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5097800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8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解析】选B。第6位的C被替换,最多只有一个氨基酸的改变;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一个T,之后的所有密码子都将改变;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之后的氨基酸都会被影响,但没B选项严重,B正确。2.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分别为1、0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0、1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和P分别为1、1D.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可能为1/2、1/2【解析】 选C。根据题意可知,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雄株都表现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正常);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BBbbBb(突变性状)或BbbbBb(突变性状)、bb(正常)。3.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为非基因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c中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影响其他两个基因的表达B.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a、b之间可发生互换D.若某DNA分子中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解析】 选B。 a、b、c是三个独立的基因,在表达时互不影响,A错误。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B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b在一条染色体上,两基因间不能发生互换,C错误。染色体易位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4.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解析】选B。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存在回复突变的现象;转基因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不是因为杀虫剂的诱变作用,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把抗药性差的个体杀死,而抗药性强的个体则存活下来。5.下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图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图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解析】 选C。图表示基因重组,是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图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增加,C正确;四种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6.下列有关生物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生物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A.1项B.2项C.3项D.4项【解析】选A。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即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可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错误;同卵双生兄弟的性状差异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错误;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错误;基因型由AaBb变为AaB,此种变异为染色体变异,错误。7.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解析】选C。鼠胚胎期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分裂过程中,含有Aaa染色体组成的一极由于染色体随机丢失形成含有Aa或aa的子细胞,子细胞产生的概率不确定;a由A(抑癌基因)突变而来,则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同一极,导致染色体异常。8.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此动物的睾丸中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B.过程结果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过程产生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D.与过程、相比,过程特有的现象是产生了新基因【解析】选 B。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睾丸内,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可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过程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是携带b基因的一段染色体缺失;图示为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为基因突变,为染色体变异,三者均属于可遗传变异;在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中,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9.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 -,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据此所作判断正确的是()A.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B.卵细胞21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C.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而产生了该患儿D.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为50%【解析】选C。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病,题干中给出的标记基因,不是致病基因,由于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 -,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所以其致病原因是父亲产生的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该患儿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不能确定。10.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A、a)和乙病(设基因为B、b)的遗传家系图,其中-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若2与4结婚,生一个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是1/24D.5的基因型aaXBXB或aaXBXb【解析】选C。该家系图中有两种遗传病,解题时应该分别单独考虑。先考虑甲病,根据3、4均无病,生下患甲病女儿5,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单独考虑乙病,1、2均不患乙病,生下患乙病的1、3,且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乙病必然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的基因型有两种情况:1/2AaXBXb或1/2AaXBXB;4的基因型也有两种情况:2/3AaXBY或1/3AAXBY,若2与4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的孩子的概率是1/48。11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错误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碱基对的增加、减少或改变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而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较大D两者都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解析】选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突变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突变的细胞。12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解析】选D。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蜜蜂性别是由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来决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别决定方式;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但雄蜂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雄蜂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只产生一种与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雄蜂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13某原核生物因一个碱基对突变而导致所编码蛋白质的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AGC变为TA BAT变为CGC鸟嘌呤变为胸腺嘧啶 D胞嘧啶变为腺嘌呤【解析】选A。由题中信息可知,决定脯氨酸的密码子为CCU、CCC,决定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CAC,由此可以判断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GC变为TA。14研究表明,人体细胞中存在抑癌基因(53P基因),它能编码一种抑制肿瘤形成的蛋白质,而某些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AFB)能特异性诱导53P基因中碱基GT,从而引发肝癌,由此可见,肝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环境引起的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解析】选C。肝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53P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15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可育D将此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属于二倍体【解析】选A。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来的个体,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个体,为多倍体(或二倍体);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芝麻是单倍体,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物,属于单倍体。