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

上传人:laiq****ong 文档编号:75419268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 肥 市 城 市 规 划 及 相 关 环 境 问 题 浅 析学校:安徽大学年级:2011级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参与人员:见附录目 录一、魅力合肥- 5(一)名称由来-5(二)水文-5(三)地形特点-5二、合肥城市规划介绍-6(一)规划的轮廓设想和学习摸索阶段(1949年1957年) -6(二)城市布局结构基本形成阶段(1958年1972年) -6(三)合肥优秀城市规划形成1979年城市规划-71、规划缘起-72、规划安排-73、规划评价-8(四)合肥现阶段城市规划(20062020)-91、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92、城市分区-93、工业用地规划-104、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115、规划评价-11三、合肥城市风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1(一)东南引风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21、驱散雾霾-122、降温-123、节约能源-124、能有效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12(二)影响东南引风口通风因素分析-131、建筑高度与体量-132、建筑密度-133、污染-134、绿地-13(三)东南引风口现状概述及其存在问题-131、现状概述-132、存在问题-13四、现阶段合肥环境问题-14(一)城市风道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141、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142、城市热岛效应-19(二)干岛效应-211、干岛效应的概念-222、干岛效应的影响-22(三)雨岛效应-22(四)暗岛效应-22五、针对现阶段城市规划,应如何改进城市风道-22(一)合肥现有城市风道-221、十五里河生态廊道-222、南淝河生态廊道-233、四里河-23(二)改进城市风道应采取的措施-231、城市主导风向-232、构建绿色廊道-243、风道的连通性-244、小区建筑布置-245、限制建筑高度-246、建筑朝向-257、规划城市开敞空间-258、立法-26六、优秀城市规划的借鉴-26(一)国内-261、上海-262、南京-263、武汉-26(二)国外-271、巴黎现代城市规划-272、巴西利亚城市规划-28附录:本小组名单-29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问题浅析一、魅力合肥(一)名称由来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 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和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二)水文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三)地形特点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江淮分水岭横贯中部(大别山余脉),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岭、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继续向东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古称“龙干”)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31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巢湖盆地周围)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绵延。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95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二、合肥城市规划介绍合肥的城市布局,以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伸展,呈三翼风车形状。这个格局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逐步形成的:城市的东南方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适宜进行建设;城市的西郊和西北郊,位于水库下游,受洪水威胁,也不适合发展,因此,城市只能向东、北和西南三翼伸展,三翼之间楔入大片绿色空间,东南风口是楔入东翼和西南翼之间的绿色地带。另一方面,在历次编制城市规划中逐渐认识到三翼伸展的布局有很多优点。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1983 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可与肯定, 并谓之“合肥方式”,认为这种“风扇”形形态具有城市布局结合环境、富有弹性等优点。(一)规划的轮廓设想和学习摸索阶段(1949年1957年)1952年秋,按省会要求考虑规划,作城市区域划分、干道系统示意图,实际是规划布局构思。开始反映以旧城为中心的功能分区、环城绿地及城外环状放射、城内井字形干道系统等思路,其后历次规划基本循着这条思路进行。“一五”期间为适应建设,作旧城改建扩建及东郊工业区新建规划。但1954年1956年一度拘泥于仿照当时有重点项目城市规划作法,陷于经济发展计划未定无法规划及布局追求轴线对称构图等迷途,反限制了以自力发展为主的合肥市规划的步伐和深度。1956年秋曹言行至合肥视察,点明了方向,僵局开始打破。(二)城市布局结构基本形成阶段(1958年1972年)1958年在国家计委区域规划组指导帮助下,提出“合肥市工业区规划”,并以省计委、市人委联合名义将规划意见报省,经讨论同意,并用联合选厂方式实施。这次规划从分析合肥的建设条件出发,明确指出在合肥“安排工业项目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并提出城市性质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新工业区选择及城市布局结构作了多方案多因素的比较,推荐 “整理东郊工业区,开辟西南郊新工业区”的方案,从而奠定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雏形。1959年规划盲目膨胀的教训。1964年调整规划的得失。