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总论(doc 68页)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448504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财务管理总论(doc 6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企业财务管理总论(doc 6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企业财务管理总论(doc 6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三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题型年份 分值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合计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2007121220061211232005111223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本章为非重点章。本章是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学习以后各章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本章学习有关财务管理应遵循的十二条原则,应重点理解其观点和实质,主要关注自利行为原则、信号传递原则、引导原则、净增效益原则和资本市场有效原则。本章从考试来说,分数较少,一般占3份左右,主要考2道客观题。主要考点集中在财务管理目标、现金流转不平衡的内部及外部原因和公司理财原则。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涉及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两部分内容。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知识体系,不仅在实务中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工作,在教学计划中也需要设置两门课,把它们放在一个科目中,只是为了减少考试科目的数量。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以及它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一)企业的目标及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可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1生存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企业生存的“土壤”是市场。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等。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企业一方面付出货币,从市场上取得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提供市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换回货币。企业从市场获得的货币至少要等于付出的货币,以便维持继续经营,这是企业长期存续的基本条件。因此,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创新,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并且不断降低成本,减少货币的流出。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企业没有足够的货币从市场换取必要的资源,企业就会萎缩,甚至无法维持最低的运营条件而终止。如果企业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避免进一步扩大损失,企业应主动终止营业。企业生存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到期偿债。企业为扩大业务规模或满足经营周转的临时需要,可以向其他个人或法人借债。国家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通过立法规定债务人必须“偿还到期债务”,必要时“破产偿债”。企业如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就可能被债权人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产。因此,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长期亏损,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另一个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亏损企业为维持运营被迫进行偿债性融资,借新债还旧债,如不能扭亏为盈,迟早会借不到钱而无法周转,从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盈利企业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主要是借款扩大业务规模,冒险失败,为偿债必须出售不可缺少的厂房和设备,使生产经营无法继续下去。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2发展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经济中,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各个企业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一个企业如不能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企业挤出市场。企业的停滞是其死亡的前奏。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扩大收入。扩大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销售的数量,这就要求不断更新设备、技术和工艺,并不断提高各种人员的素质,也就是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并改进技术和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货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因此,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2获利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创立企业的目的是盈利2008年教材已将2007年教材中的“盈利”改为了“营利”。但本人不清楚也没有理解这其中的细微差别是什么。请各位高人注意这一点,如果您清楚这其中的“奥秘”,不妨写出来,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点,那样会有更多的人受益匪浅。纵观前后文字叙述,本人仍认为此处“赢利”比“营利”更贴切。不知原书作者感想如何?。已经创立起来的企业,虽然有增加改善这里“改善”一词在2007年教材中也有这两个字。本人认为该词应该删除。原因是语法不通。职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目标,但是,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指标。盈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概括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从财务上看,盈利就是使资产获得超过其投资的回报。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免费使用”的资金,资金的每项来源都有其成本。