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范文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64484692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区域经济学 吴殿廷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区域;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第一章 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 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 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5.区域系统的特征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三)空间性与区域性 (四)层次性 (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 1)空间结构 2)城镇结构 3)资源结构 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 5)产业结构 6)规模结构 7)技术结构 8)投资结构 9)消费结构 10)交通结构 11)能源结构 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 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 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 点线网面的融合。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B 突变模式-特殊的。9.区域经济系统形 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10.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 【2】区域经济关系 【3】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第二章 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1.区域发展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生产的增长 【2】、技术进步 【3】、产业结构的改进【4】、资本积累 【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2.区域发展的形式(一)量的扩张1、描述经济规模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私人消费C+投资I+政府消费支出G+(出口-进口)NX(2)国民生产总值(GNP) (3)国民收入(NI)2、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1)增长的幅度 (2)增长的速度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二)质的改善 1费用一定,产出最大;-属于量的扩张; 2产出一定,费用最小;-属于质的提高; 费用、效益都不定,但效益-费用最大,或效益/费用最大。-第三种既包含量的扩张,也包含质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三)结构的优化1、空间结构 2、产业结构 3、技术结构4、所有制结构 5、进出口结构 6、消费-积累结构3、GDP与GNP的区别GDP是生产的概念,反映经济繁荣程度;GNP是收入分配概念,反映富裕程度。GNP=GDP(A)+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C)-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B) GNP=A-B+C4.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因素 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 3、资金因素4、科技进步因素 5、资源配置因素 6、区际贸易因素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1、资源开发 2、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4、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6.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一,资源角度。 第二,环境角度。 第三,社会角度。8、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持久、安全和协调的发展。9.不同区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1、 自然区域的、2、经济区域的 3、政治区域的 4、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0.、美国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管理的目标模式(1)国家级区域的开发管理 (2)州级区域的开发管理(3)县(市)级区域的开发管理11.行政序列区域(1)联合国 (2)国家区域 (3)省级区域 (4)地(市)级区域(5)县(市)级区域12、城市经济区序列(1)超大城市经济区人口200万以上 (2)特大城市经济区人口100200万(3)大城市经济区人口50-100万 (4)中等城市经济区人口20-50万(5)小城市(镇)经济区人口10-20万1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具体包括:资源承载能力 区域生产能力 环境缓冲能力 进程稳定能力 管理调节能力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1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未开发阶段; 畜牧阶段; 农业阶段; 农工业阶段; 农工商阶段。2.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49年,在论文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胡佛与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自给自足经济阶段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农村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3.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以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自标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消费时代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4.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 过渡阶段 工业阶段 后工业阶段5.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1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2】成长阶段 【3】成熟(发达)阶段 【4】衰退阶段6. 区域经济衰退的类型【1】区位性衰退 【2】资源性衰退 【3】结构性衰退 【4】消聚性衰退7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高涨与衰退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苏扩张衰退收缩8.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学说【1】、外部因素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2】、货币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3】、投资过度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4】、消费不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5】、心理理论(彼谷和凯恩斯)【6】、创新理论(熊彼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9.基钦的短波周期理论-短周期-40个月(3年4个月)周期-库存循环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论-中周期-910年周期-设备投资循环库兹涅茨的周期理论-中长周期-1525年周期-建筑循环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长周期-5060年周期-技术进步和革新10.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现代区域经济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区外生产的,称为“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层;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称为“非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辅助层和基础层。1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Y=K/k 即k=K/Y Y为产出 K为资本存量 k叫做资本-产出比率1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累积循环的结果。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1.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2.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一些边缘性产业,习惯上划为第二产业,如矿业、电力、供排水等。3.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4.第三产业内部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警察等。5.配第克拉克定理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6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第一、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第二、在工业化阶段,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快。7.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3 )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加速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8.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2】深加工化过程深加工工业在工业结构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3】技术集约化的过程9.区域产业结构分类【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9.