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73193255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第 32卷 第 3期 Vol:32,No3 体 育 成 人 教 育 学 刊 Journal of Sports Adult Education 2016年 6月 Ju 2016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 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 薛 源 (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从文化创意视角出发,对黄龙溪舞龙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了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旅游品牌的宣传, 充分发挥跨区域跨文化交流,开发群体性增值性产品,跨区域多样性创新项目以及进行民间互动等有效 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舞龙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6)03003104 Creative Path of Folk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of、Dragon Dance Culture in Huanglongxi XUE Yuan (Sport Dept,Sichuan Normal Univ,Chengdu 6101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ragon dance culture of the folk tourism industry in Huanglo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an aly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xpression form and problems of the dragon dance culture in Huanglongxi and discusses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dragon dance culture in HuanglongxiThe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ourism brand,promote the crossregion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ploit the collective value-added prod uct,cross-regional and diverse creative project and folk communication Key words:folk culture;dragon dance culture;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creativity 舞龙文化是在龙文化背景下,经过人们不断加工 和创新,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 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竞技运动项 目的文 化。舞龙运动既是娱乐表演,更是一种文化展示。从 古至今,舞龙一直是黄龙溪保存完整的土乡土色的群 众文化活动。黄龙溪基于“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 和“烛龙”、“应龙”的故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 舞”,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并通过创意打造龙 舞盛节的主题,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媒体的眼光。 1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黄龙溪旅游产业中的发展 黄龙溪古镇是成都周边得天独厚的省级历史文化 名镇,在历史上曾称作“武阳”、“赤水”。据华阳国志 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 日”(武阳县 故治在今彭山县境,秦时,曾辖今双流县南部地域)。 隶续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铸一 鼎,象龙形、沉水中?故日黄龙溪。”黄龙溪从古至今 就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保护,加之地质与环境良好,无 任何工业污染,其山川秀美,文化厚重,民风淳朴,保留 了古民居建筑、古牌坊、古战场、古民俗、古码头、古庙、 古墓、古树、古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了一体。 黄龙溪镇“火龙灯舞”是舞龙文化的瑰中之宝,奇 丽异常,魅力无限,它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南宋,到了元 朝广为流传开来并世代相传。根据“黄龙见武阳赤 水”、主管光明与黑暗的“烛龙”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 龙”,以“龙生九子”的神龙图腾文化取“蛇身、鹿角、虎 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兽须、和风爪”等吉祥之物 创造了“火龙灯舞”。当地民众还研制了独特的火药配 合表演,成为了黄龙溪千年古镇最驰名、最具民俗民风 韵味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悠远的历史渊源 *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 目(wHCY2O14C6),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与研 究项 目。 