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论清朝时期女性的疾病诗创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858673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晗论清朝时期女性的疾病诗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李晗论清朝时期女性的疾病诗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李晗论清朝时期女性的疾病诗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清朝时期女性的疾病诗创作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清朝时期的女性疾病诗歌。在文化观念中,人们认为“才女佳人”多数红颜薄命是因为她们的才智与美貌。清朝时期女诗人们积极参与疾病美学的改革,丰富了疾病美学的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美学,美国文学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关于女性和疾病研究中“疾病隐喻”的观点。用“疾病隐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读疾病女诗人的诗作并从她们的诗作中挖掘出疾病诗歌创作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揭示出才女诗人自身的特点和找出“疾病隐喻”与女诗人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清朝时期;女诗人;疾病诗歌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studies womens poetry on ill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ultural notion of “women talented and beauty” who,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ir talent and beauty, were considered fated to die young. In Qing dynasty women poet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refashioning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which enriched the meaning of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aesthetics of illness, I borrow insight of “illness as metaphor”, which is from American writer Susan Sontags scholarship on women and illness . I use the insights of the “illness as metaphor to analyze and read into poetries of the ill women poets, whats more,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etect the reason and the purpose behind the poetries, finally by this way the paper reveals the identity and fi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men poets and “illness as metaphor”.Key words:Qing dynasty;women poets;illness poetry 引言在清朝时期出现了一群红颜薄命的女诗人,她们把疾病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自己的心境和个性。随园女弟子中的金逸,她是袁枚的得意门生,她才华横溢,以心为诗,感情真挚,诗歌风格清婉,给清代的诗坛带来了清新和谐的风气。陈蕴莲的诗歌不仅呈现出疾病,并且也呈现出她的自传愿望,她的婚姻与金逸相反,所以她的疾病诗歌也表现出她对理想婚姻的向往。而屈秉筠则把疾病空间扩大,她的诗歌跳出了病房的狭小空间。曾懿则是一位女性和疾病诗歌的改革者,在她卧病期间她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医学领域,这使她具有了才女与医生的双重身份,她塑造了女性诗人的新形象。这些女诗人无疑给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诗坛带来巨大的冲击,她们的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这不仅值得国外的人进行研究,更值得我们本国人对它进行研究。