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革命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73466568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次科技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次科技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次科技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次科技革命一. 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三次科技革命(时间、代表性成就、原因、过程、影响、启示)能力方面:1.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从政治和生产力方面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在认识和评价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作用时要与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相联系。2.从“现代化”角度全面分析近代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国际关系方面的变化,既要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体性,又要看到各国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上的多样性、特殊性。3.科技革命属于生产力范畴的革命,它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国际国内环境、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4.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影响。5.全面理解和掌握世界近现代史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正确认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分析我国确立和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6能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各方面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贯穿于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每次科技革命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变革起了推动作用。反过来讲,政治革命又为科技革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见,资产阶级科技革命与政治革命在互动中前进。三.基础知识: 1.构建知识结构 次第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条 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5、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4、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3、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4、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主 要成 就棉纺织:1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2克隆普顿骡机(1779年);2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85年)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的)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2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64年美国集成电路计算机问世等)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1973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等高新技术。特 点1首先了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3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发展迅速;3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影 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1生产力迅猛发展;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造成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迅速。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变了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们日益重要。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重点问题分析:(1)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别产生了哪些新兴产业部门?出现了哪些典型的工业中心(区、带)?有哪些工业布局的趋势变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与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河流峡谷走近煤炭产地,轻工业发展迅速。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出现了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1、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2、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 更多国家 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3、国际格局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格局:极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 倾销地和原料产地。第二次科技革命:政治格局:东西方的联系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经济格局: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强对落后地区的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三次科技革命: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个力量中心。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东西方的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差距。(3)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1、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2、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4)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9、20世纪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第三次科技革命时,19451949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于是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的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十年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5)科技革命的启示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都是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要明确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经济学上看,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7)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8)为什么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 (2)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的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3)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发展,阻碍中西近代科技文化的交流。 (4)教育的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入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育上 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件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二.高考真题: 01年:24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是A用机器制造机器B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C手工工场基本消失D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00年:43、18世纪末世界上只有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半个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和两条途径。(13分)99年:30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的发展AB C D(2004年天津文综高考试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学科被划分得越来越少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C.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 D.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