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通讯2011年第一期 -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77243490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工作通讯2011年第一期 -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学工作通讯2011年第一期 -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学工作通讯2011年第一期 -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第1期(总第78期)目录 2011年 4月 15日校领导看望教育实习中的07级公费师范生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网址:编委会主任:陆靖副主任:戴立益编委(按姓氏笔画)万明霞 王玉琼 朱国华李世昌 杨宗源 沐 涛谷人旭 陆 靖 陈灵犀周 彬 周忠良 桑 标顾伟列 黄 欣 雷启立戴立益 濮晓龙 文字编辑:代伟地址:闵行校区办公楼209电话:54344642电子信箱:wdai教学要闻 2010年本科教学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3我校召开第九届教学委员会全体会议 7陆靖副校长到昆明成都看望实习公费师范生 8学期末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8学特学院开展“走进课堂望、问、切” 9心理学院老师走访实习学生 9信息学院召开10级计算机免费师范专业座谈会 10三尺讲台展风采历史系举行本科教学技能大赛 10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基地”签约 11叶澜教授指导我校在昆明成都的实习生 12用爱心回馈教育首届能达奖教金、奖助学金颁奖仪式暨捐赠仪式在我校举行 13 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14 工作简讯他山之石院系来风9月28日至30日,校长俞立中、副校长陆靖分别到市西中学、宜川中学、曹杨中学、曹杨二中、华东师大二附中、晋元高级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中国中学等实习学校看望了参加教育实习的07级免费师范生。 俞立中、陆靖对各实习基地学校表示了感谢,并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师范生的评价和对师范生培养的建议。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纷纷表示:这届师范生从教意识非常强烈,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非常勤奋,能主动地融入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专业素质高,掌握了比较前沿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技术。 俞立中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广泛了解学校的各项活动,多向指导教师学习请教,多与实习学生交流,了解中国教育的实际。第二,要在实习过程中,弥补自身不足,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优势,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第三,要重视教育实习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学会反思,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师范生们也表示要充分利用这次教育实习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辜负学校和国家的期望。 教务处与相关院系负责人也陪同前往。(吴成领)- 7 -2011年第1 期(总第78期)2011年4 月 15日 教学工作通讯 教学要闻 学生风采格 言教学工作通讯 2011年第1期(总第78期)目录2011年 4月 15日赵梦然同学获全国“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特等奖 24音乐系管弦乐专业学生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 26 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建设 27立定杏坛 遨游学海2010年本科教学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我校2010年度本科教学表彰大会12月29日隆重举行。校领导俞立中、朱民、庄辉明、陆靖出席大会。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各实体院系负责人、分管教学领导和教务员、获奖师生代表等参加表彰大会。大会表彰2010年度国家和上海市精品课程项目2010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左起)朱瑞良、郑祥民、张际平、周兢 大会首先表彰了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师获奖项目。本年度我校共有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郑祥民、许世远教授)、国学专书系列讲读(胡晓明教授)、运动解剖学(李世昌教授)等3门课程入选本科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由软件学院朱惠彪教授主讲的软件工程数学入选2010年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由张春柏教授领衔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和郑祥民教授领衔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入选了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生命科学学院朱瑞良教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郑祥民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张际平教授和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等人荣获201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大会颁发2010年度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大会颁发了“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中文系程怡、法律系黄欣、学特学院董放、心理学院崔丽娟、传播学院黄文达和马美龄、商学院倪峻、资环学院杨凯荣膺此项殊荣。大会还表彰了2010年度本科生获奖项目。我校免费师范生于龙娇、姚实在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分获物理组、化学组三等奖,获奖人次在所有参赛的40个学校中排名第三;东芝杯指导教师潘苏东、沈甸,爱尔兰国立大学交流项目指导教师魏葆霖等荣获师范生教学技能优秀指导教师奖。 大会表彰2010年度各类竞赛中的获奖学生今年又是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全面丰收的一年。大会对这些获奖学生代表进行了表彰,并请代表学校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报告交流的项目组负责人刘行同学向全校本科生发出“奋发学习、勇于创新”的新年倡议。今年,我校学生获得201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个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2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题邀请赛二等奖3项,第35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比赛金奖2个。同时由我校计算机系三名07级本科生组成的参赛队成功晋级第35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将代表我校参加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世界总决赛。校长俞立中为大会现场悬挂的对联“立定杏坛砥砺豪情洒教苑 遨游学海渐成栋梁柱长天”作出横批“教学相长”,并发表讲话。他首先向2010年本科教学获奖的教师和学生表示祝贺和感谢。他指出,本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010年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大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号召全校师生要把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和举措落到实处,要以更解放的思想、更开放的心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中,为华东师大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摇篮而共同奋斗。