一、 清朝时期的女诗人及其疾病诗歌“疾病的隐喻”这一概念是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首先提出的,现已成为西方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其核心强调以疾病作为一种医学概念,“疾病隐喻”具有的丰富文化含义。其作用在于揭示出性别和身体等相关概念的形成,这不仅反映出人是医学、文学、文化与政治等种种不同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大环境的变化。本文中有关晚清女性与疾病的探讨主要基于这一认识。在清朝时期,除了有许多闺阁女诗人之外,还有一群特别的女诗人,她们以疾病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她们所面临的除了身理上的疾病之外,还有心理上的“疾病”,如对爱情的忧愁,生活的担忧,疾病的困扰等,女诗人们以病写愁,借病抒情,她们希望能以诗疗疾,以诗解愁,如金逸用疾病诗歌来倾诉相思。但也有一些女诗人不愿意独自一人承受疾病的痛苦与身处病房的孤寂,如陈蕴莲,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疾病诗歌使病房外的人理解和同情自己;屈秉筠因为疾病而不得不呆在自己的病房中,然而她不甘于呆在这样狭小的空间中,至少她的心想跳出病房这个狭小的空间,因此她借助对疾病诗歌的创作来把自己的空间扩大;曾懿则因病学会了自疗,使她身兼诗人和医生两种身份,不甘疾病命运的她成为诗歌和女性的改革者。(一) 金逸:完美的爱情故事及其疾病诗歌金逸,苏州长州人。金逸在十七岁时嫁给同乡秀才陈竹士,八年的婚姻生活琴瑟和谐。不久之后,他的丈夫陈竹士成为袁枚的弟子,随后通过他丈夫的引荐,金逸也成为了“随园弟子”之一。婚后五年,金逸患上了不治之症,弱不禁风。她经常有“居恒忽忽抱不永年之戚”的想法,诚然,在她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病逝了。患病三年,她苦吟三年,她以“纤纤夫人”自命,撰瘦吟楼诗草,草未而终。金逸是一位与病魔和贫困相抗争的奇女子。在袁枚的著名碑文的第一章中,就说到金逸的疾病命运与其才华美貌和完美的婚姻息息相关。回顾短暂的一生,金逸写到: 十三学诗礼,十五调酒酱。 二十赋于归,翁姑谨奉养。 夫子正年少,襟怀颇跌宕。 读书分灯火,启奁商眉样。 鱼水差堪比,鸾凤遑多让。 旁人艳羡生,嘉淑彼俪伉。然而这样的幸福却被疾病打断: 安知造化理,欢忧互相降。 朝寒若履冰,暮热焰火坑。 欲言不出声,格格喉咙藏。 肠断眼泪哭,气噤神魂忘。 恩爱捐须臾,敢期复无恙。 在她绝望的时候,一股神奇的力量又让她奇迹般地康复了: 灵风卷地来,幡幢俨仙仗。 杨枝洒甘露,恍惚慈云飏。 渐觉四体轻,耳目披烟瘴。 这股“灵风”突然从地上卷起,使金逸对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分辨不清。然而这个小小的“恍惚”却不是金逸康复的事实,于是金逸倍加珍惜与丈夫共度剩余的时光,这更为 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些感动: 回顾绕床人,不信犹生向。 憔悴见儿夫,中心转怏怏。 为述病时态,悲喜交难量。 由此得稍苏,请虚辟肺脏。 当她开始为她的康复感到开心时,她得知了一个恼人的故事: 欹枕意舒闲,惊啼忽凄怆。 促令近至前,切切重咨访。 妪调夫劳苦,骤病风寒酿。 卧床几六旬,负债将安偿。 生也已如次,死矣诚何妨。 金逸.瘦吟楼诗稿.清嘉庆间刻本.18108这个故事悲惨不是因为老妪与丈夫的感情不好而是因为老妪家境贫寒,和老妪比起来,金逸没有那么多经济上的担忧,因此在金逸和丈夫的故事中,情占据了大半部分。然而。老妪的悲惨故事使她希望能与自己的丈夫白头偕老。尽管金逸躺在病床上,但她依然渴望丈夫的陪伴。金逸与陈竹士婚姻生活美满,当然是非常幸福的,但幸福都是短暂的。体弱多病的她常常在没有丈夫陪伴时,内心变得更为脆弱和多愁善感,这使得她更加不可避免的以病入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忧伤。正如吴篙梁所云:“丽词如锦字钩银,扶病书成墨未匀,见说眉梢多黯淡,情知诗梦亦酸辛。” 吴篙梁.敬讯纤纤夫人之病即简竹士.随园女弟子诗选第二卷.新文化书社.199024在金逸的诗集中有许多诗歌是与她的丈夫唱和的,这些诗歌要么描写她们在一起时的情景,要么展示对彼此的深情。像许多其他的明清女诗人一样,金逸渐渐地把疾病与诗作联系在一起,一个原因是继承男性作诗的传统,另一个原因则是展现才女本身的特点痴迷于在诗歌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丸药消磨愁不廖,误她人唤杜兰香。 金逸.瘦吟楼诗稿集.酬谢蕴山观察兼呈雲夫人第二首.约1804 金逸.随园女弟子诗选.病中得郭频伽赠诗并续近作.新文化书社.1990 莫言生小为愁累,不是情多不解愁。44金逸用“愁不廖”代替“病不廖”,她的病没有好转是因为她的“愁不廖”,“愁不廖”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情多,可见她的诗是借病写情。小结:金逸的一生短暂,多病,痴情,她的身体瘦弱,除了因为她的疾病,更多的是她内心对丈夫的深情。 (二)陈蕴莲:疾病呈现与自传愿望当我快要死去的时候,我陷入了迷惑之中,我看到了一排排屋檐很低的房屋,在房屋之中有恐怖的恶魔,它们跑出来并且试图将我拉到屋内,我无法摆脱它们,正当我无比困惑和害怕的时候,我听见铃声响起,一个带着黄色帽子,身着黑衣的人敲着金锣说:“菩萨命令你们现在全部退下!”我的眼睛突然感觉到光的照射,还有所有的恶魔都消失了.就这样,我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 陈蕴莲.