16如图为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示意图,将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AAaBb BABCab DAAaaBBbb【解析】选A。通过该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判断,该植物属于四倍体植株,其花粉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也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17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的几种变异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图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C图丙表示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D图丁表示的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解析】选D。图甲中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图乙中染色体变异属于易位,图丙中染色体变异属于缺失。18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C 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的压力下种群中的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选C。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是否将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使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19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A2次 B3次C4次 D5次【解析】选B。据题意,图解如下:20如图表示人体某正常基因片段及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顺序。AD表示4种基因突变的位点。A处丢失T/A,B处T/A变成C/G,C处T/A变为G/C,D处G/C变为A/T。假设4种突变不同时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处突变会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变化BB处突变对结果无影响CC处突变会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数量变化DD处突变会导致肽链的延长停止【解析】选C。A处突变,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变化为天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由于GAC也是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所以B处突变对结果无影响;C处突变可使色氨酸变成甘氨酸,没有改变氨基酸的数量;D处突变后,原色氨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即UAG,使肽链延长停止。21下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秋水仙素浓度注:细胞畸变率(%)10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B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C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的间期【解析】选B。从题图看出,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畸变率不为零,均有致畸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而在另一范围,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低。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有关,但不呈正相关。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的前期。22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与DNA数之比为12【解析】选D。据图中信息可知: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乙图中右上角的含s基因的黑色部分与左下角的含w基因的白色部分已发生互换,且它们之间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变异为易位而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基因重组;甲、乙两图中每条染色体都含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23.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亦发现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他们的X染色体均存在如图所示的小片段缺失,分别以 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B.除DMD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DMD基因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失C.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而基因数目保持不变D.DMD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解析】选C。六个患者都是X染色体5区域缺失,都表现为DMD症,所以X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不同患者还出现其他不同的症状是由于缺失其他片段导致的;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基因数目减少;由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24.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3/4。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C.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D.该调查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75%【解析】选D。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中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联系高发病率、“有中生无”以及“父病其女必病”,可确定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伴X显性遗传病中,母病子不病,可推断母亲应为杂合子,再由儿子中患者约占3/4这一比率,可推出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另1/2为显性纯合子。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不论其配偶是XAY还是XaY,他们的儿子的基因型都是XaY,都不会患该遗传病。该调查群体为双亲皆病的家系,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利用赋值法,不妨假设调查的家庭数为100个,患病双亲中父亲基因型为XAY,母亲中1/2基因型为XAXA,1/2为XAXa,则有100个XAY、50个XAXA及50个XAXa,故A的基因频率为(100+502+50)/(100+1002),约为83%。25.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1/2个体能稳定遗传【解析】选B。据丙中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可知,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依题意知没有发生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证据,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图示丙品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EEAaEEaaEE=121,其中AAEE和aaEE为纯合体能稳定遗传,D正确。26.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水稻和纯合矮秆(d)易染病(e)水稻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纯合矮秆抗病水稻(ddEE)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此图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过程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就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D.获得无子番茄所用原理与过程相同【解析】选A。属于杂交过程,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过程是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单倍体的体细胞内未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植株的单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可以获得无子番茄,该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过程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二者不同。27.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实验: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6株、抗病矮秆植株(乙)和不抗病高秆植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实验: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F1都表现为抗病高秆。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可以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B.实验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C.该育种实验运用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D.实验中的白化苗不能合成叶绿素,不久会死亡,这类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解析】选D。设控制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实验中甲(不抗病矮秆)和丁(纯合抗病高秆)杂交后,F1全表现为抗病高秆,说明抗病(A)对不抗病(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根据实验乙与丙杂交产生的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可知乙和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则F1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AB、Ab、aB、ab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该育种实验采用了诱变育种(用射线处理)、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杂交育种(不同亲本的杂交)的技术;实验中使用射线处理后出现白化苗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该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28.