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榆底村空心村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793831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榆底村空心村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关于榆底村空心村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关于榆底村空心村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字(III)1、 绪论(1)1.1 问题的提出(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3)1.4 研究方法及总体思路(4)2、 空心村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5)2.1 空心村的基本概念(5)2.2 空心村的相关理论(6)3、 空心村现象发展的现状分析-以赞皇县榆底村为例(7)3.1 榆底村空心村的现状及演变(8)3.1.1 榆底村的基本现状(8)3.1.2 榆底村空心化的现状分析(9)3.2 榆底村空心村的演变过程(12)4、 榆底村空心的形成原因及影响(13)4.1 榆底村空心的形成原因(13)4.2 榆底村空心化产生的影响(14)5、 对榆底村空心化的改造治理措施与对策(15)5.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15)5.2 搞好村庄规划 加强宅基地管理(15)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人口集聚(15)5.4 加强政府职能 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16)6、 总结与反思(16)参考文献(17)英文摘要、关键字(IV)关于空心村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赞皇县榆底村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空心村的出现日益成为中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农村中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对村落的整体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空心村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因此,空心村的改造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我国空心村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以赞皇县榆底村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空心村治理的必要性和解决措施。文章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空心村现象综述,从理论上阐述和梳理了空心村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空心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具体分析了赞皇县榆底村的空心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针对该地的具体情况,重点提出了改造治理空心村的有关措施。第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关键字: 空心村 发展现状 成因 措施关于空心村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赞皇县榆底村为例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社会各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剩余。由于我国当时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体制,因此,农村的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顺利地进入城镇,加上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以及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生产要素就地转化和吸收,使得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了劳动力的流动。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他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好转,进而对居住和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买新房,并安家落户。还有一部分留在农村里的农民也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然而,与上述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在农村建设、城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各地农村的村庄都表现出粗放的发展势头,这集中表现在农村中所出现的空心村现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无偿、无限、无流动的宅基地管理政策,同时受农民建房的传统习惯和宅基地管理相对松散的影响,使得农民普遍存在宅基地私有的心理,围绕村边、路边甚至大量占用农田建房,造成村庄呈“摊煎饼”式的外延扩张。形成村内大量旧房闲置,破烂不堪,村庄周围新建房屋布局凌乱的现象。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们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充分反应出了我国人地关系的矛盾。中科院2012年3月26日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指出,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经综合测算与分析表明,在分批推进城镇化背景下,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可达1.14亿亩1。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和乡村发展处于割裂状态,而且国家战略长期集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方面,忽视农村建设,缺乏农村乡镇规划布局的详细研究,最终导致了农村布局混乱无序的后果。空心村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居住环境的恶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给农村及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造成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反过来也阻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空心村的治理力度,推进乡村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土地集约利用结构,维持农业经济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河北省的省情出发,有重点的选取赞皇县榆底村为代表进行分析研究,为国家解决空心村问题提供自己的参考意见和建议。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通过对赞皇县典型空心化村落的研究,运用参考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找到从现状分析再到理论生成与具体实践方法相联系的过程,提出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实用性对策,并结合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相关知识,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设计方案。所以对空心村问题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改造治理空心村,重组村庄结构与布局,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节约土地资源,盘活土地资产,减少人地矛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2.2 研究意义在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详细研究和分析空心村有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村镇规划布局指导的需要。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各级城市普遍实行了总体规划,并有重点了进行了研究。而我国村镇的布局规划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程度加深,农村布局规划也日益提上日程。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区村镇已经开始空心村的规划试点,有关策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与实践经验相比,农村村镇的规划布局理论与研究还很少,仅局限于农村土地利用整理的难点分析,潜力分析等方面。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农村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使得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矛盾,村镇治理工作很难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农村布局规划方面理论研究的空白。