我校召开第九届教学委员会全体会议 2011年 第1 期 (总第78期) 教学工作通讯 教学要闻2011年 4月15 日 我校第九届教学委员会于12月29日召开了全体会议。校长俞立中、副校长庄辉明、陆靖以及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教务处部分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庄辉明主持。第九届教学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教务处处长戴立益围绕学校基本状况、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内容与举措等三个方面介绍了“985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方案。会议还通报了今年10月本科教学管理干部海外研修的收获和建议。陆靖在讲话中指出,尽管本科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不小的差距。他特别指出,学校教学工作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应对教学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挑战,要扎扎实实地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俞立中作了总结讲话。俞立中重申了本科教育在学校的核心地位,他在肯定本科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尚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定要解放思想,对本科教育整体制度进行改革;一定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教室等教学环境等各方面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转变;一定要让院系和教师真正参与,通过实施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教师激励多元化等途径,将改革的理念和措施落实到基层;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改革的成果并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全校师生合力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务处)陆靖副校长到昆明成都看望实习公费师范生 副校长陆靖一行10月27日到昆明第一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昆明第三中学,11月9日又奔赴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市田家炳中学、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成都市双流中学,看望了参加教育实习的2007级公费师范生。 陆靖对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的实习机会、指导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听取了实习学校教师的建议。 在和实习生的座谈中,陆靖希望师范生要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弥补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树立从教信念,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习结束后,学校将为师范生开设新课标系列讲座,强化师范生“三字一话”、板书设计等教学技能,全天候开放微格教室,供师范生训练使用。陆靖说,学校非常关心师范生的就业工作,师范生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优势,做好就业准备。 (吴成领)学期末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学期末本科教学工作会议12月29日召开。副校长陆靖、各院系分管教学副院长(副系主任)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戴立益处长主持。会上,教务处陈灵犀副处长布置了期末考试相关工作,并通报了本学期注册、成绩管理、学业预警、选课、多媒体教室以及新教务管理系统建设等教学运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要求。副处长秦虎围绕选拔、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对方案进一步改进完善。戴立益总结了2010年本科教学经费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经费分配、使用和监控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呼吁各院系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用在本科人才培养上,更加有效地支持和激励教师和学生。陆靖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学校提出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真正解放思想、抓紧解决好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真正发挥院系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他指出,深化改革是关键,规范管理也同样重要,我们要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保障学生利益出发做好管理和服务,将改革的理念和措施落到实处。(教务处)- 39 -2011年 第1 期 (总第78期) 教学工作通讯 院系来风2011年4 月 15 日 学特学院开展“走进课堂望、问、切” 实践讲堂 学特学院08学前教育本科实践讲堂第二讲于10月27日在田家炳教育书院艺体楼301室正式开讲。继应彩云老师的名师讲座后,第二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实验幼儿园园长邵乃济老师担任主讲,08学本全体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邵老师拥有30年教龄,每年听课100逾节,从园长的角度,真切地教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解读课堂,努力运用实践话语来处理课堂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使教学返魅”。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了解到,只有在长期的观察与互动中,经过实践的历练与积淀才能焕发教师与孩子的生命活力。 讲座中,邵乃济老师用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同学们信服“实践的积累才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根基”,使学生们在听讲座中不但收获了许多感悟,更领略到了一位名师名园长的个人魅力。(眭祯)心理学院老师走访实习学生心理学院郝宁老师和07级辅导员李燕老师一行11月11日前往建平中学与三林中学看望在那里实习的07级师范班同学。在建平中学实习的有黄灵丽、丁烨、樊琼和唐晓艳几位同学。该校心理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心理课的情况,以及几位同学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并对几位同学的实习表现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几位同学也谈了谈自己的实习体会。在旁听了唐晓艳同学的心理课后,郝宁老师在课后与几位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指导和建议。这之后,郝宁老师和李燕老师又赶往三林中学,看望在三林中学实习的杨金霖、熊燕、俞晨和张进珠四位同学。并旁听了杨金霖同学的心理课。三林中学离普陀区较远,几位实习的同学克服困难,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李燕老师还向几位同学转达了接下来的就业招聘会安排,以及目前师范生就业的政策,让同学们可以安心放心地完成目前的实习工作,同时提早做好就业准备。(心理学院)信息学院召开10级计算机免费师范专业座谈会11月3日下午2点,由辅导员罗艺主持的信息学院2010级计算机免费师范专业座谈会在一教205举行.孙仕亮老师与10级计算机班主任杨振宇老师采取了面对面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解答。 座谈会刚开始,两位老师亲切的微笑就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同学们踊跃提问,许多问题问出了同学们的新生。