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标解读培训稿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1324752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标解读培训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学课标解读培训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学课标解读培训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解课程标准 追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和方法北铜冶小学 冯晓楠说到课标解读,有的老师可能还会心存疑惑:整天提课标解读,究竟何谓课标解读?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标解读?还有的老师可能会无助:课标解读的主要工作是要把课程标准细化到每一课时,具体的方法和要求究竟有哪些?我通过研读有关理论,聆听专家报告,对照课堂现状,参与同行讨论,对以上问题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今天我就把我的一些体会和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回答两个问题1、何谓解读课程标准所谓解读课程标准,就是通过阅读、分析课程标准,理解、体会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把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一课时,指导教学实践,全面落实课程标准。2、为什么要解读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多元;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多了,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如: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老师稀里糊涂,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不知所云,这必然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新课程改革,给好多老师带来的认识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改革,课堂上讨论一下探究一下就完事了,其实不然,新课程改革恰恰是让咱的老师回归教学的本真:回归到教什么上,教什么才合理上,教什么才有价值上,教什么课堂才有效果上。这里的“教什么”,就是大部分老师所忽略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请老师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备课中,我们重视的是什么,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安排,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自哪里,搬来的,拿来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教学目标只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缺少它,教案看起来就不完整了。因此目前很多老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我们都清楚:做任何一件事情,目标(即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标准解读,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打造更为有效的课堂。二、理清一些概念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专家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加以解读,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标准,它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课程标准是分阶段安排的,它分两大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又分三个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和初中七至九年级),它规定了课程目标及各学段各领域的内容标准,它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太过笼统和空泛。2、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4、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对教学都起导向作用,它们的制定除了依据课标外,都还要依据教材。但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依据课标和教材外,还需依据学情;教学目标着眼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的着眼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目标所使用的动词是外显性的,教学目的所使用的动词多是内隐性的。问题明晰了,概念理清了,下面重点和大家交流课标分解的策略和方法。三、课标分解的策略和方法 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课标分解的要求、课标分解的技术、课标分解的基础、课标分解的流程和课标分解的方法。课标分解的步骤是我谈的重点。(一)课标分解的要求分解课标是为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它的核心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就是用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并制定评估任务以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 (二)课标分解的技术课标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第一,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语,怎样呈现这些词语是我们分解课标的核心。第二,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简单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一个知识体系,小学阶段都包括哪些内容应具体分解。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如“借助长方体实物说出它的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叙述”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如“完全无误”、“80%都对”等。(三)课标分解的基础进行课标分解,不是想当然的去进行分解,需要一些基础:如现代分类学的有关理论、我们的专业经验、单元教学目标、教材核心内容等。 (四)课标分解的流程 课标中的相关内容(目标标准)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评价设计教学流程预设今天说的课标分解的流程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准备过程,教学准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顺向思考,另一种是逆向设计。顺向思考往往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学习活动,这种思路应该是“教学大纲时代”教师所采用的,但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否还是如此?其实有了课程标准后,我们应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换成“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逆向设计。说到这里,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讲的是分解课标,怎么又扯上教学设计了,老师们,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不是为了分解课标而分解课标,我们分解课标的目的是要在课堂上落实课标,怎样落实,一定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教学活动,所以下面重点讲的课标的分解步骤其实就是我们的整个备课过程,也就是这学期要求大家完成的分解稿的撰写方法。(五)课标分解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以我写的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为例,给大家具体介绍课标分解的步骤。共分三个模块:教学目标的设置、评价设计和教学流程预设。其中第一模块是我们叙写的重点,第二模块是新增加的内容,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样题,第三模块类似我们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但略有不同。下面我就分模块来具体说明。 教学目标的设置 这一模块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教学目标陈述。 