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64484101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根底理论知识点表解哲学根底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根底【目的要求】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的根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根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根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根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根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根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元 概念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局部,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其概念源于“水地说 气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本钱原。 说 其概念源于“云气说二、精气学说的根本内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精或气构成西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 精气的存在形式 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含义: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生形、“形化气。 气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如“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雨雪等。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 “天地一体。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的生死过程,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 也即气之聚散过程。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含义:精,即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脏腑之精。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局部,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根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阴。 阴 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 阳 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根底上。 的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 概 特性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念 一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相对性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因比拟对象不同而有两分法、三分法。 绝对性: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二、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到达动态平衡 普 相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斗争、排斥 促进事物发生、开展和变化 遍 反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规 相 互用在相互依存的根底上,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律 成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交感的动力根源。 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比照变化。消:减少;长:增加 此消彼长 (四)阴阳消长 表现形式 此长彼消 量变过程。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五)阴阳转化 内在因素 质变过程。 条件事物开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开展的前提 是交感的动力根源 为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 最普遍规律 (七)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互根互用 相反相成 万物化生、开展,相对协调平衡。 消长量变 转化质变 自动维持 自动恢复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身体上下: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身体左右: 左为阳,右为阴 体表 肢体内外侧: 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阳) 腰背(阳):背为阳,腰为阴 胸腹(阴):胸为阳,腹为阴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阳 据功能 人生有形, 脏腑 心、肺属阳 特点分 不离阴阳。 体内 肝、脾、肾属阴 阴阳 (阴) 手足三阳经阳 手足三阴经阴 气(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精(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根底,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升、出(阳) 降、入(阴)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阳胜那么热 阳胜那么阴病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胜那么寒 阴胜那么阳病 分析病理变化的根本规律 阴虚那么热虚热证 阳虚那么寒虚寒证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色泽:鲜明阳;晦暗阴。 声息:高亢洪亮阳;卑微无力阴。 分析四诊资料 病症:热、燥、动阳;寒、润、静阴。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脉象:数、浮、大、洪、滑阳;迟、沉、小、细、涩阴。 病变部位:表、外、上阳;里、内、下阴。 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实热证:热者寒之。 实寒证:寒者热之。 确定治疗原那么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阴阳偏衰补其缺乏虚者补之 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以药物之性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纠正机体 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 阴阳之偏。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含义: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特性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五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行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的 依据:五行各自特性。 概 取象比类法。 念 事物和现象 推演络绎法。 的五行归类 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意义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 然 界五人 体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行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 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 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 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二、五行学说的根本内容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含义: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 生 生 生 生 生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含义: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 克 克 克 克 克 次序:木土水火金木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含义:是指五行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开展。 制化 生中有克 克 内容 生克结合,维持平衡。如:木 土 克中有生 克 生 金 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那么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 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胜复 规律:“有胜那么复,属五行间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以维持五行系统整体的协调平衡。 次序: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如:木行亢盛为胜气,金行旺盛为复气;土为木之所胜, 而土之子金能克木, 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那么为子复母仇。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乘 乘 乘 乘 乘 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乘 发生原因:“太过和“不及 同:次序相同 异: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现象。 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侮 侮 侮 侮 侮 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相侮 发生原因:“太过和“不及 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 相乘与相侮 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 联系: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规律: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缺乏,终致母子两行皆缺乏。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犯母 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缺乏,终致子母俱缺乏,一般称为“子盗母气。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木曰曲直,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之性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之功 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联系:腑、形、窍、志、液等。 联系:五方、五色、五味、五气等。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以五行相生关系说明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肝木之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之太过:火克金。 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脾主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 本脏之气太盛,那么有他脏之气制约。 之间的协调平衡 本脏之气虚损,那么有他脏之气补之。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母病及子: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 相乘:相克太过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致病。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1.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得相生之脉为顺。 得相克之脉为逆。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 还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 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开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虚那么补其母。 