问题涉及到如何处理学生们将来的工作已经固定从而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们原来从未接触专业课方面的知识而产生的盲区,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更好的处理学习与参加活动而提升自我能力的时间分配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两位老师都分别给出来精彩的回答,其中特别强调师范生学习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们要打好自己的基础,在学习中不要怕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能力。老师们的回答让同学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在座谈会的后程,两位老师还向学生们讲述他们的大学生活,告诉学生们,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许多问题都是退一步,便能海阔天空,还有许多话语都引起了同学的共鸣。 由于时间的原因,座谈会只进行了一个小时,时间虽然短暂,许多同学们困扰已久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这次座谈会对同学们今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着不少启发与帮助。(张安军)历史系举行本科教学技能大赛三尺讲台展风采 历史系教学技术大赛3月30日下午3点拉开了帷幕。黄爱梅老师、李磊老师、陈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为未来的园丁们指点迷津。 首先由辅导员蔡慧贤老师为大赛致欢迎辞。她指出教师技术大赛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好地把握住机会。 大赛在李久玲同学的精彩讲课中正式开始了。参赛的八位来自2008级和2009级本科的选手,灵活地结合PPT、板书,给在座的各位上了一堂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历史课。选手们利用热点问题导入课程,灵动地联系中外历史讲课;PPT制作各有特色,选用的图片贴近生活,选手们能结合地图、表格对课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在与观众的互动上,选手们显得自然、娴熟,丝毫未见生涩。整场比赛气氛活跃,惊喜不断。 陈波老师和李磊老师分别对上半场和下半场比赛做了的点评,黄爱梅老师对比赛做了总结。评委老师对选手的表现普遍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在PPT的色彩对比度上陈波老师对选手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磊老师则指出要加强对课程重点的把握,黄爱梅老师对选手们增强学生主动性、课程延续性、问题的目的性等做出了指点,并对他们的教案做了详细的点评。 此次大赛,申超同学荣获一等奖,戴骋浩同学荣获二等奖,王奕攀同学荣获三等奖。在大家的掌声中,大赛圆满结束。 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基地”签约传播学院与金山区委宣传部“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基地”签约揭牌仪式于11月28日在金山区举行。副校长陆靖出席会议。金山区宣传部部长叶汝强,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及学院全体教工参加会议。会议由金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山区广播台台长蒋永华主持。陆靖从文理科的差异谈到对传播学科的重新认识,对传播学院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对应用性学科开门办学的举措表示充分肯定,对此次签约仪式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传播学院与金山区委宣传部的合作为学校与金山区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叶汝强介绍了金山区的情况,回顾了区委宣传部与我校的合作渊源,并从金山区强大的舆论宣传队伍如何进一步提升水平,丰富的金山民间故事如何进一步挖掘整理,历史悠久的农民画如何理清发展脉络等方面展望了广阔的合作前景。严三九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双方在学历教育、短期培训、项目合作等多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以此为契机,实现彼此的优势互补,共赢互惠。(传播学院)2011年 第1 期 (总第78期) 教学工作通讯 工作简讯2011年 4月 15 日 叶澜教授指导我校在昆明成都的实习生 教科院叶澜教授一行10月27日到昆明第一中学,11月8日至成都田家炳中学指导我校2007级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听取了我校中文系郑小莉同学在高一年级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对联的欣赏与创作”。叶澜感谢昆明第一中学和田家炳中学为我校公费师范生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在田家炳中学叶澜主要阐述了中学上课的课程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她认为,学生愿意和教师沟通,一起学习,才符合教育的本质。公开课应该是新教师的汇报,是研讨课,而不是展示课。叶澜重点指出,要对学生做具体的学情分析,不要把学情分析变成一个抽象的内容。研究学生是教学准备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吴成领)用爱心回馈教育首届能达奖教金、奖助学金颁奖仪式暨捐赠仪式在我校举行首届能达奖教学金、奖助学金颁奖仪式暨捐赠仪式于11月3日在中山北路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办。校党委副书记罗国振、校长助理兼对外联络与发展规划处处长杨伟民、学工部部长任开蕾、中文系系主任谭帆、教务处副处长万明霞,“能达专项基金”理事徐能、张文仲等30余位理事代表出席了此次仪式。仪式上,校领导和“能达专项基金”的理事们为获奖师生代表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同时,“能达专项基金”理事长徐能向中文系捐赠10万港币,5名理事向学校捐赠8万元人民币。据悉,能达基金成立于2009年9月,用以奖励在教学中有突出表现的老师以及学习成绩优异、家庭困难的学生。本次为首届能达奖教金、奖助学金的颁发仪式。奖教金额为每人1万元,奖学金1500元、助学金1000元。全校有六名教师获得了奖教金,共计62名学生获得了奖助学金。中文系程怡老师是一名已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两年后即将退休。作为此次奖教金的获奖代表,她表示,很高兴能够获得该奖,“这是荣誉,也是对我教学生涯的肯定。想要当好老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努力。我会站好教师岗位的最后一班岗。”地理系王芳培同学在拿到助学金后非常感动和感激,表示将继续学好专业知识,作出自己的贡献。校党委副书记罗国振在讲话中表示,“此次奖教金、奖助学金的颁发带给大家的是三个开心。获奖老师、同学们很开心,他们可以更好的投入自己的工作学习中去;基金的理事们很开心,因为在捐赠中用爱心回馈了教育;学校也很开心,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像能达专项基金这样的社会帮助来对学校的教育进行支持。”“能达专项基金”成立时仅有38万元的资金,如今已经发展到180余万元,徐能较有信心地表示:将在未来的时间里继续将“能达专项基金”做大做强,为华东师大培养更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贡献更多的力量。(吕颜婉倩)2011年 第1 期 (总第78期) 教学工作通讯 他山之石2011年 4月15日 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作者: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余东升,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副教授摘要:就高等学校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围绕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与“办什么样的大学, 怎样办好大学” 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各自本身的以及它们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首先,就前一根本性问题与文化、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其次,就后一根本性问题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就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与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中央负责同志明确而深刻指出:高等学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紧密联系本校实际,明确发展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党中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提出, 不仅为高等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关系到思想政治领域的和谐和稳定。