每项资产都是投资,都应当是生产性的,要从中获得回报。例如,各项固定资产要充分地用于生产,要避免存货积压,尽快收回应收账款,利用暂时闲置的现金等。财务主管务必使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和从外部获得的资金能以产出最大的形式加以利用。因此,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综上所述,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的这些目标要求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地投放和使用资金的任务。企业的成功乃至于生存,在很大程度生取决于过去和现在的财务政策。财务管理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及合理使用的决策有关,而且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发生直接联系。(二)企业的财务目标上述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需要统一起来加以表达,以便判断一项财务决策是否符合企业目标。关于企业的财务目标的综合表达,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1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这种观点的缺陷是:(1)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例如,今年获利100万元和明年获利1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若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2)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例如,同样获得100万元利润,一个企业投入资本500万元,另一个企业投入6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若不与投入的资本额联系起来,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3)没有考虑获取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例如,同样投入500万元,本年获利100万元,一个企业获利已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获利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若不考虑风险大小,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2每股盈余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盈余(或权益资本净利率)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性。(2)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性。3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也是本书采纳的观点。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增加财富,如果企业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他们就不会为企业提供资金。没有了权益资金,企业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企业要为股东创造价值。股东财富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加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股东投资资本的差额来衡量,它被称为“权益的市场增加值”。权益的市场增加值是使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有时财务目标被表述为股价最大化。在股东投资资本不变的情况下,股价上升可以反映股东财富的增加,股价下跌可以反映股东财富的减损。股价的升降,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股权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与股东之间的交易也会影响股价,但不影响股东财富。例如分派股利时股价下跌,回购股票时股价上升等。因此,假设股东投资资本不变,股价最大化与增加股东财富具有同等意义。有时财务目标还被表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的增加,是由于权益价值增加和债务价值增加引起的。债务价值的变动是利率变化引起的,而利率不是企业的可控因素。假设利率不变,则增加企业价值与增加权益价值具有相同意义。假设股东投资资本和利息率不变,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增加股东财富具有相同的意义。关于财务目标的分歧之一是如何看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包括债权人、顾客、职工、政府等。有一种意见认为,企业应当有多个目标,分别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理论上看,任何学科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发展其理论和模型。任何决策只要符合目标就被认为是好的决策,不符合目标的就是差的决策。唯一的目标可以为企业理财提供一个统一的决策依据,并且保持各项决策的内在一致性。如果使用多个目标,就很难指导决策的选择,并很难保证各项决策不发生冲突。主张股东财富最大化,并非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国公司法都规定,股东权益是剩余权益,只有满足了其他方面的利益之后才会有股东的利益。企业必须交税、给职工发工资、给顾客提供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能获得税后收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先于股东被满足,因此必须是有限度的。如果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不加限制,股东就不会有“剩余”了。除非股东确信投资会带来满意的回报,否则股东不会出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也无法实现。不可否认,股东和其他管理利益人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冲突。股东可能为自己的利益伤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能伤害股东利益。因此,要通过立法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保障双方的利益。企业守法经营就可以说基本满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会有利于社会。当然,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以及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股东价值的创造,是由企业长期的现金创造能力决定的。创造现金的最基本途径,一是提高经营现金流量,二是降低资本成本。按照现金流量的不同性质,可以把企业的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如图12所示)。