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5253209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附录: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内容索引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专题微语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整体阅读1.看整体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2.整体看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二、阅读方法和步骤二、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阅读步骤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1)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2)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3)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一、传记类散文一、传记类散文(一一)文体特点和阅读任务文体特点和阅读任务1.文体特点文体特点(1)选文特点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两种常考文体的整体阅读(2)内容特点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人物的基本情况。人物的主要事迹。人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3)形式特点形式特点结构与线索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哪个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2.阅读任务阅读任务(1)明事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知人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而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而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的重点。从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3)辨理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加以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一些对事件的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 (二二)传记类散文阅读示例指导传记类散文阅读示例指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即赐诏曰:“汝隐居丘园,博通今古,孝悌之行,乡里所推,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遁世之风,载渴来仪,副予延伫。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赐帛百匹、钱十万。”放至,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谦让不对。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馆于都亭驿,大官供膳。翌日,表辞恩命。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注注束脩(xi):十条干肉,指教师的酬金。辟(b)谷术:古代一种养生方式。粮糗(qi):粮食。 答案答案这些词语有:俱隐,以请习为业,危坐,庐于墓侧,表辞恩命;慨然有山林意,性嗜酒,简朴退静,博通今古。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1.圈点勾画:圈点出有关传主事迹、行为及性格作风方面的词语。答案整体阅读(810分钟)2.明事知人:概括出种放的主要事迹和性格作风。答案答案种放早年有退隐山林意,与母俱隐东明峰,享尽隐居乐趣。母去世,“水浆不入口三日”,多次拒绝朝廷要求做官的请求。种放安贫乐道,淡泊宁静;非常孝顺;很有学问。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亦乐道,薄滋味薄:不看重B.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 克:能够C.简朴退静,无谢古人 谢:推辞D.请加旌贲 旌贲:褒美做题验证(约10分钟)答案解析解析解析谢:逊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解析解析B项均是介词,用。A项介词,和/连词,和。C项连词,于是/介词,趁机。D项介词,在/介词,比。A.不与群儿戏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放辞以业未成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因号云溪醉侯因击沛公于坐D.馆于都亭驿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放生性好学,淡泊名利。在父亲去世后,兄长都在谋求仕途,只有 种放和母亲到终南山居住,前来向他求学的人很多。B.种放生活贫困,但仍自得其乐。隐居期间,他曾经种高粱自己酿酒。 每当山洪暴涨,粮食断绝,他就吃芋头板栗。C.种放的母亲也乐于过安贫乐道的生活。朝廷曾下诏召见种放,恰巧种 放生病了,他的母亲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隐居。D.种放虽然无意入仕,但颇受朝廷的赏识。当他拒绝接受左司谏、直昭 文馆的职务时,皇上还让他的旧交陈尧叟劝说他。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恰巧种放生病了”表述有误,原文是“放称疾不起”,意思是种放说自己生病了没有动身,也就是种放以生病为借口推辞。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对 崇 政 殿 以 幅 巾 见 命 坐 与 语 询 以 民 政 边 事 放 曰 明 王 之 治 爱 民 而 已 惟 徐 而 化 之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本句中“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写的是种放,“命坐与语边事”的主语是皇帝,“放曰化之”写的是种放的对答。分清了这些,再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动词“曰”,语气词“而已”,名词“崇政殿”“民政边事”等),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就可基本断出了。答案答案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译文:_(2)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译文:_ 答案解析解析解析关键点:何为,知,安,穷。答案答案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归隐,我打算离开你深入深山了。答案答案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解析解析关键点:“茂异”“广”的活用,资,句意对。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种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阳人。父亲种诩,是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种放沉默好学,七岁时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作为推脱之辞。每每往来于嵩山、华山之间,慨然有隐居山林的想法。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谋求仕途,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仅能遮蔽风雨。种放以讲学为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他收取束脩来供养母亲,母亲也安贫乐道,淡薄美味。