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专题复习讲座-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72792835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专题复习讲座-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专题复习讲座-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专题复习讲座-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专题复习讲座|教学资料 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专题复习讲座|教学资料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经济生活专题讲座湖南师大附中 黄治清A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3“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六、加快建设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基础。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九、推动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化软实力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化,建设和谐化,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化需求,充分发挥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37)提高全民族明素质。(38)推进化创新。(39)繁荣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B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一、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认真搞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投入力度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3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4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实事。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深化化体制改革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6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增长103%,超过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16万亿元,增长121%,超过预期目标41个百分点。全年国家财政收入83万亿元,增长213%,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00亿元。2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全年粮食产量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农村生产生活条继续改善。3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4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明显。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7%;顺差比上年减少64%。6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919元,实际增长78%和109%,是1998年以首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就业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超过预期目标268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强化价格调控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3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城镇化水平。6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明建设。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8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9坚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D2011年3月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摘录【报告内容】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1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2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3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4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五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亿元。(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2011年的工作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角度探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金融机构利率上调,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个人生活的影响。(1)利率上调有利于抑制我国经济过热,缓解通货膨胀压力。(2)有利于增加储蓄,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提高存款储蓄的利息收益,增加收入。【报告内容】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1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2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时政链接】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角度探究】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1)供求影响价格。农产品涨价与自然灾害较多有关,西南地区大旱、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蔬菜、大蒜、绿豆的生产、供应受到较大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水等资瓶颈将越越紧。经济全球化,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2)价值决定价格,农民种菜成本增加。农民种菜的人工费、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一路上涨。流通成本是菜价上涨重要推手。(3)市场缺陷及宏观调控不及时。市场信息不畅、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宏观调控不及时。(4)通胀预期引起的惜售、炒作的因素。市场投机商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推动PI走高。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量增加46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8%,远高于我国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过快?(1)确保供应。目前,粮油、蔬菜、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严重,所以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保证供应,避免市场价格受供求影响大幅波动。各地应严格贯彻国务院要求,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2)完善补贴。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对稳定社会秩序、使调控更持续更有效地进行都大有益处。(3)增强调控。措施:继续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4)加强监管。运用价格法等法律法规,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切实维护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手段。继续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均衡,合理控制流动性,防止游资炒作。【报告内容】(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1积极扩大消费需求。2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角度探究】1结合材料说明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1)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消费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下外贸受阻,国家通过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价格政策、消费政策等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平稳发展。这是发挥宏观调控配置资的作用。(3)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生活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运用经济学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1)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4)加快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3从政府和居民的的角度,就如何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政府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居民角度:努力增加自身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节制消费和超前消费。4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改善居民未收入预期。(2)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物价水平,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3)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4)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报告内容】(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1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防,搞好清瘀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3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4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时政链接】2011年1月29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越迫切,强化水资节约保护工作越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角度探究】1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时空分布不均等不利因素凸显了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水土资的优化配置,提高水土资利用效率和效益。(2)有利于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4)有利于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2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的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2)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抗旱节水意识,强化水资节约保护工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管理制度。【报告内容】(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x藏、x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3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4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探究】1谈谈如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既要发挥市场对资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2)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4)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与“走出去”结合。3政府应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1)政府应实施经济和化职能,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划,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2)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进一步扩大开放,学习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升级。【报告内容】(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2全面加强人才工作。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角度探究】【报告内容】(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角度探究】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1)从国家与社会发展角度看,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从个人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个人应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首先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其次要扩大就业规模,最后是要完善就业结构。