股东价值经营现金流量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破产风险税率股利政策筹资活动资本成本资本成本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图11股东价值的影响因素1经营活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于价值创造有决定意义,从长远来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是企业盈利的基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取决于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两个因素,收入是增加股东财富的因素,成本费用是减少股东财富的因素,两者的差额是利润。推动股价上升的利润因素,不仅是当前的利润,还包括预期增长率。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率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战略。2投资活动投资活动包括资本资产投资和营运资产投资。资本投资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增加产量、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或者减少流动资产占用。投资支出是一项重要的现金流出,除非它有助于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或减少营运资金,否则会减少股东财富。对投资项目得失的评价,要在投资项目实施前完成。营运资本投资是周转使用的,以尽可能是少的营运资本支持同样的经营现金流,节约资本成本支出,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投资提供了经营活动赚取利润的条件,投资与利润有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利润与投资的比率称为投资资本回报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股价高低的关键因素。3筹资活动资金的筹集包括债务资金筹集和权益资金筹集。筹资活动对于股东财富的影响十分复杂,并且人们对此的看法有分歧。使用债务要支付利息,是减少价值的因素。但是,由于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扣除,债务成本比权益成本低,利用债务筹资可以增加股东财富。与此同时,债务增加会提高企业的破产风险,不利于股东财富的增加。因此,企业必须对它们进行权衡,确定适宜的负债/权益比,降低平均的资本成本,以利于增加股东财富。广义的筹资活动还包括股利分配,股利分配决策同时也是内部筹资决策。如果企业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机会,多余现金用于再投资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否则就应把钱还给股东。三、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股东和债权人都为企业提供了财务资源,但是他们处在企业之外,只有经营者即管理当局在企业里直接从事管理工作。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企业是所有者即股东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股东的目标。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努力,但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并不是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与股东的目标也不一致。公司必须协调这三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一)股东与经营者1经营者的目标在股东和经营者分离以后,股东的目标是使企业财富最大化,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与委托人不一致。他们的目标是:(1)增加报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报酬,如工资、奖金,提高荣誉和社会地位等。(2)增加闲暇时间,包括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里较多的空闲和有效工作时间中较小的劳动强度等。上述两个目标之间有矛盾,增加闲暇时间可能减少当前或将来的报酬,努力增加报酬会牺牲闲暇时间。(3)避免风险。经营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有不确定性,经营者总是力图避免这种风险,希望付出一份劳动便得到一份报酬。2经营者对股东目标的背离经营者的目标和股东不完全一致,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风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他们没有必要为提高股价而冒险,股价上涨的好处将归于股东,如若失败,他们的“身价”将下跌。他们不做什么错事,只是不十分卖力,以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这样做,不构成法律和行政责任问题,只是道德问题,股东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2)逆向选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目标。例如,装修豪华的办公室,购置高档汽车等;借口工作需要乱花股东的钱;或者蓄意压低股票价格,以自己的名义借款买回,导致股东财富受损。3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的方法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1)监督。经营者背离股东的目标,其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经营者了解的信息比股东多。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路是股东获取更多的信息,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时,减少其各种形式的报酬,甚至解雇他们。但是,全面监督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股东是分散的或者远离经营者,得不到充分的信息;经营者比股东有更大的信息优势,比股东更清楚什么是对企业更有利的方案;全面监督管理行为的代价是高昂的,很可能超过它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股东支付审计费聘请注册会计师,往往限于审计财务报表,而不是全面审查所有管理行为人。股东对于情况的了解和对经营者的监督总是必要的,但受到监督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监督。监督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2)激励。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利益的另一种方式是采用激励计划,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行动。例如,企业盈利率或股票价格提高后,给经营者以现金、股票期权奖励。支付报酬的方式和数量的大小,有多种选择。报酬过低,不足以激励经营者,股东不能获得最大利益;报酬过高,股东付出的激励成本过大,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激励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通常,股东同时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方式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目标。尽管如此仍不可能使经营者完全按股东的意愿行动,经营者仍然可能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决策,并由此给股东带来一定的损失。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间此消彼长,相互制约。