欽慕,但以狂誕消磨一生,殊為可惜。若能得孔子之聖人加以折中其性,則可得狂者以入儒道傳名教。任誕所載不乏有事功但言行疏狂者,如王敬弘(頁9)、房玄齡(頁13)、賀知章(頁14),尤其晉文帝大親愛阮嗣宗條載記,文帝從阮籍東平太守之請,阮籍至府舎,十餘日便使教令清當,又復承驢而去。(頁2)凡此皆彰現何良俊,適一己之性,安一己之志的適性之道。其三編述主體之識見方面,何氏語林突前的意識以經世與適性為經緯,而以脩德為基調,正文時時閃現德行之光。序文當中直接標舉脩德者十七門,由德行的不同側面,昭著德性之綱常。此十七門除却德行第一為論德行之專章外,其餘涉及德行層面,有君子貴誠、反求諸己、克己復禮以及明善惡別是非等。德行第一序文明言:士有百行。焉能以一槩取哉。狂狷殊途。均能厲聖。剛柔異稟。善克則中。百慮一致。要本於德爾矣。(卷一,頁1)文中指陳,稟性有剛柔,言行有狂狷,若能善克中德,則能厲聖,揭示脩德以厲行內聖外王之道。何氏語林德行,遵從儒家傳統之道,以修齊治平為行止之綱領,此與世說德行之蘊含大相逕庭。世說德行雖以傳統儒家倫理為內核,實則採取游離政治的取向,包容放任為達的人生態度,展現魏晉文化游離儒家傳統之面貌。何氏語林德行中多載記仁義謙讓如高文通仁義遜讓,風行草偃之事(頁4);庾元規動由禮則(P22)之類。另如張安道與歐陽文忠條,堪稱何良俊突前德行意識的典型,其文載:張安道與歐陽文忠。素不相能。安道守成都日。文忠為翰林。蘇允明父子。自眉州走成都。將求知於安道。安道曰。吾何足為重。乃為作書辦。使人送至京師。謁文忠。文忠得明允父子所著書。亦不以安道所薦為嫌。大喜曰。後來文章當在此耳。即極力推挽。天下高此兩人(卷三,頁14)觀此則故事令人為之動容,張安道與歐陽文忠雖有嫌隙,但不因人廢言,以公是公非為念,二人之其節操不但為天下所推崇,更達至脩德以厲行內聖外王之道。(一) 論議的批點,何氏語林除正文注文外,又有論議的批點,在世說體之作中,僅此一家。何氏語林中的論議計十條,分別以何良俊曰、良俊按、按及世說曰作為標記,觀其內容,與所用之標記無必然的關係。論議內容大可區分為補述闡發類目者有二條、文獻考述者三條、暢論識見者有五條。茲說明之。首先,補述闡發類目者,見於德性上與言語上。德行門中所列,乃是補充說明士雖有百行,但都不遺於細小(卷一,頁1)。至於言語所載,乃是說明為泥於存故實之需,以及廣閱群籍,隨時疏記,故於正文之語體,難免辭多浮長,未能全同世說言語之精簡清雋(卷四,頁3)。於此再度彰現編述者對體裁意識的高度自覺。其次,就文獻考述者,分別見於賞譽上、賞譽下及賢媛。賞譽上所列為文獻說明之類,羅列世說與裴啟語林對杜弘治標鮮清令之記載,指出何氏語林與二者並小異耳(卷十六,頁9)。賞譽下及賢媛何良俊發揮史學家之本色,為劉慎虛(卷十七,頁14)與王韞秀(卷二十二,頁3)的生平考述,針對正史傳記的載記作精彩的考辨。於此可見何氏語林具博識之特色。最後,暢論識見者,占論議批點條文的二分之一弱,此五條文分布於言語上政事雅量品藻以及侈汰,當中唯有雅量與侈汰抒發何良俊對正文人物的品藻,一為對韓魏公偉度之讚嘆(卷十四,頁20),一為對韋陟奢縱無檢之行,感嘆鳳德之衰(卷二十九,頁20)。其餘三者皆對正文或注文有所駁辯。其一言語上駁辯朱穆公叔著崇厚論事,一方面倡言朱穆性雖矜嚴疾惡,其崇厚之作敦聖賢之德,厚人倫之風,二者並無牴牾之處。二方面認為貞士孤而不恤,不足立教訓俗,所以據此特將崇厚論全文著錄卷四,頁3)。其二政事針對桓溫對孫盛貪黷之狠籍,因其高名不罪再三,多所糾責。何良俊認為仕宦者不但要廉潔自持,對贓賄狼籍,更須力劾,以免放蕩致隟,而殆忽政刑(卷六,頁9)。其三品藻對華歆、邴根矩與管寧三人一龍之次第多所駁辯,一方面以令德為品藻標準,重新排定三人之次第,認為管應為龍頭,邴為龍腹,華為龍尾。二方面以華歆失節事二姓,所以由龍頭下貶至龍尾(卷十八,頁4)。據此,再度彰現何良俊高度的尊德意識。四、 結語文體是一種變動的存在,其發展變化,一方面資於故實,繼承既有文化的傳統,一方面酌於新聲,因應當代思潮做出相應的變化與翻新,通過二者的辯證,文體有所發展,最後出現嶄新的文體。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在倡博雅而主於經術的主體意識下,通過類目的設定,在既定與變化的情形中,以經世為經,適性為緯,德行為基調的視野,召喚世說新語,彰著何良俊對世說新語獨到的理解、詮釋與應用。文化在歷時的進程中產生變化,人們的期待視野與闡釋程式亦隨之改變,何良俊語林廣世說的編述,既不純粹是主體,也不純粹是客體,而是探討經典與編述者意識的交匯點,即編述主體在創作上表達為一種具有意識和意願的意向性行為,將意識突前向客體的背景投射,得以通過意向性活動而重新建構經典的世界。在繼承和創新不斷衝突、不斷相互平衡的辯證運動,經典永遠通過重新解釋而獲得更新,而每個時期,因應時代文化的需要,經典之作亦不斷地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