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611239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2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2)主要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2)主要内容:生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防治的恒动观。(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精气:即精。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2)气的基本特征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阴阳的抽象性。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相对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2)阴阳的相互依存。(3)阴阳的相互消长。(4)阴阳的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行”,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3)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4)事物的五行归属方位: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部属土。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6、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4)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的基本概念:(1)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2)象:征象、形象。(3)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2、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2)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4、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1)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神志: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主宰人体心理活动。2)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2)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2)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液为涕。肺开窍于鼻。(3)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以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2)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4)肝: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2)肝的系统连属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5)肾: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精:肾贮存、封藏精气。肾主水: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即肾的气化作用。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2)肾的系统连属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在液为唾。5、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1)胆:“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胆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以通畅下降为顺。(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主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4)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主转化糟粕。病理:传导功能失常大肠湿热腹痛、下痢浓血、里急后重;大肠实热便结、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热、腹满硬痛;大肠虚寒腹痛、肠鸣、腹泻。(5)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病理:开合失调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小便不利、癃闭。(6)三焦1)六腑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下焦如渎: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下肢排泄糟粕和尿液。6、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1)脑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主感觉与运动。(2)女子胞主月经:与天癸、肾中精气、冲任二脉的盛衰及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主孕育胎儿。7、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1)精1)概念: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生殖之精)。濡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化血化气。(2)气1)概念: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肾封藏。水谷之精气脾运化。自然之清气肺呼吸。3)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温煦作用: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的作用。防御作用:气既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又具有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的作用。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3)血1)概念:循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的生成: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精能生血:“精血同源”。3)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版权所有,侵权必究!4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4)津液1)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来源于水谷,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输布: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的综合协调作用。排泄:汗液、呼气、尿液和粪便。3)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8、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血: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能摄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2)气与血: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3)气与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4)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9、体质:(1)概念:是指人类个体,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方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2)形成因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3)分类: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第四章病因病机1、六淫的基本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1)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2)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侵犯人体,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春多风病,夏多署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地域性:西北多寒病、燥病,东南多湿病、温病。环境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区域和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既可单独致病,也可多种邪气结合致病。转化性:所致症候性质转化。2、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及各自致病特点:(1)风:风是春季的主气。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2)寒:寒为冬季的主气。伤寒寒邪伤及肌表;中寒寒邪直中于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3)暑: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4)湿:湿为长夏主气。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燥为秋季主气。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热):热为夏季主气。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耗气伤版权所有,侵权必究!5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津。