股东要权衡轻重,力求找出能使三项之和最小的解决办法,它就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二)股东与债权人当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也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其目标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债权人事先知道借出资金是有风险的,并把这种风险的相应报酬纳入利率。通常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现有资产的风险、预计公司新增资产的风险、公司现有的负债比率、公司未来的资本结构等。但是,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资金划到企业,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可以通过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其常用方式是:第一,股东不经债权人的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新项目。如果高风险的计划侥幸成功,超额的利润归股东独享;如果计划不幸失败,公司无力偿债,债权人与股东将共同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尽管规定,债权人先于股东分配破产财产,但多数情况下,破产财产不足以偿债。所以,对债权人来说,超额利润肯定拿不到,发生损失却有可能要分担。第二,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的价值下降,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旧债券价值下降的原因是发新债后公司负债比率加大,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增加,如果企业破产,旧债权人和新债权人要共同分配破产后的财产,使旧债券的风险增加、价值下降。尤其是不能转让的债券或其他借款,债权人没有出售债权来摆脱困境的出路,处境更加不利。债权人为了防止其利益被伤害,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第二,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三)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企业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自然会使社会受益。例如,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要生产出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为了发展,要扩大规模,自然会增加职工人数,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企业为了获利,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公众的生活质量。企业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企业为了获利,可能生产伪劣产品、可能不顾工人的健康和利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可能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等。股东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他们在谋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应当损害他人的利益。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公众利益的法律,如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通过这些法律调节股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般说来,企业只要依法经营,在谋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就会使公众受益。但是,法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法制尚不健全,企业有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从事不利于社会的事情。因此,企业还要受到商业道德的约束,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进一步协调企业和社会的矛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或者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一、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财务管理也会涉及成本、收入和利润问题。从财务的观点来看,成本和费用是现金的耗费,收入和利润是现金的来源。财务管理主要在这种意义上研究成本和收入,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和销售管理,也不同于计量收入、成本和利润的会计工作。(一)现金流转的概念在建立一个新企业时,必须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制定规划,明确经营的项目和规模;二是筹集必需的现金,作为最初的资本。没有现金,企业的规划无法实施,不能开始运营。企业建立后,现金变为经营用的各种资产,在运营中这些资产又陆续变回现金。在生产经营中,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又变为现金,这种流转过程称为现金流转。这种流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称为现金循环或资金循环。现金循环有多条途径。例如,有的现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原材料经过加工成为产成品,产成品出售后又变为现金;有的现金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如机器等,在使用中逐渐磨损,价值计入产品成本,通过产品销售变为现金。各种流转途径完成一次循环即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所需的时间不同。购买商品的现金可能几天就可流回,购买机器的现金可能要许多年才能返回现金状态。现金转变为非现金资产,然后又恢复到现金,所需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流转,称为现金的短期循环。短期循环中的资产是短期资产,包括现金本身和企业正常经营周期内可以完全转变为现金的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及某些待摊和预付费用等。现金转变为非现金资产,然后又恢复到现金,所需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流转,称为现金的长期循环。长期循环中的非现金资产是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二)现金的短期循环图12是现金短期循环最基本的形式。购买加工再加工现金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现金销售赊销(应收账款)图11现金的短期循环这个简化的图示省略了两个重要情况:一是只描述了现金的运用,没有反映现金的来源。股东最初投入的现金,在后续的经营中经常不够使用,需要补充。补充的来源包括增发股票、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或利用商业信用等。二是只描述了流动资产的相互转换,没有反映现金的耗费。例如,用现金支付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费用等。企业不可能把全部现金都投资于非现金资产,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用于发放工资、支付管理费用等。这些现金被耗费了,而不是投入非现金资产。