31 第 3期 体 育 成 人 教 育 学 刊 第 32卷 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火龙灯舞也叫烧火龙,这一古老却有新意的民间 民俗活动已成为黄龙溪古镇一项具有浓郁民族气息、 极富地方韵味的活动,是古镇山乡百姓每年春节最喜 爱的辞旧迎新的欢庆活动。在喧天的鼓乐声中,由德 高望重的地方名人给龙点朱砂眼,点眼的同时由舞龙 者齐唱“一点金,二点银,三点风调雨顺,四点吉祥太 平”。随后龙头蟠首三叩向各方各级贵宾和县城百姓, 祝贺新春快乐,吉祥如意。接着龙灯在人蠕潮涌的街 道中随着喜庆的乐器声和音乐声舞动,在龙珠的引导 下龙身随龙头起伏摇动做出相应的飞舞姿态。 2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的过度商业化淡化了黄龙溪舞龙文化的特 色 舞龙演艺由民间企业单独承包,这样更能适应市 场化发展。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黄龙溪“火龙灯 舞”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内涵,失去了民间发展的群 众沃土,失去了走街串巷的传统风俗。火龙灯舞本是 一 种发源于民间的文化活动,是老百姓祈福和信仰的 表现形式,体现了当地民众独特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 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旅游的过度商业化、管 理方式和表演人员等主客观因素,黄龙溪的民众中能 够职业从事表演舞龙的人数越来越少,真正意义上举 着龙身、龙头、龙尾在古街上舞动的民众越来越少,几 乎全部交给了俱乐部的舞龙队员。因此,火龙灯舞在 民间的生存兴旺成为了舞龙文化发展的一个难题。但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当地学校和民间团体已经将火龙 灯舞活动纳入到了日常学习内容和阳光体育项 目中, 逐步形成科学统一的传承火龙灯舞的教育体系。 22 附属文化产品的集群制作销售存在问题 黄龙溪虽然支持民众在其舞龙的附属文化产品上 的制作和销售,但其实黄龙溪市场上舞龙纪念品所占 份额少之又少。一方面由于诸多民众各 自在家中进行 纯手工制作,所需时间过长,成本高,拿到市场上若以 高价销售则会受到排斥;另一方面由于舞龙纪念品较 为单一,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内的商铺同时也会 把其他民俗地区的旅游商品照搬到古镇景区,大量的 充数产品掩盖了单一的舞龙产品,导致附属产品销售 额不高,为旅游产业的贡献也非常有限,未能达到特色 旅游产品推广销售的期望度。 23 单一的舞龙表演形式制约旅游产业发展 舞龙文化的呈现大多是以舞龙表演为主,其单一 循环的表演套路,导致许多游客来到黄龙溪观看舞龙 表演后,会感觉简单乏味,而“火龙灯舞”的表演无疑只 32 有在晚上才能展现出独特魅力。据调查,“火龙灯舞” 并非经常性或在固定时问演出,只有每逢重大节 日或 重要活动时才会上演。此外,由于火龙灯舞传承的断 断续续以及传承方式的单一性也导致了其表演技术动 作失去了原有的精彩和内涵。现代人审美意识越来越 高,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如果失去了它应有的 特质,势必会直接制约黄龙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缺乏与外界交流导致黄龙溪舞龙技术缺乏创新 黄龙溪舞龙队参与过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表演和比 赛,最近一次国家级以上比赛要追溯到2012年代表四 川参加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舞龙项 目,但比赛成绩 不容乐观。通过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及与当值裁判人员 交流后了解到,黄龙溪舞龙队近年来通过比赛和表演 对外交流的次数不断减少,并且仍旧采用传统的技术 动作和套路,缺乏改造和创新。黄龙溪景区内的舞龙 表演一直以来也是采用单一循环的表演模式,演艺水 平不高,很少出现高超炫目的动作技巧,导致游客在观 看演艺时不易被表演吸引,反而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因此,技艺的陈旧和动作的老套为黄龙溪舞龙演艺的 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黄龙溪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应 该充分梳理并挖掘出更多民间艺术资源,逐步改善并 提高舞龙的外观、装饰、套路、技术、配乐等,对舞龙体 系更新换代,才能使得该文化旅游产品得到可持续发 展。 3 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 31 政府为拓宽创意化发展新空间提供保障 黄龙溪舞龙文化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 景,它是以一种通俗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并能够娱 乐自我的一种文化形态。外来民众能够通过亲身体验 式的途径,达到精神和物质双重需求。从宏观上看,黄 龙溪舞龙采用的是以民间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 经营发展模式。政府从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优化产 业发展环境为出发点,为舞龙文化的旅游文化创意产 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政府主要在产业的环境 营造、文化保护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由于 舞龙文化的地域需求和文化传承,当地民众热爱舞龙, 他们不光大力支持,还积极参与到舞龙文化的发展中 来。而民间企业则负责舞龙文化微观创意产业的实际 开发和运作:以“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 部”为主体,隶属于黄龙溪旅游管理局和黄龙溪镇政府 双重管理。