(三)合肥优秀城市规划形成1979年城市规划1、规划缘起1)1968年合肥成立了军管会,合肥市开始制定国民经济“四五”规划,相继有一些规模不大的项目要建设;2)1973年九月国家建委城建局在合肥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小型座谈会。这是国家建委城建局在全国恢复城市规划素所做的一次努力。在这次规划中,合肥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伸展,继续保持“三翼”形态发展;3)1977年下半年为修订总体规划做准备,市建委规划管理处曾对合肥现状用地做了一次普查;4)1979年合肥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这是合肥城市规划史上首次正式编制的较为规范的城市总体规划;5)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该规划。2、规划安排1)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 70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控制在 77.7平方公里以内。2)合肥城市总体布局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发展三个工业区, 进而发展为三翼间的填充拓展,最后转为以西南向发展为主的集中跳跃式拓展,明确了“风扇状”的布局形态。3)确定老城区要逐步改造。城市空间的发展依赖交通方式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合肥市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形态等均伴随了每一次交通的大发展而迅速发展。l 在铁路规划上,妥善解决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阳、阜阳等新铁路线在此地交汇所带来的问题,确定迁移老火车站和淮南线,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缘,与市区成切线通过;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用地;l 城市道路按功能分为公路、交通干道、生活干道、支路、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当时市内交通除了公交车外,主要依靠自行车解决;l 形成手机道路网规划原则上肯定了环装、放射、加方格网的格局,同时对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一条东西向的浦信大道,南北向的安淮大道做了探讨。4)城市风道建设l 南淝河沿岸西侧低洼地区,东至南淝河岸,西到马鞍山路、北临屯溪路,作为城市的引风口,性质定为不宜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9km*2;l 在西郊董铺水库大坝内侧规划大片林带。这两处林地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l 加强老城周围以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杏花村为主的环城绿带外,规定扩大绿化范围,从市区延伸到郊区。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同老城周围的环城绿带相连接,形成一条贯穿市区的通风走廊,保持空气清新、湿润。3、规划评价1)1984年该规划荣获1984年度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二等奖(无一等奖)。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一书中;2)1985年环城公园基本建成,1986荣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沈阳的南运河带状公园、南通濠城环状绿带等都是继合肥环城公园之后进行的。环城8km多长,有多行树木的林荫道,加上护城河及对岸绿地,空间达150m200m宽(南门有一小段仅100m宽)。这条林带与四角每块面积约30公顷的公园绿地嵌贴,宛如一串镶缀着四颗明珠的翡翠项链,紧围着5km2的旧城区。这个总面积超过150公顷的公园环,加上城内街道院落植物,使绿化复盖率达30%以上,对人烟稠密的市中心区起着滞滤飘尘与降尘、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少空气中含菌量、减轻辐射热、消弱噪声的作用。这个绿环与楔入田园相接,更增加了改善环境的效益。3)1983 年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给予肯定, 并谓之“合肥方式”。(四)合肥现阶段城市规划(20062020)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该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城郊结合部一跃而成为适合开发建设的风水宝地。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小区,工业企业等,村庄建设用地也在逐渐扩大,而蔬菜基地只有,仅占整个引风口用地的40%。1、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西、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间形态。2、城市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1)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2)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3)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4)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5)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6)经开区: 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7)高新区: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8)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3、工业用地规划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1)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2)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3)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4)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5)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4、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2)城市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和游憩线路的明晰性,创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化空间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5、规划评价国内许多大城市,所谓的“规划”都是单体性的,合肥在近期的城市规划中也不例外。