“霍夫曼比例”(霍夫曼系数)用来表示重工业化;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10.主导产业的选择;【1】产业生命周期原理【2】波士顿矩阵:【3】区;11经济地域运动-区域经济事物在空间上相对;经济要素的空间移动和经济系统的变化过程;化,以及规模和实力的增大与缩小等演变过程;12.弗里德曼的区域空9.“霍夫曼比例”(霍夫曼系数)用来表示重工业化的进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10.主导产业的选择【1】产业生命周期原理 【2】波士顿矩阵: 【3】区位商11经济地域运动-区域经济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位置的变化及其结构形态、组织体系的时空变化过程。 经济要素的空间移动和经济系统的变化过程;化,以及规模和实力的增大与缩小等演变过程。12.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式。:(1)核心区。为新工业和技术革新发源地;(2)上进过渡区。为投资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移入人口多于移出人口的地区;(3)后进过渡区。为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很低,青壮年劳动力移出的地区;(4)资源边际区。能与核心区合作无间,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但最终面临资源枯竭和经济衰退的地区。弗里德曼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13.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薛普文 (1988)【】.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的均衡阶段(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14.梯度转移理论-建立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之上。主要论点有:(l)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进而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2)创新活动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3)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第一梯度- 第二梯度-第三、第四梯度-乡镇、农村) 。15.增长极模式【法弗郎索瓦佩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等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16.点轴开发模式【1】在增长极与周围点的交往中,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物资、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通过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讯线等连接起来,形成轴线。【2】轴线首先主要是为工业点服务的,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和相关点的发展;【3】位于轴线上的点将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又会向外进行经济和社会扩散, 就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相互连接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形成地带开发。17.网络开发模式,应具备下列要素: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即交通、通讯网组成。18.空间集聚-基本要素有: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经济的外在性等空间扩散-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采纳或应用的空间过程。 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个典型的扩散阶段:【1】 扩散的起始阶段 【2】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3】远距离迅速扩散阶段 【4】扩散的饱和阶段19.空间扩散方式(1)就近扩散(2)跳跃式扩散: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3)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4)随机扩散:无规律的扩散。20.集聚与扩散的关系【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扩散与集聚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21距离衰减原理: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22.空间近郊效应:原因:(1)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2)受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各种经济活动在进行发展决策时能够获取的决策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因此,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它们大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影响: (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3)实现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的相互促进。23.空间相互作用: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和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1】.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2】. 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3】. 干扰机会24.经济区概念:在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区的特征:第一, 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第二,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第三,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第四,组合上的层次性。25.经济区类型(一)经济类型区-【1】发达区、中等发达区和欠发达区-【2】高收入区、上中等收入区、下中等收入区和低收入区(二)部门经济区-【1】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2】综合性部门经济区(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单一部门经济区(只有一个行业)。(三)综合经济区:【1】大经济区-若干省区的全部或部分组成【2】基本经济区-一个省区的大小差不多【3】基层经济区-范围相当于地区或地级市,也被称为省内经济区。(四)新型经济区【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喀什)【2】.经济技术开发区【3】.出口加工区【4】.保税区(经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如郑州综合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5】.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A自由港是指一国划定的,位于海关管辖之外,外国船只和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对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豁免关税的港口。如香港,上海2020年建成内地首个免税自由港 。 B自由贸易区是以贸易为主,工业和商业同时发展的多功能经济自由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6】.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所在城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优惠政策,利用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7】.边境经济合作区26.主体功能区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27.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产业布局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德杜能】-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二)工业区位论【德韦伯 】-工业区位选择要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运输费用,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四)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第三产业基本特点:(1)易行性。(2)服务性。(3)遍在性。(五)产业集群论-产业集群类型:A传统产业、B高新技术 、C资本与技术结合型28.高新技术产业区位指向:【1】指向知名的综合性大专院校以及著名的科研院所,以方便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3】指向具有工业综合基础优势的区域,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各种配套产品以及熟练工人。【4】靠近大中城市【5】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即优惠的地方政策、优良的法律、财务、专利、工商【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29.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1)互惠共生性 2)竞争协同性 3)根植性4)资源共享性 5)创新组织的开放性30、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燃料动力指向【4】、劳动力指向 【5】、市场指向 【6】、运输指向31.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1】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合作1.区域差异主要是指经济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区域经济现象。【1】、绝对差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绝对量差异-非均等化现象;【2】、相对差异: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非均等化现象。2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4大类。