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能 够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并不断推进创新,促进舞龙文化 的保护和不断发展。 32 舞龙队伍的建设为打造人文旅游景区的创意化 第 3期 薛 源:黄龙溪舞龙文化在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化路径研究 第32卷 路径奠定基础 321 旅游地区文化开发和建设核心队伍的职业化 成都双流县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总共由表演 部、制作部、后勤部、训练部四个部门组成,队员、工作 者、行政管理者共 3O余人,其中男性 25人,女性 5人, 平均年龄 32岁。所有人员工资按月发放,由基本工资 加上分红,并为每位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同时黄龙溪 镇政府派出文化站干部作为俱乐部指导老师,定期到 俱乐部进行指导,同时也作为政府、管理委员会与俱乐 部进行沟通的中介人。 322 打造旅游地区特色校品文化 黄龙溪为培育优秀舞龙传承人,保障舞龙项 目在 黄龙溪的经久不衰,队伍由镇政府占主导,黄龙溪学校 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舞龙特色教育。首 先,以校长牵头,在镇政府的配合下,吸收舞龙文化,协 调好全校师生,邀请黄龙溪舞龙俱乐部的教练员或队 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这既是项目完成又是校本教育, 能培养出既有文化素质,又有舞龙技能的人才。黄龙 溪学校也在努力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学校舞龙队 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文化特色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构 建,而且有助于扩大火龙灯舞社会影响力,调动社会群 众对火龙项目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为火龙文化传承孕 育了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 33 体验式路径得创意发展 黄龙溪在正月节气中将火龙灯舞放在了景区常态 化的演出里,游客在平常日里也能体验和感受到烧火 龙这一风俗的独特魅力。表演主体是民间企业“成都 双流县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他们表演的外场地点 在黄龙溪巴蜀体验园,进行烧火龙展示;而内场则在黄 龙溪大剧院,主要进行与龙相关故事的演艺。体验式 的演艺能直接地让游客感知黄龙溪龙文化和民俗文 化,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同时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 多维度让演艺直接触及游客内心。 34 宣传路径的创意发展 自2007年黄龙溪“火龙灯舞”被评为国家级第一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这 一 文化旅游品牌被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所知晓。1999 年和 2007年,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黄龙溪进行了专题报 道和实地拍摄,并制作播放出一部关于黄龙溪火龙灯 舞的宣传片。依靠品牌,通过国内最高权威媒体进行 广播影视宣传,成为黄龙溪对外宣传的成功实例。 在广告装潢方面,黄龙溪针对定期举行的火龙游 园活动进行大量的户外广告、报纸、电视媒体的体验式 报道。在传媒方面,黄龙溪大力实施媒体营销策略,由 双流县旅游局负责,设立专门的人员联系媒体对黄龙 溪承办各类舞龙比赛和获奖消息进行广泛报道。2000 年舞龙队在海口演出时,经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 四国国家电视台联合摄制报道,赢得了向世界宣传的 绝佳机遇。2001年黄龙溪舞龙队应邀参加了第 21届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表演,通过各国电视台也让 世界目睹了舞龙的风采。 35 增值创收路径的创意发展 黄龙溪舞龙道具和服装是在舞龙文化背景下逐渐 构建起来的。火龙灯的制作用竹、木、纸、布、包裹、彩 绘制灯而成,质量和精美度得到不断提升,服装的设计 也不断丰富。而国内舞龙道具和服装中标有黄龙溪生 产的数量不断攀升,销售收益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和俱乐部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保证。黄龙溪的烟火 制作是由古至今不断科学更新的产物,烟火可以为舞 龙过程产生更加绚丽的视觉效果。俱乐部与当地烟花 生产商潜心研制了一种独特配方的火药,这种火药热 量低,艳丽夺目,火光流畅,喷射有力,其独特之处在于 它即使烧在赤裸上身的舞龙者身上也不会对身体产生 任何伤害。因此“火龙灯舞”是将龙、灯、舞、火焰融为 一 体的神奇、美妙和惊险的经历,能达到深入体验这一 民俗活动的效果。 36 氛围营造路径的创意发展 黄龙溪一直以来注重对景区内建筑物的保护和维 修,镇内的古街坊、古寺庙、古树、古崖墓、古佛洞、古衙 门、古码头、古佛堰等建筑物上原本有着众多精美的龙 腾图案,在扩建过程中,新建筑物上的雕刻图案和整体 风格仍然保留了下来。为了渲染更加浓烈的龙文化氛 围,黄龙溪还新建了舞龙大剧场,重新打造了龙图腾长 溪,栩栩如生,别开生面。 4 对未来黄龙溪舞龙文化发展的建议 41 打造旅游品牌“火龙之乡” 推进黄龙溪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宣传,打造特 色旅游品牌。在加强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大旅游 开发区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火龙灯舞”需要进行有 组织的、科学化的管理,只有技术动作全面化的提高, 市场发展的文化品味提升,以及社会推广的加强,才能 不断促进其文化意蕴提升和动作技术凝炼。