因此,此项研究不仅是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城乡规划的需要,也对加强农村规划布局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策略。城乡二元结构已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加强对空心村的治理,合理规划村镇布局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它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口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聚集,同时促进农村由单一农业经济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的转变,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繁荣,以此达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再次,是落实、完善国家的政策法律,缓解人地矛盾的需要。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非法占地的现象非常严重,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而且由于村镇规划建设的虚置地位,农村建设用地混乱,土地浪费严重。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也在膨胀,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必须着眼于现有存量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空心村的治理,无论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落实、完善,还是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谐人居环境,保证农村安定有序的需要。农村空心村形成的一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的缺乏,许多村庄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大部分没有被硬化,也没有排水设施,导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而且垃圾随处可见。这导致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是人们迁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空心村的治理,除了考虑水、电、路基本设施外,还要考虑村居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居住现状等因素。体现出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对建设生活富裕、环境美好的新农村有重要指导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进展“空心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国外没有专门针对空心村问题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农村发展、村镇规划上面。比如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与乡村的脱离与对立等各种社会弊端,提出了“新协和村”的理论与设想,并于1852年在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亩土地进行“新协和村”的尝试。受欧文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霍德华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并发起了“田园城市”的运动,希望借此来解决城市与农村的矛盾。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根据村民生产生活落后的状况,发起了“新农村运动”,引导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建设“都市化村庄”的概念,并于1984年成立了“乡村中心”专门机构来解决农村中的特殊问题。印度为了改变城市严重拥挤和乡村严重贫困的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乡村综合开发运动”,以此来缓解农村的贫困,制止农村人口的外流。1.3.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空心村这一概念,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聚落的发展形态,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侧重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了农村农业农民长远发展和远期利益,缺乏村镇布局规划的理论研究,导致了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加重了人地矛盾。这一严峻的形势也使得一些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空心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当前大多数针对农村的研究都是从宅基地、居民点建设、土地整理等角度入手,也有针对空心村问题研究成果的出现。比如:薛力的城市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一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对空心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详细阐述,分析了空心村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并指出规划农村的对策3。刘彦随等人的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一文,从乡村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分析了空心村的成因、演变模式及治理思路4。 张逸风的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研究一文,以某一村庄为例,具体分析了空心村的发展现状及演变过程,阐述了空心村治理的生态环境效益。但这些研究多偏重于对现状问题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而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单方面的研究较多,综合研究的较少,总体来说还没有脱离初期的研究模式。1.4 研究方法及总体思路1.4.1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掌握该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实证分析法。以赞皇县榆底村为实证研究对象,根据该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总结分析空心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建议。个案分析法。以赞皇县榆底村为典型个案,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询问和参考历史因素,收集获取了论文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对该村的空心化问题有了清晰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使问题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1.4.2研究的总体思路要研究问题,就必须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要把握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必须从表面现象入手,只有通过层层的分析调查,才能逐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就是根据这一思路,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确定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同时系统分析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和空心村的相关理论,然后以赞皇县榆底村为个例,广泛收集资料、数据,并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剖析榆底村空心村的基本现状、演变过程及成因,深刻揭示空心村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后阐述治理该村空心村问题的具体方案,探索对榆底村改造的总体思路。2 空心村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2.1 基本概念2.1.1 空心村的含义目前,对于空心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张军英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导致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5;张昭从土地利用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延伸发展,而村庄内部则出现了大面积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6;薛力从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是城市化发展不完全的条件下有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要明确空心村的定义,就必须明确空心村的成因。