科学发展上水平,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对重点大学更是如此。笔者拟就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而且,今年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颁布十周年,所以,我们曾为此专门撰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1以志纪念。本文就是在该文的基础上写成的。重点就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为的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些讨论仅作为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认识与体悟,来参与“高等教育强国”这一主题的讨论。一2005 年1 月,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06 年8 月29 日, 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首要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素质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化、文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 以大自然作为其前提与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文明、文化作为其手段与方式。不是文化的,就是自然的;不是文明的,就是野蛮的。显然,人类一切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都会随时间而逝去,留下的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动物界靠基因的遗传而延续,靠基因的变异而演化;而人类社会及其文明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 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基因”。而文化主要靠教育通过“育人”而传承,靠教育通过“育人”而获得创新的基础与前提;社会越发展越进步,教育的作用就越重要。显然,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育定位在文化领域内,即以文化育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发展的人。此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又以此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可以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一大硕果, 素质教育就是现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科学论断。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明确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十七大还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既表现为未来社会应有的理想状态,也体现在现实社会应有的努力发展之中。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固然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需要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以达到人本身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认为,素质教育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全面发展,一个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亦即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有“德”、又有“才”;既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又有实际的办事能力;既有抽象的优秀内涵、又有具体的感人外显。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备的基本要素,缺一就不完整。全面发展是一种共性要求。而人是以个性而存在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自由发展是指对每个人这一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由其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的潜能所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发挥,亦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实现。显然,自由发展是一种个体化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寓于不同个体不同的自由发展之中,不同个体不同的自由发展应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我们讲全面发展,实际就隐含着自由发展。我国自古至今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与“自由发展”,我国古代所倡导的“成人之学”与“全面发展”,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尤其有相通之处。正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既是一种理想状态,又是一种现实发展一样, 素质教育也体现着这一教育的结果与过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相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礼记学记一开始就指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就是教育;“化民成俗”,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化民成俗”,来自周易中的贲卦彖辞:“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化”指的是教育的方式, 即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内生;“俗”是“化”的结果,即将外在的道德伦理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品质,转化为内在品质的情感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化民成俗” 就不仅仅是指提高国民素质,而且是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当然,这个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内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其本质却一脉相通。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我国人口众多,这是个严峻的现实。如果国民素质低,人口多则成为极其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反,如果国民素质高,人口多则成为十分巨大的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既包括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也包括普遍地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所以,可以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显然,这个“科学文化”既包含“科学”(即科学文化),又包含了“文化”(即人文文化)。对高等教育而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既能真挚爱国、又会自主创新,既有深厚民族情怀、又有现代科技视野,能有高度责任感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爱国、创新、民族情怀、科技视野、高度责任感、服务于国家,这些都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培养什么人”,主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的目标;“怎样培养人”,主要涉及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教育的过程。