信芳阁诗草.病起纪事.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2 陈蕴莲 上面这一段话是清朝时期女诗人陈蕴莲写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强烈的自传欲望。其实,她也是在向大家陈述自己的疾病故事。陈蕴莲是典型的疾病女诗人,她的故事与金逸的完全不同,其故事塑造了一个与传统病美人相反的才女。陈蕴莲的诗作竭力展现出苦情女子想与不忠诚的丈夫地位平等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她改变了人们对于才女佳人的观念。陈蕴莲,江苏江阴人,字慕青,生活年代大致为清道光、咸丰年间。诗集有信方阁诗集。她通过对疾病经历进行选择、排序、组合、不断诠释和再诠释,陈蕴莲努力向读者传达具有具体情节的人生故事以使整部诗集具有自传效果;又借此质疑“自我”在婚姻关系中的位中的地位来寻求读者对其个人生活困境作出反应。陈蕴莲跨越了“温柔敦厚”这一界限,她对诗歌传统的微妙改写以使读者明白她显示“自我”不容忽略的创作目的。 病起纪事(其一) 陈蕴莲.病起纪事.信芳阁诗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8 陈蕴莲 罡风吹堕北邙乡,已觉浮生付渺茫。 愧煞幽冥唤才女,重生小草赖慈航。 (其三) 秦嘉惊起应呼声,悲喜交加一笑扶。 连理枝头花又放,倩谁书个再生图。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大意是记录或叙述她康复前的疾病经历,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叙述的。上面的两首诗各有叙述重心,其实它们各自形成了具有独立故事情节的故事,这将陈蕴莲的叙述欲望无遗地展露出来。然而,也许只有将两首诗一起来读才能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了从濒临死亡的幻觉到重生,到下面的惊起,再到他们二人的两相慰藉,共同庆祝重生。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经历如此铺陈渲染的爱情故事竟然可以在瞬间瓦解。她的丈夫开始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经常不归家,陪伴陈蕴莲的只有她的影子,可见陈蕴莲的孤独与寂寞。陈蕴莲把自己描述为“只影伤禽鸣更哀”,藤寓卧病,并且被失眠困扰: 床前明月冷于霜,病枕难安寒夜长。 遥想应宫听鼓客,此时正学野鸳鸯。这时她试图让她丈夫明白她的处境,并且还带一些指责,最后她将责备转为愤怒的控诉: 历尽艰辛忆昔年,十生九死起沉绵。 君今强健余衰病,转似云泥个一天。 陈蕴莲.信芳阁诗草第十一首.延边大学出版社.清咸丰元年(1851)3小结:陈蕴超跨越了温柔和矜持的界限,她的故事直接地诉说着女性内心的心声。她对疾病细节进行生动的描述推翻了传统的疾病美学。她将疾病与自己的艰苦工作联系在一起,她的疾病诗歌慢慢地将女性的相思转为女性对婚姻现状的不满。最终,她完完全全地表现出了自己对丈夫的愤怒和控诉,陈蕴莲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同情如果不能从她的子孙后代中得到理解与同情,那么至少她希望能得到以后读者的理解与同情。陈蕴莲努力借用疾病诗歌疾病将其个人生活困境公诸于世,还不断地操控读者的反应,这一切都无不宣示“自我”的极度重要性与极高的写作自觉性。她使重要的“自我”及其困境越过历史到达读者的心中,展现了一位女性对“自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地位的思考。 (三)屈秉筠:疾病空间的扩大 半世闲身诗里过,十年清福病中来。 屈秉筠.三十自寿词.蕴玉楼集.清嘉庆间刻本.18112 屈秉筠屈秉筠(17671810)江苏常熟人。清代女诗人。字宛仙,另一个是婉罗。作品有蕴玉楼诗集、蕴玉楼词。她也是“随园女弟子”之一。她的诗词画可以和席佩兰的相媲美。屈秉筠的疾病故事与读者建立起了疾病空间,她的故事从隐蔽的病房空间扩大到读者那里。与金逸不同的是,金逸患的是不治之症,而屈秉筠确诊出来是肝病。她的病房不是她休闲的空间,而是她逃离女性休闲活动的地方。许多女性在房中做针线活,她们的诗歌题名为“绣余”或者“针余”等,然而屈秉筠却在房中作诗以庆祝自己因疾病而得到自由,就像上面说的“十年清福病中来”。她把写诗作为在病房中打发时间的消遣,这是她与其他女性不同的地方。在明清时期,疾病给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空间,疾病为女诗人们提供了她们与朋友之间交流的机会,这时期有许多名为“讯病”或者“问疾”的诗歌,不难看出人们通过诗歌问候病人是很普遍的,让读者们知晓女诗人的疾病故事,其实也使女诗人的社交关系得以建立和巩固。在屈秉筠的诗歌中,有许多和席佩兰有关,同样,在席佩兰的诗歌中也有许多诗和屈秉筠有关。她们成为知心朋友的原因除了她们都是袁枚的女弟子之外,还有就是她们两家隔得很近,从席佩兰的这首诗中可以得知: 隔一条街见面难,逢人觅便寄平安。 语极情拳惟手札,缘铿把臂实心知。 席佩兰.为宛仙书扇即用扇头随园韵奉简.长真阁集.大连图书供应社.18913 因此,通信使屈秉筠和席佩兰这之间的关系得以维持。席佩兰询问屈秉筠的病情,并且还送礼物给她,当屈秉筠去乡村养病的时候,席佩兰写诗给她,并且还用病开玩笑来让她开心。 频催佳咏莫愁章,报语缠绵说卧床。 传与个人消病诀,莫愁两字是良方。 席佩兰.问宛仙病.长真阁集.