它们要与原料成本加在一起,成为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通过出售产品收回最初支付的现金。如果把这两种情况补充进来,现金短期循环的基本形式如图l3所示。股东银行现 金股利借入归还投资商业信用应收账款在产品原材料产成品赊销现销管理和销售费用收款偿还赊购现购营业费用人工成本图13考虑了来源和耗费的现金短期循环(三)现金的长期循环图14是现金长期循环的基本形式。企业用现金购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中逐步减少,减少的价值称为折旧赞。折旧费和人工费、材料费构成产品成本。出售产品时收回现金。有时,出售固定资产也可使之变为现金。现金固定资产在产品产成品投资出售折旧应收账款赊销现销收款图14现金的长期循环现金的长期循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房屋建筑物的成本往往要几十年才能得到补偿。现金的长期循环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1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动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发生在购置的会计期,而不是在计提折旧的使用期。例如,2000年购置了一台价格为100 000元的设备,使用期限为5年,残值为零,2001年投入使用。按照权责发生制,机器的购置支出100 000元不构成2000年抵减收入的成本,而需要在20012005年的期间内折旧。这样可以合理地衡量各期的经营业绩,避免不合理地缩小2000年的利润,夸大20012005年的利润。例如:2001年ABC公司简化的损益表如下:序号项目金额1营业收入100 0002减:制造成本(不含折旧)50 0003销售和管理费用(付现)10 0004折旧20 00080 0005税前营业利润20 0006减:所得税费用(30)6 0007税后营业利润14 000从现金流转来看,2000年有l00 000元的真实现金流出,在20012005年陆续通过销售收回。该公司2001年获利14 000元,现金却增加了34 000元: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现金流入-营业现金流出 =100 000-(50 000+10 000+6 000) =34 000(元)ABC公司2001年营业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是计提折旧20 000元引起的,折旧是本期的费用,但不是本期的现金流出。假设全部营业收入均在当期收到现金,除折旧外的其他成本费用均以现金支付: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税后利润+折旧 =14 000+20 000 =34 000(元)如果ABC公司本年亏损,情况又会怎样呢?假设其损益表如下:序号项目金额1营业收入100 0002减:制造成本(不含折旧)90 0003销售和管理费用(付现)10 0004折旧20 000120 0005税前营业利润(营业亏损)-20 0006减:所得税费用(30)7税后营业利润该公司虽然亏损20 000元,但现金的余额并未比年初减少。因为,本期现金收入是100 000元,现金支出也是100 000元(90 000+10 000)。在企业不添置固定资产并且没有其他非现金项目的情况下,只要亏损额不超过折旧额,企业的现金余额并不减少。2长期循环和短期循环的联系现金是长期循环和短期循环的共同起点,在换取非现金资产时分开,分别转化为各种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它们被使用时,分别记入“在产品”和各种费用账户,又汇集在一起,同步形成“产成品”,产品经出售又同步转化为现金。转化为现金以后,不管它们原来是短期循环还是长期循环,企业可以视需要重新分配。折旧形成的现金可以买材料,原来用于短期循环的现金收回后也可以投资于固定资产。(四)现金流转不平衡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相等,财务管理工作将大大简化。实际上这种情况极少出现,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企业在一年中会多次遇到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不平衡的情况。现金流转不平衡既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如盈利、亏损或扩充等;也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如市场变化、经济兴衰、企业间竞争等。1影响企业现金流转的内部原因(1)盈利企业的现金流转。盈利企业,如不打算扩充规模,其现金流转一般比较顺畅。它的短期循环中的现金收支大体平衡,税后净利使企业现金多余出来,长期循环中的折旧、摊销等也会积存现金。盈利企业也可能由于抽出过多现金而发生临时流转困难。例如,付出股利、偿还借款、更新设备等。此外,存货变质、财产失窃、坏账损失、出售固定资产损失等,会使企业失去现金,并引起流转的不平衡。(2)亏损企业的现金流转。从长期的观点看,亏损企业的现金流转是不可能维持的。从短期来看,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的企业,在固定资产重置以前可以维持下去;另一类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不从外部补充现金将很快破产。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的企业,虽然收入小于全部成本费用,但大于付现的成本费用,因为折旧和摊销费用不需要支付现金。因此,它们支付日常的开支通常并不困难,甚至还可能把部分补偿折旧费用的现金抽出来移作他用。然而,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需要重置的时候,灾难就来临了。积蓄起来的现金,不足以重置固定资产,因为亏损时企业的收入是不能足额补偿全部资产价值的。此时,财务主管的惟一出路是设法筹款,以购买设备使生产继续下去。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它增加了以后年度的现金支出,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亏损。除非企业扭亏为盈,否则就会变为“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并很快破产。这类企业如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还有条出路,就是找一家对减低税负有兴趣的盈利企业,被其兼并,因为合并一个账面有亏损的企业,可以减少盈利企业的税负。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是濒临破产的企业。这类企业不能以高于付现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更谈不上补偿非现金费用。这类企业的财务主管,必须不断向短期周转中补充现金,其数额等于现金亏空数。如果要重置固定资产,所需现金只能从外部筹措。一般说来,他们从外部寻找资金来源是很困难的。贷款人看不到偿还贷款的保障,是不会提供贷款的;所有者也不愿冒险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这类企业如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不如尽早宣告倒闭。这类企业往往连被其他企业兼并,以减低兼并企业税负的价值也没有。兼并企业的目的是节税,以减少现金流出,如果被兼并的企业每年都需要注入现金,则有悖于兼并企业的初衷。(3)扩充企业的现金流转。任何要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都会遇到相当严重的现金短缺情况。固定资产扩充、存货增加、应收账款增加、营业费用增加等,都会使现金流出扩大。财务主管的任务不仅是维持当前经营的现金收支平衡,而且要设法满足企业扩大的现金需要,并且力求使企业扩充的现金需求不超过扩充后新的现金流入。首先,应从企业内部寻找扩充项目所需现金,如出售短期证券、减少股利分配、加速收回应收账款等。其次,内部筹集的现金不能满足扩充需要时,可以从外部筹集。从外部筹集的现金,要承担资本成本,将来要还本付息、支付股利等,引起未来的现金流出。企业在借款时就要注意到,将来的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不要超过将来的现金流入。