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 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7457260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 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 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 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通过农业生产,人类可获得食物、饮料、纤维、工业原料、药物和花卉等。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等差别很大,所以农业在空间上有地域性的特点,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自然条件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在时间上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发展农业要不违农时。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农业生产受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条件而对农业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可以作为相对不变的因素,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地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气候条件:是对农作物的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其中光热条件对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受地球表面温度带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带性分布十分明显。如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喜热的水稻,而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耐旱的小麦,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到三熟,产量高,而北方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作物产量较低。水分条件是气候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则除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如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只能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地区。受气候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分布在光热和降水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光热条件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南部的沿海地区、台湾岛、海南岛等地区。土壤: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的生长之地,而且是农作物所需多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肥沃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高,而贫瘠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低。如我国的东北地区(黑土)、华北地区(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水稻土)、世界三大黑土区(中国东北、美国中央平原、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产区。受土壤影响,世界主要农业区分布在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地形: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土层深厚,易于灌溉,便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不易耕作,适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如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台湾西部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西南山区、东南丘陵是我国三大林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市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我们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要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交通:距离市场越远,运费越高,运费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商品农业必须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处。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冷藏设备的广泛应用,某些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直接靠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使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作物生产可以远离市场。政策:政策是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响应政府的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一方面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结合经济条件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我国的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山地修筑梯田,改良中低产田,温室大棚,修建水利工程改变水文条件等。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等影响农业区位。区域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影响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类型的转变。发达国家劳动力少,农业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多,劳动力比较廉价,可侧重于精耕细作。此外,环境因素、生活习俗、历史因素等也会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结构、条件、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形成原因及主要类型如下所述:1原始迁移农业:迁移农业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一般农业相比,迁移农业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也无固定的土地。迁移农业首先要砍伐和焚烧树木以获得空地,接着在空地上种植农作物,但很少管理,然后收获成熟农产品。当隔上三年或三四年,当土地肥力衰退、农产品产量急剧下降时,另觅他处。从温度带上看,世界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从大洲看,世界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及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的大洋洲北部岛屿附近。从国家看,世界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等国家,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等国。这些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项目解读概念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以种植旱作谷物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又称旱作农业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谷子、高粱、玉米等豆类大豆经济作物 棉花、烟草、亚麻、甜菜等生产特点以种植旱作谷物为主,生产过程需水较少;由于分布地区的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因此灌溉条件十分重要;在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区内,一般有饲养家禽的传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们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对环境的影响多是文明起源地,人口稠密,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因而耕作强度大,可能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如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低洼地区因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渍化3.现代混合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现代混合农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的一些混合生产。世界上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大部分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小麦绵羊带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型代表。项目解读分布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生产模式以小麦绵羊业为主;在一个农场内同时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生产条件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府鼓励扶持优势在农场内同时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是互惠互利的。农场内种植的谷物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羊粪和改良后的牧草可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小麦的产量;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是互补的。播种和收割小麦的农忙时间和牧羊活动的忙季在一年交替进行,农民可以有效地安排农业活动,增加收入;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在农场里,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放养牲畜,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可保证经济收入的稳定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农业活动深刻地改变了地球面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农田植被不断的代替天然植被,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大部分森林和草原被农田和牧场取代,农田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牧场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1%,二者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地球表面大部分自然景观已被农业景观取代,人类农业活动大大改变了自然面貌。