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突破(云南版)中考语文 第4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3361508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新突破(云南版)中考语文 第4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考新突破(云南版)中考语文 第4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考新突破(云南版)中考语文 第4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含散文、小说) 1题型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标题的理解。(如2015云南第20题) (2)简述标题的妙处。(如2014云南第19题)考点一标题的理解与作用考点一标题的理解与作用 2答题思路 (1)理解标题的含义 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标题的作用 从文章结构、情感线索、设置悬念上分析。 从文章主旨、人物形象上分析。 从吸引读者兴趣上分析。 1题型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的含义。(如2015昆明第18题) (2)写出文章代词指代的内容。(如2013曲靖第22题)考点二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考点二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答题思路 (1)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引申义。 结合语境,揣摩语境义。 联系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推断具体含义。 根据修辞义,体会双关意。 (2)代词的指代义 先看代词(这、那、这些等)的指代位置。 联系上下文,把握指代内容。 (3)词语的作用 对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主要从词语修饰限制的精确性、写人叙事的生动形象性,情感方面的喜好、赞美、颂扬、批评、厌恶性以及结构方面的照应、过渡等来分析。 1题型 (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如2015云南第23题;2013昆明第19题)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如2013曲靖第23题) 2答题思路 (1)句子理解 根据句子所处的具体语境理解。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意。 结合文章背景与作者情感理解句意。 结合其在文中或文段中的具体位置及地位理解。考点三句子理解及赏析考点三句子理解及赏析 (2)句子赏析 对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和反语的讽刺性等。 1题型 (1)分析某段的作用。(如2015云南第21题) (2)分析句子的作用。(如2015昆明第19题)考点四句段的作用考点四句段的作用 2答题思路 (1)段落作用 开头段:环境描写大多点明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其他内容大多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伏笔,设置悬念。 过渡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点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2)句子作用 起始句: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收结句:点题。 过渡句:承上启下。 议论句:点明与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描写句:形象生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抒情句: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引用句: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照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等。 1题型 (1)第段写,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如2015云南第22题;2013昆明第21题) (2)根据文章情节发展,请在第段模式处补写内容。(如2014云南第20题) (3)作者对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如2015昆明第18题) (4)根据提示,填写文段词语或替换文段中加点词语。(如2013昆明第17题;2013曲靖第21题)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 2答题思路 (1)概括文章内容方法 在文中摘录相关句段。 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归纳相关的内容。 将每段段意连接起来。 (2)补写或替换内容 结合语境。 结合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合理想象。 将替换或补充的内容放到原文中去,看是否恰当。 答题思路 (1)根据环境描写,了解人物思想。 (2)分析情节故事,概括人物性格。 (3)阅读细节描写(外貌、行动、语言、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考点六人物形象分析考点六人物形象分析 答题思路 (1)抓文章线索 从文章的体裁与内容入手,确定文章主要叙述的对象。 从标题入手。 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句段、事物等入手。考点七文章线索与行文思路考点七文章线索与行文思路 (2)分析线索特点 把握故事情节。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理解情节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感情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行为是怎样一步步展开的。 1题型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如2015云南第24题) (2)第段写了(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出现在文章的具体作用。(如2014云南第21题)考点八写作手法考点八写作手法 2.答题思路 (1)分析情节安排作用 埋伏笔: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对下文暗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衬托、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反差强烈,突出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及事物的特点等。 前后照应:情节完整,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 烘托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2)分析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态度。 环境描写:一是暗示人物命运,衬托人物形象,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或提供活动背景。二是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或埋下伏笔,为抒发情感作铺垫。 (3)分析叙述方式作用 顺叙:条理清楚。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情节起到补充、衬托作用。 1题型 (1)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段所言的风光。(如2015昆明第20题) (2)阅读材料,结合选文谈理解。(如2015昆明第21题) (3)结合生活实际,就文中某人的做法,谈谈你的见解或看法。(如2013曲靖第25题)考点九拓展探究考点九拓展探究 2答题思路 (1)谈理解与看法 结合主题,了解文章给你的最深感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 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来提炼。 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创意。 (2)联想与想象 找选文内容与题干的契合点,联系实际,合理想象。 理解选文主旨,不偏离题意。三年中考讲练 (一)(2015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别样山茶红 原因 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那是山茶。在昆明东北郊鸣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注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在云南,山茶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公元898年绘制的南诏图传中,它就出现在南诏王细奴罗家里。现存最古老的云南山茶,也许应数生长在楚雄紫溪山功德林的“紫溪茶”,树龄六百五十多年。