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67234692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国际经济学(大纲)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章、序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关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其中,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而国际理论等则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研究等。P9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P16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P296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4、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既世界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规模、形式内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或水平决定的。理解国际分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的类型有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种;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与内容。P217(兰)贸易所得: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贸易能使双方受益,即一国与其他国家互相销售自己的产品和劳务通常双方都有利。能够为双方都带来收益的国际贸易范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即使一方生产任何产品上都比另一方欠缺效率,国际贸易仍然能给双方带来收益。出口相对密集使用充裕资源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能使贸易双方各得所需,共同获国际贸易还能促使各国在较小的产品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贸易所得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国际移民、劳务输出和期货贸易也都是互利性贸易的形式。5、贸易乘数(20003):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成倍增加,这种贸易促进增长的倍数关系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6、一价定律:意为同种商品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同一价格。根据一价定律,两地间同种商品价格的差异不能大于两地间的商品运费,否则会引发商品套利行为。7、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2009):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贸易转移(2009):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8、流动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流动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P3399、固定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固定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没有实质的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汇率表现(固定借贷的发生有时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P33910、边际进口倾向: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行进口的比重,通常中公式中用m来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大,则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大,乘数效应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就会较小,反之则较大。P271(红)11、倾销(2004名词,2006简答,2009选择)P127:经济学意义上:倾销是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也可表述为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品)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法律定义: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因此,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销售措施,征收反倾销税。12、幼稚产业(2002简答):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P121(1)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使得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可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2)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收益的现值总和,符合条件即为幼稚产业;(3)肯普标准:除了穆-巴标准的内容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问题。如该产品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其他产业利润提高,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13、外汇P164:外汇是货币关系国际化的产物,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从动态的含义讲,指通过汇兑方式进行不同经济体之间债权、债务的转让和支付的活动与过程;静态意义上的外汇指,把以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转变为以另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的手段与工具。一般意义上外汇的定义是:一国货币当局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行支付的债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指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作用:国际购买、支付、储备手段,国际财富象征)14、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汇率的标价法分为直接、间接和美元标价法。P16715、外汇倾销: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称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以及对方不进行报复等。16、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高额进口税。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这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它还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极力反对,并通过谈判将其大幅削减。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门槛税等。P246(红)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的。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通过谈判使其得到限制、削减。P246(红)17、开放经济:经济学意义上是指一个经济与其外部世界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劳动力流动等。P28818、经济全球化P303: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实现最佳配置的过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和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定义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认为: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社会化的过程。19、提供曲线P38: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的实质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20、贸易条件:即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21、官方储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官方储备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P251(红)22、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指两国之间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浮动汇率是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国家任其自由涨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进行干预的货币对外汇率。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23、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P167: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说明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种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说明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时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24、关税同盟:结成同盟的成员国之间减低甚至免除彼此的关税,从而成员国居民可以享受比过去更低成本的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因此成员国乃至关税同盟整体的经济福利会得到提高。对外则采取统一或逐步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主要集中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方面。贸易创造:指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结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转移:指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结成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产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对进口国来讲是一种福利损失。25、升水与贴水P180: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升水。