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上传人:dream****gning 文档编号:73373583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6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概要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随着自耕农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相当不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逐渐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相对减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宋之际,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古代手工业、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古代手工业在青铜冶铸、冶铁炼钢、制瓷和丝织业等领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商业自唐宋以来日益繁荣,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工商业城市兴起。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知识体系 形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农业的起源 区域: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精 演进 春秋战国:铁农具取代笨重易损的农具耕 唐朝:出现曲辕犁细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作 水利事业 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农 的发展 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业 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生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产 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体 耕作方式的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系 变化 地的出现的 自耕农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 经济 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成 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要点解析【小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1概念: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分散而缺少联系,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易分化易再生,既脆弱又顽强。3评价: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封建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会造成多数农民家庭破产,大规模农民战争酝酿、爆发。典例导析例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农用动力的革命。这个“革命”是指A牛耕的使用 B铁器时代的到来C铁犁的使用 D灌溉事业的发展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耕文明,关键是理解“农用动力的革命”,尽管铁器和牛耕紧密相连,但铁器属于生产力,牛耕属于动力。容易错选C项,一是因为铁犁和牛耕是紧密联系的,二是受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很重要的误导。答案:A思维启示:1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借用牛力耕田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在我国一些农村仍然存在。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包括A芍陂 B都江堰 C漕渠 D郑国渠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4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刀耕火种 D千耦其耘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缴纳租税的需要 商品交换的需要 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 B C D6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其认识正确的是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 B C D二、非选择题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商周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能力提升8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赢政)仍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赢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请回答:(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历史上,秦在泾水流域的北面偏东区域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3)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知识体系 形成:商周 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井 特点: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田 是劳动者的份田制 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制度 春秋时期开始走向崩溃 的演变 崩溃: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古 战国时期,秦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代 君主私有土地 土 土地私有制形式 地主私有土地 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制 加剧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度 表现 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的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基 导致统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本 产生:战国 形 土地兼并 影响 汉代:比较普遍 态 租佃关系日趋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普遍化 明清:普及全国要点解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具体推行了井田制。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私田大量增加,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典例导析例题:明清时期,契约纳租方式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A佃农可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B佃农对雇主有一定的选择权C佃农对产品有适当的发言权 D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主要表现的区别。关键是明确各个选项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判断各个选项表述是否正确。A、B、C三项都属于当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直接原因和表现,是由D项所述现象导致的。答案:D思维启示:1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2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主要表现为有权选择雇主、支配产品,甚至和商品经济发生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关于古代土地私有制说法错误的是 A井田制是其典型代表B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D形式多样,包括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2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3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A地主、国家 B农民、地主C农民、国家 D国家、地主4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汉田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C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5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扭转,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力的发展 B.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6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使自己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结合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2)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3)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能力提升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武帝纪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历代王朝对这一问题采取什么措施?(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结合材料说明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知识体系 依据 :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四大经济区 四大区: 江南生产技术落后区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域 原因:天灾人祸经 中原人口的南迁 第一次:永嘉之乱后济 经过: 第二次:安史之乱后和 第三次:靖康之乱后重 中原人口南迁心 原因: 南方相对稳定的 蕴涵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 孙吴、东晋南朝时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表现: 中唐以后继续发展 宋朝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影响:文化重心相应南移 要点解析【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过程: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从东晋到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中国出现南北两个经济重心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超越北方;至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正是固定下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一些统治者推行发展经济的政策;南方总体上相对安定,战乱较少等。启示:经济的发展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地区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水利工程的维修及利用,政策的扶植和先进的经济制度等因素。典例导析例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了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地区广大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思路分析:解答“因果关系”类的选择题,应注意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一般原因与特殊原因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商品经济水平较高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江南人民一直在江南开发,气候和土壤条件变化不大,不应成为某一具体阶段的特殊原因,从而排除C、D两项。答案:B思维启示: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属于A山东经济区 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3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地势复杂 气候过于炎热潮湿 人口稠密 生产技术落后A B C D4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B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C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南方统治阶级重视经济发展 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A B C D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太平广记卷403、卷404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开元户数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元和户数100 80838 61891 1294611641 025州名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户数13 51312 33030 754477元和户数18 04718 00035 571889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能力提升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问,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三 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朝代西汉唐明清每百年次数15.223.475.7262.9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综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知识体系 金 青铜:青铜时代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属 钢铁:春秋时期有块炼钢,南北朝发明了灌钢法 冶 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时期普遍使用炼 燃料: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术 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农 衣 丝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耕 被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时 天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代 下 棉纺织业: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的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手 从 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工 烧 东汉:制造出成熟的青瓷业 陶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到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制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瓷 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传播:唐代开始,陶瓷大量出口 官私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占主导地位 的消长 私营手工业:春秋时期兴起,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要点解析【封建社会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形态】 1基本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消长变化: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其原料由政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它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的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弊端丛生。