“空心村”实际上是一种“去中心化”趋势所带来的结果。按照我国农村的特殊情况,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有: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到城里工作,造成农村人口上的空心;由于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村庄建设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及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缓慢,造成农村经济文化的空心。由此,我们可以定义出:“空心村”就是农村人口、资源等要素不断向外流动,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发展缓慢,村庄不断向外扩散而村庄内部出现闲置破旧房屋的一种“空心”状态。2.1.2 空心村的特点空心村是农村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缓慢,村落住宅不断向外扩展而内部极度荒芜的一种空心状态。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1)农村住宅离村庄地理中心距离越大,其质量越高,村中心基本都是破旧老化的住宅,外围大多是新盖的平房和楼房。(2)随着离村庄中心距离的加大,人口密度呈减少的趋势。(3)农村内部的道路大多以土路或石子砌成的路为主,很少有硬化的道路,没有排水设施。(4)村庄内没有娱乐、体育设施,教育、科技、医疗、金融等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2.1.3 空心村的表现形式空心村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在村庄空间上的反映,由于各地发展的程度不同,空心状况也不尽相同,根据分析调查,空心村同城市发展过程相似,一般表现为三种模式:1. 同心圆模式:空心村比较典型的是单核同心圆模式,主要在村庄规模较大,且相隔间距较远的地区容易发生,主要表现为围绕村中心向外扩散。2. 扇形模式:此种模式多发生在靠近公路,交通便利的村庄上,人们为了出行方便,或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新建房屋时多选择在道路两边,呈带状蔓延。3.多核模式:其表现形式是多核心模型,这种类型多发生在村庄稠密、住宅连片的地区,村民选择新建房屋多集中在某几个点上,这种类型在平原地区较常见。2.2 相关理论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日趋融合的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间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转变的过程,是城乡间人口、资本、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相互流通,相互依赖,逐步达到城乡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趋势与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根据两者之间固有的联系由于各种原因而割裂,影响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所提出的。它是城乡协调发展,相互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空心村的发展实际就是城乡分离的一种表现,因此,必须加强城乡一体化,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统筹规划,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调整,促进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事业、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在发展上互补,使得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间在人与自然上的和谐7。2.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在全面认识区域土地资源现状构成、质量、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前提下,从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手,着眼于土地供需状况的系统分析,合理组织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布局,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规范人类行为、协调土地生产关系,以保持人地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获取土地利用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寻求土地的合理利用8。加强空心村的治理,改变农村土地利用粗放的局面,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不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而且影响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紧凑的农村土地配置格局。2.2.3 公众参与理论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法制社会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社会体现公平正义,平等文明的一种方式,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政策的制定与协商,以参与的行动体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而加强空心村的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样事关空心村改造的成败。因此,有关空心村的改造计划、原则、决策和措施到具体工作的展开等方方面面都必须有村民代表的参与,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才能使空心村的改造取得较好的成效9。3 空心村现象发展的现状分析-以赞皇县榆底村为例自90年代后,榆底村开始迈出向外探索的步伐,很多青年人外出考察学习,再返回村里进行合伙创业,创办了不少工厂。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的逐渐衰落,致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同时农村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也在恶化,外出人口逐渐增多。导致农村人口的空心,空宅闲置越来越多,而村庄建设和规划仍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其教育、医疗、资金等方面也在走向“空心化”的趋势。3.1 榆底村空心村的现状及演变3.1.1 榆底村的基本现状土地现状截止到2013年,榆底村总面积247公顷,其中村庄面积41.3公顷,耕地面积153公顷,人均耕地0.043公顷,户均耕地0.17公顷,宅基地面积20公顷,河流、沟渠等废地面积9.2公顷,山地、坡地等难利用土地37.5公顷,道路、交通等其他面积5.7公顷,人均宅基地0.005公顷,户均宅基地0.021公顷。人口现状截止到2011年,榆底村共有896户,总人口3545人,包括在外地居住但户口没有迁出的人口。平均每户4.0人,其中男人1860人,女人1685人,老年人(65岁以上)431人,中年人(35-65岁)1088人,青年人(18-35岁)1148人,幼儿及少年人(0-18岁)878人。农业种植现状榆底村位于山前平原地带,土壤主要为沙土、壤土。土壤通透性强,肥力较丰富,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如小麦、玉米、花生。另外,在山坡附近水源稀少,土地干旱,称为旱地。主要种植大豆、红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枣树、果树、棉花、核桃树等经济作物。据2012年统计,榆底村夏粮种植面积1294亩,产量380千斤,秋粮种植面积988亩,产量325千斤。现今,很多村民把精力主要放在工业上,没有人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大棚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由于人均耕地少,粮食作物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但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出,部分人放弃耕地,也有部分人出售剩余粮食。农业养殖现状榆底村养殖业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拥有养猪厂一个,存栏30头;养鸡户2户,存栏3000余只;养羊户2户,约有120只。其他一部分居民对猪、鸭、羊、鸡的养殖属于零星的散养户,不具有规模。工业发展现状-榆底村工业发达,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区,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企业法人及高层管理者多是是农村中的中年人,他们文化素质不高,这些企业或工厂的管理方式、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均较落后,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人,同时资金也是限制其发展与治理的重要因素,有不少都是中小型的重污染企业,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废气也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目前,榆底村工业发展现状见表3.1。 