只针对一栋建筑或者一个片区,而缺少通盘考虑。而拿下地块的开发商也从容积率等考虑,只注重投入产出比,而缺乏对城市整体环境的考虑。长此以往,大家各干各的,每个单体看起来美轮美奂,但放到一起就杂乱无章了。这样直接导致城市没有一个符合“风水学”的布局,让空气凝滞,让水源枯竭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正常代换进程。合肥目前的城市规划,缺乏的是一种前瞻性的规划。规划高楼大厦、公园湖泊和城市道路时,也很少进行科学的气象论证,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的形成。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需要,搞了大量密集的高楼,且多呈“摊大饼”似的环状发展,不仅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生态难题,而且早已经挡住了“城市风道”东南风,日积月累就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风进不来,霾出不去,而成为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三、合肥城市风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风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合肥主要表现为东南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使得城区具有比郊区大得多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越大,气流通过时所受的摩擦阻力也就越大,风速减小的幅度也就越大。从理论上说,“城市风道”相当于贯穿城市中的“大弄堂”或“风走廊”,把这条“弄堂”或“走廊”打通,确实能让风在城市中无遮无挡自由来去,把城市中的脏空气带出去。(一)东南引风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合肥市 “风扇形”城市布局形态对于增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东南引风口在其中的影响则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驱散雾霾在污染物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常年平均风速偏小,而随着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阻挡了空气运动和城市风道,严重影响城市通风散热,导致城市空气污染进一步加重。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可以根据主导风向设置通风廊道,从远郊及市区打通城市风道。2、降温构建城市通风廊道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3、节约能源依据主导风向等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合理安排了通风廊道,使得建筑通风条件很好,夏季室内自然通风良好,减少空调使用时间。据介绍,根据初步地质勘探资料,社区拟采用地热采暖系统,使用清洁能源,从而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4、能有效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城市的下垫面以建筑物和人工铺砌的坚实路面为主,大多数为不透水层,加上人工排水系统发达,降雨后雨水很快沿屋顶、路面汇入人工排水管渠流失,故地面比较干燥。而且城市植被覆盖面积小,与地下水之间又有建筑物或地面铺砌隔离,不可能从地下得到水源。东南引风口把巢湖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对于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有很好的作用,同样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二)影响东南引风口通风因素分析1、建筑高度与体量建筑高度与体量对引风口通风能力有直接影响。建筑越高,或体量越大,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就越大,就会减小风速,降低引风口的通风能力,影响通风效果。2、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衡量规划区内建筑基底面积所占比例的一项规划控制指标,建筑密度越大,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就越大,风速就会减小,引风口通风效果就会减弱。3、污染空气是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固体颗粒传播的重要载体,大气污染对通风质量和通风效果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会通过食物链进而影响通风质量。4、绿地据有关资料显示,绿化能使局部气温降低35C,最大可降低12C,增加相对湿度312%,最大可增加33%,城市绿化植物对许多有毒有害气体具有吸收、净化作用。如二氧化硫和烟尘、氟、氯等,对灰尘有滞留、吸附、过滤等作用。绿地、林带对减少大气降尘量和飘尘量的效果非常显著。提高城市引风口绿地率是净化空气、改善通风环境,加强引风口通风效果的有效手段。(三)东南引风口现状概述及其存在问题1、现状概述东南引风口地处合肥市郊区城东乡和骆岗镇境内,地势较为低洼。