大连图书供应社.18913席佩兰为屈秉筠找出了她生病的原因,并且还给她开了药方“莫愁”,从席佩兰的药方看出,屈秉筠的形象因为愁而具体化了。这首小诗明显展示出两个女诗人是交换诗歌来告知彼此的状况和交流彼此的情感。小结:从晚晴时期的大背景来看,这时期疾病为女性诗人提供一个特别的空间,女诗人们因病摆脱了女性的该做家庭琐事,她们暗暗高兴可以借此机会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疾病为她们创造了她们自我表达的机会。(四) 曾懿:女性与疾病的改革者 秋夜不寐寄外子省亲闽中 曾懿.古欢室集.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1904 3 (其一) 心怯眠难稳,钗横髻堕鸦。 鼠频惊枕榻,虫又语纱窗。 自恨工诗苦,偏叫吟興赊。 黄花尚未放,人已瘦如花。曾懿(1852-1927),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字伯渊,又名朗秋,她写有古欢室诗词集四卷、医学篇四卷、女学篇一卷附中馈录一卷。曾懿的家庭背景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她的母左锡嘉是晚晴著名的诗人,曾懿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和教导,在她15岁时因诗、书、画造诣之精而被时人誉为“三绝”。事实上,15岁也是曾懿人生中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她“撄疾五稔”,这期间她经历四次温症,久病不愈促使她博览医书,即使病危之际也设法伏枕自查,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最后得到了康复。这段经历为她后来潜心钻研医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使疾病成为她诗作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也就是说,长达五年的卧病生活使得这位女诗人将注意力转向了医学领域,因此她就同时具有了才女与医生的双重身份。曾懿通过自疗而痊愈的经历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与明清两代的才女是“因才/情薄命”或“因才/情早夭”的理想才女形象,如最为人们熟知的冯小青和林黛玉。然而,曾懿自疗而愈的结果不仅戏剧性地扭转了时人想象中才女的宿命,而且显示出娇弱多病的才女也有强势的一面,这象征着她后来对自身才女身份的改写。 妇女之病,治法均与男症同,惟多天葵一门而已。昔者,女子幽囚于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主治之法,审其无外感别症,惟有养血疏肝为主。幸近年来渐趋文明,讲求运动、卫生,妇科之病当因之而减矣。 曾懿.医学篇第2章.光绪年间湖南长沙版白纸精刻本.19041 从表面上看,女子的“多病身”主要与她们的“多情”和“多愁”有联系。然而曾懿认为女子多病的原因是因为她们一天都守在闺房之中不到户外运动和呼吸新鲜空气,这个观点其实是当时西医的观点。可见曾懿不是一般的女诗人,她的疾病诗融入了医学知识还有西方的先进医学观点。.从划去锢习,与男子以学相战。驯至男女智识相等,强弱自能相等,不求平权而自平权矣.使男子应尽之义务无不与女子共之;男子应享之权利亦无不与女子共之。.则一国受其福,影响之捷,速于置邮。一国之中,骤增有用之才至二万万人之多,夫何贫弱之足患哉。 曾懿.女学总论.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190414李春红.李贺之病对其诗歌意象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15元波.诗歌与疾病J.西南航空,2012(6).16石经纶.“领解性灵”:金逸瘦吟楼诗草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李彬彬. 曾懿与晚清“疾病的隐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2)18陈蕴莲.信芳阁诗草M.清咸丰元年(1851)19金逸.瘦吟楼诗稿M.清嘉庆间刻本.清嘉庆间20屈秉筠.韫玉楼集M.清嘉庆16年刻本.(1811)21袁枚.随园女弟子诗选M.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清光绪18年(1892)22曾懿.古欢室集M.清光绪30年刻本(1904)23白居易.白香山集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24李光.莊间集M.刻本.(1935)25王仕祯.五代诗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6席佩兰.长真阁集M. 清嘉庆间.大连图书供应社.189127徐乃昌.闺秀词钞M. 南陵徐乃昌小檀栾室(1909)28蒙祖富.论疾病与白居易诗歌的关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9冯小青. 小青焚余集M.劳权出版社,清咸丰9年30贺双卿.雪压轩集M.北京文化学社,民国16年(1927)31侯芝.金闺杰M.怀古堂出版社,清道光4年(1824)32崔琇景.清后期女性生活研究D.复旦大学,(2010)33王英志.闺中三大知己_论略_性灵派研究之一J.文学遗产,1995(4)3曾懿提倡男女平等,她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有用之才增多,那么国家就可以变强大。