商业发展现状-榆底村商业比较发达,村民多从事成本较低的商业活动,超市,商店主要分布在道路两旁,方便人民的生活。还有村名在村里集镇市场点设摊位,经营服装、鞋类、钟表、蔬菜、水果以及小商品等日常用品。表3.1 工业状况企业类别淀粉厂钢铁厂矿石加工煤炭开采瓷砖厂木糖醇厂农产品加工总计工厂个数3315211025基础设施现状-榆底村有小学和幼儿园,教学设施极其落后,学习环境差,没有专业教师,在校学生约350余人。村内拥有5条交通主干道,是80年代修的石子砌成的路,现在是坑坑洼洼,也没有排水设施,此外通往县城方向有两条主干道。村内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点,村内垃圾随处乱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具有变电站一处,方便全村居民生活及农业工业生产,具有较完善的电视管理系统,每户人家都能收看有线电视或者数字电视。自来水设施也安装到位,基本能通到各家各户。3.1.2 榆底村空心化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榆底村上述基本情况的调查,结合县、乡、村的发展背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参考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与观点,榆底村空心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村庄人口的空心。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策确立,并逐步深入到农村,人们为了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赚取更多的钱,开始大规模的建工厂,发展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榆底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县一半以上,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结果。榆底村内的空气浑浊,清晨经常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从事商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搬到县城居住,享受发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优质的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还有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直接留在城里,工作稳定后便安家落户。因此,现在农村中经常可以看见一群老人围在一起,聊天下棋;一群中年妇女在街口打扑克,看孩子。上小学的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经常在村里闲逛,甚至会偷东西,打群架等,这都严重影响了村里的风气,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空心人口状态严重制约了榆底村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村庄形态的空心。90年代以来,通过在外打工或跑外等方式先富裕起来的一部人,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缓解家里人多,居住拥挤的不便,开始新建房屋。考虑到在旧宅处翻盖的面积不足,另外也涉及到邻里关系、通风采光、交通等各方面的困难,许多人在村外另觅新址,购买宅基地,修建新居。村庄中心则是残败不堪的破旧房,东一片荒院,西一处空宅,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半截路、小街巷、老旧房、牲畜圈、垃圾场等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有的墙壁严重开裂,墙体倾斜,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存在多处安全隐患。有的空宅老院长年失修,荒草满地,成了蚊蝇和老鼠的聚集之地。如下图清晰的说明了榆底村的空心状况。 图3.2 上:废置旧宅 下左:废置旧宅 下右:村外新建楼房 图3.1 上:榆底村布局 下左:村外新建房屋 下右:中心破旧房屋 农村科技、教育、医疗、金融等社会服务方面的空心。首先,在农业科技上,榆底村北依万花山,山坡及高低不平的小块地面积很大,农业生产基本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民亲自下地进行播种、除草、浇水、施肥以及收获,村庄西面主要是农户的菜园和少部分耕地,分布在废沟渠附近,只有在村庄南面有较广的平坦土地,可以使用机械种植、收获。同时富有科技含量的新型经济作物难以在农民中使用与推广,养殖业也是如此,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区,农村科技发展落后。如图3.3显示了榆底村的基本耕地状况。图3.3 上:村北山坡地 下:村南耕地 其次,在农村教育上,榆底村在80年代时兴建小学,但后来一直没有维修,村庄不断往外延伸,学校甚至成了私人的宅基地,现在只有曾经的教学楼了,破旧不堪,墙体也出现裂缝,有的教室甚至没有玻璃,学校约有三百个学生,没有专业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得过且过,基本教学设施严重缺乏,村内有幼儿园3所,都是个人办的,环境条件与教学水平更是不达标。村内大部分学生都转到乡镇或县城读书,农村教育陷入“空心”的危险境地,严重制约着榆底村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医疗卫生上,榆底村没有统一管理、全面诊疗的医院,村里有三户个人诊所,主要诊断一些简单的病情,负责打针、输液、抓药。诊所的医疗设施,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不具备检查化验的功能。根据国家对农村医疗的特殊政策,到2011年底,农民大都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因此住院看病有了保障,如果村内医疗水平维持现状,这将加速农村医疗的“空心”,一方面影响农民及时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村医疗卫生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最后,在金融方面,榆底村长期以来注重工业的发展,经济水平较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优于其他村庄。尤其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拥有大量闲散资金,他们在工厂扩建、扩大项目上投资巨大,另外向房地产和商业方向投资,还有人从事民间借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涉及流动资金达上亿元。但这一部分资金,村民不用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上,也不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加上农村对金融方面的管理不到位,村民只顾及自身利益,所以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城镇,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却造成了农村金融的空心,严重制约着榆底村的整体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的空心。在道路交通方面,榆底村村内有五条主干道,是80年代初修建的,现在早已坑坑洼洼,也没有排水设施,导致污水横流,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加上临街的农户不断占用道路也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不便。在村庄内部,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系统和排水系统,村庄内总是垃圾乱堆乱放,散养的家禽家畜,流浪的小狗小猫也到处乱跑,粪便满地,恶臭的气味,肮脏的环境,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破坏村容村貌。如图3.4就是村落一处垃圾堆。 在文化娱乐方面,村内没有为农民提供锻炼身体的体育设施和广场,也没有农民精神建设所需要的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平时,村民的活动主要就是打扑克,闲聊,这不仅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提高村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不良风气在村里蔓延。以上这些方面都表明榆底村基础设施走向空心化状态。图3.4 村中一处垃圾堆3.2 榆底村空心村的演变过程3.2.1 萌芽期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是榆底村空心化的发展的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提高,而且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人群大都已经成家立户,农村人口的增加,从大家庭分离出来的小家庭需要寻求新的住宅。而此时村里对宅基地的管理较松,一部分人开始往村外扩建新房,一般是在预留的宅基地、林地或废地里,基本没有针对耕地,同时翻修旧房仍在村内居住还是村民的第一选择,空心化现象并不明显。3.2.2 发展兴盛期 从九十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富裕程度大大提高,加之城里居住条件的刺激和农村水电、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限制,村民的居住观念开始转变,向村庄外围盖新房,甚至去城里居住成为村民的目标要求。一部分村民开始沿着公路兴建房屋,或者在自己的田地里盖房子,由于村委会缺乏对村庄长期的规划,建设方向不明确,简单的把村庄外围临近交通要道的地方化为宅基地,并卖给需要的农民,获取一定的利益。从而逐渐构建出村外围的新房去。一部分有条件的人居家迁往城里,因而在村庄的内部形成了空心现象。