种放修得不食五谷的养生之术,在峰顶另外修建了堂屋,整天端坐遥望云彩。每到山洪暴涨,道路阻隔,粮食缺乏甚至断绝,只能吃芋头板栗。种放生性嗜好饮酒,曾种植黏高粱自己酿酒,每每说空旷的山野清新寂静,借以养心净气,于是自号云溪醉侯。裹着头巾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背着琴提着酒壶,逆着长长的溪流而上,坐在厚重的大石头上,采摘山药来助酒,往往(出去)就是一整天。在月夜或到夜半时分,从豹林谷到州的外城七十里路,他与打柴的人一起步行往返。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说他有才能操行,(皇帝)下诏派人去召种放来京。种放的母亲生气地说:“我常劝你不要聚徒讲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归隐,我打算离开你深入深山了。”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把他的笔砚全部取来烧掉,与种放移居深山偏僻的地方,人迹罕至。太宗称赞种放的气节,诏令京兆赐给他缗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部门每年按季节时令抚恤慰问。咸平元年母亲去世,种放三天水、米浆不入口,在墓旁边筑庐守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上奏说种放贫困不能够安葬母亲,皇帝诏令赐给他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帮助他办丧事。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不游览城市十五年,孝行纯正完美,可以此劝勉风俗,简朴隐退清静,不逊于古人。又诏令本府派官吏到山上,依礼送他前往朝廷,赏赐行装钱五万,种放辞谢没有动身。第二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又逐条陈述种放的操行,请朝廷加以褒美。朝廷就赐诏说:“你隐居山丘田园,博通古今,孝悌操行,被乡里推重,仰慕古人遗风,牵引君子的常道。朕多次览阅封地王侯的奏章,更加显扬隐世之风,渴望你能够到来,符合朕长久的等待。现在派供奉官周旺带着诏书,召你赴阙,赐给你帛一百匹、钱十万。”种放来到朝廷,在崇政殿对答皇帝的策问,他裹着头巾进见,皇帝命他坐下来对话,询问他民政边防的事。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而已,惟应慢慢地教化他们。”其余的问题种放都谦让没有应对。当天任命种放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手板腰带,寓居在都亭驿,由内廷官员供给膳食。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帝的恩赏任命。皇帝知道种放过去与陈尧叟交游,命令陈尧叟劝谕他;又对宰相说:“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如果种放最终不乐于当官,也可以满足他的请求。”二、议论性散文二、议论性散文(一一)认识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认识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议论性散文是一种借助人、事来表达观点的文体。它近年来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频率越来越高。因其难度大于史传体散文,所以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做到认识其特点,掌握其阅读方法。1.辨题识体,把握议论话题及写作目的辨题识体,把握议论话题及写作目的“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标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标明的体裁,去把握议论话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如贾谊的过秦论属于“史论”,是议论性散文。 另外,有些议论性散文的标题是以实用文体形式出现的,如“疏”“书”“序”等。有的出现论题,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题目“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的“论为师道”;有的则无论题,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题目“送丁琰序”。这些特点也要关注。2.概括内容要点,把握结构,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把握结构,理清思路议论性散文一般开篇点题,展开论题;中间写人叙事,展开论据;结尾联系现实申发观点。按照这个思路,观察段落构成,按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说理的结构和思路,初步感知内容。3.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性散文阅读的核心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此,在把握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留心下列内容:(1)首尾。古人写议论文通常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开头或结尾,开篇的论点、结尾的看法,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所以应格外关注。(2)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的话语往往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阅读时需把这些话语圈画出来揣摩品读。品读时要注意作者的语气和笔调,不同的语气与笔调,有时会显现出不同的观点与态度。(3)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特点。古诗鉴赏要“知人论世”,文言文阅读有时也要通过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来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二)议论性散文阅读示例指导议论性散文阅读示例指导(2017北京改编北京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秦废封建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注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注书契:指有文字记载。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和赏析题)第二步:细读。1.圈点勾画:圈点出全文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大意。答案整体阅读(810分钟)答案答案第一段: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议是。叙述秦始皇采纳李斯废封建、设郡县建议的史实。第二段: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苏轼提出自己的看法:圣人不能改变时势,但不可违背时势。并分析秦始皇采用郡县制是适应时势之举。第三段: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结合汉高帝虽知道不能分封但最终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是迫于时势,得出柳宗元的结论。第四段:宗元之论不能易也。吾以为万世法也。引用柳宗元的话,指出封建之祸,强调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的正确。2.明意辨理:概括作者所表明的观点态度。答案答案作者分析秦始皇废封建、汉高帝分封诸侯的史实,认为圣人不可违背时势而做事,进一步指出封建之祸之巨。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D.不能易也 易:交换做题验证(约10分钟)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易:改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解析解析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A项都是介词,因为。