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65263531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一份优质的教案可以更好的为学生们讲解,也是作为老师的必备之需。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可以为您提供参考,更多相关文章,请访问。教学设想:?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表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表达“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老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致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2.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生:(略)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欢的花,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生答:(略)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翻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二、理解体裁,简介作者。理解体裁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如今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1、分组自学,要求: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互相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答复。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说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提问:详细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妙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七、理论语言,习得语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六、八、归纳总结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附: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托物言志(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COM更多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周敦颐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请再次朗读课文。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提问:详细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妙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挖苦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肮脏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妙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织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初中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资料袋:1、理解“说这种文体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2、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周敦颐,宋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着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的?爱莲说?。二、学习过程:(一、读准字音。周敦颐得意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二课堂探究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蕃:独:染:濯:益:植:亵:鲜:宜:2、重点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合作探究:一1、作者把莲花比作-2、文章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3、-句,赞美了莲-.合作探究:二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2、文章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三、思维拓展:联络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四、当堂检测: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的家.2、?爱莲说?的构造,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仰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对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模拟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因为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目的: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达出的兄弟间深沉的亲情。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妙感受的回忆。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三、预习检查读准以下字音1生字丫杈ch憔悴qiocu模样m嫌恶xinw可鄙b什物sh惊惶hung瑟缩s惩罚chng虐杀n宽恕sh苦心孤诣y堕du蜈蚣wgng伶仃lngdng2形近字嫌xin嫌恶怒n愤怒堕du堕落赚zhun赚钱恕sh宽恕坠zhu下坠诀ju诀别决ju决定抉ju抉择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读出重音。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答复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抱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二考虑:寻找误解和冲突1、弟弟喜欢放风筝吗?程度如何?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2、“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长进的孩子的玩艺3、“我是如何毁坏风筝的?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伸手折断、掷地、“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响?“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考虑:自我反省感受亲情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清醒过来了?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方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方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结果:失败3、“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作者是一位可以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五、合作探究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1生交流2师总结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详细指什么?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1生分小组讨论2师总结:“精神虐杀是指“我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安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3、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六、总结:1.本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把全篇抒写感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悲哀、自责、懊悔、同情。2.从作者对待、处理风筝事件中,可以看出鲁迅哪些精神品质?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擅长考虑七、拓展延伸“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展“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给予鼓励性评价。附:板书设计风筝_鲁迅北京的冬天由景入题少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天性故土的春天风筝事件:中年感到无限懊悔衬情补过而不得永远沉重的悲哀景由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口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异等古汉语知识。教学重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响,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二、课题。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如今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四、老师范读课文。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老师补充讲解: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海燕海燕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根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分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详细情景。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4、带着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1、带着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3、带着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土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三、本课小结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得意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第二课时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土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络。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1、引导学生考虑:海上的小燕子和故土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三、短文写作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四、本课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土小燕子进展了描绘。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活力与活力的故土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土小燕子的深沉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展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石榴石榴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1、带着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2、引导学生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石榴。3、带着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1、带着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2、带着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带着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三、深化探究,体会感情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3、带着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本课小结?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详细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发奋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第二课时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1、带着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2、带着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二、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三、本课小结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考虑,做生活的有心人。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乡愁教学目的:1、把握诗中的意象2、可以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可以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教学重难点: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气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君自故土来,应知故土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土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二、理解余光中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长大后而如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外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4、齐读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1、整体感知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细细体会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土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如今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详细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想象构图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详细内容诗中有画1老师用语言描绘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深秋的黄昏,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决,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渐渐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答复,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目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感谢您拜读教案频道的“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一文,希望“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我们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