区内有周谷堆等7个行政村、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凤巢园等居住小区及周谷堆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少量菜地及鱼塘;2、存在问题1)部分土地使用性质不符合城市规划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东南引风口用地确定为不宜建设用地,而现状是己有工业、仓储、公共设施、市政、居住、村庄等各类建设用地;2)现状的城市环境严重影响了通风效果引风口用地内村办企业较多,污染治理能力差,对大气、水都有很大的污染;村庄内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蔬菜生产滥施农药,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城市通风的质量;区域内现有的公建、居住小区层数逐渐升高,村庄占地过大,民房过于密集,这些都一定程度地阻挡了地面风速,使东南引风口很难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3)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东南引风口内缺乏规划指导,居住、公建、工业、市政、村庄、菜地混杂,建设杂乱无章,景观毫无美感可言。而该区域又位于市中心附近,严重影响了合肥市的市容市貌;4)区域内绿地奇缺除少量菜地和鱼塘外,引风口内的绿化极少,特别是南淝河沿岸,缺乏良好的特色景观。四、现阶段合肥环境问题(一)城市风道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1、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1) 数据说明:该部分采取简单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共计12个月)每月15日当天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简要分析。数据来源于合肥市环境保护局网站(网址为日期区域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2014/2/15全市总体176级 中度污染 2014/2/15高新区子站179级 中度污染 2014/2/15滨湖新区子站142级 轻度污染 2014/2/15包河区子站167级 中度污染 2014/2/15瑶海区子站179级 中度污染 2014/2/15庐阳区子站183级 中度污染 2014/2/15董铺水库137级 轻度污染 2014/2/15明珠广场180级 中度污染 2014/2/15琥珀山庄180级 中度污染 2014/2/15长江中路187级 中度污染 2014/2/15三里街子站221级 重度污染 2) 原理简介该部分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合肥市现阶段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分析成果以空气质量分布图呈现。前期需要对合肥市行政区划图和空气质量检测站点进行矢量化,得到制图基础数据。l 从时间尺度进行分析:分别对选取的12天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空间插值(IDW)分析,利用合肥市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进行裁剪(Clip)处理,按照空气质量级别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得出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每月15日合肥市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图,对比分析其时间尺度分布规律。l 从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利用栅格计算方法(Raster Calculator)对上述12天数据进行综合,将12天全市空气质量分布栅格进行平均,得出空气质量平均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尺度分布规律。3) 分析结果l 从时间尺度进行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每月15日合肥市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图如下:2013/3/152013/4/152013/5/152013/6/152013/7/152013/8/152013/9/152013/10/152013/11/152013/12/152014/1/152014/2/15其中:图例污染指数范围污染等级污染状况说明0-50优一级空气质量较好,基本无空气污染51-100良二级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影响101-150 轻度污染三级易感人群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151-200 中度污染四级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201-300 重度污染五级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减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300严重污染六级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减低,有显著明显症状 分析合肥市所选日期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图,可知合肥市在7月左右空气质量级别以优、良为主,达到最佳;在12月左右,空气质量级别以重度污染为主,达到最差。l 从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利用栅格计算方法(Raster Calculator)对上述12天数据进行综合,将12天全市空气质量分布栅格进行平均,得出空气质量平均分布图如下:106 136分析上图,可知合肥市空气质量全年整体为轻度污染(106-136)。现有10个空气质量检测站点中,董铺水库站、高新区子站、明珠广场站附近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瑶海区子站、三里街站、包河区子站、庐阳区子站附近空气质量相对较差。4) 总结由上述分析可知,合肥市现阶段空气质量情况不佳,全年平均以轻度污染为主,在12月左右,空气质量达到最差(重度污染)。 相对全市而言,其西空气质量较好,其东空气质量较差,东北处最差。 整体而言,合肥市空气质量并不理想。 尽管尚无数据能够直接说明现阶段空气质量的恶化与城市规划存在必然联系,但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如未规划设计城市风道)可导致城市通风效果较差,当空气质量较差时,无法及时有效地降低污染,因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2、城市热岛效应1)城市热岛概念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环境公害,热岛效应的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城市热岛形成原因l 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l 人工热源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l 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l 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l 高层建筑堵住通风口 上世纪九十年代,规划部门为了减轻“热岛效应”对合肥的影响,特意打造了一个“南淝河通风口”。