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3、内伤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1)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映(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七情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影响脏腑气机。影响病情转归。(2)饮食失宜: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酸、苦、甘、辛、咸)偏嗜、种类偏嗜。(3)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4、痰饮、瘀血的含义、形成及致病特点:(1)痰饮1)含义: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2)形成:六淫、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3)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影响津液代谢。易扰乱神明。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2)痰血1)含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2)形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扑损伤心、肺、肝、脾等脏腑功能失常血液运行不畅/血离经脉而淤积体内淤血。3)致病特点:疼痛:多为刺痛。肿块:外伤局部间青紫肿胀;积于体内者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黯或血块。望诊:面唇甲舌青紫。脉象:脉涩或结代。第五章四诊1、四诊的含义及四诊合参的意义:(1)四诊含义: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2)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可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为辩证论治提供充分依据。(3)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症提供依据。2、望神的临床意义及常见表现:(1)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望神可知正气存亡、脏腑盛衰、病情轻重、预后善恶。(2)常见表现:得神:“有神”,多见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反应灵敏,精神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结实,肌肉丰满。少神:“神气不足”,多见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思维迟钝,面色少华,两目晦滞,目光乏神。失神:“无神”,多见神志昏迷/烦躁狂乱/精神萎靡,目睛呆滞/晦暗无光,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目闭口开、手撒尿遗,或搓空理线、循衣摸床。版权所有,侵权必究!6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假神:原本精神萎靡,面色晦黯,声底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声清亮,跌跌多言,思食索食。“回光返照”/“残灯复明”。3、望色的临床意义及病色主证:(1)望色: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情况,病邪的性质、邪气部位,也会通过色泽变化有所反映。(2)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正常面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3)病色: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1)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青色属木,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2)赤色:主热证。赤色属火,多为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3)黄色主脾虚、湿、黄疸。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所致。萎黄:脾胃气虚;黄肿:脾虚湿盛;阳黄:湿热证;阴黄:寒湿证。4)白色:主虚、寒、失血。白色属金,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容所致。面色淡白无华:气血虚;面色晃白:属阳虚;面色苍白: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黑色属水,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所致。面色淡暗: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4、望舌的方法,常见舌诊的临床意义:(1)方法:光线充足;自然伸舌;舌尖舌中舌根舌边,舌苔舌质。注意辨别染苔。(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3)望舌质1)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舌红苔黄(实热证);舌红少苔(虚热证)。绛舌:主邪热炽盛,主淤。青紫舌: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舍主气血壅滞,淤血。2)舌形:老舌:实证、热证。嫩舌:虚证、寒证。胖舌:主脾虚湿蕴。瘦舌:主气血虚或阴虚。芒刺:主热证。裂纹:主阴血亏虚。齿印:主脾虚、水湿内停。(4)望舌苔1)苔质:厚薄:薄苔主表证,疾病轻浅;厚苔主里证,外邪入里。润燥:润苔津液未伤;燥苔津液亏耗、热盛伤津。腐腻: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2)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苔灰黑湿润多津,多由白苔转化而成,为寒湿。(5)望舌的意义判断正气盛衰辩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断病势进退判断病情预后5、脉诊的方法及三部九候脉的临床意义:(1)脉诊部位:“寸口诊法”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2)脉诊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线上,手掌心向上,前臂平放。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重取(按),后中取(寻)。寸关尺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谓之三部九侯。诊脉时间不少于一分钟。临床意义: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脉候肾。版权所有,侵权必究!7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3)正常脉象:“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6、常见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主病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洪脉紧脉濡脉细脉涩脉结脉代脉促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脉搏显现部位表浅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搏显现部位深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90次/min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形直如长,如按琴弦。脉的硬度较强往来流利,如走珠盘,应指圆滑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浮而细软实证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痰饮、食积、实热气分热盛寒证、痛证、宿食诸虚、湿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伤寒、痛甚、湿证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阴盛气结、寒痰淤血、气血虚衰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打损伤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脏气衰败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往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第六章辨证1、辩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2、八纲辨证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临床意义:(1)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2)八纲辩证:是概括性的纲领,根据病人的整体症候表现概括出来的规律。类别:阴证和阳证。病位:表证和里证。病性:寒证和热证。邪正盛衰:实证和虚证。(3)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一定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可以相互转化。病情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和热极时,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3、八纲辨证的症候及各自的鉴别点:(1)表里辨证: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表 6-1表证、里证区别病因病位浅表脏腑病程病情寒热舌象脉象脉浮表证里证外感六淫表证入里短,轻,新病肠,重,久病发热恶寒并见只热不寒/只寒不热变化不大多见异常脉沉/其他脉象(2)寒热辨证:辨别疾病性质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表 6-2寒证、热证鉴别面色苍白红赤四肢清凉燥热寒热恶寒发热口渴大便稀溏干结小便清长短赤舌象脉象迟寒证热证不渴/热饮不多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干口渴喜冷饮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8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3)虚实辨证: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阴虚生内热)、阳虚证(阳虚生外寒)。实证: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表 6-3虚证、实证鉴别病程久病新病体质虚弱壮实形态疼痛大便稀溏秘结小便清长短赤舌象淡嫩,少苔苔厚腻脉象细弱虚证实证萎靡,乏力懒言兴奋,声高气粗隐痛喜按疼痛拒按实而有力(4)阴阳辨证:八纲总纲,概括病证类别(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主要见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涩。