3.2.3 稳定与治理期随着国家十六大的召开,十六大报告、“十二五”规划都对农村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国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新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概念。在这些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榆底村开始加强农村建设,近几年,在基础设施上,村内建成了变电站,安装了自来水设施,统一更换自动的电表箱,但是道路的维修,学校的改善仍没有取得进展。空心村开始弱化,转向治理期。影响榆底村人搬出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的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而由于缺乏资金治理,没有坚强的的领导班子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使得空心村内部改造举步维艰。4 榆底村空心的形成原因及影响4.1 榆底村空心的形成原因4.1.1 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在榆底村内,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知识水平低,大多数人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甚至把承包的耕地也看做是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另外由于农产品利益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农民对土地的重视与保护程度降低。还有一些人传统观念深厚,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不能拆,因此村民舍弃老宅到外围盖新房。4.1.2 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土地管理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90年代后村民逐渐向外扩建房屋,而村庄规划的制定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建房的需求。村民建房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村委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认真的管理。有时村干部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宅基地,加之执法部分对农村违规建设房屋查处不严,使得农村乱建房,多建房的现象屡禁不止。久而久之,出现了大量废置旧宅,抢占耕地兴建楼房的状况,使得村庄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农村向空心化趋势发展。4.1.3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不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治理空心村的关键。榆底村村内的道路被村民挤占,变得狭窄,而且街道长期没修过,坑坑洼洼不规整,基本都是土路,也没有排水设施,出门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及其不方便。村内没有垃圾处理点,农民素质较低,自觉性差,垃圾随处可见,加上工厂众多,空气污染严重,村内环境恶劣,这是影响人们迁出的主要原因。教育水平落后,有的人考虑孩子的上学问题,也有向城里搬迁的意愿。因此,生活环境的下降时导致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4.1.4 榆底村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由于榆底村北边为山地,西面和东面有少部分耕地,与两边村庄间隔较近,南边有大量耕地,但是离工厂很近,环境质量差,不适合人们居住,但有通向县城的便利交通。人口的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们不断的向城里搬迁,造成村庄的空心化。4.2 榆底村空心化产生的影响榆底村空心村的形成,不仅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人地矛盾,而且在村庄中心造成垃圾的蔓延,危害农村居住环境。同时,人口的空心导致榆底村人才的流失,农村经济发展困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现。青壮年的大量外出也导致各种家庭、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而使得新农村建设难以实现。4.2.1 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人地矛盾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一方面是农民建新房不拆旧房,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一部分需要住房的村民受到各种用地指标的限制不能建房,出现无处建房的困难,进而还会影响村民之间的关系。大量破旧房屋闲置,调整拆迁难度较大,无法延续综合利用,新建住宅又大量占用耕地,致使村庄面积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人均耕地不断减少。4.2.2 危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空心村现象破坏了农村的整体布局,使道路、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空心村也使农民居住地分布散乱,村庄外延拉的过长,也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由于不少旧宅无人居住,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蝇蚊乱飞。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4.2.3 人才流失,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不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农村青壮年是新农村的主体力量。由于有志向、敢闯敢干的年轻人不断走向城里,寻求好的发展机会,导致榆底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些青年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是中老年干部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大学毕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大多也都留在城里,安家立业,这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是巨大的损失。榆底村以粗放型、低产出、高能耗的方式发展工业 ,需要有科技、有知识的年轻人做支撑。反之,工业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的发展,又无法发挥其比较优势,带动第三产业的进步,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4.2.4 产生其他社会问题青年人的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一方面孩子的教育受到影响,孩子没有较好的自制力,学习能力较低,村内许多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就辍学在家或者步入社会,不仅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也影响了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老人的养老保障成为问题,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浓厚,青年的搬迁或者长期外出,不仅使老人难以得到较好的照顾,还会影响家庭关系等各种问题。5 对榆底村空心化的改造治理措施与对策“空心村”给榆底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面对榆底村空心化的现状,要实现其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真正让农民过上安居、幸福的生活,必须对空心村进行改造,重新进行村庄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村庄的治理力度,具体体现在一下方面:5.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前提当前空心村改造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对宅基地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认为宅基地是自己家的祖业,对改造工作有抵触情绪。因此在改造初期,各级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大对我国土地的现状、国策和土地管理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意识,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土地是国家、集体所有,“一户一宅”是法律规定,树立保护耕地的观念,自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5.2 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宅基地管理,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关键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农村规划建设的引导和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干部要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应该考虑农村道路、供水、排水、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企业等用地的协调,做到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宅基地的管理是规划实施的保证,农村干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宅基地,坚决制止非法买卖,越权审批等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严防新的土地资源浪费。