由于合肥夏天多为东南风,而合肥南淝河的走向也是东南方向,所以规划师们就建议南淝河沿岸多做绿化而少建房屋,坚决杜绝高层建筑。这样,夏天东南风沿着南淝河可以吹到合肥市区,同时会带来很多水面上的凉风,从而有效地进行降温。可惜,这一设想近年来正在被破坏,有报道说,现如今南淝河沿岸也建了不少密集的楼盘,导致南淝河通风口不复存在。 3)合肥城市热岛现象对比分析(19752006)城市前后气温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出城市温度的显著变化,通过对合肥市区和郊区的温度变化,可以得出合肥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合肥市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比较() _ _ 年份 合肥 肥东 肥西 合肥-肥东 合肥-肥西1975 1978 15. 93 15. 68 15. 65 0. 22 0. 25 1979 1982 15. 65 15. 35 15. 25 0. 30 0. 40 1983 1986 15. 45 15. 25 15. 20 0. 20 0. 25 1987 1990 15. 95 15. 63 15. 55 0. 32 0. 40 1991 1994 16. 20 15. 70 15. 63 0. 50 0. 57 1995 1998 16. 60 16. 15 16. 05 0. 45 0. 55 1999 2002 17. 00 16. 48 16. 28 0. 52 0. 72 2003 2006 16. 80 16. 35 16. 23 0. 45 0. 57 合肥市1975 2006 年热岛强度年际变化从市区多年平均值来看,九十年代比七十年代高出0.38,进入新世纪初的平均温度比七十年代高出0.81,随着年代的增长、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温度不断升高,再比较同期的郊区资料更能说明这点。肥东九十年代比七十年代平均气温高出0.26,进入新世纪初的平均温度比七十年代高出0.72;同样肥西相应高出0.21、0.64,这就使得市区与郊区年平均气温的差值越来越大。就纬度而论,合肥在三个地理位置当中最北,然而不论是多年平均值还是平均值增高的幅度都大于郊区,城市热岛效应显著、且愈加明显。4) 合肥城市热岛效应影响l 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l 大气污染物还会刺激皮肤,导致皮炎,甚而引起皮肤癌。有的物质如铬等,若进入眼内会刺激结膜,引起炎症,重者可导致失明。汞的含量较多,可损害人的肾脏,引起剧烈腹痛、呕吐。汞慢性中毒还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给城市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说不尽的烦恼。(二)干岛效应1、干岛效应的概念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2、干岛效应的影响1)大气污染大气相对湿度降低,大气稳定度提高,底部大气不易与高层发生对流,污染物集中于下垫面区域,造成持续的大气污染,形成PM2.5的灰霾天对人体造成危害。2)城市热污染由于蒸发减少开成干岛,水蒸发带走的潜热减少,形成城市大气热岛,伴生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热污染。(三)雨岛效应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会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城市区域性内涝。(四)暗岛效应城市日照时间除纬度、高度和太阳赤纬等因素外, 还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城市中由于空气污染, 大气透明度减小, 云雾多, 市区的日照小于郊区。另外城市中的日照还受建筑物的影响, 在狭窄的街道上, 两旁矗立着高耸的建筑物, 其底层的日照被削弱得更厉害。五、针对现阶段城市规划,应如何改进城市风道(一)合肥现有城市风道1、十五里河生态廊道:十五里河位于两个城市片区之间,河水无障碍与巢湖水联通,水系及两侧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廊道。在此廊道上分别有三个放大的水面及湿地,形成整个廊道上的三个停留“跳板”,用以作为鸟类和水禽的停留之所。每个“跳板”之间间距为3-4km,成为从南淝河湿地区深入城市片区的重要鸟类活动节点; 2、南淝河生态廊道(目前已遭受严重破坏):南淝河沿线有12个公园,目前公园有三国遗址公园、合肥植物园、包公园、杏花公园、琥珀潭公园,逍遥津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大杨生态湿地公园,新建南淝河体育公园、绿色港湾公园、大张圩湿地公园、大圩生态农业园;实施了“141”大生态系统建设,包括:加大环城高速绿化廊道,大蜀山森林公园,蜀峰湖,江淮分水岭生态保护区,紫蓬山森林公园,肥西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环巢湖滨水绿化带和南淝河沿线人文绿地建设力度; 3、四里河:从大房郢水库大坝脚下至南淝河入口处,全长近5公里的四里河将呈现绿色河道的美景:从岸边分别向两侧扩展500米,全部用作生态修复。河岸两侧将种植水源涵养林、恢复湿地。合肥森林公园、大房郢坝下区公园和合肥体育公园,控制住城市的“风道”,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二)改进城市风道应采取的措施1、城市主导风向合肥各月各风向频率(%)(2008年)合肥地处安徽省中部,地势开阔,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风向转换季节。以合肥地区各年的风向来看,合肥以东南风为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根据主导风向设置通风廊道,从远郊及市区打通城市风道。