(2)劳动者个人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3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在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应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有巨大作用。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2)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劳动者自己的事情。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劳动者维权的主要法律依据;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报告内容】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3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角度探究】1分析我国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学依据?(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企业在兼并和破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职工的下岗失业,为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需要。(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要求。2联系经济学知识,分析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行,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广大农村居民实现老有所养,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幸福家庭,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3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2)我国的分配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3)政府调控机制乏力。对行业垄断的监管弱化,税收调节乏力。4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3)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要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结合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几点建议。(1)完善个人消费商品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2)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3)强化税收的调节。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4)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统筹城乡发展。6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完善分配体制,注重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2)完善劳动工资制度,加强政府监管,维护劳动者权益。(3)劳动者提高权利意识,依法维护权益,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报告内容】4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时政链接】“史上最严厉调控”路线图:2010年4月17日,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发出通知,提出了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新国十条”。“新国十条”除了重申提高第二套房的贷款利率外,还首次提出暂停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成为此次调控的新亮点。9月29日,中国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十条”的“升级版”即“新国五条”,再次重申“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三套房停贷”等政策。与中央直接部署楼市调控政策相呼应的,是住建部、国土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等相关主管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涉及保障房、土地、房贷、限制外资、开发商资金、加息等多个方面。楼市调控新政2011年1月全面升级,1月26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八项措施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即“新国八条”。遏制房价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再度发布新“国十条”遏制房价2010年9月29日中国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十条”的“升级版”即“新国五条”遏制房价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八项措施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即“新国八条”【角度探究】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对遏制房价飞涨提出针对性建议。(1)抑制房价需政府加大调控:用利率杠杆调控房价。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提高贷款购买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采用多种渠道增加住房供应量,调节供求关系是降低房价的最根本措施。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要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供应。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中低收入群众有房可买、可租,削弱房价上涨的基础。加强市场监管,对囤积房、哄抬房价等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用税收杠杆控制房价。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2)抑制房价需消费者理性购房:要对其购房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的商品房。若自己的购买力不足,可暂时放缓自己的购房计划。根据自己的购房需求选择自己喜好的商品房。消费者要遵循价值规律,消除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房价下行时购房。2简要说明国务院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经济常识依据。(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有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社会主义生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生活需要。(3)稳定物价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4)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价格水平成反比。【报告内容】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时政链接】我国新一轮医疗改革大幕自2006年6月启动以,医改方案经历了近3年的酝酿、讨论和修改。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在医改过程中,政府努力做到构筑公共卫生防线,让群众“少得病”;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政府投入力度加大,缓解“看病贵”。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83亿,参保率达9%,报销最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使我们病有所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角度探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新医疗改革?(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市场为方向的医疗改革,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需要国家运用公共财政解决公民基本医疗问题。(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化生活需要是我国的生产目的。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是全体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柱之一,推进医疗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报告内容】(七)大力发展化建设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化需求,发挥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3增强公共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化惠民工程。4扶持公益性化事业,加强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深化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化产业,培育新型化业态,推动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时政链接】1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化大发展大繁荣。2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明素质,推进化创新,深化化体制改革,增强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化服务体系,推动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3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18,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社会网络化创造活动竞相迸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化产品。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网络化也趁机在网上滋生、传播。“三俗”中,庸俗是要害,低俗是现象,媚俗是集中表现。网络“三俗”所产生的负效应,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现实中一些无处宣泄的负面情绪,在网络上找到宣泄途径,进而形成特殊网络现象影响网民的认知。尤其是近年“凤姐”之流等的出现,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低级趣味,宣扬拜金化、腐朽化,严重挑战社会公共道德底线,侵蚀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响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铲除“三俗”,用优秀网络化充实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已成为网络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用健康有益的网络化丰富人们的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对低俗信息的辨别力、判断力、免疫力,去粗取精、趋利避害,争做善于用网的时代新人。【角度探究】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怎样加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坚决抵制“三俗”之风?(1)从个人的角度看,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对于网络上的东眄要根据自已的需要进行选择,理性消费。(2)从企业的角度看,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运营网络游戏的企业,应该提供健康的游戏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3)从国家的角度看,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整顿和规范网络化市场。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网络化市场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违法行为。【报告内容】(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时政链接】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角度探究】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中“改革”的认识。(1)改革的性质: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2)改革的内容: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3)改革的目的:通过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报告内容】(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优势,都要减少能资消耗,都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都要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和能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2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经营。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角度探究】1运用对外经济的知识,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危害。(1)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不能有效实现国际资的合理配置。(3)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4)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有效发挥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1)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国与国之间贸易自由、相互开放。(2)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发展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