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集聚首先要加强道路、交通、排水设施的改造,要吸引人们定居,必须改善村庄内部交通条件,拓宽街道,硬化路面,增加排水设施,让农民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道路,方便人和车辆出行。其次要加强村庄环境的治理,大量的生活垃圾及污水导农民的生活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建设垃圾无公害处理厂,同时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为全面建设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要注重教育设施和体育休闲设施的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农村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鼓励村民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树立良好的文明价值观。5.4 加强政府职能,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空心村的规划与治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各级政府和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必须统一方向和目标。同时,空心村的改造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妥善处理,采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空心村的治理建设上来,只有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空心村的治理才能取得成效。6 总结“空心村”是农村人口、资源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发展缓慢,住宅形态由核心向边缘分异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去中心化”趋势所形成的结果。空心村的形成,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了人地矛盾,一方面破坏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村庄治理的难度,同时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现,影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空心村的改造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成了农村的抽水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在高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形态结构、经济文化的空心状态。空心村的发展实际就是城乡分离的一种表现,因此,必须加强城乡一体化,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利用地理学中系统论的观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榆底村为了发展经济,进行粗放型的工业生产,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暂的利益,却使村民生活在逐渐恶化的环境中,地下水污染,空气混浊,使得近几年村里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增多,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吸取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长远利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参考文献1 全国“空心村”整治潜力超亿亩J.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2.2 张逸风.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研究-以项城市孙店镇南街村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薛力.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城市规划,2001. 4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2009(10).5 张军英. 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以安徽省巢湖地区改造为例J. 建筑学报 1999(11).6 张昭. 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4).7 陈光庭. 城乡一体化与乡村城市化双规制探讨J. 规划师 2002(10).8 杨亭.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协调发展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 冯文利.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3(6).10 赞皇县统计年鉴,2011.11 何良雄,朱怡橙. 空心村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为视角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6).12 陈玉福,孙虎,刘彦随.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J. 地理学报,2010(6).13 魏琳,张国. “空心村”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6).14 庞亮,韩学平. 土地利用政策与空心村问题研究J. 理论探讨 2012(5).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out hollow village - to Yu di of Zanhu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y,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the hollow village appears increasingly become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the most common problem. It not only caused huge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and has a bad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Hollow village exist serious restricted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less than one, therefore, the hollow village reformation is imperative.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hollow village problem in our country, with Yu di of Zanhu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hollow village governance and solutions. Article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and second part is the phenomenon of hollow village, expounds theoretically and combed the hollow village problems put forward,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nd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ollow village. Third part to the fifth part is the empirical part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Zanhuang hollowing out of Yu di villag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cause and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the area, mainly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to reform the hollowing village governance. The sixth part of the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reflection.Key words: The hollow village Development Causes Way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