A、资源禀赋(基本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B、资源配置能力(决定效率)。C、区位条件(影响经济增长机会及成本)D、外部环境-包括了区际经济关系,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国际经济背景等3 个方面。【2】区域差异存在的长期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动态变化的,旧的差异格局将演化为新的差异格局;3.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1】、极差 【2】、标准差 【3】、基尼系数4.调控区域差异的主体:只能是上级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政府。5.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1】,运用区域政策,重点解决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问题。【2】,实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3】,重点培育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如发展教育,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社会环境【4】,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给予直接支持。【5】,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6区域增长趋同假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将对区域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7.区域增长趋同类型:(1)趋同:指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水平分异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少;(2)趋同:指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8.区域增长趋同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将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化,促使区域之间的要素供给逐渐趋向均衡。9.区域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1)区域之间相互开放;(2)区域的经济基础、投资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教育、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以及经济体制和制度、国家的区域政策等;(3)空间因素(区位、区域间空间关系、空间外部性和空间外溢等)。10区域分工-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11.区域分工的意义【1】产生了专业化效益; 【2】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3】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 【4】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12.区域分工的形式【1】垂直型-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2】水平型-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13.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P184-186)【1】. 区域要素禀赋差异 【2】. 区际要素流动 【3】. 市场的差异【4】. 区际贸易 【5】. 企业组织结构 【6】. 利益诱导14.区域分工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1】市场机制作用A、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供需信号,指示和“启动”区域分工。B、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引导要素流动的方向和规模,C、市场机制导致区域分工必然不断地深化,并且引起具体分工格局的变化。【2】、政府作用方式:;A、代表了区域的经济整体利益,有追求区域专业化效;B、利用其信息优势,从区域经济的总体上分析和判断;C、政府可以协调、组织更多的企业和要素投入到专业;D、政府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专业化部门发展创造良;15.区域分工理论(P187-194);【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生产成本;【2】.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优中【2】、政府作用方式:A、代表了区域的经济整体利益,有追求区域专业化效益的动机。B、利用其信息优势,从区域经济的总体上分析和判断开展区域分工的机会,为区域内企业选择专业化生产领域提供指导。C、政府可以协调、组织更多的企业和要素投入到专业化生产之中,并利用政策和其它措施对专业化生产进行激励和保护。D、政府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专业化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15.区域分工理论(P187-194)【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2】.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优中选优,劣中选优。【3】.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学说】【4】.要素替代理论【5】.技术差距理论【6】.产品周期理论【美国,弗农】【7】.条件相似的区域分工理论【瑞典学者林德、日本学者小岛清、经济学家克鲁格曼】【8】.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波特】【9】.马克思主义关于地域分工的理论16.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1】、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 【2】、区域优势产业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3】、区域优势产业存在多样性。【4】、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的优势产业,但区域优势产业并不一定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5】、区域优势产业还是一个竞争概念。17.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P195【1】.产品输出率方法 -输出区外市场 【2】.区位商方法18.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1】,对区域已经有的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出具有优势特征的产业,给予大力的支持。【2】,根据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区外市场需求潜力大,本区域又有要素优势的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培养,给予其必要的扶持。【3】,对于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一定要注重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来培养新的优势产业。【4】,选择优势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大的产业层面上,而是要在技术、产品的层次上进行细分,在产业组织上、企业经营上进行创新,从而发现优势的源泉。【5】,选择优势产业一定要有动态的观念。1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1】,先富后富,共同富裕。【2】,公平竞争,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3】,承认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政府要扶持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消灭绝对贫困。【4】,实施空间一体化战略。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预。20.区域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1】资源和要素竞争 【2】市场竞争 【3】产业发展机会竞争 【4】发展政策竞争。21.区域合作的原则(P203-204):【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依据投入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 【4】,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22.区域合作的形式(P204-206):1区域行业合作 2区域全面合作 3区域合作的层次与组织形式第七章 PRED人口、资源与环境与区域发展1. 人口过多,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1】 消耗大量积累资金,影响经济扩大再生产【2】 大量剩余劳动力构成社会巨大负担【3】 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区域经济发展【4】 人口数量过多损及区域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2. 区域经济对人口容量的影响【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2】、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程度【4】、生活水平与质量 【5】、产业结构3.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参数【1】年龄中位数【2】少儿系数(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百分比)【3】老年系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4.年龄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社会负担劳动力负担系数=(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 适龄人口(2)影响区域的长期发展人口高峰:人口总量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劳动力人口增长高峰(3)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5.性别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1】、指标性别比例-(男子数与女子数之比,女子数为100)性别比重-(男女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数) 性别结构:我国男占51.63%;【2】影响(1)影响区域社会稳定 (2)影响产业布局 (3)影响就业6.