依附于火 龙灯舞队伍建设,还应该深入挖掘和开发市场竞争力 的新型旅游市场产品,抓住机遇,解决问题,着力提高 开发区硬件品质,加大旅游营销宣传,打造古镇特色旅 游品牌,是实现黄龙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利用影视拍摄的文化资源正好迎合了文化创意 中提到的依靠高新技术将创新性表现及思维直接转换 成具有高经济效应的过程。 33 第 3期 体 育 成 人 教 育 学 刊 第 32卷 42 发挥跨区域跨文化交流合作 “火龙产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顺应着创 意文化的主要内容,广播影视、传媒、音像、视觉艺术、 服装设计、雕刻、环境艺术、表演艺术、广告装潢、工艺 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这种民间多 文化交流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到文体结 合、体育搭台、经贸合作,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一的火龙灯舞不仅要传承 其特色,还要不断加强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不 同民间活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的交融与渲染;同 时也要扩大火龙灯舞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吸引力。黄龙 溪要积极寻找尽显 自身特色、增强文化魅力的市场化 道路,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媒体的作用,促进火龙灯舞文 化的扩散性传播。 43 集群进行增值性产品的创意化开发 当前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手段和 载体。为了实现黄龙溪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化升 级,使得小产品也有大市场、小企业也有大作为、小区 域也有大扩张,黄龙溪的舞龙纪念品应采用集群性开 发制作方式,以俱乐部制作部为平台,一方面将分散的 制作民众聚集在一起共同生产,整合企业资源,优化生 产模式,形成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带动产品市场的扩 张,使经济增量的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其次,俱乐部 制作部应带头,加大创新开发纪念品种类的力度,利用 文化的创意性思路,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开 发培育出相关产业集群,让舞龙文化衍生出更多的副 产品,为景区创造出更多的收益渠道。同时,黄龙溪在 产业集群建设中还应加快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现代 服务产业发展,加速城乡二元差别向城乡旅游一体化 提升。 44 跨区域项 目的联合和创新 站在黄龙溪旅游产业的构成角度来看,舞龙文化 始终以表演作为主要的呈现形式,而表演的时间往往 有限,游客观看时间过长也会审美疲劳,想要解决舞龙 表演的单一性缺陷并不现实,唯有通过联系其他区域 和项 目,才能使其体验式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夏季打 水仗很受游客青睐,可以创新设计出舞水龙的表演,丰 富舞龙表演的呈现形式;在区域上可开发府河流域,从 水路到黄龙溪,沿途可欣赏到川西坝子的田园风光,成 34 为另一番风味;也可联系到延伸出去的雅安、乐山一代 景区,成为一处与外界景区有区域联系的旅游环线景 点,形成雅安一乐山一黄龙溪旅游路线;在项目上可重启 原有盛行的川江号子表演,从另一角度、内容体验到不 同的黄龙溪民间艺术文化。 45 鼓励民众参与,增强特色民俗文化认同感 黄龙溪旅游产业市场应依据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和 消费意向,立足该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产业发展 环境,优化组合价值项 目,确定企业战略,策划出该区 域内各种文化旅游产品,最终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打造 品牌、实现价值创造。承包制的黄龙溪旅游产业市场 跟大多数文化旅游产业一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利 益性。各利益相关者在整个过程中是重要的参与者, 旅游者和他们的价值是同时实现的。因此,旅游者、企 业和利益相关者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过 程中,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这种产业链的建立决定了这项民俗活动的商业 性,而浓重的商业性往往会迫使民众无法过多地参与 进来,因为利益大多掌握在经营者和管理者手中。黄 龙溪既然确立了以舞龙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开发,更 应大力鼓励民间民众参与直接演艺。民俗文化源自于 民间,也应回归民众,缺失广大的群众基础,再优秀的 传统文化也会失去发展的根基。出资鼓励当地民众积 极参与,不仅能保留更多的原生态文化气息,又可增强 当地民众对该区域特色民俗活动的文化认同感,让火 龙灯舞表演在民众中逐步实现常态化,回归本色,营造 真正的民俗氛围,让游客感受到纯正的黄龙溪风俗文 化。 参考文献: 1孔军峰,张莹民俗文化与舞龙运动EJ体育科技文献通 报,2007(1o):6667 E2陈世松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EJ成都大学学报, 2008(1):94-98 E3解宪生,舒云久,张晓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 龙溪”火龙灯舞”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FJ成都理工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8(3):2124 (收稿 日期 :201603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