而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玉峰寺院内一年能开上万朵花,荫地面积全国最大的“茶花王”,树龄大约五百年。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桂叶银红,高18.88米,是世界最高的茶花,树龄也近四百年。 让我对山茶之美有所顿悟的,却是这样一件事。 那天,我去郊区农村看望一位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他的家,院墙多处泥块脱落,屋顶瓦沟枯草抖索。从厢房到堂屋,说话有回音却看不清周围堆放了些什么。但我们还是不期而遇或者说狭路相逢了,与山茶。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老人告诉我,他从小爱花。这些山茶是他在心情好时种下的,每天都要来仔细地照看。山茶活了,长高了,枝繁叶茂了,好心情也就随之常驻常在了;山茶打苞了,骨朵饱满了、绽裂了,笑容也就随之在梦里开花。“今年,我还把它们一盆盆送到金殿去参加茶花展览了哩。”想不到老人对美的追求如此炽烈。是对山茶的爱,戳破了缠裹他的孤独,烧掉了包围他的凄凉。就是这生命中最原初的牵挂,鼓舞着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云南的山茶之所以特别多,特别绚烂,大多源于人工的精心种植,栽培养护。尽管栽护它的人境遇会有不同,但他们栽下的都是对于美的不竭的追寻,养护的都是对于美的永恒的渴求。 别样山茶别样红,一枝一叶总关情。(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有删改) 【注】漫漶:形容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 既是指杜鹃红山茶、茶梅等山茶花的绽放激动人心;也是指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对山茶的爱,对美的追求,鼓舞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2第段描写寒流来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用寒凉和萧瑟的气候,侧面烘托了山茶高傲、不畏严寒、持久灿烂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3第段写到“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品种多花期长: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花色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历史久远:山茶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4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子。 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本句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茶的绿叶比作海水,红花比作火焰,“拥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等词的使用,赋予山茶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茶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愉悦欢畅的心情。 5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或象征、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茶的喜爱,对美的不竭追寻和永恒渴求。 (二)(2015昆明)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 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亭台楼阁,曲水回廊,树影婆娑,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当年定是“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水出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为“翠湖”。 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高处望去,树木几乎覆盖了全部亭台楼阁,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还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加点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一词在文中指此时翠湖中吼叫的人数多,声音嘈杂。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如文中第段的引用,说明了翠湖的静谧;是作者的所闻所见所感,其中也引用了汪曾祺翠湖心影的句子,并感叹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同时,也照应了标题,增添文采,再现翠湖当年的静谧之景,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马”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湖面上波光潋滟,片片荷叶宛如一把把翠羽织成的小伞。湖边柳枝随风轻拂,林间禽鸟啾唧,树下有一群壮年男子。牵着战马,为马儿擦洗。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示例:作者不满今日翠湖的喧嚣,追忆往昔翠湖在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每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记忆,翠湖是昆明人的精神寄托;我们不应迷失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中,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灵故乡,建设精神家园。中考真题精选 (一)(2015山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描花的日子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纵观全文,第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示例一:能。第段中有关四季的内容和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因此能去掉。 示例二:不能。第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为下文“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作了铺垫。所以不能去掉。 第段,开篇运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叙述了一年四季让人高兴的事儿。细读第段发现,写春夏秋的高兴事均在户外,以衬托出冬天不能出门的无聊,自然为第段的“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作铺垫。所以不能去掉。联系全文看,“描花的日子”即冬天在家的日子,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和谐、美好,也属于“高兴”的范畴。因此,第段也能去掉,去掉之后,内容更集中,主题更突出。 (1)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所以,她们很高兴。(2)父亲看到母亲和外祖母高兴,他就很高兴;他能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4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示例: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的小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与分享。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 (二)(2015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_、_的情感。怅惘怅惘哀伤哀伤 2阅读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_ _,_;长满水草的河渠,_;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_等。 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龙眼树龙眼树树下静卧的水牛树下静卧的水牛碧绿的稻田碧绿的稻田轮渡起航的汽笛声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3根据第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 我选_句。点评:_ _ 我选_句。点评:_ _【A】 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的深深眷恋。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的深深眷恋。【B】 5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示例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示例二: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