阳证: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主要见证: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表 6-4阴证、阳证鉴别神情面色寒热口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声息舌象脉象阴证阳证精神萎晦暗/浅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声底息散舌淡胖嫩沉细弱涩靡,倦怠淡烦闷,躁动不安清明/深发热,肌肤灼热口干渴饮秘结短赤声高息粗舌红绛,苔黄洪大实滑数沉4、脏腑辨证:临床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证候、舌、脉及治则、代表方名(或中成药):(1)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虚证、心病虚证、小肠病1)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补养心气。方药:归脾汤。2)心阳虚:心脏功能衰退,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病因: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证候:心气虚的证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则:温补心阳。方药:养心汤。3)心血虚: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衰少,心神失养的病理变化病因: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治则:补血养安神。方药:归脾养心汤。4)心阴虚: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证候: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补心阴,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5)心火炽盛: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病因:七情郁而化火,六淫内郁,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版权所有,侵权必究!9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证候: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或口舌生疮,舌体糜烂;或吐血衄血,甚或神昏谵语。治则:清心泄热。方药:导毒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6)心血瘀阻: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导致血液运行不利的症候病因: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胸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则:活血祛瘀,温通心阳。方药:丹参饮、参附汤。7)痰迷心窍:指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证候病因:多因外感热病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证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面色晦滞,表情淡漠,脘闷作恶,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突然神昏不省人事,口吐痰沫,喉中痰鸣,双眼上窜,舌苔白滑,脉滑。治则:祛痰开窍。方药:礞石滚痰丸,温胆汤。8)痰火扰心: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浊津成痰,内扰心神。证候: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鸣,狂躁诈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治则:清热祛痰。方药: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9)小肠实热证: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饮,口舌生疮,尿频急痛灼热,血尿,舌红苔黄,脉数。治则:清利小肠实热。方药:导赤散,八正散。(2)肺与大肠病辨证:肺病虚证、肺病实证、大肠病1)肺气虚:指肺气不足,肺主气的功能衰弱,宣降无力的病理变化病因:多见于久病久咳,禀赋不足或他脏影响及肺。证候: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脉虚弱。治则:补益肺气。方药:参脉散,玉屏风散。2)肺阴虚:指肺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病因:久咳伤阴,或肺痨,或邪热伤肺。证候: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阴润肺止咳。方药:灸甘草汤,参麦饮。3)风寒束肺: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候病因:外感风寒,肺卫失宣。证候: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荆防败毒散。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0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4)风热犯肺: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病因:外感风热之邪。证候: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苔薄黄。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银翘散。5)燥邪犯肺: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病因:秋令燥邪犯肺。证候: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干燥,头痛或胸痛或痰带血丝,舌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治则: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6)痰热壅肺: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表现出的实热证候病因:外感温热之邪。证候:发热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咯痰黄粘稠量多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胸痛,心烦不安,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方药:麻杏石膏汤,清全化痰汤7)痰湿阻肺:指痰湿阻滞于肺而表现出的证候病因:久咳伤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而为痰湿;或由脾虚生湿,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感受寒邪,肺失宣降,水液停聚而为痰湿所致。证候: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粘不易咯出,胸闷气喘,喉中痰鸣,恶心,舌苔白腻,脉滑。治则:祛痰止咳平喘。方药:二陈汤,导痰汤。8)大肠湿热:指湿热蕴结于大肠所表现的证候病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暑湿侵犯肠胃所致。证候:肠痛腹泄,泄下臭秽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喝喜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利大肠湿热。方药:白头翁汤。9)大肠液亏:指大肠津亏液少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热病后或汗吐下后所致。证候:大便干燥,难于排出,口唇干燥,咽干口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汤。10)大肠结热:指邪热结于大肠所致的实热证候病因:由邪热炽盛于胃,胃肠热结里实,大肠难以传导所致。证候:身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腹痛胀满,拒按,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起 芒刺,脉沉实而滑。治则:峻下热结。方药:大承气汤。(3)脾与胃病辨证1)脾气虚: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证候病因:饮食不节或失调,或过度劳倦,或他病影响损伤脾气所致。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1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证候: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溏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无力,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治则:补益脾气。方药: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2)脾阳虚: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脾气衰败,或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证候:脾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或肢体困重浮肿,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则:温补脾阳。方药: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3)脾气下陷:指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病因:久病虚弱,劳倦伤脾或脾气不升及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证候:脾气虚的证状兼见脘腹有坠胀感,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久痢不止,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少气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4)脾不统血:指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久病脾气虚弱所致。证候:脾气虚的证状兼见有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月经过多,崩漏,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治则:补气摄血。