2、构建绿色廊道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如,上海的世纪大道;加大建设建设被誉为城市“翡翠项链”的环城林带;3、风道的连通性连通分析是指处于城市风道网络中的城市风道结点与城市风道的连通程度,这种连通程度不仅包括与该结点相连通的城市风道的数量,更包括与该结点相连通的城市风道的等级等诸多因子;4、小区建筑布置居住小区建筑的布置形式上,错位布局优于行列式;点式和条式结合,优于单一平面布局;面风向半围合式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5、限制建筑高度 整体建筑高度发展趋势,应该是沿着城市风道,建筑高度由风道内侧向外逐渐增高,呈现缓增趋势,最内侧建筑高度要结合其所塑造的城市风道风速及风道宽度进行综合决定,使通风道能够影响到更大的区域;6、建筑朝向1)新城规划建筑走向在考虑采光等条件下,也应充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建筑朝向在整体上应该与城市主导风向呈锐角相交,在城市外围建筑朝向要为城市外围气流导入城市构建导入凹口,在城市内部,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建筑朝向除考虑主导风向以外,还要考虑建筑朝向在内部气流塑造中的作用,例如,建筑朝向应该在与局地塑造气流锐角相交;2)旧城改造建筑朝向必须充分考虑到与原地其他相关建筑之间的协调机理,其走向在考虑城市风道的走向、宽度及现有区域相关城市风道的分布特征;7、规划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城市边界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空间。如城市内部广场、步行街等。基于城市开敞空间的设计需要把开放空间的形体、环境布局和城市通风网络体系统一起来。由于城市开敞空间在城市内部属于公共活动空间,人类活动的集中程度远大于城市其他区域,且下垫面硬化面积远大于周围区域,其污染物分布及温度更远大于周围区域,因此,城市开场空间必须分布在城市风道关联度较高的城市风道网络节点位置,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缓释这些城市开敞空间所产生的诸多污染;基于城市开场空间的污染物缓释应该选择不经过高密度人口集聚区的城市风道作为其缓释的基本路径,且路径两旁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便于污染物质的处置扩散;8、立法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污染企业搬迁。南京出台了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排放废气的企业要全面退出企业则要多些大局意识,支持与配合“清洁空气廊道”建设。企业搬迁不是原有水平下异地平移,而是转型升级机遇。把握产品结构调转方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淘汰旧技术、旧工艺、旧设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此,合肥也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污染。六、优秀城市规划的借鉴(一)国内1、上海浦东250米宽的世纪大道便是一条著名的“风走廊”;2、南京规划预留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宽度有的是三四公里,有的是一两公里,长度基本都有数十公里,分别利用山体林地、河谷水道、湿地、绿地等自然条件,通过建设限高等手段,形成开敞空间和城市的大“出气孔”;3、武汉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其中有六条生态绿色走廊:1)后官湖生态绿楔:由索河风景区、九真山森林公园通过后官湖抵龙阳湖,形成以低山丘陵、历史文化遗存、郊野公园、高湖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绿楔;2)府河生态绿楔:由巨龙湖通过柏泉风景区,联系府河绿化带达西岸金银湖,以及东岸任凯湖等6个湖泊群向东抵长江;3)武湖生态绿楔:由木兰生态旅游区通过滠水生态带,联系武湖湿地保护区达天兴洲;4)大东湖生态绿楔:由涨渡湖、七龙湖水系,通过长江绿化带、大东湖水系与九峰城市森林公园到达东湖风景区;5)汤逊湖生态绿楔,由梁子湖水系牛山湖、豹獬湖通过龙泉山风景区,联系中洲岛、栗庙岛达汤逊湖;6)青菱湖生态绿楔。(二)国外1、巴黎现代城市规划大巴黎规划是在法国萨科齐总统上任后不久提出的巴黎成手机建设新规划,该计划是在巴黎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发展,城市建筑受限制,同时在兼顾巴黎古老建筑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1)规划的具体内容l 带状公园、公共设施和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l 多元化中心新的北轴线。北轴线地处北部花园和丹尼斯大街之间,新的带状公园长达7公里,包括新的公共场所、横向道路、一座基础设施(能源、垃圾、综合回收和物流中心)。全新的设施有助于未来巴黎西北部的资源合理利用、高速发展、市民集会;l 减少高楼,给市民更宽阔的视野l 巴黎随处可见绿色屋顶;l 林荫道将拥有更多绿地、更宽阔的行人道和自行车道。2)启示l 城市区域整体性是一个逐渐加强的发展过程,这由城市的集聚作用引起;l 区域整体性较强的城市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这是因为区域整体性首先来自经济规律的作用;l 多目标、多层次的整体规划是区域性大都市的必然选择。2、巴西利亚城市规划 1)规划实施的优点l 工业区以无污染的轻工业为主,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汽车、印刷 、建筑材料等工业发展较快 。巴西利亚的规划,用地分工明确,功能清楚,布局合理,接近自然,也便于组织居民生活,形成一个以人的生活环境; l 巴西利亚的定位不包括商业之都,所以看不到商铺,只有专门规划的超市区,没有喧嚷和豪华的消费场所;l 住宅只限七层以下的低楼,而且底层不做居住用,供儿童下雨时继续玩耍.楼房之间距离比较大,谁也挡不着谁的视野;l 绿化到位,每个“方街”都由一条由灌木墙、小花园和草坪组成的绿化带环绕;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广场、建筑物门前、私人庭院,到处是花草树木。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园林。2)启示l 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要围绕如何让人更加舒适地工作学习生活来展开,使城市更多地体现人性的特点,更富于人性的关怀;l 城市应该是具有某种综合功能才有生命力,所以过分的将各种功能分区分散并不一定是对的。在城市规划中,在某一个区域里可能某一项功能比较突出,但是往往必须兼顾其他功能;l 我国正处在城市发展建设的高峰时期,应该避免采取“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而选择建设卫星城的模式,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使得城市平衡发展。附录: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