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借新债还旧债,利息负担会耗费掉扩建形成的现金流入,使项目在经济上失败。除了企业本身盈亏和扩充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转。2影响企业现金流转的外部原因(1)市场的季节性变化。通常来讲,企业的生产部门力求全年均衡生产,以充分利用设备和人工,但销售总会有季节性变化。因此,企业往往在销售淡季现金不足,销售旺季过后积存过剩现金。企业的采购所需现金流出也有季节性变化,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更是如此。集中采购而均匀耗用,使存货数量周期性变化;采购旺季有大量现金流出,而现金流入不能同步增加。企业人工等费用的开支也会有季节性变化。有的企业集中在年终发放奖金,要用大量现金;有的企业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要加倍付薪;有的企业使用季节性临时工,在此期间人工费大增。财务主管要对这些变化事先有所准备,并留有适当余地。(2)经济的波动。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有波动,时快时慢。在经济收缩时,销售下降,进而生产和采购减少,整个短期循环中的现金流出减少了,企业有了过剩的现金。如果预知不景气的时间很长,推迟固定资产的重置,折旧积累的现金也会增加。这种财务状况给人以假象。随着销售额的进一步减少,大量的经营亏损很快会接踵而来,现金将被逐步销蚀掉。当经济“热”起来时,现金需求迅速扩大,积存的过剩现金很快被用尽,不仅扩充存货需要大量投入现金,而且受繁荣时期乐观情绪的鼓舞,企业会对固定资产进行扩充性投资,并且往往要超过提取的折旧。此时,银行和其他贷款人大多也很乐观,愿意为盈利企业提供贷款,筹资不会太困难。但是,经济过热必然造成利率上升,过度扩充的企业背负巨大的利息负担,会首先受到经济收缩的打击。(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由于原料价格上升,保持存货所需的现金增加;人工和其他费用的现金支付增加;售价提高使应收账款占用的现金也增加。企业惟一的希望是利润也会增加,否则,现金会越来越紧张。提高利润,不外乎是增收节支。增加收入,受到市场竞争的限制。企业若不降低成本,就难以应对通货膨胀造成的财务困难。通货膨胀造成的现金流转不平衡,不能靠短期借款可解决,因其不是季节性临时现金短缺而是现金购买力被永久地“蚕食”了。(4)竞争。竞争会对企业的现金流转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竞争往往是被迫的,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采取他们本来不想采取的方针。价格竞争会使企业立即减少现金流入。在况竞争中获胜的一方主会通过多卖产品挽回其损失,实际是靠牺牲别的企业的利益加快自己的现金流转。失败的一方,不但蒙受价格下降的损失,还受到销量减少的打击,现金流转可能严重失衡。广告竞争会立即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最好的结果是通过广告促进销售,加速现金流回。但若竞争对手也作推销努力,企业广告也只能制止其销售额的下降。有时进广告并不能完全阻止销售额下降,只是下降得少一些。增加新产品或售后服务项目,用软办法竞争,也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出增加。二、财务管理的内容企业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企业的报酬率高低和风险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个方面。(一)投资决策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例如,购买政府公债、购买企业股票和债券、购置设备、建造厂房、开办商店、增加新产品等,企业都要发生现金流出,并期望取得更多的现金流入。企业的投资决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项目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营业利润的投资。例如,购置设备、建造厂房、开办商店等。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以便获取股利或者利息收入的投资。例如,购买政府公债、购买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这两种投资决策所使用的一般性概念虽然相同,但决策的具体方法却很不一样。证券投资只能通过证券分析与评价,从证券市场中选择企业需要的股票和债券,并组成投资组合;作为行动方案的投资组合,不是事先创造的,而是通过证券分析得出的。项目投资要事先准备一个或几个备选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一个足够满意的行动方案。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超过一年的投资。例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等。长期投资又称资本性投资。用于股票和债券的长期投资,在必要时可以出售变现,而较难以改变的是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期投资有时专指固定资产投资。短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不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短期投资又称为流动资产投资或营运资产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决策方法有所区别。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决策分析时更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计量。(一)筹资决策筹资是指筹集资金。例如,企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取得借款、赊购、租赁等都属于筹资。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筹集多少资金。筹资决策和投资、股利分配有密切关系,筹资的数量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可供企业选择的资金来源有许多,我国习惯上称“资金渠道”。按不同的标志,它们分为:1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权益资金是指企业股东提供的资金。它不需要归还,筹资的风险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高。借入资金是指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它要按期归还,有一定的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率比权益资金低。所谓资本结构,主要是指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完全通过权益资金筹资是不明智的,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但负债的比例大则风险也大,企业随时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2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长期资金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长期负债。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企业可以长期使用,属于长期资金。此外,长期借款也属于长期资金。有时,习惯上把一年以上至五年以内的借款称为中期资金,而把五年以上的借款称为长期资金。短期资金一般是指一年内要归还的短期借款。一般来说,短期资金的筹集应主要解决临时的资金需要。例如,在生产经营旺季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可借入短期借款,渡过生产经营旺季则归还。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筹资速度、筹资成本、筹资风险以及借款时企业所受的限制均有所不同。