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环境的变化:原始采集和狩猎文明时期,森林可以为人类直接提供食物,人类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随着农业文明的到来,人类发展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了不断扩大农田和牧场,即不断的破坏森林和草原,从而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垦殖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日趋严重。此外,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如我国的西北地区、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荒漠化问题,就是人类为了扩大农田和牧场,破坏植被所致。又如巴西的热带雨林地区,人们从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森林不断被砍伐、焚烧而发展为农田,雨林受到了极大破坏,不仅仅是当地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还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农业技术的采用给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农业技术的采用,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培育出优良品种;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灌溉技术的使用对农业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合理的灌溉也会使土地出现盐渍化,出现大量不毛之地,甚至导致聚落衰败,人类搬迁。如,中国华北平原地区,由于大水漫灌这种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盐量增加,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水中盐分留在地表,带来土壤盐渍化,使农业减产,生态遭到破坏。又如,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使土壤板结、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 下图是某地区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多选)()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C地势低平 D气温日较差大(2)图中a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多选)()A春小麦B冬小麦C甜菜 D棉花解析:从图中经纬度、政区边界和河流形状可判断a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该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a地位于中温带,适宜种植春小麦、甜菜、瓜果等农作物。答案:(1)AD(2)AC拓展练习拓展练习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A北京郊区的乳牛场市场B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水源C渭河平原的冬小麦光照D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解析: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渭河平原的冬小麦和河套平原的甜菜的主导因素都是热量,甜菜喜温凉的气候,冬小麦越冬时对热量有一定的要求。答案:A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不同之处是_。(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_。(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_。(5)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部玉米带的比较: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纬度37N45N42N46N地形平原平原土壤有机质3%5%2%降水量(mm)500700450350无霜期(天)160200130145玉米面积比重50%50%60%玉米单产(kg/hm2)7 5006 750分析两国玉米产量差异的原因。解析: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两地的自然条件类似,农业生产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两地的社会经济差异大,故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差异。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而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5)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拓展练习拓展练习读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和地形、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1)澳大利亚的两类农业地域类型是:A_,B_。(2)A地区农业的特点是_。B地区农业的特点是_。(3)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分布图分析:A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各是什么?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4)为什么澳大利亚中西部几乎不能发展农业?解析:本题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特点,同时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从地形上看,地势平坦,从气候上看,大部分属于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由于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西侧,降水稀少,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B为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从地形上看,地势平坦且地广人稀,草原广布;从气候上看,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夏季利于牧草的生长,加上这里地下水丰富,故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优越。澳大利亚西部因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而几乎无农业分布,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之一。答案:(1)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2)农场既种小麦又牧羊,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并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经营、商品率高(3)A地区有利条件:地势平坦,热量充足。不利条件:降水少。B地区有利条件:地势平坦,草原广布,地下水丰富。(4)气候干旱,为热带沙漠气候,且无充足的灌溉水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乙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2)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_。(3)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场一般多为_经营的,种植的作物中均有_。(4)甲图所示的国家有庞大的_,免费向所有农场提供最新科技成果。(5)乙图所示的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_,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解析:甲图表示的农业区为美国中部平原,应为商品谷物农业;乙图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属混合农业。这两种农业都属于商品农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特征,这两种地域类型的农业一般都是家庭经营的,但农场规模很大。美国为了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和科技含量,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澳大利亚为了促进东南部混合农业的发展,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修建了东水西调水利工程。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3)家庭小麦(4)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5)修建水利工程拓展练习拓展练习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2)“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3)传统稻米产区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是改变()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合理利用D地势低平、多水旱灾害解析: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在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的地区种植,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杂交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非常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之路。传统水稻产区现代化生产技术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这是农业生产改进的关键所在。答案:(1)C(2)A(3)B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英国、丹麦两国的农业,因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纷纷改耕作业为畜牧业。我国已加入WTO,预计粮棉生产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而花卉、园艺业则有较大的优势。据此回答13题。1导致英国、丹麦两国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光、热不足,产量较低B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较高C国土狭小,土地价格高D投资多,能耗大A 2我国入世以来,原先预计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花卉、蔬菜的出口受阻,反不如粮棉。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际市场对花卉、蔬菜的需求量下降B缺少完善的生产销售渠道C我国花卉、蔬菜的生产成本提高D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D 3面对入世的挑战,为防止类似北美小麦向英、丹倾销的现象在我国出现,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是()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B提高粮棉进口税,保护本国粮棉生产C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效益D借鉴英、丹经验,着重发展畜牧业,应对国外粮棉倾销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