小结:曾懿在重新定义女性疾病、界定女学的基础之上重新界定了女性的职责或身份,女性在治愈病弱的身体体后生育强健种族、主理家政、还要与男子以学相战、共享权利和义务,努力成为现代强国的建设者。曾懿从传统的才女和文学医生转变为晚清时期第一位新女性诗人。 二、疾病诗歌的创作原因 (一)历史文化因素 首先是继承男性疾病诗歌创作传统。疾病诗歌的大概有两种起源,第一个起源可以追溯到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诗可言怨”论语中对诗歌下的定义,它在诗经中得到发展,诗歌从言怨演变为借病比喻忧愁和遭遇的美学;另一个源于古乐府诗和古老民歌中的怨妇和思妇,还有在这之后的宫体诗以及唐代诗歌中没有爱人陪伴瘦弱和憔悴的闺阁女性的诗作。在唐代疾疾病诗歌大量的出现,很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疾病的关切,如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登台”,孟浩然归故园作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居易罢灸:“病身佛说将何喻,变灭须臾岂不闻。”陆游衰病;“老与病相仍,华簪发不胜。”等。这些诗人用疾病写出生病时没人陪伴的孤独,同样金逸她也用病表达这样的情景如秋词“杨柳柳细腰枝,难描病起时。无人秋院冷,一鸟立花枝。”生病的她独自在清冷的院子里是何等的孤独。疾病给诗人提供表达内心情绪的机会,或者把它作为有疾病命运的隐喻,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用病”诗其中南唐后主李煜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如病中感怀:“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语气咽愁肠。”这是一首典型的因疾病哀叹而作的诗。还有陆游,为宋朝失去的土地而悲叹写的悲秋:“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疾病也给做官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休息和隐居的有利条件。宋朝的诗人郑獬直接表达他在生病期间的喜悦:“病来翻喜此身闲,心在浮云去住间。休问遊人春早晚,花开花落不相关。”天气和盛开的鲜花和“病人”无关,相关的只有办不完的公务:“起来成读笑,一病搅千忙。”屈秉筠也是因病而喜,她在病中写道:“十年清福病中来”。疾病诗歌的创作在清代之前就已成为一种诗歌创作传统,清朝的女诗人们也沿袭这一创作传统,她们同样通过创作“用病”诗来描写身边的事物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其次是受女性疾病诗人创作方式的影响冯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后嫁给冯通作妾,不就冯通逝世,亲戚劝她改嫁,她不愿意,凄怨成疾,命令画师画她的画像自奠后就去世了,当时只有十八岁。冯小青自幼聪明,在她十岁的时候来了一个老尼姑,老尼姑见她聪明伶俐想考考她,就对她说“小姐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冯小青答应了老尼姑,于是老尼姑念了一大段佛经。念完之后,小青模仿老尼姑的样子闭上眼睛,一字不落地把佛经背诵出来。老尼姑感到非常惊诧,但马上摇了摇头,说了声“阿弥陀佛”,转身告诉冯小青的母亲:“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这个故事中的尼姑预见冯小青如果成为才女她就会早逝,这暗示了变成才女的她将会是红颜薄命。冯小青的怨:“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画像上的小青光鲜靓丽,可生活中的她却不是这样的。“瘦影”看出她瘦弱的身体,因怨成疾。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贺双卿(1713-1736年),字秋碧,江苏金坛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所以命名为双卿。双卿自幼天资聪明过人,容貌不凡。在她出嫁以后,婆婆爱欺负她,而且丈夫对她没有怜爱与同情,她原本身体孱弱,体弱的她来后不就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在周家她得不到治疗,所以疟疾经常发作。她在病中作孤鸾(病中):“午寒偏准,早疟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帕罗齐鬓。忙中素裙未浣,褶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可香腮还嫩。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爨烟薰尽。东菑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从中可以看出她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带病干活却又别无选择。据清代史震林(1692-1778年)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嫁后没多久,便得病,在临终前写到“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可怜的才女便香消玉损了。