下图中的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方法和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方法的变异是定向的B.方法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C.方法中的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细菌质粒做运载体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解析】选D。方法为杂交育种,方法为基因工程育种,两种方法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A正确。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往往在培养基上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B正确。基因工程中常用运载体是质粒,C正确。筛选是人为保留优良遗传性状的过程,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不正确。29.德黑兰街头出现成群的变种巨鼠,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核辐射造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能诱导鼠的基因发生定向改变B.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导致巨鼠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高C.巨鼠的出现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对突变的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解析】选 B。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但不能诱导基因发生定向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杀死巨鼠种群中大部分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而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样后代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会逐渐增加,导致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巨鼠与原来的鼠仍属于同一物种,巨鼠的出现并没有增加物种丰富度;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导致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30.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年份18701900193019601990S基因频率(%)1050655012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解析】选 D。 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s基因频率为90%,所以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到1990年,该桦尺蠖并没有与原来的种群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31.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 B.55%和42.5%C.45%和42.5% D.45%和32.5%【解析】选D。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基因型个体占50%,亲代中a基因频率=(202+50)/200100%=45%,A基因频率=55%;该种群是自花传粉的,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20%+50%1/4=32.5%。3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 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解析】选B。 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b过程是自然选择,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关;物种的形成一般是一个漫长的进化历程。33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都是先天性疾病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线粒体基因异常不会导致遗传病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都不是遗传病ABC D【解析】选A。人类遗传病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以及染色体遗传病等;有些遗传病是由环境条件而诱发的;近亲结婚会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线粒体基因异常、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只有叙述正确。34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新,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解析】选B。杂交育种的缺点: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性;杂交育种必须选择同种生物进行杂交,不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基因工程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某些性状。35二倍体水稻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在矮秆品种田中发现了一株高秆植株,用这一高秆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了多个植株,这些植株有可能是()A不能开花结籽的矮秆植株B能开花结籽的矮秆植株C能开花结籽的高秆和矮秆植株D能开花结籽的高秆植株【解析】选A。二倍体植物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是不育的,因此不可能开花结籽。36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太空诱变育种的热潮。太空育种一般要经过“诱变自交杂交”才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纯种品种经诱变,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B自交的目的是获得单株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C杂交的目的是获得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品种D与转基因食品一样,太空食品也存在安全性问题【解析】选D。太空环境中存在高能离子辐射等,会引起基因突变,所以即使是纯种,经诱变后后代也可能发生性状分离。太空育种只是作物本身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与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没有外源基因的导入,不存在安全性问题。37在患有“成视网膜细胞瘤”的儿童体内,染色体缺失的情况出现在所有细胞内,这说明染色体畸变()A在视网膜细胞中发生B首先出现在视网膜细胞,然后延伸到其他细胞C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不出现D从父亲或母亲遗传下来【解析】选D。由于该儿童体内所有细胞均有染色体缺失,而所有细胞均来自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受精卵也应为染色体缺失,故该染色体畸变应是来源于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异常,即由父亲或母亲遗传来的。38据报道,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推出每公斤30元高价的“太空营养米”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市场销售。据介绍,“太空营养米”是搭载卫星上过太空的优质变异大米,分析下列哪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相似()A人工栽培选育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雌蕊柱头获得无子番茄C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八倍体小黑麦【解析】选C。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39以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的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为N10、n10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解析】选C。甲和乙有性杂交产生的F1是不育的,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F1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其中5条来自甲,5条来自乙;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利用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40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太合理的是()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解析】选A。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方便遗传病的调查;为保证足够大的群体,应分组调查后再汇总,使数据更准确;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男女患病比例相近,可能与性别无关,发病率较高则很可能是显性。41某地区的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健壮、果穗大、子粒多。因此,这些植物可能是()A单倍体 B三倍体C四倍体 D杂交种【解析】选D。单倍体高度不育;三倍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一般也不育;多倍体具有晚熟和结实率低的特点。42将、两个植株杂交,得到,将再做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由到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获得和植株的原理不同C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D图中各种筛选过程均不改变基因频率【解析】选D。到过程要进行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所以该过程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到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到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其自交后代只有纯合子才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的概率是1/21/211/4。43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四个家庭所作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结果,下列推断最恰当的是()家庭成员甲乙丙丁父亲患病正常患病正常母亲正常患病患病正常儿子患病患病患病患病女儿患病正常患病正常A.