“培养什么人”,决定了应该“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也决定了能够“培养什么人”,从而也决定了这个方法、这个模式、这个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能够“培养什么人”这一思想、这一理念、这一目标。培养什么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怎样培养人? 实施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胡锦涛同志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对现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简明而深刻的阐述。二如果说第一个根本性问题主要涉及“办教育”的问题,那么,第二个根本性问题则主要涉及“办学校”的问题。区别这个两个问题,对更好更准确地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这一根本性问题,意义尤为重要。学校不等于教育,高等学校不等于高等教育。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机构,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级人才。显然,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级人才。然而,高等学校之所以称为“高等”,则因其固有特性是学术,是治学,是做大学问,是研究高级文化,是营造有关学科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学科建设。不将实施高等教育、不将培养高级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就不是学校,更不是高等学校,而是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机构、产品生产机构、经济机构、政治机构等等。而不将学术、治学、做学问、学科建设作为其固有特性、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就不是高等学校,就既不能以高级文化、创新文化、前沿文化等一切学术成果以及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来培育高级人才,也不能以其学术成果以及相应的大学精神直接服务于社会。因此,高等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学术机构。教育是文化,学术是文化,而且是高级文化,因此,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更是文化的凝聚和体现。作为教育机构,它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以文化“育人”;作为学术机构,它又承担着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并将知识的发现与知识的运用相结合,从而创新文化并以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育人”与“治学”的关系,是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的前提。对高等学校而言,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高等学校首先以其首要任务育人来服务于社会,同时又必须以其治学及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所以温家宝同志在2007 年5 月为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而做的讲话中,在引用了礼记大学开宗明义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后,紧接着指出:“礼记这段话,就是在讲大学生命在它的日新之德。”这个日新之德,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社会服务之德。正因为如此,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大学精神第一位就是“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他深情地讲:“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同舟共济, 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合作。”2学术就是大学问,就是高级的文化、深刻的人文、高尚的艺术、现代的科学、先进的技术、犀利的哲学、基础的理论、前沿的知识。十分清楚,从一定角度上看,正如上述,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身就是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的传承、选择、创新、升华、交流与储存、服务的任务;既以文化首先服务于育人,通过育人来服务于社会,同时,又以文化直接服务于社会。育人,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级人才,这固然同文化传承、选择直接有关,但也同文化创新、升华、交流与储存、服务密切有关,不可分割。既然办教育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那么,办大学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自然是:“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显然,办大学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既包含了办教育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而且,这是首要的,是高等学校的主旋律;但又不完全是这一问题,还要回答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做什么样的学问(术),怎样做好学问(术)。”与此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与准确地处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同时还必须服务于社会。讲细一些,育人必须立足治学,这个治学固然首先服务于育人,但是还必须服务于社会;育人不仅首先从服务于育人的治学得到服务,而且也必须从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治学中得到服务,此即育人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实际,一直要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的引导、熏陶、启示与激励。可以认为,教学,主要同育人有关,主要同文化传承与选择有关,这是办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工作主旋律;研究(也包括开发等),主要同治学有关,主要同文化创新与升华有关,创新是前进不竭的动力,这是办大学的关键任务;交流与传播,开放办学,主要同治学有关,也同育人有关,主要是文化交流,这是办大学的活力来源;储存与服务,主要同服务社会有关,主要是通过育人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通过治学直接为社会提供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 这是办大学的生命所在。显然,归根结底,高等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育人,二是治学;当然,这两者均服务于社会。从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自然可以认识到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专业建设,以专业所需的课程组织作为体系,从基础开始,核心是教学,主要服务于育人;而学科建设,以专门领域所需的知识组织作为体系, 可以重点突破,核心是研究,主要服务于治学。显然,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必须首先服务于专业建设。 归根到底,就是说,“育人”与“治学”,是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作为学术机构的两大特征,而这两大特征又统一于“文化”,两者不可分割。如何深刻地认识与准确地处理育人与治学之间的关系,是“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关键之所在。特别是对重点大学更是如此。但在办大学的实践中,这两者的关系往往被割裂。2006 年美国出版了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H. Lewis 所写的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这一专著,旗帜鲜明地对美国本科教育现状提出了深刻的批评,重点是极其尖锐地抨击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特别是本科的教育。