如何安排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的相对比重,是筹资决策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三)股利分配决策股利分配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影响企业再投资的能力,会使未来收益减少,造成股价下跌;过低的股利支付率,可能引起股东不满,股价也会下跌。股利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税法对股利和出售股票收益的不同处理、未来公司的投资机会、各种资金来源及其成本、股东对当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相对偏好等。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股利政策,是财务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股利决策,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保留盈余决策,是企业内部筹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股利决策属筹资的范畴,而并非一项独立的财务管理内容。三、财务管理的职能一般认为,管理最主要的职能是计划和控制,所以财务管理的职能分为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后来,人们对计划的认识深化了,将计划分为项目计划和期间计划。项目计划是针对企业的个别问题的,它的编制和采纳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包括对目标的描述、对实现目标的各个方案的可能结果的预测,以及怎样实现目标的决策。此后,管理的职能分为决策、计划和控制。这里的计划专指期间计划。期间计划是针对一定时期的(如一年),其编制目的是落实既定决策,明确本期间应完成的全部事项。控制是执行决策和计划的过程。包括对比计划与执行的信息、评价下级的业绩等。期间计划和控制都是决策的执行过程。(一)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指有关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决策。1财务决策的过程财务决策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情报活动。情报活动即探查环境,是寻找作决策的条件。在这个阶段里,要根据初步设想的目标收集情报、找出作决策的依据。(2)设计活动。设计活动即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方案。在这个阶段里,要根据收集到的情报,以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设计出各种可能采取的方案及备选计划,并分析评价每一方案的得失和利弊。(3)抉择活动。抉择活动即从备选计划中选择一个行动方案,或者说在备选计划中进行抉择。在这个阶段里,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以及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诸方案,并按照一定的准则选出一个行动方案。(3)审查活动。审查活动即对过去的决策进行评价。在这个阶段里,要根据实际发展进程和行动方案的比较,评价决策的质量即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以便改进后续决策。事实上,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按顺序一次完成的,经常需要返回到以前的阶段。例如,设计或抉择时会发现情报不充分,还要再收集情报;抉择时会发现原来设计的方案不够好,需要修改设计。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还可以细分为同样的四个小阶段,是大圈套小圈的结构。例如,收集情报阶段,包括了解收集情报的“情报”、“设计”收集情报的方案、“决定”如何收集情报、“评价”收集到的情报是否合乎需要这样四个小阶段。2财务决策系统的要素一个决策系统由五个要素构成:(1)决策者。决策者是决策的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决策机构。关系团体利益的决策,逐步从个人决策转为集团决策,逐步从高度集中的决策转变为多层次的分散决策。(2)决策对象。决策对象是决策的客体,即决策想要解决的问题。构成决策对象的只能是决策者的行为可以施加影响的系统,决策者的意志不能改变的东西不能成为决策对象。(3)信息。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功能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信息。决策时,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决策错误都与信息失真有关。(4)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决策的一般模式、预测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技术、决策方法论、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有了正确的信息,只是具备了科学决策的前提,并不等于就有了科学的结论。决策者还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分析、推理和判断,才能找出好的方案。(5)决策结果。决策结果是指通过决策过程形成的、指导人的行为的行动方案。企业决策的结果通常要采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明显的形式来表达。决策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决策系统。3决策的价值标准决策的价值标准。是指评价方案优劣的尺度,或者说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它用于评价方案价值的大小。历史上,首先使用的是单一价值标准,如最大利润、最高产量、最低成本、最大市场份额、最优质量、最短时间等。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许多教训。例如,不顾安全生产,单纯追求产量和利润,结果发生严重事故,产量和利润反而会掉下来;单纯追求短期利润会使企业发展失去后劲,甚至破产。单一价值标准决策,往往会使第一步决策取得辉煌的胜利,但继续前进就会遭到客观世界的报复,走向自己的反面。历史上多次失败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要进行多目标综合决策。人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最先使用综合经济目标的办法,即以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尺度的综合经济目标作为价值标准。经济效益可以理解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将各种投人和产出都货币化,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用这种办法取代急功近利的单一短期利润目标,使人们扩大了眼界,看问题比较全面、比较长远了。这种把物质目标货币化并综合在一起的做法也遇到了困难。由于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美学的等非经济目标日益受到重视,它们的实现程度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尽管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但是物质文明不可能取代精神文明。人们企图把非经济目标转化为经济目标,但这只能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是不行的。人们还不能把经济和非经济目标统一于一个价值标准,至少在财务领域还没有解决非经济目标的货币化问题。因此,在评价方案的最后阶段,总要加进各种非经济的或不可计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取行动方案。