Ef=E0(1+Rf)/(1+Rn)26、现值债务率: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1)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2)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27、偿债率P231: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与出口总收入之比,安全线不应超过20%。28、国际收支P140: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狭义的国际收支: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记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广义国际收支: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它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而且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货物贸易、捐赠等。29、贷方与借方项目: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借方项目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P243(兰)30、所有权特定优势:它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风险。里昂惕夫之谜:经验数据表明美国的进口替代品比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这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相背离。后者指出资本密集型国家(美国)应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度逆转:某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的产物,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的生产产物。外贸依存度:出口替代战略:幼稚产业: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际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三、论述题5、论述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对象及结构。P41.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1)最初的经济学实际是家政学,研究对象是家庭。(2)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价格问题、消费者行为问题、生产理论、厂商均衡、要素价格、福利经济;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3)国际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a、处于国际经济背景下的国家,其经济运行的目的则是多重的,但最终是围绕福利展开的。 b、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经济学认定的封闭是指一个经济与其外部世界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开放则意味着一个经济与其外部世界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劳动力流动等。 c、当把国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便产生了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4)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存在着经济运行主体、目的、范围、机制和经济交流方式的异同。2.研究对象。(1)国际经济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决定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效率,(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理论的研究。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 理论与政策相结合 吸收与评价相结合。1、论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如何评价?P22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上论点便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评价P28: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一,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的总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二,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收益,都与当今世界经济的现实相去甚远。三,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比较利益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之间,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疑问;四,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而非自由贸易。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一,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二,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三,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和评价。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者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认为它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掩盖交换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和国际剥削;二,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地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三,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对立情况,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该原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尽管比较利益学说有合理内核,但绝对不能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2、论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主要内容(H-O模型)。P521、H-O模型基本命题。(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认为,比较利益源自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而商品成本的差异则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直接的原因。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对于比较利益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俄林认为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得到根本的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2)假设前提。第一,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即222模型。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相同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生产率,这一假设意味同一要素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这可以保证同种商品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相同的价格,而在国际上则存在价格差异。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第五,在两种产品中,其中一个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要素更多些,是劳动密集性产品;另一个则使用的资本要素相对多,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第六,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贸易壁垒等在分析中被抽象。(3)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三个论点)。第一,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第三,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2.H-O模型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即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如果一国的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两个国家都贯彻这一原则进行生产、交易,则各国资源会更为有效的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也将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价格绝对差-成本绝对差-要素价格差-要素存量比率-要素供求-要素禀赋基本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3.简要评价。第一,HO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 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生产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第二,HO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要素上固有的相对优势,从固有要素存量的相对优势出发进行国际分工,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这是其政策含义。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第三,对HO模型的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自然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社会因素在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6、论述列昂赐夫反论的基本内容。(1999,2005名词解释)P651、提出。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创造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一些学者利用经验数字对H-O模型予以检验,以考察它是否能够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有若干检验的结果并不支持H-O模型,于是,列昂惕夫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与该模型相悖的节律。