甲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B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C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D丁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解析】选D。根据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无中生有为隐性”,可以判断丁家庭的遗传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其他各项都很难作出判断。44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A组 B组C组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P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P 高秆抗病 射线F1高秆抗病 高秆抗病矮秆抗病 花药离体培养F2矮秆抗病矮秆抗病下列关于以上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组、B组和C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BA组和B组都用了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CA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DC组利用射线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解析】选C。A组是杂交育种,先通过杂交将两个亲本的优良基因集中到一个个体上,但F1没有出现需要的表现型,然后通过自交,F2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符合要求的植株出现,但在矮秆抗病(ttR_)的植株中,纯合子(ttRR)只占1/3,还有2/3的矮秆抗病植株是杂合子,因此不能直接用于生产。45科学研究发现有“自私DNA”之称的转座子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丰富的基因。“自私DNA”在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具有遗传效应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C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解析】选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46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选B。马和驴的后代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47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失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也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解析】选A。对于一个较小的种群,随着其数量的减少,若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有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而灭绝;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由于存在杂合子,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但不会消失。48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于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解析】选D。抗性的形成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进行了选择,从而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变异,变异在前,疫苗选择在后。49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化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 BC D【解析】选C。连续自交n次,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故没有发生进化。50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选A。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51卫生部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的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会因其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人体的免疫力是人体本身的一种防御机能,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决定的,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未必会产生新物种。52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选C。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53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选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可推知:甲、乙、丙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甲、丙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54某高等植物种群以严格的自花传粉方式繁殖。aa频率在逐年降低,原因是aa个体的生活力比较弱,平均每代约有3%的aa个体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下列与该种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种群以异花传粉的方式繁殖,aa将不会有淘汰过程B人为救助aa的个体,可促进该种群的进化Caa被淘汰的过程可理解为该种群进化的过程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对稳定【解析】选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平均每代约有3%的aa个体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会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而aa被淘汰的过程可理解为该种群进化的过程。55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56下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捕食种子的差异,属于两个物种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解析】选C。喙长的变化只能说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在自然选择中喙短的被淘汰;在1978年时种子虽然硬度很低,但因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此时低硬度的种子对喙长的地雀无选择作用,喙长的地雀与喙短的地雀生存机会均等,因此相关基因频率不会明显变化。57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杂合子Aa的频率是()A0.1B0.6C0.9 D0.18【解析】选D。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隐性性状(aa)表现型的频率是0.81,可推出a的基因频率为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10.90.18。58 1980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于当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扬子鳄由80年代初的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该保护区扬子鳄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解析】选A。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扬子鳄种群在繁殖过程中,种群内个体在增多,致使基因库增大;随机交配的种群内,如不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般是不变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且其频率不会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变化。59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 D57%【解析】选C。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所以计算出22 000只果蝇中m的基因频率就是F1中m的基因频率,即52%。60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两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年份AA(%)Aa(%)aa(%)13040302255025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解析】选B。第1年A的基因频率30%20%50%,a的基因频率50%。第2年A的基因频率25%25%50%,a的基因频率50%。可见两年中A和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故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61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右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析】选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类型。62德国科学家利用高度纯合的植物界中基因组最少的拟南芥为研究材料对基因变异的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致使生物进化的基因变异速率比科学家此前认为的速率快得多。对此科研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快速的变异速率可使一些植物迅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通过基因变异提供的C该项研究结果显示的基因变异速率或许同样适用于人类的脱氧核糖核酸D快速发生基因变异是一些植物仅在几代后便能抵御特定除草剂的原因之一【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不仅仅是基因变异。植物和人类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因此该项研究也有可能适用于人类,只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63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同时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均会相互选择,共同进化。64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基因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A不断增加 B不断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 D基本不变【解析】选C。设B基因的频率为p,b基因的频率为q,则pq1,Bb的基因型频率是2pq,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使p不断降低,q不断升高,而2pq则先增加后降低,且pq0.50时2pq最大。6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C种群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