以上的女诗人通过疾病诗歌来塑造自身才女的形象,把疾病和自身的遭遇相结合,以这种方式来把自身的形象具体化。清朝的疾病女诗人也同样拥有才女特点,她们也沿用这种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才女形象。女性被疾病唤醒的感情是多样的,有的是悲叹,有的是揭示个人的命运,有的是关于国家大事,这些可以是愉悦的享受自己的自由生活,或者与来看望的朋友和诗。也可以是悲伤的,由疾病想到自己的命运与生活,以病抒发法自己的悲伤,令人心生同情。 (二)家庭生活背景影响清朝女诗人们受婚后生活的影响很大。金逸在生病的时候他的丈夫陈士竹在外奔波为她买药,也有很多时间不在金逸身边,病弱的金逸没有丈夫的陪伴内心更显孤独与无助所以她把自己内心的郁闷忧愁转为创作疾病诗歌并借此抒发心中的相思之苦。陈蕴莲的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在外过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对陈蕴莲置之不顾,孤独的陈蕴莲及悲痛有愤怒,因此在陈蕴莲的疾病诗歌中可以看到她对丈夫的控诉。屈秉筠拥有和谐的婚姻,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主妇,不愁家用。患上疾病后的她不得不呆在病房中,这倒使她觉得自己不用再为家务繁忙,婚姻生活和谐的她不用担心与丈夫之间的感情,她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中去,所以她借病写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以此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屈秉筠的婚后的婚姻生活比较美满,她身患疾病,但是家人和医生都无法给予她有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屈秉筠奋起自助,因此她的创作主要分析许多疾病的原因并且还融入西方先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家人的爱莫能助造就了这位伟大的女改革家。 (三)女诗人自身的原因 清代女诗人将疾病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她们无病呻吟,而是她们确实身患疾病,在患病期间将自己的感情以描写疾病抒发出来并借此来倾诉自己的思绪。多病的女诗人,她们多才,最重要的是她们还很多情,她们的心思细腻,由景触情,因病多思,如金逸生病期间对丈夫的相思日增不减,由病而生情。所以女诗人创作疾病诗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们身患疾病,她们用病写诗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其次就是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在古代生活的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不能上学,更不能参与国家政治,女性的精神生活相对男性来说更为简单。然而,女性意识觉醒后,女性也开始学习写诗作赋,而且有的女性作品并不亚于男性作品。女诗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周边环境的自己的内心世界,她们用诗歌来描写景物和经历并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女性摆脱了束缚在她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她们积极地参与文学创作活动,并且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在清末,女性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事中,提出富国强国的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意识强烈,成为女性诗歌的改革者,如曾懿。最后,女诗人的内心情感需要释放,释放内心情感的方式就是写诗。如今我们释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然而在古代却不然。生病的时候是人很脆弱的时候,当然内心也脆弱,这使得女诗人们内心变得敏感多情,这些各种各样的情感就通过疾病诗歌来释放,女诗人们渴望倾诉自己,希望通过创作疾病诗歌让读者理解自己。 结语综上看出疾病诗歌是作为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诗歌不是单单的写诗人所患的疾病,而主要写的是疾病所隐喻的东西,身患疾病的女诗人用把自己的内心情绪寄寓在疾病中也就是借病言志,这就是“疾病的隐喻”。“自古红颜多薄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清朝时期的女诗人们集才华与貌美于一身,她们身患疾病,虽然生命短暂,但她们对后人产生的影响是长久的。她们生命短暂让人感觉些许遗憾,但却因为这样的遗憾让这些疾病女诗人趋于完美。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