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借鉴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依据一:课程标准这一环节可以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 摘录相关内容第二步 确定关键词第三步 分解知识第四步 分解认知行为先说第一步,摘录相关内容,如:我写的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属于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我就要从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这部分内容中寻找,这一部分在课程标准中呈现的内容有:(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关于除法: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阅读发现,与我这节课有关的有第(3)条的一部分、第(5)(6)条及第(7)条的一部分,我就把这些摘录下来:相关内容:1.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二步,确定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包括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如:上面第一条中的“一位数”、“三位数”和“乘法”是知识名词(逐条说明),其中“一位数”表达的是具体的知识,就无需再分解了,“三位数”也理应如此,但教材中出现的不仅仅是“三位数”,我认为这里的“三位数”并不特指“三位数”,也需分解,因此我确定需要分解的知识名词有“三位数”、“乘法”、“估算”、“算法”及“简单问题”。接着再来确定行为动词(方法同上),我确定的行为动词有:“能计算”、“交流”、“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下面进入第三步,分解知识。常用的分解策略有:替代、拆解、组合。替代策略,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或动词,形成学习目标。拆解策略,使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了解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即把一个学习目标分解为更小的学习目标。组合策略,运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焦点,形成一个学习目标。即把几个小的学习目标聚合为一个大的学习目标。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是拆解策略,因为课程标准中叙述的目标大多是某学段中几个有关联的知识的目标的综述。知道了分解的基本策略,某一知识名词或行为动词究竟该分解成什么,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借助我们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了,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很年轻,既没经验,对教材也不熟悉,没关系,我们有同伴,可以相互切磋,我们可以派骨干教师进行指导,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来,尝试着一步一步去做,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进步,会提高。我通过分析思考,上面的知识名词分解结果如下:“三位数”并不是特指的三位数,而是不超过“三位数”,因此“一位数乘三位数”可以分解为“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可以分解为: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0的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估算”可以分解为:加法估算、减法估算、乘法估算和除法估算。 “算法”可以分解为:摆小棒,拆数,竖式等。 “简单问题”可以分解为:一步或两步。 名词分解后,接着进入第四步,分解行为动词,需要分解的行为动词有:能计算、交流、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分解的结果如下:“能计算”可以分解为:会用竖式计算,会说出每一步计算的含义。“交流”可以分解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可以分解为: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依据二:单元教学目标本环节的思考过程和前面一样,也分为四步:第一步 摘录相关内容第二步 确定关键词第三步 分解知识第四步 分解认知行为第一步,摘录相关内容,从教师用书中的对应单元中去找。仍以笔算乘法为例: 教师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有2、3、4条,摘录如下: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二步,确定关键词。需要分解的名词有:“多位数”、“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和“简单问题”,需要分解的行为动词有“经历”和“解决”。第三步,分解知识,分解结果如下:“多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位数和三位数。“计算过程”可以分解为:摆小棒,尝试计算等。“计算方法”可以分解为:竖式的书写格式,乘的顺序,进位方法,积的定位等。“简单问题”可以分解为:一步乘法,两步乘加或乘减。第四步,分解认知行为,结果如下:“经历”可以分解为: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体会,发现等。“解决”可以分解为:会依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会解答置于现实情境中的乘法问题。依据三:教学内容主要阐述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主要内容、地位及重难点,类似于我们说课中的教材简析。笔算乘法的核心内容我是这样叙述的: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二小节笔算乘法的例1。例1是教学不进位乘法,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由此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独立试做、交流各自算法、共同研讨等方式,使学生经历不同算法,感受算理的形成过程,从而探寻出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本课时是笔算乘法的开始,是乘法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不同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感受、内化算理。依据四:学情主要阐述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及教学的外部条件(学生的家庭背景、学校的教学设施等),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叙述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在本单元第一小节已学会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分析总结的能力,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尝试交流不同算法,概括出较优算法。 教学目标陈述以上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寻找并分解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的相关内容,分析教学核心内容及学情,下面我们就要依据以上四个方面重构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陈述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结合案例说明)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目标必须清晰呈现学习结果,包括具体知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及认知条件等。教学目标中必须有一条主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不可割裂。原则明确了,陈述的内容如何确定,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从我们分解的课标和单元目标的结果中选择组合。依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笔算乘法的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1.会估算例1的结果,并会说出估算的方法。2.会用摆小棒、画图、连加、拆数等方法独立试做例题,并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化,会识别算法的优劣,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优算法,经历、感受算理的形成过程。3.在老师引导示范的基础上,会书写乘法竖式,会用一位数因数分别乘两三位因数的每一位数,并把积写在相应的位置(会用竖式计算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任意两、三位数),会说出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4.会依据问题情境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体会乘法计算不是孤立存在的;会用一步乘法或加法解答置于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了解。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