方药:黑归脾汤。5)寒湿困脾: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或居住潮湿,或内湿素盛所致。证候:脘腹痞闷,食少便溏,恶心欲吐,口粘无味,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肢体浮肿,尿短少,白带多粘稠,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则:健脾燥湿。方药:六君子汤,二陈汤。6)脾胃湿热: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病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证候:发热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口粘而甜,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目发黄或皮肤发痒,汗出热不迟,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利脾胃湿热。方药:茵陈蒿汤。7)胃阴虚:指胃阴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病因:湿热病后,热盛伤津所致。证候: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干呕呃逆,形瘦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补胃阴,生津增液。方药:益胃汤,沙参麦冬饮。8)食滞胃脘: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虚,食滞胃脘。证候: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腹部胀痛减轻,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酸臭,舌苔厚腻,腐苔,脉滑数。治则:消食导滞。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2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方药:枳实导滞汤,保和汤。(4)肝与胆病辨证1)肝气郁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常所致。证候: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胸胁少腹胀痛,或咽部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舌质青紫或瘀斑,脉弦。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2)肝火上炎: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过食肥腻烟酒,或外感火热之邪。证候:心烦易怒,头痛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失眠多梦,胁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清泄肝火。方药: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3)肝血虚:指肝藏血不足,导致肝血亏虚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证候:头目眩晕,耳鸣,面白萎黄,无华,爪甲不荣,两眼干涩,视物模糊,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色淡,或月经推后,经闭,舌质淡脉细。治则:补养肝血。方药:四物汤。4)肝阳上亢:指肝气亢奋,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扰头目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素阳阳旺或七情内伤。证候:烦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面部烘热,口苦口干,尿黄,大便秘结,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5)肝郁痰扰: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津成痰所致。证候:惊悸不寐,烦躁不安,口苦呕恶,胸胁胀满,头晕目眩,耳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则:疏肝清胆祛痰。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5)肾与膀胱病辨证1)肾阳虚:指肾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病因:素体阳虚、久病劳损或年高肾亏所致。证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耳聋,神疲乏力,阳痿滑精,妇女可见带下清冷,不孕,形寒肢冷或见全身浮肿,尿少或见五更泄,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脉沉迟细弱。治则:温补肾阳。方药:附桂八味丸,四神丸,真武汤。2)肾气不固: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病因:年高肾气衰弱,或年幼肾气不足,或久病、劳损而伤肾,使肾气亏损所致。证候: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小便频数清长,遗尿,尿失禁或余沥不尽,夜尿多,滑精早泄,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质淡白,脉沉细。治则:补益肾气。方药:右归饮,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3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3)肾阴虚:指肾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病因:久病伤肾,或房室过度,或患急性热病后,或情志所伤,好伤肾阴。证候: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口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见崩漏,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治则:滋补肾阴。方药:六味地黄汤,左归饮。4)膀胱湿热:指湿热蕴结于膀胱所表现出的证候病因:外感湿热蕴结于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于膀胱。证候:尿频,尿急,排尿灼热疼痛,小便短赤涩少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尿浊,或腰痛,少腹拘急胀痛,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八正散。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1、六大防治原则及概念:六大防治原则:(1)养生与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2)治病求本(3)调整阴阳(4)扶正祛邪(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未病先防: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2)既病防变: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3)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4)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5)扶正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祛邪: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8)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因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选择治疗及用药的原则。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的原则。2、八大治法的含义、适应症和临床应用:(1)汗法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解肌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2)吐法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症: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4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且须采用吐法的病证。(3)下法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和法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5)温法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6)清法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7)补法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8)消法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5 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第八章中药1、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药物。2、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中药毒性):(1)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2)五味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治疗虚证、脏腑不和及拘痉疼痛等病证。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用于疗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治疗大便秘结、癗痢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3)升降浮沉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4)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5)中药毒性1)毒性分级: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2)中毒原因: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3、中药的配伍及配伍关系:(1)配伍概念: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2)配伍七情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相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