实那么泻其子。 指 以五行相生规律确定 滋水涵木法。 导 益火补土法。 疾 培土生金法。 病 确立治那么治法 金水相生法。 的 抑强。 治 扶弱。 疗 以五行相克规律确定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到达治疗的目的。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 同源性思维 整体观念 然观,奠定了中医学 构建 藏象理论 思维方法 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石 类比性思维 精气血津液神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以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平衡说明人体生命现象。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以系统结构观点阐述人体自身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二、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根据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自然界万事万物和人类都是从无形之“气派生的。 注重整体研究: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其思想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 的特点 擅长哲 类比思维: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而推出 学思维 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 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 强调功能联系:受道家“有生于无思想影响,强调事物之间的功能性联系。【知识点综述及学习指导】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开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着重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根源,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凝聚与散弥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物,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附属于气一元论。阴阳学说采用“二元的分析方法,着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所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关系。阴阳学说说明了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局部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阴阳学说还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起着指导作用。五行学说采用“多元的分析方法,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根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开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解释人的生命活动时,以五行特性归类五脏、五体、五志等,来阐述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制化与胜复的关系,从而对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进一步指导疾病的论断与治疗。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石;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根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其各自概念的理解,把握其思想的精神实质,且应交互印证,互相联系,才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医根底理论知识点表解藏像第二章 藏 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根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念【知识点表解】一、藏象的根本概念 出处:“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含义: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藏 内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象 含义:指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基 含义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 本 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等 概 具体涵义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念 系统与外界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 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 含义: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根本理论。 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 脏腑的形态结构。 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 脏腑的生理、病理。 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 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 脏腑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对养生延寿防病和疾病的诊治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藏定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决定象。 藏与象的关系 通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 又称“以表知里观察法。藏与脏器的区别: 解剖学概念 藏 生理、病理学概念 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1.概念不同 功能单位的概念 内脏器官:如心、肝、脾等 外脏器官:如眼、耳、鼻等 形态性结构 2.结构不同 功能性结构 脏器: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结构。 直接观察法:通过解剖分析发现。如“心如倒垂莲蕊、“心主血脉。 3.认识方法不同 整体观察法:以象测藏。如“心主神志。 脏器: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内经?已对人体结构有详细描述,以后代有开展,为藏象学 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根底。 察外知内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步认识脏腑的生理、 取象类比 通过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 病理变化规律。 整体观察 精气学说 渗透到中医学,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 概括抽象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阴阳学说 重要作用,使脏腑概念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 推理归纳 五行学说 能态模型。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对治疗效应的分析及反复验证,找出各脏器组织的内在联系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经脉络属,腑隶属于脏,配合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以五脏为 2.五脏与形、窍联结为一个整体形体分司于五脏,官窍为五脏外候 藏 中心的人 精神情志由五脏精气化生充养 象 体自身的 五脏功能受精神情志的调节与协调 学 整体性 五脏功能化生精气血津液 说 精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根底 的 1.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 特 五脏与自 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 点 然环境的 2.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春季肝气旺等 统一性 3.地方区域:按五行特性将五方与五脏类比;东方属木,气升发,与肝气相应 4.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分类依据:依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 形态特点:中满、实质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内容:心、肝、脾、肺、肾 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具体内容 六腑 形态特点:中空、官腔性器官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内容: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生理特点:贮藏精气功似脏 奇恒之腑 形态特点:多中空形似腑 藏而不泻。 内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 “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脏、腑、奇恒之腑的区别功能形态特点与经脉相络属 五 脏化藏精气实质器官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有、主里属阴 六 腑传化水谷中空有腔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有、主表属阳 奇恒之腑贮藏精气中空有腔同五脏附胆外无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概念:是研究人体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 概 是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述 观察形态结构局部。 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主要。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出处: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 濡养 六腑 含义:简称“脏精,指五脏所藏的 滋润 及其所属 形体 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支撑本脏 官窍 先天之精 五 后天之精 脏 作用:濡养、滋润。 之 心精 心血 精 肝精 肝血 肺精:上濡于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藏于肺。 脾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藏于脾。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2.五脏之气 出处:源于?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 含义:简称“脏气,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脏 先后天之精所化之气 之 肺吸入的自然清气 气 作用:推动、调控各脏的功能活动。 关系:同源性、相对特异性。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局部。 五 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局部。 脏 生理上,二者协调平衡,那么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发挥正常功能。 之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虚热性病证。 阴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作用减退虚寒性病证。 阳 五脏之阴虚阳病治阴 五脏之阳虚阴病治阳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意义:五脏精气阴阳,实那么为一身精气阴阳。 五 先天之精 合为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 脏 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主藏于肾 精 一身之精所化之气 一身之气分藏于五脏 气 肺吸入之清气 贵在体内有序运行 阴 五脏之阴气 阴阳协调 阳 五脏之阳气 功能正常 阴阳和那么精气旺,生机不息,命得延续。第二节 五 脏【知识点表解】 内容: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 经络学说中加心包络 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称为“神脏。心一、概述 解剖位置: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 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