2、基本内容。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即美国既进口又自己生产的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之上的,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的。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的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上述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关于美国要素禀赋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印象相反,因此被人们称为“反论”3、围绕列昂惕夫反论展开的争论。反论与HO模型的原理是相悖的,许多人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了检验。(1)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故是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2)持要素密集度逆转观点的人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的产物,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的生产产物。);(3)另外,还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对列昂惕夫反论进行了解释。4、评价。尽管争论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仅仅从两种要素出发探讨贸易的发生是不够的,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这样既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又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诸如人力资本论、R&D学说等新的贸易理论。11、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P110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2)小关税的局均衡的图析:国贸中的小国指该国在市场中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小关税析的重点是征税后对该国福利的影响。图中,Pe与Q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Pw、P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Q3Q4为征收进口关税后的进口量。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保护效应。其中数量为图中的Q1Q3,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效应。它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下降,因而贸易量发生变化,即Q1Q3和Q2Q4 之和税收效应。Q3Q4Pw Pt 它是政府对于进口征收关税的收入。 国际收支效应。为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即外汇的节约,等于(Q1Q3+Q2Q4 )OPw 。对进口征收关税后福利变化为:与自由贸易相比,生产者剩余增加PwPtAB,总量为OPtA,消费者剩余下降PwPtEE为P0Pt E。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PwPtAB为生产者获得,Q3Q PwPt为政府税收,尚有ABC和FE E为净损失,即1的部分由消费者转给了生产者,3部分为关税收入,归政府所有,而两个小三角形(2+4)则是征收进口关税后的净损失,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从经济含义讲,三角形2的部分是原有消费Q1Q3从进口低价转为消费本国生产的高价产品的福利损失,三角形4的部分是由于征收进口关税后由原有消费Q2Q4消失而造成的福利损失,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死负荷损失。整个福利变化也被称为再分配效应。7、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及评价。(2002简答)(图)P122 幼稚产业定义: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1)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2)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总和,符合条件即为幼稚产业;(3)肯普标准:除了穆-巴标准的内容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如该产业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其他产业利润提高,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二)P122幼稚产业发展的局部均衡分析,探讨了幼稚产业在保护下的发展过程。图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与过去的图形是不同的,供给曲线位置较高,表明国内供给方是幼稚产业,生产成本很高,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由于国际价格很低,国内价格很高,造成国内生产完全无法对市场形成供给,国内需求由国际市场供应。经过一阶段的有效保护,国内生产力提高,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一定程度,国内生产可以进行市场,国内需求由国内生产和进口共同满足,当供给曲线继续移动,进口停止,如果供给曲线进一步右移,生产力提高,这一产业进入出口产业的行列。图1左图:初始时,该国因生产力落后,全部需求OQe均由进口满足;经过保护,供给曲线从S移至S,进口停止,当达到S时,便可加入国际竞争。(三)P124幼稚产业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实行保护政策,希望现有产业得到发展,更希望本国的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产业结构的转化总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相对落后国家总是希望通过产业结构的转换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保护之前,该国的比较利益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生产点为A,消费点为C),之后随生产力向Y产品方向的发展,比较利益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生产点为B,消费点C),比较利益转换。保护的目的在于产业结构的转换,该国实现了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换,说明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达到了。福利因无差异曲线的外移而有所提高。(四)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各国生产力条件不一样,过分的自由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得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是单纯地保护落后。3、论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74(该理论认为,在第一阶段,美国出现了创新的产品,美国厂商对这种产品具有垄断力量。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使得美国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和出口减少。在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对于该种产品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出口幅度大为降低,并逐渐被模仿者取代在第三国的地位。在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对于这种产品不再是创新的商品,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提出与假定前提。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2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因此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的阶段,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且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该种商品在创新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3图形说明。图中上部为创新国,下部为模仿国。在T0点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T1时出口,T2时达到出口高峰,T3时出口为0,之后开始进口;模仿国在T1时开始进口,T2时开始生产,T3时达到自给,之后开始以低成本出口。4动态意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5评价。该理论使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上的固定(如美国常被认为是创新者)。4、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2008简答)P80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因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即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相近(相对而言)的发达国家,而不是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贸易又大量发生在相同的产业中,即同一产业(如汽车)存在着同时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1.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理论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2.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之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两种情况即产品的同质与异质,都会产生国际贸易。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第一,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第二,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第三,大量的转口贸易;第四,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促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第五,季节性产品贸易;第六,跨过公司内的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4.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根本基础,这种差异在产品中体现为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5.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6.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分摊、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7.