H. Lewis 明确指出:什么是哈佛的“卓越”? 追求众多学术领域中的第一, 用我们现在的讲,争取众多学科建设中的领先。什么是大学的灵魂?就是教育的宗旨,就是“把年轻人培养成对社会负责的人”。哈佛为了争取众多学术领域中的第一,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将H. Lewis 的批评与抨击归结为五重五轻:重学术,轻教育;重研究,轻教学;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生教育;重教授的学术博大精深,轻教授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重市场经济功利对学生的要求, 轻学校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培养。以上五重五轻实质上是重近期的“有形”、“有用”,轻长远的“无形”、“无用”。重,完全正确,必须如此。轻,绝对错误,危害深远。当然,这一批评与抨击是激烈的,但并未动摇哈佛大学处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尖地位,然而,这确实指出了研究型大学办学中根本问题之所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甚嚣尘上,乃至高等学校中学术道德失范情况日益加剧, 以导致上述五重五轻,“五重”中有的并不重,而“五轻”中有的却加倍地轻,这不能不令人极为忧虑, 特别值得我国的重点大学一再深思!其实, 早在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所发表的宣言中已明确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作为学生是高素质的,而进入社会,作为社会公民,这个高素质就表现为对社会的责任感。显然,这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高速发展、科技双刃剑的正负作用日益明显的今天,首要的是对社会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为社会服务, 这是一个人特别是高级人才首要素质,亦即思想道德素质。这绝非将学术、将才放在次要地位,而是必须深刻认识与准确处理育人与学术、德与才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德与才的关系,一贯提倡“德才兼备”。司马光在资政通鉴中论述得最为精炼:“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特别是对高级人才更为如此。以才作为德的载体,来体现德、来升华德;无才,无载体,以什么来体现、来升华德呢?以德作为才的统帅,来率领才,激活才;无德,无统帅,才既无强大动力推动,更无正确方向引导,势必走入邪路,危害社会;而且,才越高,越多,危害社会越严重。今天,我们讲,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认为,前者主要是德,后者主要是才;提高这两个素质,就是提高“德才兼备”的素质,就是全面发展。要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这一根本性问题,其中就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继承,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借鉴,就是开放,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创新,就是在继承和借鉴基础上的新的发展。文化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同样, 大学也兼具世界性与民族性。从18 世纪开始到19 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开始从古典型转向现代型, 从由宗教性的大学转向世俗性的大学。根据社会学家本大卫的研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其间依次出现了法、德、美三个世界性的学术中心(也就是高等教育强国), 以及英国这个相对稳定的次级中心。而学术中心的每一次转移,总是在借鉴前一个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果。这一结果直接为高等教育增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新的特质。本土文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酵母。战败于法国而引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催生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同样,由于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使得100 多年前的美国大学虽然对德国大学充满了无比崇敬之情,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100 多年前,在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艾略特校长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美国的大学至今仍为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它必须由种子长成,而不能从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移植过来美国的大学应该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传统。美国的学院是独一无二的机构; 美国的大学同样具有独创性。”3试想,如果美国人一味跪倒在德国大学模式之前,对其顶礼膜拜,那么,美国的高等教育顶多也只是一个二流的复制品,美国也就不可能成为新的高等教育强国。继承、借鉴、综合创新,是建设新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显然,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必须遵循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更具体地讲,必须背靠五千多年,坚持“三个面向”。三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其中,作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解决好高等教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充分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大力学习与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在我国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发展,所形成的我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也可以说,素质教育就是现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高等教育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相比,固然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高等学校的固有特性与存在基础是“治学”,高等学校的育人这一首要任务与“治学”密切攸关,密不可分,因此,高等学校“育人”的内涵与外延就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系统。从而,高等学校及其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同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其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相比,其内涵与外延也就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系统了。深入认识与准确处理高等学校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同在高等学校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甚至从一定角度上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深入认识与准确处理这一关系的突破口与着力点。经过十余年来的实践与讨论,一般认同了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大体分为4 个方面:政治思想(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应地,学生也应具备这4 方面的素质。这4 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我们讲这4 方面的教育与这4 方面的素质同德智体美这4 个方面在整体上完全一致,但便于操作。