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项都是代词,“的人”。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C.本文论述思路清晰。开头先叙述史实即论据,然后从“废封建”和“立诸 侯”两个角度分析圣人不能违背时势的观点,最后引用柳宗元的观点进一 步指出“封建”的危害性。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说法错误,应该是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和郡县制的势在必行。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封 建 者 争 之 端 而 乱 之 始 也 自 书 契 以 来 臣 弑 其 君 子 弑 其 父 父 子 兄 弟 相 贼 杀 有 不 出 于 袭 封 而 争 位 者 乎答案答案答案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解析解析以:介词,用。至:达到地步(程度)。刑:刑罚。措:搁置,安放。篡:篡位。弑:臣杀君。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译文:_(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译文:_ 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涉及词类活用、判断句、一词多义。时:时势。“非也”表否定判断。为:创造,造就。失:违背。而已:罢了。答案答案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答案答案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秦王朝刚刚吞并天下,丞相王绾等人进言说:“燕国、齐国、楚国地方偏远,不设置诸侯王无法镇守,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合适。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亲属很多,可是后来他们的后代亲属关系逐渐疏远了,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周天子无法阻止。如今天下依赖陛下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诸皇子和功臣们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这样)很容易控制。天下人没有异心,这是让国家安定的策略,设置诸侯不利于管理天下。”秦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战争无止无休,因为有那些诸侯王。(我)依仗祖宗神灵刚刚安定了天下,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对立的)军队,想求得天下安宁太平,难道不困难吗!廷尉的建议很对。”(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守、尉、监。苏轼说:圣人不能造就时势,也不错失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罪过不能剥夺爵位,因此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造就时势。周王朝衰弱,诸侯互相吞并,齐、晋、秦、楚的国土都方圆千余里,他们的力量足够用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天子做的事,然而始终没有分封诸侯。已经很久了,世人畏惧诸侯的祸患,不只李斯、秦始皇知道这种情况。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官吏,按道理应该这样,就像冬天穿皮裘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一样,时势应该这样,不是某个人自己的智慧和独有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错失时势,但是求学的人、士大夫大多不赞同。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子房认为不能这样做,李斯的见解跟张子房没有不同。高帝听了张子房的言论,知道诸侯不能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卢绾,难道(这件事)只是高帝所为?张子房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从前议论分封诸侯制度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出来后,其他人的言论就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而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之人必会争夺,争夺必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夺的源头、祸乱的开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儿子杀害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杀害,有不是因为继承和封赏而争权夺位的人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从汉朝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人,都是诸侯的子孙;其余卿大夫不能世袭的人,大概不曾有过这种情况。近代以来不再有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这种祸患几乎断绝。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让这种祸患开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见解,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后世的法则。附录: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陟:提升。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表调动官职的词语徙: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补: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的词语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的词语(1)表示出仕的词语有“进”“下车”等。例: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语有“退”“告老”“乞身”“乞骸骨”“致仕”“解官”“移病”等,其中“移病”指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1.年龄年龄(1)襁褓:未满周岁。(2)孩提:两三岁。(3)始龀:七八岁。(4)黄口:十岁以下。(5)幼学:十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知非之年:五十岁。(8)耳顺:六十岁。(9)耄耋:八九十岁。(10)期颐:一百岁。 2.生活用品生活用品(1)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籴、粜、廪、丰、饶、赡、足、给、饥、饿、馁、馑。(2)与布匹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绮、绦、缟、缯、桑。(3)与房舍有关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3.生活中的时间生活中的时间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 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1.人物个性人物个性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谀、谄、谲(欺诈)。 2.人物品行人物品行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11)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腊八粥。(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