经济方面的决策离不开计算,但没有一项决策是仅仅通过计算完成的,总要考虑各种不可计量的因素,有时甚至成为方案弃取的决定性因素。4决策的准则选择方案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指导人们选择行动方案的一般原则,被称为决策准则。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理性人”或“经济人”,在决策时他们受“最优化”的行为准则支配,应当选择“最优”方案。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决策者在认识能力和时间、成本、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决策。因此,实际上人们在决策时并不考虑一切可能的情况,而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使多重目标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足够好的水平,以此作为行动方案。5决策的分类企业决策有多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方法分别用来研究和解决不同的问题。(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决策按能否程序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企业里有些经济活动是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订货、材料收发等,称为例行活动。这类活动经常重复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经验和习惯建立一定的程序,在问题出现时按既定程序执行,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关于例行活动的决策,称为程序化决策。企业里有些活动具有独特性,不会重复出现,它们具有创新的性质,每个问题都与以前的问题不同,称为非例行活动。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多种经营的决定、工厂的扩建等,每次都与以前不同,不能程序化,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按照收集情报、设计方案、抉择和审查的过程来个别解决。这种关于非例行活动的决策,称为非程序化决策。(2)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按决策影响所及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其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影响所及时间超过一年的决策,称为长期决策。大多数改变生产能力的投资决策、长期资金的筹集决策等属于长期决策。影响所及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决策,称为短期决策。如何利用生产能力的决策、短期资金的筹集决策等属于短期决策。(3)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财务决策。按决策涉及的管理领域,可以将其分为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财务决策。企业的活动分为销售、生产和财务三大领域,企业管理也据此分为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关的决策分别称为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财务决策。本书要讨论的是财务决策。(二)财务计划计划是指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和谁去做。广义的财务计划工作包括很多方面,通常有确定财务目标、制定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规定财务工作程序和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财务规则,以及制定财务规划和编制财务预算。狭义的财务计划工作,是指针对特定期间的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财务规划是个过程,它通过调整经营活动的规模和水平,使企业的资金、可能取得的收益、未来发生的成本费用相互协调,以保证实现财务目标。财务规划受财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和规划等决策的指导和限制,为编制财务预算提供基础。财务规划的主要工具是财务预测和本量利分析。规划工作主要强调各部分活动的协调,因为规划的好坏是由其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水桶理论。”预算是以货币表示的预期结果,它是计划工作的终点,也是控制工作的起点,它把计划和控制联系起来。各企业预算的精密程度、实施范围和编制方式有很大差异。预算工作的主要好处是促使各级主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详细、确切的计划。(三)财务控制财务控制和财务计划有密切联系,计划是控制的重要依据,控制是执行计划的手段,它们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财务管理循环的程序见图15。制定财务决策预测经济活动记录实际数据计算应达标准制定预算和标准对比标准与实际提出控制报告差异分析与调查评价与考核激励采取行动图15 财务管理循环的行程序财务管理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1制定财务决策,即针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决定行动方案,也就是制定项目计划。2制定预算和标准,即针对计划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拟定用具体数字表示的计划和标准,也就是制定期间计划。3记录实际数据,即对企业实际的资金循环和周转进行记录,它通常是会计的职能。4计算应达标准,即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应该达到的工作水平。例如“实际业务量的标准成本”、“实际业务量的预算限额”等。5对比标准与实际,即对上两项数额进行比较,确定其差额,发现例外情况。6差异分析与调查,即对足够大的差异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以发现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7采取行动,即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行动,纠正偏差,使活动按既定目标发展。8评价与考核,即根据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对执行人的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9激励,即根据评价与考核的结果对执行人进行奖惩,以激励其工作热情。10预测,即在激励和采取行动之后,经济活动发生变化,要根据新的经济活动状况重新预测,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原则,也称理财原则,是指人们对财务活动的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它是联系理论与实务的纽带。财务管理理论是从科学角度对财务管理进行研究的成果,通常包括假设、概念、原理和原则等。财务管理实务是指人们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使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理财原则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结合部分(见图16)。财务管理理论假设 概念 原理 原则财务管理实务 程序 方法见图16财务管理的原则理财原则具有以下特征:(1)理财原则是财务假设、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