在4 个素质教育所形成的整体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是方向、是灵魂,业务素质(教育)是主干,身心素质(教育)是条件,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这里讲的文化包括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文化素质(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是方向,是灵魂。不论是育人还是治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不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升华到精神世界。何况,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级人才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作用与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根本在于其方向如何。我们一再引用过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名言:“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问题主要还不在“法”,而在“人”,在人的指向是“正”还是“邪”。如果将“学术”视为“法”,那么这个“学术”的作用与影响如何,就在于“治学者”这个人的灵魂的指向了。业务素质(教育)是主干。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门”,显然是指业务的专门;这个“高级”,它的极为重要内涵自然是业务。专门业务不一定是高级业务,高级业务一定是专门业务。治学,就是治学术,治业务,就是做大学问。不治学,不治学术,不治业务,不做大学问,学校何能称为“高等”?人才何能称为“高级”、“专门”?我们一再强调,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学校如此,教师如此,学生也应如此。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空间都是用于学习、用于学习业务,学习本领。胡锦涛同志今年5 月2 日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对学生提了4 点希望,其中第二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勤于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不断积累新知识,增强新本领,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从而,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毫无疑问,必须治好学,做好研究,搞好学科建设,建设好学术生态环境,创新知识,创新文化,生产出丰硕的优秀学术成果。身心素质(教育)是条件,高级专门人才,责任大,担子重,工作累,创意强,没有健康的生理状态,不行;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更不行。毛泽东同志早在50 年代向青年学生提出了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后来,又针对青年学生健康状况,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丢失了健康,就丢失了一切。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上述三者,必须建筑在更高尚、更深厚、更扎实的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其基础之上。正如前述,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延续与发展、进步的“基因”;从一定角度讲,学校就是文化。文化是极为重要的。邓小平同志1985 年5 月19日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这里他讲的实质上就是文化的作用。1986 年6 月28 日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又特别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年轻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这里,他直接强调文化素质,可以认为,他讲的就是文化素质起了素质的基础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中,就有“有文化”这一条。当然,这个文化正如上述,既包括了科学文化,也包括了人文文化。既然,人类是以文化作为社会的“基因”,而高等学校是文化特别是高级文化的凝聚与体现,那么,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元素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必须的文化素质。没有这个相应的必须的文化素质,没有这个文化素质作为基础,高等学校还谈什么真正的“育人”,什么真正的“治学”。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高等学校,才能有什么样的“育人”,什么样的“治学”。对于所培养的未来高级人才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1999 年2 月13 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1998 年北大百年校庆期间的一次国际性的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告诫我国高校师生不能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我们已经指出,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思想本土化的产物,我们应学习其思想,应吸取其经验,但不可能用以取代我国本土化产物的文化素质教育4。在高教界众所周知,周远清同志一再指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针砭时弊,涉及根本。所谓的时弊,就是文辅相教授所指出的我国教育的4 个“过”: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基础,过强的个性约束,过分的功利导向。所谓的根本,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其实,深入一想,也隐含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一根本性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素质教育的取向是解决人生价值取向;其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 其核心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其实,深入一想,对高等学校的干部、教师也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今,在我国社会急速转型与高速发展之时,特别要提高人文素质。当然,在我国高等学校,如何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探索、总结与发展。在纪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历史性文件发表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认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深入认识与准确处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关系的突破口与着力点,而深入理解与准确处理这一重要关系,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 杨叔子,余东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颁布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2 杨叔子,余东升.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究,2008(05).3 茱丽A罗宾.现代大学的形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2011年 第1 期 (总第78期) 教学工作通讯 学生风采2011年4 月15日 赵梦然同学荣获全国“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特等奖赵梦然获“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特等奖 在昨日举行的“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代表上海市参赛的我校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08级赵梦然同学以朗诵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