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数采用沃顿指数、巴拉萨指数和G-L指数(1减巴拉萨指数)。8.评价P93。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产业内贸易对于福利分析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可以导致成本的降低,差异产品更多可选择性,低价格和产品多样性的出现,会使人们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强调规模经济,在现实中,规模经济的产业部门大多在制成品生产部门,在收入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具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较少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在产业内贸易中处以劣势。6、试评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2000)P174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2)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率之比。(3)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4)该学说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5)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但是,它仍有缺陷: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提出的货币的购买力决定货币的价值,而不是货币价值决定货币购买力,在逻辑上存在表象和本质倒置的问题。第二,在分析汇率决定与变动时没有更多地从国民收入、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着手,汇率决定的复杂性解释不够。第三,假设前提,如同一价格率等,在今天存在着很好的套利过程,也是过于严格,限制理论普遍实用性。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应用:首先确定购买力平价比较的核心商品范围、价格、其次列出核心商品在各国GDP的分类,以其支出为权数,计算)9、试评述汇兑心理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评价。P175该学说实际是国际借贷说和购买力评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汇率才行。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效用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l)国际借贷说和利率平价说是分别从量和质上说明汇率决定的,但完整的决定汇率说必须是质和量的统一。国际借贷说的顺序是:国际借贷购买力汇率。 (2)人们需求并购买外汇是因为外汇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而外国的商品和服务有满足人们需求的效用,这个效用就是外汇的价值基础。 (3)外汇的真实价值在于它的边际效用,人们的主观心理决定边际效用,主观评价不同,就决定买或卖,外汇供求因此而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汇率的变化。 (4) 心理评价受质和量两方面的影响:前者为货币特定购买力、支付债务能力、制度性因素等;后者为国际收支、货币数量、财政状况等;二者的结合构成主观评价。如外汇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心理评价降低,汇率下浮,无数个人的供求组成总供求,最终形成实际汇率。(5)评价。国际借贷说的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以主观评价决定外汇的供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批判的(主观决定价值)。以主观判断代替客观过程是唯心的。但是在国际资本大量冲击金融市场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于汇率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给予相应重视。10、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new)P148新国际收支表的设计思想更为强调国收支与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各种重要关系。国际收支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经常账户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一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必须通过调整国内吸收来进行(吸收为C+I+G之和)。经常账户的差额一定要等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净余额加上储备资产交易,即可以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和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国际收支的盈余与赤字:国际收支从会计账户设立的角度,账面的余额由于同一笔交易必须在借方、贷方记同样金额而为0,但实际上是有盈余和赤字,即进出口的余额、金融账户流动的余额等。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因此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收支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在国际经济中,从国际交易的规模来看,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自然就会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这有利于其使用外界的经济要素为自己所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反之,一个经济规模有效的经济体,它在国际收支的流量较小,说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限,这样的经济体一旦对外经济出现困难,调整的余地较小,容易陷入困境。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国际收支是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往来的全部记录,国际收支状况除了不存在外汇支付的交易外,大抵会因为经济体之间交易往来的“倾斜”程度而表现为一个经济体的外汇的基本供求状况。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借贷能力往往是与它的偿还能力成正比的,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如果该经济体的这两个项目的情况正好相反。(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在今天的国际经济实践中,一个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内容,既包括有形的经常产出(如商品),更包括着无形的经济产出(如金融、旅游、运输、专有权等)。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有的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一个经济体如果大量从外部输入经济产出,大抵会造成国内市场的供给增加,其经济结果与大量经济产出输出是相反的。 11、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P153含义:国际收支的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失衡类型:临时性失衡、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调节的若干理论。(l)弹性调节法。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调解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时使用。核心是价格需求条件。弹性法发挥作用的条件:对方不报复;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即通货膨胀的速度不能快于本币对外贬值;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l,也即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结论:弹性法的使用,存在着J曲线效应,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后改善。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该力、法因与国民收入结合不好,属局部均衡,其基本图形如下图所示。说明:左图为如果需求无弹性,本币贬值反而会造成收入的下降,即OXEP小于OXEP。右图为J曲线效应,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后改善,原因是出口增长有时滞,进口本身有惯性,贬值的作用一时难以到位,存在时间滞后。(2)吸收调节法。P156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于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Y=C+I+G+(X-M)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出口,G为政府开支,M为进口变换:X-M=Y-(C+I+G)设 BOP=X-M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BOP=Y-(C+I+G)令A=C+I+G为吸收,则有BOP=Y-A,如果A大于Y,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得到改善。(3)货币调节法。P158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控制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即国内货币供给是国际储蓄(可以视为进出口的差额)与国内信贷额之和,于是便有国际储蓄的变动(国际收支的变动)是国内货币供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出售储蓄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会产生经常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出现问题等。(4)其他方法。外汇管制。P160外汇管制(名词解释2007)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国内歧视性采购等12、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政策意义。(2003内容,2007简述)P2201出发点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国际资本迅速流动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70年代迅速兴起的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资源配置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注重资本流动的目的、条件和能力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综合起来进行研究。2基本内容。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企业便会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理论的具体内容为:(1)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风险。(2)市场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