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1】自然资源是人类重要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自然资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3】 良好的资源质量与有利的开发条件是提高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基础。7.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1】资源承载能力【2】“资源诅咒”A、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导致思想观念落后B、资源型区域在国家整体经济体系中常处于不利地位C、对资源产业的依赖阻碍区域的发展D、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较多困难9.树立正确资源观,妥善处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资源价值观【2】 以科技为先导,实施资源消耗零增长战略,实现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3】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4】 合理开发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5】 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自然资源核算制度。【6】 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7】 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10.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策略【1】 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2】 强化法制,加强区域统一管理【3】 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勘察力度,提高资源保证程度【4】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向集约型转变【5】 加强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促进不可更新资源高效利用【6】 强化有序开发。11.公共产品性硬环境【1】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 【2】为当前生活服务的 【3】为要素发展服务的12.非公共产品性硬环境【1】自然资源环境【2】地区市场环境A市场结构与行业分布 B要素供给 C服务业发达程度 D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13.政府提供的软环境【1】法律环境 【2】政策环境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14经济性软环境【1】地区经济景气程度 【2】信用环境 【3】商业道德环境15.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1】经济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3】 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16.三大发展战略【1】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 【2】循环经济与资源开发战略【3】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八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1.我国城市基本职能类型【1】以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城市【2】以交通职能为主的城市【3】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矿业城市、工业城市)【4】以流通职能为主的城市【4】 以文化职能为主的城市(旅游城市、科学城市、其他城市)2.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1】区域发展中的龙头 【2】对外经济的窗口【3】区域协作的纽带 【4】科技创新的前沿【5】 总部经济基地3.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为区域发展带来5种效应【1】税收贡献效应 【2】产业乘数效应 【3】消费带动效应【4】劳动就业效应 【5】社会资本效应4.统筹城乡发展-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5.城乡一体化包括:【1】城乡人口一体化 【2】城乡经济一体化 【3】城乡社会一体化【4】城乡空间一体化 【5】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第九章 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1.区域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1)全局性 (2)系统综合性 (3)长期性和阶段性 (4)地域性 (5)层次性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类型(一)按研究层次划分:国际级-国家级-地区级-小区发展战略(二)按行业层次划分(三)按战略目标划分:传统-变通-新发展战略-激进自主的发展战略(四)按区际经济关系划分:内向型-外向型-进口-出口替代战略(五)按战略内容侧重导向划分【1】.资源导向型战略 【2】.市场导向型战略 【3】.资源与市场双导向型战略【4】.出口导向战略 【5】.技术导向型战略 【6】.知识导向型战略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1)系统设计阶段 (2)系统调研阶段 (3)系统诊断阶段(4)系统开发阶段 (5)系统优化与综合阶段 (6)系统评审阶段(7)系统追踪实施与监控预警阶段5.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一)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1】.确定区域开发方向的依据(1)国家或高层次区域的宏观背景 (2)开发区域的实际情况(3)周围区域的开发现状与趋势 (4)市场需求情况及变化趋势(5)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2】.确定区域开发方向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最佳效益原则【3】. 区域形象设计(1)准备阶段 (2)现状分析阶段 (3)区域理念和未来走向的确立(4)区域结构整合 (5)统合区域形象与视觉形象(二)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1】. 区域开发目标的含义、性质和分类【2】. 区域开发目标的指标体系(1)确定区域开发目标指标体系的要求 (2)区域开发目标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3】. 确定区域开发目标的依据与一般程序(1)依据: A、区域开发方向 B、 国家和高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C、 社会生产与生活发展的需要 D、区内外资金、技术的可能性(2)程序: A、明确初始目标 B、做好目标预测C、进行目标优化 D、建立目标体系【4】. 确定区域开发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三)区域开发重点的选择【1】. 选择重点的意义【2】.重点开发部门的选择(1)工业和农业 (2)轻工业和重工业(3)生产部门和教育科技部门 (4)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3】.重点开发区域的选择6.区域经济政策的特征【1】.有限性 【2】.系统性 【3】.时效性7.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动机;【1】.区域经济政策的经济动机;(1)贫困地区(2)萧条地区(3)拥挤地区(4);【2】.区域经济政策的社会动机;【3】.区域经济政策的环境动机;【4】.区域经济政策的政治动机;8.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1】根据具体的区域问题类型进行选择;【2】根据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选择;【3】根据当前的区际差异程度进行选择;【4】7.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动机【1】.区域经济政策的经济动机(1)贫困地区 (2)萧条地区 (3)拥挤地区 (4)边境地区【2】.区域经济政策的社会动机【3】.区域经济政策的环境动机【4】.区域经济政策的政治动机8.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 【1】根据具体的区域问题类型进行选择 【2】根据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选择 【3】根据当前的区际差异程度进行选择 【4】根据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测进行选择9.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1)是救济还是开发(2)是根据困难程度投资还是根据发展潜力投资(3)是富地还是富民(4)是优惠不发达地区还是优惠发达地区(5)是重点发展城市还是重点发展农村(6)是竞争性增长还是共同性增长10.区域经济政策手段的运用【1】.基础设施建设 【2】.金融刺激 【3】.直接控制【4】.国家投资的区域分配 【5】.分散政府办公机构 【6】.政府采购合同【7】.区域开发机构第十章 区域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1.系统分析工作-与特定的决策者相联系,其中决策者可以处在不同的层次;系统分析是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策略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必须根据研究对象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而不同。2. 系统分析工作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模型化原则3.区域系统分析的特点【1】.多学科性 【2】.分析结果的多方案性【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4】.创造性4.区域系统分析基本范畴【1】.目标 【2】.替代方案 【3】.费用与效益 【4】.模型【5】.评价准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相结合 (2)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4)定性与定量结合5.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一)评价的基本范畴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因素、评语、评价准则、评价结果(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评价问题1. 项目评价 ;【2】. 方案评价 ;【3】. 政策评价(三)评价方法【1】. 直观判断法 ;【2】. 尺度对应法 ;【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4】. 层次分析法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