所以,官营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萎缩。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典例导析例题: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A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艺C产品大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首先应回顾官营手工业在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官营手工业“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判断D项表述错误。对于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特点,需要结合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答案:D思维启示:古今中外,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必须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才能焕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脱离市场,缺乏竞争,注定了它必然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下列手工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2下列有关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是 灌钢法 缂丝 白瓷 彩瓷A. B. C. D.3在古代纺织业中,有“衣被天下”称号的是 A丝 B麻 C棉 D毛4下列关于我国使用和冶炼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铸铁的国家 B春秋晚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C南北朝时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D明朝开始用焦炭冶铁5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陶到瓷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B青瓷技术要求比白瓷的更难C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D景德镇在元代成为“瓷都”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能力提升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有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有哪些?(2)我国古代私营手工业产生后,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知识体系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商业的 发展: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发展 隋唐:出现了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明清: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农 周秦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耕 至唐: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时 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代 坊市与城 的 镇发展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商 宋代: 市坊破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业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与 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城 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 市 产生:商鞅变法提出 重农抑商 汉代:汉高祖和汉武帝实行的措施 政策 演变: 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要点解析【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主张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1)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特别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典例导析例题: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哪些?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路分析:第一问应在回顾不同时代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归纳指出不同阶段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二问应注意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统治者主张重农抑商但又需求商品等角度入手思考。答案:特征:自秦至唐,城市中有严格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城郊和乡村不允许设“市”;宋代城市中商业区的限制被打破,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统治阶级对商品的需求或政策调整。思维启示: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发展的水平不同,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商业萧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影响 B物物交换频繁C战乱使社会动荡不安 D政府采取措施打击商业2“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 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3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已有了相当水准的突出标志是 A众多的“瓦肆” B出现了“交子” C城市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 D繁华的城镇中店铺林立4下列叙述与“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现象相符的是 A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B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C商业交易受官府控制 D城市、农村皆可设市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有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农产品商品化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A B C D6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C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D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三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大清会典事例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3)从材料三看,雍正帝对待农工商经济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根据是什么?(4)结合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能力提升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知识体系 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农耕经济 商业: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高度发展 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近 国力强盛:世界领先代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前 资本主义 产生:明中后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夜 萌芽产生 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的 阻碍因素:抑商和禁海政策发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展 国力渐衰 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 原因:殖民掠夺、工业革命迟 社会危机 西方崛起 列强东侵: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滞 康乾盛世帝王的意识: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 要点解析【清朝实施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供自给,这种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二是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集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关于闭关政策的影响,虽然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首先,这种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其次,这种政策终究也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因为中国能否抵挡住外国的侵略,决定于中国与外国的力量对比。实行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发展,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典例导析例题: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路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明确清政府属于封建统治的范畴;二是明确限制织机张数属于限制生产规模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清知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确定正确答案。答案:D思维启示: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用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收购、苛税盘剥等手段压制和打击手工业和商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从而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B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C.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耕地面积日益缩小2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3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所造成的后果是A.农民贫困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C.手工工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D.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4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规模小、力量弱,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仍然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 A B C D5清朝实行禁海闭关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防范“外夷”侵犯 B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D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二、非选择题7下幅图片描绘的是明末时期苏州一对夫妇开办的工场:仔细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图片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行业?图中第组人物和第组人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2)有人说:图中的经济现象在当时社会中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3)结合当时社会状况,从市场、资金、政策几方面分析对图中经济现象发展不利的因素有哪些?能力提升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材料三 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指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当时的政府(明清)采取的是何种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清帝国“安于现状,隔绝于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其原因何在?(3)阅读材料三,概述当清王朝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单元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臻成熟。回答1-4题: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生产工具的发明 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自耕农的贡献A B C D2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3“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损亦如之。”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精耕细作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D.自给自足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