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如何鉴赏诗歌诗眼(同步练).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74844533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 如何鉴赏诗歌诗眼(同步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四讲 如何鉴赏诗歌诗眼(同步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四讲 如何鉴赏诗歌诗眼(同步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讲如何鉴赏诗眼即时巩固】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寨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鉴赏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 诗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诗的前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 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 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泱,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 境安定。这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做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静”字 用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 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 是诗中之眼.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的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表达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 的颂歌。“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 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擘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 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答:答案诗眼是“静二本诗立足于民族和陛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 主题。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 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 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解析 综观全诗,“天涯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乌孙归去不称王”说明民族关 系已经妥善处理,边疆各族可以和睦共处.“静”字最能传神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追求。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生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边地见到的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 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燕 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 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 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特 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引出下文三句。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 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 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表达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 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 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 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 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那么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 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 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 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 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 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 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 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下面两 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 来投笔从戎,定西城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 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藩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 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写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 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 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 意思很明确,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这首诗参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 是。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而心为之“惊二第 二句写诗人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为猎猎军旗飘 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烽火连天,汉军守备时身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 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